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統勳(1698 -1773),山東諸城(今高密)人。雍正2年(1724)進士,歷任左都御史,刑、工、吏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拜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等要職,官至「宰相」。
清代自雍正設立軍機處起,即把兼任軍機大臣的大學士視之為「宰相」。這樣的「宰相」有時是兩位,其中擔任首席軍機大臣的大學士為正「宰相」,另一位為副「宰相」。
劉統勳初任「宰相」時,系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當時首席軍機大臣是文華殿大學士滿人尹繼善。尹繼善死後,劉統勳繼任首席軍機大臣,成了清代第一位漢人正「宰相」。
劉統勳自乾隆元年(1736年)到34年(1769年)受命勘察疏通運河,前後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長達30餘年。期間始終同時興利除弊,懲治貪官汙吏,按期完成堤壩運河的修築維護。
劉統勳為政四十餘載剛正不阿,一塵不染;生活簡樸,清廉如水;秉公持正,敢於直諫。在吏治、軍事、治河等方面均有顯著政績。乾隆帝稱其「神敏剛勁,終身不失其正。」
乾隆38年11月,劉統勳卒於上朝途中。乾隆帝親臨其喪,見其儉素,為之慟。流涕謂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曰:「如統勳乃不愧真宰相。」遂贈太傅,祀賢良祠,諡文正。
至此,劉統勳成為清朝大臣中初歿即得諡「文正」的第一人。6年後,乾隆在所作《懷舊》詩中仍念念不忘這位老臣:「遇事既神敏,秉性復剛勁。得古大臣風,終身不失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