劉墉之父,位列「五閣臣」的劉統勳,到底多牛?看看其餘4位是誰

2020-12-22 格子說歷史

引言

清代復古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的劉羅鍋,其真實的歷史原型人物是並不怎麼出名的劉墉。在電視劇的渲染之下,劉羅鍋的智慧一點兒也不亞於紀曉嵐、東風朔、房玄齡和魏徵等足智多謀的賢臣

而在電視劇之中,劉羅鍋似乎出生於普通人家,一年到頭都穿著一件布衣(沒有錢買新衣服)。不過歷史上的劉墉並非如此,他們家不僅非常有錢,而且還世代為官。

可以說,劉墉是一個官二代,在他的父親的蔭佑之下,他以「蒙蔭舉人」的身份直接參加了會試和殿試,免去了鄉試、縣試和府試,一舉成為舉人

那麼,劉墉的家庭背景是什麼樣的?他的父親到底有多厲害,才讓他少奮鬥了那麼多年?

一、深厚的家庭背景

在清朝的史書上,劉墉其實並沒有他的父親有名,也沒有那麼厲害。因為他的父親劉統勳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年紀輕輕就成為了舉人,並且被乾隆皇帝封為「五閣臣」之一。這個名額只有5個,能排上去的基本上都是在歷史上留下烙印的人。

進入清朝之後,劉氏家族並沒有因為戰爭而沒落,倒是一直是著書香門第,有人用「滿門朱紫貴、儘是讀書人」去形容他們。

劉必顯是劉統勳的祖父,他在順治帝時期就成功地考上了進士,並且做到了「戶部員外郎」,品級是從五品,這個官職與現在的國務院某一個司的司長差不多。

當時滿族人剛統治中原,在處理民族關係方面尚未成熟,很多有漢族身份的官員,在朝廷中基本上都不被重用。而劉必顯能做到這麼高的官職,足以顯示他的能力所在。

父親於康熙年間中舉,最後做到「四川布政使」,類似於如今的四川省省長或省委書記,品級是從二品,官階比劉必顯還高。

劉統勳沒有自己的兒子劉墉那樣幸運,他通過自己的努力,經過一層層的科舉考試,最後才於雍正二年中舉。

他的升遷方式很傳統,從翰林院庶吉士做起,最後做到了擁有宰相權力的最高官職。

二、成為「五閣臣」

劉統勳升官最快,且深得重用的是在乾隆年間。乾隆元年,他就做了「內閣學士」,這個官職類似於如今的國務委員,品級升為從二品。不過,行政級別是正部級,沒有國務委員行政級別高。

乾隆二年,他被升為刑部侍郎,官職與如今的司法部和公安部的最高領導人相似,不過是一個副職。

乾隆六年,他被提拔為「都察院左都御史」,品級升到一品,官職的級別類似於如今的中紀委書記,但行政級別不是正國級。

乾隆十九年,乾隆皇帝讓他擔任陝甘總督,後來又將他提拔為「太子太傅,經過七年的升遷,他終於在乾隆二十六年進入了權力的核心,成為當時名副其實的丞相。

在丞相的官職上,他還兼任了「上書房總師傅」、「《四庫全書》總裁官」、「翰林院掌院學士」和「國史館總裁」等,正式成為了乾隆的左膀右臂。

乾隆三十八年,他最終在上朝的路上病倒,並於當年去世。乾隆對此悲痛萬分,親自為他題輓聯,將他追授為「太傅」,賜諡號「文正」。

乾隆四十四年,乾隆帝在他的《行書懷舊詩》冊中,將三十三首懷舊詩錄入,包括他寫下的五閣臣五首、五功臣五首和五詞臣五首等,其中的五閣臣就有劉統勳的身影。

那麼,除了劉統勳之外,還有哪一些大臣被錄入五閣大臣中?

三、其他的五閣大臣

有人說,五閣大臣是乾隆皇帝為了炫耀自己的功績而寫下的,而其實能夠被他提及的人,基本上都是有能力的人。

第1個人是張廷玉,據有關的歷史統計,他是清朝260多年的歷史中,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這一份榮耀是非常稀有的,無論是參與清朝的建國者打天下的漢臣們,還是在清朝中晚期力挽狂瀾的頂梁柱們,他們基本上都不能享受到張廷玉所享受到的待遇。

比如,清朝中後期相當有名的左宗棠、曾國藩等人,前者收復了新疆,保證了國家領土的完整;後者消滅了太平天國,讓清王朝再活半個世紀。論功績,他們真的不亞於張廷玉,不過他們卻沒有張廷玉那麼幸運。

第2個是鄂爾泰,從名字上就可以知道,他是地地道道的滿族人。乾隆年間,他和張廷玉一樣,都是乾隆皇帝的寵臣,且在乾隆皇帝去世之後,成為了顧命大臣。

可能是出生於滿族,所以他的地位比張廷玉還高,曾經擔任過領班軍機大臣,同樣有「配享太廟」的榮譽。

第3個是富察·傅恆,他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同時也是清朝的最後一位保和殿大學士。在整個乾隆朝時期,他成為了最有權勢的外戚大臣,兩次被封為一等公。被乾隆皇帝評為「世胄元臣」、「與國休戚」等,死後被追贈「郡王」。

第4個是喜塔臘·來保,人們評價他為「只做大臣不當奴才」。其實,他是五閣臣中的一股清流,做事有自己的想法,有時候甚至還會和乾隆對著幹。不過由於他的處事能力過強,所以乾隆皇帝自始至終都信任和重用他。

在受到乾隆皇帝的寵愛期間,他曾經擔任過武英殿大學士、監管吏部、兵部侍郎和軍機大臣。

由上可以得知,可能是由於戲劇中或者電視劇中很少提及劉統勳,所以他的名望略遜於自己的兒子。不過,他的地位並沒有比自己的兒子低,做到了與張廷玉等有名的賢臣平起平坐的地步。

結語

在古代,能夠獲得皇帝的寵幸是兩個極端的事件。有的人就極其容易被皇帝重視,從而在官途上一路亨達。不過有的人卻沒有這麼幸運,他們經過一輩子的努力,也許也就只能在同一個崗位上徘徊。

在這些關於亨達的人群中,富察·傅恆算是最幸運的一個。他20歲不到就得到了皇帝的重用,不到30歲就進入了國家的權力核心圈,還不到40歲就已經成為了皇帝的左膀右臂。

而在一些不幸的人群中,他們的升官之路就真的相當難,比如範進中舉的時候已經50多歲,而在這之後的幾十年裡,也就老死在縣令的崗位上。

由此可以總結出,要想關於亨達,要麼是自己有極大的才能吸引著最高的統治者,要麼就是自己與統治者之間有一層特殊的關係。劉統勳屬於後者,在他進入核心圈之前,他的父輩和祖輩已經是朝廷中的重要官員。依託著這一層特殊的關係,同時又依靠著自己突出的能力,在朝廷中混得風生水起,也不是一件難事。

有人說,他的兒子劉墉比他的能耐更大,其實從史書的評價上來看,他並沒有被負面評價。反之,出現在劉墉身上的負面評價比較多,不過電視劇之中是如何想到將他美化的?這就不得知了。

參考文獻

《清實錄·高宗實錄》

《清史稿·劉統勳傳》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劉統勳比劉墉要厲害,那到底有多厲害?
    劉統勳,在《天下糧倉》和《天下糧田》播出前,很多人不知道他,可都知道他的兒子劉墉,但劉統勳在清朝的地位遠在劉墉之上,比劉墉要牛氣很多,那作為劉家最厲害的劉統勳,到底有多牛呢?
  • 劉墉之父,大清重臣,劉統勳到底有多牛?
    說起劉墉他們家,那可真的是稱得上名門望族了,從劉墉這一代往上數,連著四代都是進士。劉墉是乾隆十六年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他爹劉統勳是雍正二年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他爺爺劉棨是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官至四川布政使;他曾祖父劉必顯順治九年進士,官至戶部員外郎。
  • 大清重臣劉統勳到底有多牛?
    劉統勳到底有多牛呢? 三個字,特別牛。 首先,劉統勳投胎投的牛。 劉統勳官大,但他可不是那種事事唯有磕頭稱是的庸官,更不是危害朝廷聚斂財富的貪官壞官,他是一個真正有能力辦事的官員。 劉統勳直言敢諫,無論對方官多高權多大,只要被他盯住,他就要一抓到底。比如他擔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時,屬於剛剛進入官場不久,就敢直接上疏參奏當時朝廷的兩位高官張廷玉和訥親,並得到乾隆帝的讚許。
  • 劉墉的父親劉統勳,到底有多牛?
    對於劉統勳這個人的一生,有兩個字是最好的形容。文正。整個中國歷史上,死後被授以文正稱號的,只有24人。文正是宋朝以後,文官能得到的最高榮譽稱號,故此也有『文臣死當諡文正』之說。而在這24位文正公當中,清朝有八位,劉統勳便是其中之一。
  • 【北京榮寶春拍】一念蓮花開·清 劉統勳進呈本寫經《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回宮尚未進乾清門,乾隆就忍不住涕泣,對群臣說:我失去了一位得力助手,劉統勳不愧是真宰相,還親自作輓聯和懷舊詩,將劉統勳列為五閣臣之一,追授太傅,賜諡號文正。局部劉統勳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其文脈綿延,澤披後代。
  • 劉墉的父親劉統勳有多強?六部尚書都當過,乾隆最信任的軍機大臣
    《天下糧倉》很多人一定都有所了解,這裡面的主要人物就是大家不怎麼熟悉的劉統勳。劉統勳的名氣遠不及他的兒子劉墉,因為劉墉得了個宰相劉羅鍋的稱號,所以時常在民間傳頌。其實真正比較起來,劉墉是遠遠比不上自己的父親劉統勳的,沒有劉統勳的庇佑,劉墉壓根就翻不起什麼大浪來。
  • 年近六十的劉統勳因此事惹惱乾隆,被革職,劉墉也倒黴丟了官
    劉統勳在雍正朝中了進士,入值南書房,起點還是比較高的。他是個剛正廉直的官員,參核過位極人臣的張廷玉,說他的家人升官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都是因為張廷玉的照顧,不是一步一個腳印幹出來的,要求朝廷三年內不升張家人的官。他也參過尚書訥親等人,朝野震驚,獲得直諫的美名,也深得乾隆的好感。
  • 劉墉之父劉統勳官至何職,在朝中有怎樣的地位?
    劉墉之父劉統勳官至何職,在朝中有怎樣的地位? 劉統勳雍正二年考中進士,選庶吉士,出任編修。整個雍正王朝,劉統勳一直默默無聞,直到乾隆登基後,他被提拔為內閣學士,仕途才開始平步青雲。
  • 身高兩米的「劉羅鍋」:真實的劉墉與和珅關係怎麼樣?
    康熙五十八年(1719)的一天,山東諸城一座大宅院中誕生一個男嬰,即日後鼎鼎大名的劉墉。這是一個顯赫的大家族,曾祖劉必顯、祖父劉棨、二祖父劉果都是進士出身,其父劉統勳日後也是一代名臣,被乾隆帝譽為「神敏剛勁,終身不失其正」,成為一代肱股重臣,但此時只有22歲,2年前在鄉試中剛剛中舉。在這個高門望族裡,劉墉從小就受到了完整的儒家禮教的教育。
  • 宰相劉羅鍋(劉墉)墓五八年被挖掘破壞經過
    當晚在白家莊找了七、八個民兵,先去清劉墉墓。主意是誰出的,在上級調查時,誰也沒有查明白。但多數人認為是薛成烈的主意。當時挖劉墉墓的想法是因為劉墉做過閣老,考慮到他墓中金銀財寶也許能多,再就是聽到有關劉墉的傳說太多,大家對劉墉墓都感興趣,劉墉墓當夜即被挖通,接近天亮,墓室之門便被攜開。當時我在鄉裡幹財務,開會布置時我在場。劉墉墓被挖開的一大早我就到了現場,因為需要我參與保管文物。
  • 清朝官員劉統勳和李衛的橫向對比,兩人誰的官職更大?
    要問誰的官職更大的話,肯定是出任乾隆朝軍機大臣的劉統勳了。 要論名氣的話,被數部影視作品演繹的李衛無疑最大。 不過兩者都是深得皇帝的信賴的能臣。
  • 劉統勳一個小官,上了兩道奏摺,為何乾隆就罷免了張廷玉、訥親!
    劉統勳是清朝時期少有的,能夠擔得起「股肱之臣」之名的大臣。自乾隆朝開始,劉統勳歷任刑、工、吏三部尚書,後來又升任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在四十多年的從政生涯中,劉統勳在吏治、軍事、治河等方面功勳卓著。甚至連他死的地方,也是在上朝的途中。
  • 劉統勳家族的宗祠為何叫「清愛堂」,說起這個名字還真是大有來頭
    不過,山東諸城劉氏家族,即劉統勳家族的祠堂,卻不叫劉氏宗祠,而叫「清愛堂」,說起這個名字,還真是大有來頭。「清愛堂」是康熙皇帝御賜給劉家的一塊匾額,在封建王朝時期,得到的皇帝的褒獎,甚至御賜書法匾額,這多當事人以及整個家族都是十分重大的榮譽。據統計,諸城劉氏家族至少獲得過康熙、乾隆、嘉慶三位皇帝所賜的七塊匾額。
  • 乾隆時期的劉墉既不是羅鍋,也沒有與和珅針鋒相對過?
    不過,就在劉墉「春風得意馬蹄疾」之際,老爹卻觸怒聖顏了。劉統勳在擔任陝甘總督期間,突遇睦爾撒納率領回部出兵擾亂新疆的伊犁地區,定西將軍永常兵敗退守巴裡坤。作為陝甘總督,劉統勳直言上奏乾隆,請求捨棄巴裡坤改為直接退守哈密。結果,乾隆卻認為大清軟弱避戰有辱軍威,隨即下旨將劉統勳革職後押解回京。劉墉受此牽連,被免去了伴讀一職,甚至還一度被問罪下獄。
  • 劉墉的字被人稱為「墨豬」,其書法好在哪裡呢?
    我國清代有兩對為官清正、留名青史的父子雙宰相,一對是張英、張廷玉父子,另一對就是劉統勳、劉墉父子,劉統勳、劉墉父子的故事近些年被編成了電視劇,《天下糧倉》、《天下糧田》講了劉統勳開荒增田的故事,而《宰相劉羅鍋》則是講了劉墉與乾隆、和砷鬥智鬥勇的故事!
  • 清代太子太劉墉,11幅處世智慧對聯欣賞,字字遒勁句句珠璣,好字
    清太子太劉墉11幅處世智慧對聯欣賞:書者介紹:劉墉(1720年-1805年1月24日/25日 ),字崇如,號石庵,出生於山東諸城。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勳長子。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劉墉享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諡號文清。劉墉不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書法家,是帖學之集大成者,被譽為清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其餘三人為成親王、翁方綱、鐵保)。清朝徐珂稱讚劉墉:"文清書法,論者譬之以黃鐘大呂之音,清廟明堂之器,推為一代書家之冠。
  • 劉墉的養兒之道
    ——劉墉  1、亦正亦邪,中國強權式教育塑造孩子堅強自信的性格  劉軒五歲的時候,劉墉應邀赴美推展中華文化,經常往返於美國和臺灣兩地,和妻兒聚少離多。直到兩年後,劉墉被聘為紐約聖若望大學的專任駐校藝術家,一家人定居美國,才結束兩地分居的日子。
  • 劉墉到底是有學問,出言不俗,寓意深遠
    和坤趁機向劉墉討賀號。早有準備的劉墉,非常認真地對和坤說:「和中堂,我看您的雅號就叫『海山』吧!大海的海,高山的山。胸闊如海志高如山,怎麼樣?」和坤一聽,「海山」,好,太好了!劉墉到底是有學問,出言不俗,寓意深遠。
  • 《宰相劉羅鍋》為什麼是戲說歷史之祖?喜劇外殼下還有什麼?
    這麼說吧,有人說《宰相劉羅鍋》是我國電視劇領域中戲說歷史題材之祖,這個觀點也不是沒有道理,比起該劇來,《戲說乾隆》《戲說慈禧》都不行,被追捧甚高的《康熙微服私訪記》和《鐵齒銅牙紀曉嵐》也不夠看。甚至兩部著名的號稱「正史」但也有很多戲說成分的大劇,《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在很多地方也不如《宰相劉羅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