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喪屍,中國有殭屍,殭屍可以說是中國的特產。可特產歸特產,中國幾千年歷史,那麼多朝代,為什麼電影電視中的殭屍穿的幾乎都是清朝官服呢?難道只清朝才有殭屍,別的朝代就沒有嗎?
顯然不可能。我國對殭屍的最早文字記錄可以上溯到先秦時期的《山海經》,書中記錄了一種叫作「旱魃[bá]」的變異殭屍:
「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
這段話表述的是,黃帝有個女兒叫魃,黃帝和蚩尤打仗時,讓女兒前來助陣,退了蚩尤興起的暴風驟雨。可打敗蚩尤後,黃帝卻不為女兒記功,不讓她升為神。魃心懷怨懟,死後變成殭屍,走到哪裡哪裡就鬧旱災。
對這個典故,清代袁枚在《子不語》中也寫道:
「屍初變旱魃,再變即為犼[hǒu]。」
紀曉嵐在他的《閱微草堂筆記》中也寫過殭屍:
「少年常遇一殭屍…白毛遍體,目赤如丹砂,指如曲勾,齒露唇外如利刃類接吻噓氣,血腥貫鼻。」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在先秦時期就有殭屍的傳說,殭屍文化在明清時期則達到興盛階段。紀曉嵐筆下的殭屍並沒有穿清朝官服,而是赤身露體,一身白毛。
既然如此,穿清朝官服的殭屍又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這只是香港現代影視作品的創意而已。
我國最早的殭屍電影,是1936年在香港上映的《午夜殭屍》。這部電影由楊工良導演,講述的是兄弟二人爭奪家產,哥哥放火燒死了弟弟,弟弟心懷怨氣,變身殭屍前來尋仇的故事。
因為時間太久,找不到這部電影的資料,不知道電影中的殭屍穿沒穿清朝的衣服。
第一部有穿清朝官服的殭屍的電影,是上世紀80年代由林正英主演的《殭屍先生》。此後,殭屍的清代官員外形基本被定格:身穿清朝官服,青面獠牙,手臂前伸,跳著前進......
導演們為何一定要給殭屍穿上清朝的官服,我們不得而知,非要解釋的話,以下幾個說法還比較有道理:
一、清代幽藍的官服與電影裡陰森恐怖的場景比較貼合,與殭屍猙獰的面目簡直是絕配,不僅沒有違和感,還放大了恐怖效果。
可能有人會抬槓:別的朝代也有藍顏色的衣服啊,為啥殭屍不能穿?
是可以穿,但穿哪個朝代的合適?哪個朝代的服裝能凸顯出殭屍的年代感?導演和編劇有時都搞錯的朝代服裝,讓普通觀眾又怎麼分得清楚?
但清朝的官服就不同了,因為清朝離我們最近,大家一眼就能認出來,觀眾能看明白,才覺得有味道。
二、因為是現代或當代電影,劇中人物接觸的殭屍,年代自然不會太久遠,死亡時間應該在幾十年或者上百年前。而那時正是清朝,穿清朝的服裝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三、清朝官服便宜。因為是給殭屍穿,就不用描龍繡鳳——頂個花翔,戴串塑料珠子就完事,連披領都省了。可如果給它們穿別的朝代衣服,既費工費料,還容易弄錯,效果也不好。
因此,給殭屍穿清朝官服,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合情合理,不失為一種最佳選擇。
關於殭屍,既詭異又有視覺衝擊感的,當屬湘西特有的趕屍現象了,這也是香港殭屍電視經常出現的情節:
法師身穿道袍,手搖攝魂鈴,領著一隊殭屍緩慢前行。再走幾步敲一下小陰鑼,提醒夜行人避讓,有狗的人家把狗關起來,以免受到驚嚇。
這種趕屍現象並非杜撰,它是真實存在的,是湘西巫文化的一部分。中國人講究葉落歸根,趕屍人接受委託,用所謂的法術將客死他鄉的人的屍身送回家,讓他們入土為安。
趕屍人真有這樣的神通,能讓死屍自己行走嗎?
當然沒有。
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是,趕屍人先把屍體的胳膊抬起來,用兩根長竹竿穿過衣袖,前後兩人抬著走路。由於竹竿有彈性,遠遠望去,就像屍體在跳著走。
試想,荒山野嶺中,一隊「跳著走」的屍體,伴隨著時斷時續的攝魂鈴聲和漫天飄灑的紙錢,誰看了不害怕?如果再有有心人給屍體穿上清朝官服,真讓人以為是殭屍復活了呢。
不過,央視的《探索集結號》曾經揭秘過湘西趕屍真相,事實是,趕屍人將屍體進行脫水或者草藥燻蒸等防腐處理後,由徒弟背著走在後面,趕屍人在前面做招魂的動作。這樣大家輪流背著屍體一路走下來,就成了湘西特有的趕屍景象。
至於趕屍人給屍體穿什麼衣服,會不會穿清朝官服,我們就不知道了。但趕屍人肯定不喜歡被百姓圍觀,晚清或民國時期的趕屍人給屍體穿上清朝官服,假裝殭屍復活,也是說不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