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撫臺、臬臺、藩臺、府臺都是什麼官職,相當於現今什麼職務

2021-01-18 騰訊網

舊時下級官吏稱呼上級領導,多以「辦公地點」取代其「職位」,以作敬稱。「臺」,原指石制的案臺,後來逐漸延伸成為官員辦公的地點,於是「某臺」便成了官員對上級領導的敬稱。行至清朝時期,以「某臺」稱呼上級領導幾乎成為了官方慣例,於是便有了「撫臺」、「臬臺」、「藩臺」、「府臺」的叫法。

古代官員辦公的臺案

在影視劇《李衛當官》中,徐崢飾演的雍正帝寵臣——李衛,有一句較為經典的臺詞:

想當初,在山東兗州,三品的臬臺,我也是說咔嚓就咔嚓!

從李衛的這句臺詞,我們能發現二個問題:

1、三品臬臺,在清朝時期絕對屬於顯赫官職,才會讓李衛擁有吹牛的底氣和資格;

2、臬臺,屬於山東的地方官職;

李衛劇照

和「臬臺」一樣,在現今的影視作品中,「撫臺」、「藩臺」、「府臺」等官員敬稱出現的概率也非常高,總讓人傻傻分不清楚。這些頂戴花翎、官服樣式、胸前朝珠都差不多,被下級官員以「某臺」小心謹慎稱呼的官員們,到底是什麼官職,又相當於現今什麼職務呢?

清朝時期的官制體系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其中殿閣大學士、六部九卿屬「中央官職」;而總督、巡撫、知府、知縣等則屬「地方官職」。本文的重點——「撫臺」、「臬臺」、「藩臺」、「府臺」,就屬於「地方官職」。

清朝官員形象

「撫臺」,即「巡撫」的敬稱,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巡撫,掌一省行政,從二品」。也就是說,清朝時期的「巡撫」,乃係一省最高行政長官,基本類似於現今的省委書記。

康熙年間,為便於「巡撫」對一省文武官員的節制,定「巡撫加銜制」,「巡撫」一般情況下可加「兵部侍郎銜」或者「副都御使銜」,品秩從「從二品」升為「正二品」,行政級別升級為副國級,基本類似於現今兼任國務委員的省委書記。

清朝巡撫衙門內景

「臬者,法度、標杆、標準也」,古代刑律的頒布,稱為「陳臬」,後世也多以「陳臬」稱呼司法官員,而後「臬司」便逐漸成為司法官員的專稱。清朝時期的「臬臺」,就是執掌一省司法的最高官員——「按察使」。

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按察使」的全稱為「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品秩為正三品,行政級別為副部級,基本相當於現今的省政法委書記。

「藩」,在春秋戰國時期為「屬國」的意思,而後延伸為擁有較大地方權力的地方官員。「藩臺」,即為清朝地方官員中的實權派,執掌一省財政、人事、民政的「布政使」。

「布政使」,品秩為從二品,行政級別為正部級,基本類似於現今的省長。

清代布政使「官契」

清朝時期的地方行政劃分,共有「省、府、縣」三級,「府臺」便是「府」的最高行政長官——「知府」的尊稱。

「府」,基本類似於現今的地級市;「知府」,則相當於現今地級市的市委書記。其品秩為從四品,行政級別為正廳級。

清代知府衙門內景

後記

除此之外,清朝時期的中紀委書記——「左都御史」,還被稱為「憲臺」;地方局書記——「總督」,還被稱為「制臺」;地委專區書記——「守巡道員」,還被稱為「道臺」。也就是說,清朝時期下級官員以「某臺」稱呼上級領導的習慣,和現今以姓氏+職務稱為上級領導的叫法,基本類似。

就此來看,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乃係封建制度的集大成者,其在官制體系建設方面的成功,是助其穩固統治中原地區長達200餘年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清朝為後世官制體系的建設、發展提供了不容忽視的經驗和教訓。

參考文獻:《清史稿·職官志》、《皇朝通典》

相關焦點

  • 清朝的制臺、撫臺、藩臺、臬臺、學臺、道臺、府臺都是些什麼官?
    在清朝,制臺、撫臺、臬臺、藩臺、道臺、學臺、府臺,這些稱呼都是對清朝地方官員的一類尊稱。首先來說,為什麼清朝官員要用「臺」來對其進行尊稱呢?因為自秦漢以來,朝廷便以「臺」來為中央高級官署命名,比如尚書臺、御史臺等。到了清朝,「臺」便演變成了對某些地方高級官員的尊稱。
  • 清朝的制臺、撫臺、臬臺、藩臺、道臺、府臺、學臺各是多大的官?
    其中,制臺是對總督的尊稱,官階通常為正二品;撫臺對應巡撫,官階從二品;臬臺對應按察使,官階為正三品;藩臺對應布政使,官階從二品;道臺對應道員,指的是省與府之間「道」這一級的地方長官,乾隆年間將道員的官階定為「原則上的正四品」;府臺對應知府,初為正四品,後改為從四品;學臺對應提學使,本身沒有品級,但享受欽差大臣待遇,與總督、巡撫都可以平級論禮,所以地位很高,所到之處都受人尊崇
  • 清朝的制臺、撫臺、臬臺、藩臺、道臺、府臺、學臺都是什麼東東?
    制臺就是總督的別稱、撫臺是巡撫的別稱、臬臺是按察使的別稱、藩臺是布政使的別稱、道臺是各道道員的別稱、府臺是知府的別稱、學臺是各省學政的別稱。下面我分別細講:一、制臺總督與撫臺巡撫制臺大人指的就是總督。總督是中國明清地方軍政大員,節制一省或數省軍務的大吏,所以又被稱為總制、制軍,臺是敬詞,是古代對人的尊稱,如臬臺,道臺,臺甫,兄臺等詞就是如此,因此總督又被尊稱為制臺。因巡撫一方面總攬一省之軍政,故而巡撫又稱為撫臺,為表尊稱,所以叫撫臺大人。
  • 清朝的撫臺、藩臺、臬臺、道臺都是什麼官?哪個臺的官最大?
    我們在看關於清朝時期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裡面的人稱呼一些官員為撫臺、藩臺、臬臺、道臺。這些被稱為「臺」的大人都是些什麼官呢?原來,這些「臺」並不是具體的官名,而是對某種職位官員的尊稱。總督在清朝為地方最高級別長官,總管一省或二三省軍政大事。「制臺」是對總督(正二品)的尊稱。但是,清朝的總督一般都會被授予兵部尚書兼督察院右都御史(從一品),因此總督會被尊稱為「部堂」。如果總督加太子少保銜,則會被尊稱為「宮保」。在官員日常交流中,一般都按最高職位的稱呼。
  • 歷史科普,制臺,撫臺、藩臺、臬臺、道臺都是什麼官
    看古裝電視劇經常會遇到官職名稱,什麼巡撫,總督,知府之類的,辨認這些官職稱呼還算比較初級。在小時候看李衛當官,李衛說三品臬臺是他親娘舅,還流傳一句話吹牛的話「想當年在山東兗州,一個三品臬臺,說咔嚓就咔嚓了」。
  • 歷史科普,制臺,撫臺、藩臺、臬臺、道臺都是什麼官?
    看古裝電視劇經常會遇到官職名稱,什麼巡撫,總督,知府之類的,辨認這些官職稱呼還算比較初級。
  • 部堂、撫臺、藩臺、臬臺、道臺,這些都是什麼官?
    在清朝的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撫臺、道臺、臬臺等稱呼,這些都是別稱,他們具體的官職名稱是什麼呢?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部堂:是總督的別稱,正二品。依例加兵部尚書(從一品)、都察院右都御史,故部堂。又因為其節制地方綠營軍隊,所以又稱制軍、制臺、總制。
  • 制臺藩臺撫臺道臺傻傻分不清楚?一篇文章全看懂
    (《儒林外史》)那麼,這些林林總總的制臺、藩臺、撫臺、道臺等,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直呼「頭疼」。他們都是些什麼官?他們誰的官職最大?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來了解清朝的官制。制臺、藩臺、撫臺、道臺等,實際上是對地方文官的尊稱。在清朝,地方文官大致分為省、府、縣3級。在省級官員裡,首先有兩個級別的官職,一是總督,二是巡撫。
  • 制臺、撫臺、藩臺、臬臺、道臺和學臺,怎麼區分?
    近來有朋友在後臺留言評論,問及了一些相關清朝官制的問題,其中最為關心的是地方官體制,比如:制臺、撫臺、藩臺、臬臺、學臺、道臺等,以下就這方面的問題做一個簡單介紹
  • 清朝的「布政使」,究竟是個什麼職務,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
    可根據《皇朝文典》、《清史稿》等歷史資料的記載,清朝的省級官員中,除了總督、巡撫,還有提督學政、布政使、按察使三個官職。提督學政,執掌一省教育、科舉事宜,因為一般由皇帝欽派,帶有「欽差」意思,所以排位靠前,僅次於一省巡撫;按察使,基本類似於現今的省政法委書記,執掌一省公、檢、法機構。
  • 清朝的「知縣」,到底是什麼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
    在許多清宮劇或者有關清朝的文藝作品中,知縣出現頻率極高。但是,對於這個官職,很多人常常是既熟悉又陌生。所以,今天我們要聊的就是清朝的「知縣」,到底是什麼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清代《皇朝經世文編》曾言:「天下之治始於縣,縣之治始乎令」。短短一句話,精確指出了清朝知縣的特點。
  • 清朝的「二品大員」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務?級別太高,你可能不信
    清朝的官員品級和現今的公務員級別有著較為明確的對應,從「從九品」到「正一品」,分別對應今天的「副股級」到「正國級」。  在諸多影視和文學作品,乃至歷史文獻的記載中,我們經常能夠聽到「二品大員」這樣的特殊稱呼,那麼,「二品大員」到底對應今天的什麼級別,什麼職務呢?
  • 「八府巡按」是個什麼官職?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務?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藍色字體「那些歷史事」,再點關 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那麼,古代的「八府巡按」到底是個什麼官職?就其行政級別和具體權勢而言,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務呢?「八府巡按」,又稱「八府巡撫」,在古代的官制體系中,這一官職名稱並不存在,僅出現於古代的戲文或者小說中。
  • 清朝的「太子太保」、「太子少保」相當於現今什麼職務?級別很高
    在上述官職名稱中,「太子太保」、「太子少保」頻繁出現於清史影視作品中,比如我們最為熟悉的康熙朝權臣鰲拜,就被稱呼為「鰲少保」。那麼,「太子太保」、「太子少保」到底類似於現今什麼官職呢?但就像前文所提及,清朝時期的「太子太保」僅為榮譽官職,整個清朝僅康熙朝明立過太子,但「太子太保」幾乎每朝都曾出現。所以,這一官職僅為皇帝對朝廷重臣的加銜、兼職或者死後追授的象徵性官職,作用只有一個:犒賞功勳、以示恩寵。根據「太子太保」的行政級別來看,應該大致類似於現今政協或者人大的副職。
  • 被康熙評價為「清官第一」的于成龍,最高官職相當於現今什麼職務
    清朝歷史上有兩位名為「于成龍」的官員,同處一朝,而且都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深得康熙皇帝讚賞和百姓愛戴的循吏代表。一位是出身漢軍鑲紅旗,官至「兵部尚書、河道總督」的于成龍;一位是來自山西,官至「兩江總督」、「太子太保」的于成龍。
  • 乾隆帝寵臣,訥親的最高職務,相當於現今什麼官職?級別高到離譜
    鈕祜祿·訥親於巔峰時期擔任的官職,相當於現今什麼職務呢?強大的家族背景,帶給鈕祜祿·訥親的先天性優勢鈕祜祿·訥親所在的「鐵血世家」——鈕祜祿氏家族,到底有多牛?拋開家族的首位大佬——「後金開國五功臣」之一的額亦都,康熙朝初期的「輔政四大臣」之一的遏必隆,康熙皇帝「恩遇甚隆,一時大臣無有出其右者」的阿靈阿不言,僅就訥親三位兄弟的朝廷地位,我們就能看出這個家族在清朝的特殊地位。
  • 清朝「知府」的官職到底有多大,放到現在相當於什麼職位?
    其實在明朝之前,關於知府這個官職屬性的工作,也有其它的名稱。雖然名稱不一樣,但是工作屬性基本上都是一樣的。 比如說公元184年到公元220年是我國歷史上東漢末年時期。東漢末年時期,就已經有了監察區變為行政區的一個過程。這時候會有州牧這個工作,工作的屬性就是掌管一個州的軍事勢力和百姓治安。到了公元581年到公元618年,是我國歷史上的隋朝時期。
  • 清朝的大學士、軍機大臣、尚書、總督、巡撫都是什麼官?
    在觀看影視劇的時候,不免會聽到一些清朝的官職的名稱,例如常常聽到的大學士、軍機大臣、巡撫、尚書等等。「尚書」放在今天相當於什麼?和珅、紀曉嵐到底是多大的官?明晰一些清朝的官職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劇情。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些常見的清朝的官職。
  • 紀曉嵐的最高職務,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與和珅根本不是一個量級
    紀昀,字曉嵐,清乾隆、嘉慶年間名臣,和同一時期的名臣——鈕祜祿·和珅一樣,乃係現今影視劇的寵兒。在影視作品的演繹中,紀曉嵐與和珅同為內閣大學士,領班朝堂左右,官職、地位、影響不分上下;正因如此,劇中的紀曉嵐也成為了敢於和寵臣和珅正面剛的錚臣、廉臣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