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聲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 謝!
練字與其說書法的學習過程,不如說是參悟書法精髓的過程。從學「技」慢慢到追「藝」。越來越會最終指向書法的「真髓」。想用毛筆去寫印刷體,一定是違背生理和毛筆特性的。所以你心裡想要的是印刷體,手和毛筆不支持,就算你寫出來,字也會寫得很難受,或者長期練習,把手和工具訓練的「異化」來適應印刷體,就不能體會自然書寫的快感了。
行書是憑空創造出來的嗎?非也,從字體演變歷史來看,行書是由隸書的俗體逐漸演化出來的,那個時代,難道幼童學書的時候不是先練習隸書認字,而是直接上手行書不成?楷書出現之後,識字/寫字的基礎字體已經從隸書轉化為楷書了,並且楷書從行書基礎上產生的,可以算是一個體系之內的,強調楷書基礎有多大錯誤?更何況之所以強調楷書基礎的意義在於控筆能力和結構把握能力,而不是在強調這個字體是行書的書法基礎。當一個人連最簡單的一橫一豎的筆畫質量都無法保證的情況下,我不知道你從何而來的信心,在相對快速的行書下寫出好的線條質量。
清太子太劉墉11幅處世智慧對聯欣賞:
書者介紹:
劉墉(1720年-1805年1月24日/25日 ),字崇如,號石庵,出生於山東諸城。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勳長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劉墉享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諡號文清。
劉墉不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書法家,是帖學之集大成者,被譽為清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其餘三人為成親王、翁方綱、鐵保)。清朝徐珂稱讚劉墉:"文清書法,論者譬之以黃鐘大呂之音,清廟明堂之器,推為一代書家之冠。蓋以其融會歷代諸大家書法而自成一家。所謂金聲玉振,集群聖之大成也。其自入詞館以迄登臺閣,體格屢變,神妙莫測。" 劉墉是一位善學前賢而又富有創造性的書法家,師古而不拘泥。劉墉書法的特點是用墨厚重,體豐骨勁,渾厚敦實,別具面目。劉墉之書尤善小楷,後人稱讚其小楷不僅有鍾繇、王羲之、顏真卿和蘇軾的法度,還深得魏晉小楷風致。劉墉還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經史,精研古文考辨,工書善文,名盛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