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敏剛勁,不失其正——清代八大文正公之劉統勳

2020-12-28 文正斎

劉統勳(1698 -1773),山東諸城(今高密)人。雍正2年(1724)進士,歷任左都御史,刑、工、吏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拜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等要職,官至「宰相」。

清代自雍正設立軍機處起,即把兼任軍機大臣的大學士視之為「宰相」。這樣的「宰相」有時是兩位,其中擔任首席軍機大臣的大學士為正「宰相」,另一位為副「宰相」。

劉統勳初任「宰相」時,系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當時首席軍機大臣是文華殿大學士滿人尹繼善。尹繼善死後,劉統勳繼任首席軍機大臣,成了清代第一位漢人正「宰相」。

劉統勳自乾隆元年(1736年)到34年(1769年)受命勘察疏通運河,前後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長達30餘年。期間始終同時興利除弊,懲治貪官汙吏,按期完成堤壩運河的修築維護。

劉統勳為政四十餘載剛正不阿,一塵不染;生活簡樸,清廉如水;秉公持正,敢於直諫。在吏治、軍事、治河等方面均有顯著政績。乾隆帝稱其「神敏剛勁,終身不失其正。」

乾隆38年11月,劉統勳卒於上朝途中。乾隆帝親臨其喪,見其儉素,為之慟。流涕謂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曰:「如統勳乃不愧真宰相。」遂贈太傅,祀賢良祠,諡文正。

至此,劉統勳成為清朝大臣中初歿即得諡「文正」的第一人。6年後,乾隆在所作《懷舊》詩中仍念念不忘這位老臣:「遇事既神敏,秉性復剛勁。得古大臣風,終身不失正。

相關焦點

  • 劉墉之父劉統勳官至何職,在朝中有怎樣的地位?
    乾隆二年,學習完治水之法的劉統勳,被提拔為刑部侍郎,副部級;乾隆六年,丁憂期剛過,他又立刻被任命為都察院左都御史,跨入正部級行列;乾隆十七年,入閣軍機處,步入乾隆朝政治核心圈
  • 【北京榮寶春拍】一念蓮花開·清 劉統勳進呈本寫經《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其平生恪守「不以筆墨招非」因而傳世詩文、墨跡極少。在《清通鑑》、《清史列傳》、《清史稿》、《清秘述聞》、《纂修四庫全書檔案》等清代諸多文獻中都能查到其事跡。劉統勳畫像劉統勳(1699~1773) 字延清,號爾鈍,山東諸城(今山東高密)人,雍正二年甲辰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先後直南書房、上書房、四遷至詹事。
  • 劉墉的父親劉統勳,到底有多牛?
    對於劉統勳這個人的一生,有兩個字是最好的形容。文正。整個中國歷史上,死後被授以文正稱號的,只有24人。文正是宋朝以後,文官能得到的最高榮譽稱號,故此也有『文臣死當諡文正』之說。而在這24位文正公當中,清朝有八位,劉統勳便是其中之一。
  • 先貶後褒,忠奸難辨——清代八大文正公之湯斌
    「文正」是封建皇帝對文官死後依其生前事跡給予的最高諡號。清朝268年,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僅有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八人。湯斌(1627-1687),字孔伯,號荊峴,河南睢州(今河南睢縣)人。
  • 為什麼說劉統勳比劉墉要厲害,那到底有多厲害?
    劉統勳,在《天下糧倉》和《天下糧田》播出前,很多人不知道他,可都知道他的兒子劉墉,但劉統勳在清朝的地位遠在劉墉之上,比劉墉要牛氣很多,那作為劉家最厲害的劉統勳,到底有多牛呢?
  • 劉墉的字被人稱為「墨豬」,其書法好在哪裡呢?
    我國清代有兩對為官清正、留名青史的父子雙宰相,一對是張英、張廷玉父子,另一對就是劉統勳、劉墉父子,劉統勳、劉墉父子的故事近些年被編成了電視劇,《天下糧倉》、《天下糧田》講了劉統勳開荒增田的故事,而《宰相劉羅鍋》則是講了劉墉與乾隆、和砷鬥智鬥勇的故事!
  • 清代能臣劉統勳,行書真跡傳世,飄逸雋秀自然流暢,可做帖的好字
    如在嶽飛的《滿江紅》中暴溢著一股忠憤之氣,我們就應當以較為狂放的行草書體為之,行筆宜沉健果敢,中含精忠報國、威武不屈的精神氣慨。這樣,創作出的書法作品才能達到內容、形式與意蘊的高度統一,相得益彰。再如,我們要寫一篇《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最好用楷書書寫,一定要在一種清靜虛無、心氣和平的意境中書寫。
  • 大清重臣劉統勳到底有多牛?
    劉統勳到底有多牛呢? 三個字,特別牛。 首先,劉統勳投胎投的牛。 你想,劉統勳投胎在這樣一個副省級高官的家庭,那還不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了?關鍵人家還是書香門第,祖父兩代都是進士出身,文化程度比今天的博士只高不低,所以劉統勳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會蛻變成一個胡作非為混吃等死的官三代。
  • 清朝官員劉統勳和李衛的橫向對比,兩人誰的官職更大?
    劉統勳為官時被後人稱讚為「終身不失其正」。 劉統勳的祖父是進士出身,曾任戶部廣西員外郎。 父親是康熙朝進士,任四川布政使。 劉統勳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得到良好的教育。 19歲考中舉人,26歲高中進士。 一門三進士的榮耀,在歷史上並不多見。
  • 如何給清代的八大總督進行排名?
    清代在很多官職的設置上,儘管品級是一樣的,但同時又會根據其職責的不同,在政治地位上有所差別。比如中央六部中,吏部、戶部、禮部的地位高於兵部、刑部、工部。再如同為正三品衙門,大理寺和通政司的地位又要高於詹事府和太常寺,前者稱為「大三品」,後者稱為「小三品」。
  • 清代漢臣十強人物排行榜
    很多讀者私信筆者,詢問清代漢臣中誰的官最大?其實這個問題過於籠絡,如果僅以官職來說,根本就沒有意義。因為按清制,大學士為正一品,是文官的最高品秩,而漢臣大學士多如牛毛。
  • 劉墉之父,位列「五閣臣」的劉統勳,到底多牛?看看其餘4位是誰
    引言清代復古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的劉羅鍋,其真實的歷史原型人物是並不怎麼出名的劉墉。在電視劇的渲染之下,劉羅鍋的智慧一點兒也不亞於紀曉嵐、東風朔、房玄齡和魏徵等足智多謀的賢臣。劉必顯是劉統勳的祖父,他在順治帝時期就成功地考上了進士,並且做到了「戶部員外郎」,品級是從五品,這個官職與現在的國務院某一個司的司長差不多。當時滿族人剛統治中原,在處理民族關係方面尚未成熟,很多有漢族身份的官員,在朝廷中基本上都不被重用。而劉必顯能做到這麼高的官職,足以顯示他的能力所在。
  • 劉墉之父,大清重臣,劉統勳到底有多牛?
    而劉統勳為官卻能廉潔自守,不為金錢所動,不為權勢所屈,可謂鳳毛麟角。 劉統勳逝世後,乾隆親自前來弔唁並賞賜他的家人兩千兩白銀,同時給予他「文正」的諡號,允許其入祀賢良祠。
  • 專訪「劉統勳」扮演者吳京安:《天下糧田》劇本已成為珍藏品
    《天下糧田》劇照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楊琳)12月5日,大型歷史正劇《天下糧田》登陸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時間,該劇講述了乾隆八年一場「金殿驗鳥」引出匿災不報、貪績婪財的驚天巨案,因病歸鄉的劉統勳奉命出山執行乾隆開荒增田的故事
  • 劉統勳一個小官,上了兩道奏摺,為何乾隆就罷免了張廷玉、訥親!
    劉統勳是清朝時期少有的,能夠擔得起「股肱之臣」之名的大臣。自乾隆朝開始,劉統勳歷任刑、工、吏三部尚書,後來又升任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在四十多年的從政生涯中,劉統勳在吏治、軍事、治河等方面功勳卓著。甚至連他死的地方,也是在上朝的途中。
  • 清代的鐵帽子王到底鐵不鐵?
    清代中晚期又先後有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和慶親王奕劻4人,以恩封獲得世襲罔替之榮。清初「八大鐵帽子王」的說法自乾隆時期才有,是後世之人對他們的尊稱清初「八大鐵帽子王」的說法自乾隆時期才有,是後世之人對他們的尊稱,而非入關之時即已具備。
  • 清代精品瓷器賞析丨雍正粉彩之淡雅、清新、脫俗帶給你心動的感覺
    雍正一朝宮廷藝術素以精巧淡雅清新脫俗著稱,御窯瓷器也是最能直接體現雍正皇帝本人審美理念的樣板,彼時正是清宮陶瓷藝術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雍正皇帝本人的直接旨意指導下,御窯品質可謂達到了至美至善的境地,如清官《造辦處活計檔》中記錄的雍正本人對景德鎮御窯呈樣提出的修改意見屢見不鮮,這些意見甚至具體到「底足收小些」、「比缸略放高些」這些造型、尺寸細節,最終無不歸結到「精細」、「文雅」的總體要求上,正因如此
  • 《天下糧田》劉統勳歷史原型結局如何?為百姓貢獻一生深受愛戴
    乾隆南巡,在錢塘聽劉統勳講述其墾荒大業的見解後,不由贊同。夜晚,二人在河邊交談,劉統勳的一席話更是讓乾隆心中有了底氣,君臣和睦的樣子,也讓在側的鐵弓南覺得,劉統勳距離重回朝堂的日子不遠了。然而,就在錢塘墾荒營初見成效時,蝗災來襲。劉統勳發現很多村民變賣糧田,墾荒營賑糧緊缺,人心惶惶,加上杜霄的黑化,更讓原本就步履維艱的護國保糧局面變得越發兇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