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的養兒之道

2021-02-09 明教育


  臺灣作家劉墉真正做到了事業家庭兩不誤。作為勵志暢銷書作家,國內大小書店櫃檯上都少不了他的作品;他又是一名成功的父親,兒子劉軒是哈佛大學博士,已經出版了4本書,還有了自己的公司。

  「強權」只是手段,孩子不是用規則就可以教得好的,規則總是會被他們忘掉的……但思考與行事的習慣一旦培養成功以後,便用不著藉助記憶,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在他們的人生中發生作用。父母所要做的,就是用規則的手段,強化孩子良好的思考與行事的習慣。——劉墉

  1、亦正亦邪,中國強權式教育塑造孩子堅強自信的性格

  劉軒五歲的時候,劉墉應邀赴美推展中華文化,經常往返於美國和臺灣兩地,和妻兒聚少離多。直到兩年後,劉墉被聘為紐約聖若望大學的專任駐校藝術家,一家人定居美國,才結束兩地分居的日子。劉墉這時發現,被自己冷落的兒子在陌生的環境裡顯得內向而懦弱,加上語言不通,沒有朋友,幾乎變得自閉。劉墉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決定用傳統的中國強權式教育來改造「兒子」。

  首先,劉墉給兒子制訂了嚴格的生活制度:嚴格作息,不準偷懶;自己的事自己做,不僅要自己洗衣服,如果父母不在家,還要自己做飯。劉軒在母親身邊嬌生慣養,突然被父親強權管制,自然很不習慣,但劉墉並不因兒子的淚水而軟化,堅決將強權式教育進行到底。

  劉墉又發現劉軒特別懼怕一些小蟲子、小蝴蝶,他認為這是對動物不了解造成的,就經常帶劉軒到野外玩,利用大自然培養他勇敢、開朗的性格。給他講解有關動物的常識,告訴他哪些動物是不傷人的,哪些是有害的。為了讓兒子擺脫懦弱膽小的性格,劉墉不惜下了一劑猛藥,他甚至親自為兒子捉蝗蟲燒著吃。漸漸地,劉軒不再畏懼小昆蟲,竟和爸爸一起捉蝗蟲燒著吃了。

  回家後,劉墉讓劉軒把這些經歷寫進作文裡。因為有了親身體驗,劉軒的作文變得妙趣橫生,得到老師的好評,漸漸地,劉軒變得自信起來了。

  因為依賴性強,也由於語言不通,剛到美國,劉軒很怕和同學打交道,整天鬱鬱寡歡。劉墉看在眼裡,就經常帶劉軒去看電影,這也是劉軒最打憷的事。因為在路上,劉墉總愛讓劉軒問警察、路人、賣爆米花的「現在幾點了?」每當聽到爸爸的「吩咐」,劉軒就特別緊張,舌頭直打結。他怎麼也不明白,「爸爸為什麼總是忘帶表?是不是故意為難我、折騰我、捉弄我?」劉墉笑笑說:「我是要訓練你放得開。如果口都開不了,怎麼與人打交道,怎麼能成功?」兒子恍然大悟,此後,逐步養成「融入社會」的習慣。

  劉軒「討厭」爸爸的另一件事是,從小時起,劉墉就常常和劉軒玩比丟飛盤、投球、三級跳遠等男孩子玩的遊戲。每次劉墉都當仁不讓,而劉軒則十有八九都輸。劉軒輸了之後,劉墉不許他生氣、撒嬌、哭喊,不僅如此,還要立正向爸爸敬禮,高聲大喊:「您是真功夫!」一開始劉軒不了解爸爸的醉翁之意,後來才明白,爸爸是在教育自己遇到困難時不要氣餒,要有永不服輸的精神。在劉墉的引導下,劉軒很快就融入學校集體生活中,和同學打成了一片。

  劉墉的強權是「專制」的,卻並非不講道理,毫無章法。有一次,劉墉監督兒子彈琴,感覺他彈錯了個音,要他改過,不想兒子堅持說自己沒錯。劉墉一生氣,就拍了劉軒的頭一下,責罵道:「你小子彈錯了,還狡辯,真是錯上加錯。」劉軒哭了。可第二天,劉墉發現錯的原來是兒子的琴譜,他趕緊放下父親的架子,掏了五元錢賠償兒子,明確強調這是精神補償費。劉軒也不記仇,還找了兩元給父親,說:「爸爸,你打得不夠痛,應該物有所值。」父子倆一起笑了。劉墉很受感動,並為兒子的真誠和善良感到高興。

  2、亦緊亦松,做兒子的風箏線,把握好他起飛的方向

  由於劉墉的強權教育,劉軒很小的時候自己的事情就自己做了,衣服髒了,自己動手;父母不在家,飯要自己做。因此,劉軒很早就能夠自己做飯,甚至燒得一手好菜,這讓很多自詡獨立的美國孩子都自愧不如。

  不僅如此,劉墉還讓劉軒利用假期去外面打工掙錢。有一年暑假,本想在家享受的劉軒,硬在爸爸的嚴格要求下,找了份擦車的工作。冒著酷暑,穿著寬大的工作服,汗流浹背地清洗車子,一天下來,累得腰酸背疼,才掙了二十五美元。攥著薄薄的幾張票子,劉軒真切感覺到,錢是如此來之不易,而在平常,這些錢僅僅夠他吃兩支冰淇淋。暑期工作不僅讓劉軒徹底理解了爸爸的良苦用心,也帶給了他深刻的人生體驗,使他開始懂得珍惜生活。

  漸漸地,劉軒長大了。但是,和以往提倡孩子「自立」不同的是,劉墉又開始強權管制了,對兒子的事「橫加幹涉」。比如,在朋友的交往上,劉墉會嚴格監督。一次,一個穿著奇形怪狀、舉止另類的女孩到家裡找劉軒玩。劉墉看著極不順眼,一番盤問,把那個女孩嚇得落荒而逃。然後,劉墉走到兒子面前說,「十八歲之前,你的事情我可都要過問的,比如這個女孩,絕對不可以交往……」

  在教育劉軒的過程中,劉墉是個絕對的「中國式父親」。兒子看電視他要管;兒子打電話他要限制;為了鍛鍊兒子的膽量,他把兒子送到曼哈頓「毒蛇猛獸出沒」的地方上中學,每天路上要花三個小時……因為劉墉的專制,父子關係一度很緊張。青春期的劉軒經常跟劉墉唱反調,考大學報的是心理學系,他對劉墉說:「你知道我為什麼報心理學系嗎?因為你有病,將來好給你治。」

  可是,就是劉墉這樣一個絕對的「中國式父親」,為了陪兒子一起成長,也與時俱進地學會了很多兒子世界裡的新事物:上網聊天、滑旱冰、穿破牛仔褲,甚至如何染綠頭髮。這個現代的「中國式父親」直到兒子考上哈佛大學,才終於鬆了一口氣,而兒子劉軒也直到進入哈佛大學,獨立生活之後,才逐漸明白了父親強權教育的良苦用心。在遠離父親的哈佛校園裡,自由的劉軒開始想念父親。雖然剛開始劉軒對爸爸的許多說法不太認同,但事實證明爸爸是對的,那個女孩後來因表現不好,被學校開除,成了社會上的「太妹」。他也漸漸明白了:自己就像只風箏,爸爸就是放風箏的人,是爸爸的正確牽引,使自己乘著風勢,越飛越高。

  從此,劉軒越來越認同爸爸的觀點和判斷力了。後來劉軒畢業了,以為在選擇志願、就業地點和婚戀情感諸方面,老爸依然會「橫加幹涉」。沒想到,劉墉壓根兒不問不管。「你翅膀硬了,可以放飛了。」劉軒感受著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自由,可他卻說:「二十一年來,我討厭他的嚴加管束,二十一年後,我感謝他的寬宏大量。我該起飛了,卻莫名其妙地有點捨不得。」

  3、亦中亦西,教育也講男女有別

  劉墉的女兒劉倚帆比哥哥整整小了十七歲,劉墉對待這個出生於1989年的女兒,有不同於兒子的教育方式。使得在劉墉「強權教育」下「備受煎熬」的兒子不無抱怨地說:「你為什麼老是管著我,而對妹妹卻那麼溫柔?」

  對於女兒,劉墉採取了中西合璧的方式,多加鼓勵,讓其充分獨立,自己把握生活,又在某些方面嚴格要求,原則問題堅決不放任自流。劉墉在希望女兒做個淑女的同時,又希望女兒做個女強人,「因為時代愈來愈進步,孔武有力的男生不見得吃香,嬌小的女孩子照樣可以統治世界」。所以劉墉也用教育兒子的方式教女兒打球,並且延續了自己「霸道」的作風,從來不謙讓女兒一點,他就是想讓女兒嘗嘗「輸」的味道。

  不過在其他方面,劉墉管理女兒的政策卻非常寬鬆,讓她自己管自己。有一次,都夜裡兩三點了,劉倚帆還在洗澡、聽音樂,劉墉只提醒了一遍,就不理了。結果第二天,劉倚帆哈欠連天地去上課,一整天也沒精打採的,自然就意識到生活規律的重要性。每個孩子的情況不一樣,教育方法也不一樣。女兒可以趴在地毯上一邊看電視一邊做功課,「她有本事這樣每科照樣拿A,我有什麼話可說呢?」劉墉說,女兒—邊聽音樂,一邊上網,一邊做功課,她能一心多用,不正好適應了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嗎?

  因為女孩心思細膩,感情相對脆弱,所以,在教育女兒的過程中,劉墉喜歡和夫人一起「唱戲」——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一個責怪一個安慰,這樣女兒既不會感覺很受傷,也會明白自己所犯的錯誤,不過劉墉總是那個唱白臉的。

  女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還會有一些獨特的教育問題,比如穿衣打扮。劉倚帆在十二歲時,迷上了露臍裝,劉墉很是看不慣,可他沒有直說,只是旁敲側擊地提了一句:「露肚臍的娃娃是可愛,可人不是沒有溫度的娃娃,這樣會不會著涼感冒呢?」女兒愣了一下,第二天,就戀戀不捨地脫下了心愛的露臍裝,畢竟感冒比不夠美麗更讓人撓頭。

  劉墉給女兒的自由是相對的,在必修課上,他就不允許女兒隨意了。最初教導女兒學習漢語時,劉倚帆一點都不在意,讀不準就不讀了,嘻嘻哈哈地跟父親笑鬧。劉墉就板起臉,責令她一遍遍重讀,不讀準不許吃飯。這可是劉倚帆沒有遇到過的事情,她委屈極了,卻也終於明白,學習中文,對於華裔後代是一門不容忽視的必修課。

  如何對待孩子的叛逆

  實例:不少家長會有這樣的體驗,孩子長大後叛逆心理會越來越強,尤其是進入初中。例如,你讓他學習,他偏要玩遊戲;你越關心他,他反而嫌你煩,說你能叨叨,總之就是和你對著幹。不少家長應該都遇到過這種情況,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孩子的這種叛逆呢?

  劉墉觀點:孩子叛逆,有時候只是他們自己的心理同生理狀況在作戰。身體已經長大,茁壯到覺得有足夠的力量可以離開父母獨立,而經濟上依舊需要依附,迫使他必須留下。兩種力量常常打架,叛逆的孩子就這樣產生了。孩子在同父母爭吵之後,他們常常會偷偷用眼角看你,看你有沒有被氣壞。不是叛逆的孩子沒有良心,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良心暫時被狗吃掉了。或者說是他們故意把良心藏起來了。

  劉墉支招:不要在孩子苦苦修讀後,帶著不信任的口吻問他:你剛才到底有沒有專心看書?也不必在他學習的時候在旁邊噓寒問暖。有時甚至可以讓全家的鼾聲傳到他的耳朵裡,讓他一個人對著一盞孤燈。人是在寂寞和孤獨中成長的,給他孤獨,讓他成長。

  如何看待孩子早戀問題

  實例:大多數家長最擔心青春期的孩子早戀,越擔心越敏感,時刻提防著孩子和異性同學交往。即使家長發現孩子早戀了,孩子也不一定承認。很少有孩子能夠主動向家長承認早戀,就算承認了,改正了,也只不過是由「地上」轉入了「地下」。還有些父母覺得孩子不跟自己說真話實話,就經常檢查他的書包,並且時不時地偷看孩子的日記、信件等等。劉墉說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有位老先生去找劉墉,他告訴劉墉:自己房子二樓的窗外原來有一棵樹,他發現常有男孩子爬窗進來,就把樹給砍了。但砍了之後,他後悔不已,因為他發現,男孩不爬樹了,但女兒開始跳窗戶了,竟然從二樓跳下去。當越來越多的孩子有了「早戀」的苗頭,或已經「早戀」了,做家長的應該怎麼辦呢?

  劉墉觀點: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兒要交女朋友,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應給孩子必要的開放和原則。

  劉墉支招:你不要檢查他的信件、日記,應該給他一把鎖,讓他有一個私密的空間,並告訴他:交朋友是有原則的,如果你有女(男)朋友,對父母應更有禮貌。生活更積極、更快樂、更健康,功課更好,那麼這個朋友可以交;如果整天唉聲嘆氣,晚上做噩夢,對父母叛離,功課一落千丈,那麼就不要交這個朋友。

  如何教育孩子自立

  實例:現在我們的社會已經處於獨生子女的時代,一個家庭也就一個孩子,父母當然會將自己的孩子當做寶貝,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飛了,對孩子嬌生慣養。拿孩子參加夏令營來說,不少家長們對夏令營的要求也讓人費解。有的家長要求孩子住宿必須是兩人間,有的要求孩子吃飯能「開小灶」,有的要求導遊每天幫孩子洗澡、洗衣服……就是這樣,家長還是放心不下。現在不少父母一方面小心翼翼地關愛孩子的成長,事事包辦,另一方面,他們又整天擔憂孩子會應付不了現實而遭遇挫折。而劉墉在兒子上中學時,不顧老母親的抱怨,堅持為兒子選擇了一所離家很遠,單程需要90分鐘車程的中學。幾個月後,兒子提出,周末要與同學一起去新澤西州旅遊,他們的父母都覺得不可思議。

  劉墉觀點:90分鐘的路程,使孩子的視野和心胸同離不開家的孩子不一樣了。難道因為爬山危險,就不讓兒子去爬山嗎?你要想好,是培養一隻乖貓睡在你腿上,還是培育一個獨立於天地之間的男子漢?男兒就得鴻鵠高翔,不隊青雲之志。

  劉墉支招:養兒子就要讓他志在四方,放開雙手,讓他走出去,讓他走得穩。讓他吃苦,並不一定要把他放到艱苦的環境中去,而是給他一顆能夠感受生活的心。

投稿郵箱:hantop_huyong@163.com,要求:符合[中國教育研究]風格,獨家首發,有啟發性的明確觀點,有可讀性和可傳播性,字數2000字以上,同時附上100字左右的作者簡介。

相關焦點

  • 劉墉到底是有學問,出言不俗,寓意深遠
    和坤趁機向劉墉討賀號。早有準備的劉墉,非常認真地對和坤說:「和中堂,我看您的雅號就叫『海山』吧!大海的海,高山的山。胸闊如海志高如山,怎麼樣?」和坤一聽,「海山」,好,太好了!劉墉到底是有學問,出言不俗,寓意深遠。
  • 宰相劉羅鍋(劉墉)墓五八年被挖掘破壞經過
    劉墉,字崇如,號石庵,乾隆辛酉舉人,辛未進士,先後擔任翰林院庶吉士、敕封文林郎、安徽學政、江蘇學政、誥授直奉大夫、太原府知府、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湖南巡撫、左都御使、直隸總督、隸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贈太子太保,賜諡「文清」。劉墉就是民間傳說的劉羅鍋,關於劉墉墓的傳說很多,很多地方都傳說有劉墉墓,但大都是謠傳,據東武劉氏族譜記載:劉墉死後葬在白家莊北塋。
  • 劉墉:我對這晚來的女兒,有完全不同的教育方法
    看到白髮蒼蒼的劉墉挽著女兒幸福的瞬間,豁然明白,這些年他對兒女的用心之深,那一封封家書,是寫給孩子們,也是寫給整個家庭的成長烙印。2019年9月劉墉女兒婚禮有幸在我大兒子12歲,小兒子3歲的時間階段,讀了是劉墉在女兒十歲時出版的一本寫給女兒的《劉墉家書:做個快樂讀書人》。
  • 劉墉之父,大清重臣,劉統勳到底有多牛?
    說起劉墉他們家,那可真的是稱得上名門望族了,從劉墉這一代往上數,連著四代都是進士。劉墉是乾隆十六年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他爹劉統勳是雍正二年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他爺爺劉棨是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官至四川布政使;他曾祖父劉必顯順治九年進士,官至戶部員外郎。
  • 作家劉墉的智慧家庭教育:拜託兒子考零分
    這個父親就是劉墉,這個兒子是劉軒。    作為華人世界引人注目的作家和勵志大師,臺灣作家劉墉的才情和成就,自23年前的散文集《點一盞心燈》開始,一直舉世皆知且幾乎無人敢望其項背。但近年來,一個新人的名氣似乎比劉墉更大,這個人就是他的兒子劉軒,現年37歲。在臺灣,人們見到劉墉時會說:「喏,這是劉軒的父親。」  我們一起來看劉軒講述和父親打賭考0分的學習趣事。
  • 身高兩米的「劉羅鍋」:真實的劉墉與和珅關係怎麼樣?
    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被世人稱為「濃墨宰 相」,圖為劉墉行書軸,款識 :南朝以至北方,所愛者惟溫子升 ;寒山封碑,正惟寒山一片石,堪共語耳,清龢月書。石庵居士。乾隆說了句很經典的話,「若以其系漢人為之寬恕,而不治以應得之罪,則是朕歧視滿、漢,且復何以用人?」於是劉統勳馬上就被革職了,劉墉也跟著倒了黴,丟了官。
  • 劉墉的字被人稱為「墨豬」,其書法好在哪裡呢?
    我國清代有兩對為官清正、留名青史的父子雙宰相,一對是張英、張廷玉父子,另一對就是劉統勳、劉墉父子,劉統勳、劉墉父子的故事近些年被編成了電視劇,《天下糧倉》、《天下糧田》講了劉統勳開荒增田的故事,而《宰相劉羅鍋》則是講了劉墉與乾隆、和砷鬥智鬥勇的故事!
  • 他不是「劉墉第二」,而是「劉軒第一」
    ▼劉墉,知名華人作家、畫家。他的處世散文和勵志書籍在華語世界暢銷幾十年,影響數代人,被譽為「溝通青少年心靈的專業作家」。 在劉墉的筆下,我們認識了那個叛逆又耀眼的劉軒。但真實的劉軒,顯然比我們知道的要有趣得多。學業優秀的劉軒在初中畢業後,就獲得總統學術獎,進入有「小哈佛」之稱的史岱文森高中就讀,並且提前半年就拿到了畢業證。
  • 劉墉為何被稱為「劉羅鍋」,又如何與和珅鬥智鬥勇?真相大跌眼鏡
    宰相劉羅鍋劉墉,清代書畫家,政治家,字崇如,號石庵。出生在山東,他的家庭十分寬裕,屬於一個名門望族之家。劉墉的身世良好的出身,給他帶來的不只是學識上的成就,仕途上也非常的順利。其實劉墉並沒有中過狀元,而是因為他的父親在朝中做官,他也因此有了靠山,獲得了舉人的身份。
  • 乾隆時期的劉墉既不是羅鍋,也沒有與和珅針鋒相對過?
    提到劉墉,或許有人還會陌生,但提到「劉羅鍋」的話,那所有人都會如雷貫耳。尤其是,一部《宰相劉羅鍋》的電視劇,更是將他推為知名歷史人物。那麼問題來了,歷史上的劉墉當真是一個駝背的「羅鍋」嗎?答案是否定的。在電視劇中,劉墉是寒門出身的子弟,可真實的他不僅不貧寒,而且還相當的優渥。
  • 「華人之光」劉墉:兒子哈佛博士、女兒第一名考進哥大,家教典範
    ——劉墉命途多舛,最終成為「華人之光」劉墉祖籍浙江,9歲喪父,13歲家中遭遇大火,一度流落街頭,境況悽苦。16歲不幸患上肺病,病中他仍然堅持畫畫和寫詩,病好了之後他以高分考入臺灣師範大學的美術系,大學時期被稱之為「全棲才子」。
  • 有詩為證,原來劉墉與和珅有交情,不是對頭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清代四大書法家之一、政治家。山東省高密縣人,祖籍江蘇徐州豐縣。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現代「戲說」中多有描述劉墉智鬥和珅的情節,二人絕對是冤家對頭、忠奸對立、水火難容。
  • 作家劉墉教子有方,兒子哈佛博士畢業,女兒高中第一名進入哥大
    劉墉是著名的美籍華人作家,同時,又是國際知名畫家、教育家、演講家。他馳騁在多個藝術領域,不斷攀上人生的高峰。他還是一位熱心的慈善家,在中國大陸捐建四十所希望小學。劉墉為兒子訂了很多規矩:學習家務勞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許偷懶,嚴格遵守作息時間;學會獨立,不許嬌生慣養等等。有一次下雪天,劉墉帶著兒子冒著大雪,爬過山坡,進入森林,把森立中腐土運回自己院子,用於種草養花。儘管兒子頭上是雪,身上是泥,劉墉看到兒子的樣子,高興地看到孩子在勞動中成長。
  • 和珅、紀曉嵐、劉墉誰的級別最高?別再被電視劇所誤導了
    在清宮劇裡面,常見和珅,紀曉嵐和劉墉的身影。他們作為清朝名氣非常大的官員,都擁有很大的影響力。這三個人也是同一個時代的人,紀曉嵐和劉墉年紀相仿,和珅足足比他們小了一個輩分。但由於三人做官的時間長,在朝廷裡面也難免會發生摩擦。
  • 劉墉30年只做了一件事
    而在培養習慣教育兒女方面,就不得不提這位華人家教典範劉墉先生。作為勵志暢銷書作家,劉墉真正做到了事業家庭兩不誤。兒子劉軒是哈佛大學博士。女兒漸漸長大,關心她的學習,他寫了《做個快樂讀書人》,兒子進入社會,怕他不懂得處世之道,他開始寫《靠自己去成功》……兒女優秀的背後,是一位父親30多年的悉心關懷與出色的家庭教育。
  • 劉墉:凡事都往好處想
    凡事都往好處想作者 | 劉墉摘自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我卻不以為然地說:「那些遊戲不是設計給孩子玩的嗎?以上文字選自劉墉給家長和孩子的成長勵志書《成長比成功更重要》,國文傳媒家庭育兒出版中心出版,轉載請註明版權資訊。
  • 劉墉在中秋送一桶生薑給乾隆,遭群臣嘲笑,為何乾隆卻龍顏大悅?
    乾隆看了也是大惑不解,不知道劉墉這又是哪一出,而當那桶姜被劉墉呈上去經過眾位臣子面前的時候,很多人的臉上都浮現了嘲諷的笑容,都在嘲笑劉墉,但劉墉還是不慌不忙獻上了這桶姜。當乾隆搞清楚這就是做菜用的生薑的時候,就問劉墉這是什麼意思,劉墉也是可愛,先讓乾隆皇帝看看桶中之物呈現什麼形狀,這倒是沒有難住乾隆,乾隆說:「像重重疊疊的群山。」然後劉墉就說話了,他說:「這個禮物就叫一統江山,象徵大清江山永固,乾隆皇帝一統江山。皇上,您說臣的禮物是重還是輕啊?」
  • 甜文推薦-《繼母養兒手札》
    今天推薦的是骨生迷的《繼母養兒手札》,希望小可愛們喜歡。《繼母養兒手札》作者:骨生迷狀態:已完結PS:非雙潔文案(網絡資源,侵權必刪):袁璐在現代被繼母間接害死,一朝穿越,成了別人的繼室幫著養娃,一養還就是仨!
  • 劉墉:120本書、70年經驗,都在這40個人生錦囊中了
    會堂中座無虛席,全場觀眾對這位演講者多元深厚的學識讚不絕口,也為他能言善道的口才傾倒不已,紛紛稱讚他為「華人之光」。見識他從容睿智的談吐後,你或許以為他是某個文縐縐的大師,但其實私底下,他活脫脫是個豪邁不羈的老頑童。他很頑皮。
  • 放下是教育的根本,劉墉的《正面管教》教會我們
    看劉墉的《正面教養—少爺小姐要爭氣》,我第一時間想到了這個故事。雖然劉墉以子女為對象,寫了很多勵志書,不過他對於教育孩子,更多的還是放下而不是限制,放手讓孩子去經歷,去體驗,去闖蕩。劉墉的兒子劉軒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博士,第一次參加內地的綜藝節目—《我是演說家》的錄製,起初劉墉先生也充滿了顧慮,但是劉軒以自己得實力,技壓群雄,獲得了第二季的總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