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下級官吏稱呼上級領導,多以「辦公地點」取代其「職位」,以作敬稱。「臺」,原指石制的案臺,後來逐漸延伸成為官員辦公的地點,於是「某臺」便成了官員對上級領導的敬稱。行至清朝時期,以「某臺」稱呼上級領導幾乎成為了官方慣例,於是便有了「撫臺」、「臬臺」、「藩臺」、「府臺」的叫法。
古代官員辦公的臺案
在影視劇《李衛當官》中,徐崢飾演的雍正帝寵臣——李衛,有一句較為經典的臺詞:
想當初,在山東兗州,三品的臬臺,我也是說咔嚓就咔嚓!
從李衛的這句臺詞,我們能發現二個問題:
1、三品臬臺,在清朝時期絕對屬於顯赫官職,才會讓李衛擁有吹牛的底氣和資格;
2、臬臺,屬於山東的地方官職;
李衛劇照
和「臬臺」一樣,在現今的影視作品中,「撫臺」、「藩臺」、「府臺」等官員敬稱出現的概率也非常高,總讓人傻傻分不清楚。這些頂戴花翎、官服樣式、胸前朝珠都差不多,被下級官員以「某臺」小心謹慎稱呼的官員們,到底是什麼官職,又相當於現今什麼職務呢?
清朝時期的官制體系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其中殿閣大學士、六部九卿屬「中央官職」;而總督、巡撫、知府、知縣等則屬「地方官職」。本文的重點——「撫臺」、「臬臺」、「藩臺」、「府臺」,就屬於「地方官職」。
清朝官員形象
「撫臺」,即「巡撫」的敬稱,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巡撫,掌一省行政,從二品」。也就是說,清朝時期的「巡撫」,乃係一省最高行政長官,基本類似於現今的省委書記。
康熙年間,為便於「巡撫」對一省文武官員的節制,定「巡撫加銜制」,「巡撫」一般情況下可加「兵部侍郎銜」或者「副都御使銜」,品秩從「從二品」升為「正二品」,行政級別升級為副國級,基本類似於現今兼任國務委員的省委書記。
清朝巡撫衙門內景
「臬者,法度、標杆、標準也」,古代刑律的頒布,稱為「陳臬」,後世也多以「陳臬」稱呼司法官員,而後「臬司」便逐漸成為司法官員的專稱。清朝時期的「臬臺」,就是執掌一省司法的最高官員——「按察使」。
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按察使」的全稱為「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品秩為正三品,行政級別為副部級,基本相當於現今的省政法委書記。
「藩」,在春秋戰國時期為「屬國」的意思,而後延伸為擁有較大地方權力的地方官員。「藩臺」,即為清朝地方官員中的實權派,執掌一省財政、人事、民政的「布政使」。
「布政使」,品秩為從二品,行政級別為正部級,基本類似於現今的省長。
清代布政使「官契」
清朝時期的地方行政劃分,共有「省、府、縣」三級,「府臺」便是「府」的最高行政長官——「知府」的尊稱。
「府」,基本類似於現今的地級市;「知府」,則相當於現今地級市的市委書記。其品秩為從四品,行政級別為正廳級。
清代知府衙門內景
後記
除此之外,清朝時期的中紀委書記——「左都御史」,還被稱為「憲臺」;地方局書記——「總督」,還被稱為「制臺」;地委專區書記——「守巡道員」,還被稱為「道臺」。也就是說,清朝時期下級官員以「某臺」稱呼上級領導的習慣,和現今以姓氏+職務稱為上級領導的叫法,基本類似。
就此來看,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乃係封建制度的集大成者,其在官制體系建設方面的成功,是助其穩固統治中原地區長達200餘年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清朝為後世官制體系的建設、發展提供了不容忽視的經驗和教訓。
參考文獻:《清史稿·職官志》、《皇朝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