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記》裡韋小寶的兩個「愛好」,放在康熙年間都能送命,比「反清復明」嚴重

2021-02-08 朝文社

問答

音頻

探究

視頻

闢謠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2750,閱讀時間:約7分鐘

說起金庸先生的封筆之作《鹿鼎記》,就不得不提主人公韋小寶驚險重重地「成長史」。從初入宮遇到的海大富假太后,再加江湖上的天地會鄭克塽神龍教,各方關係錯綜複雜,遊走於其中的韋小寶真可謂是每天都在刀尖上跳舞。

所幸韋小寶憑藉著天生的機敏,在一眾大佬間左右逢源,混得風生水起。然而,若是在真實的康熙時代,像韋小寶這樣的行事做派,真的能如《鹿鼎記》中那樣吃得開嗎?

一、老子我大殺三方,發財了發財了

拋開主角光環來看,韋小寶若到了歷史上真實的康熙朝,別說各方勢力是否能夠擺平,單是小說裡他那兩個「必勝」的法寶,就絕對能要了韋小寶的命。

《鹿鼎記》說,韋小寶手中有三寶:匕首、軟甲和骰子。

誠然,作為全書中第一好賭之人。韋小寶向來是骰子隨身帶,一日不賭就渾身難受。那一手賭不贏就出老千的「神」賭技,陪著韋小寶在賭桌上一路結交朋友。無論是康親王府裡因賭結緣的楊溢之,還是王屋山下聚眾賭博的經典一幕,都給讀者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

然而,韋小寶的賭博戲份雖精彩,放在真實的康熙朝,卻是個相當忌諱的事。

眾所周知,明朝亡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濫賭。當時明朝許多官員都在家中開設賭場,崇禎年間好些官場「交易」,也都是在賭桌上完成,美其名曰雅賄。

骰子聲中,北京城不知不覺地變了天。崇禎皇帝只能一邊恨恨念著「群臣皆可殺」,一邊黯然上了煤山。

明亡清興後,清政府吸取明朝的教訓,將賭博與亂民、盜賊、娼妓一起列為四大惡習,從入關到康熙雍正年間,一直對此嚴厲打擊。

抓賭風頭最緊之時,別說賭博的人分分鐘法辦,就是製造賭具都是大罪。清王朝規定:凡造賣骰子、紙牌、骨牌等賭具,為首者發配邊衛永遠充軍,為從及販賣為首者,杖一百流放二千裡;販賣為從者,杖一百並處三年徒刑,甚至就連藏匿賭具的人,也要發配邊衛永遠充軍。

這條法規到了雍正時代,進一步升級成了「凡旗人造賣賭具者,絞監候」。好在乾隆沒有老爹那麼狠,當家做主後更改為「凡旗人造賣賭具者,為首者發配極邊煙瘴之地充軍;為從及販賣為首者,發配邊遠地區充軍;販賣為從者,發配邊衛充軍」。

如此嚴打之下,韋小寶若真敢如《鹿鼎記》中寫的那樣,在康親王府大賭特賭,那真是嫌自己的命太長了。

或許有人會說,清朝對旗人賭博管得嚴,可韋小寶是漢人啊,他賭博應該沒事吧?畢竟在陳小春版的《鹿鼎記》中,誤以為韋小寶「英勇殉職」的索額圖,還當著康熙的面,給韋小寶燒了個大骰子呢。

讀者們的想像很美好,可惜現實很骨感。清王朝對高官賭博的嚴打程度,比起平民來更上一層樓。

《大清刑律》規定,官員賭博財物者,照常人加一等治罪。具體執行時,歷代帝王會在法理的基礎上,略微進行些個性化調整。比如雍正就曾下旨規定「無論賭錢賭飲食之物,滿漢官員犯者俱革職,永不敘用,仍杖一百枷號兩月,不準折贖」。

這樣又打板子又丟工作的懲罰足以證明雍正禁賭的決心,而這股嚴打賭博之風哪怕到了以「寬仁」標榜的乾隆朝,仍舊要求「凡現任職官,有犯賭博者,加重發往烏魯木齊等邊遠地區效力贖罪,並須先簡賭博本例枷號兩月,然後再行發往」。

可見,作為康熙朝高官的韋小寶,若真如《鹿鼎記》中那樣骰子不離手,光憑一個「賭」字,就能要了他的命,還能順帶把多隆、索額圖等一眾好牌友一併送上不歸路。

二、大家好兄弟,講義氣

由此看來,賭博對韋小寶的殺傷力實在不小,但若是和韋小寶另一個「愛好」比起來,賭博就不過爾爾了。誰讓韋小寶別的什麼都不喜歡,偏偏就喜歡和人拜把子呢。

縱觀《鹿鼎記》全書,韋小寶簡直是從頭拜到尾。無論是吳應熊的保鏢,還是天地會群雄,亦或是桑結喇嘛、蒙古王子、御前侍衛、朝中重臣,韋小寶真是逮著誰就跟誰結拜,真正做到了「四海之內皆兄弟」。

一時間,「大家好兄弟,講義氣」成了韋小寶的口頭禪。兄弟情誼加持下,韋小寶左手拖著趙良棟在王屋山大顯身手,右手拉著天地會群雄策馬馳騁縱橫江湖,日子過得好不愜意。

然而,如此舒坦的日子,在真實的康熙年間卻實在難尋。只因明清時期的結拜,並非像電視劇裡演繹得那麼簡單,韋小寶的義氣可不能說講就講,把子更不是想拜就拜。

據史料記載,明清時若要結拜,並非簡單的歃血為盟口頭允諾,而是需要互換「蘭譜」。蘭譜上還需要分別寫上各自姓名、生辰八字,籍貫住址,以及曾祖、祖父、父母、兄弟、妻子等等家人信息,然後互相交換作為憑證。

隨著時間的推演,民間「換帖」漸漸衍生出基於共同政治訴求的兄弟情,其中最典型的便是韋小寶當香主的反清組織天地會。

如此一來,民間結拜就上了清王朝的黑名單。為了鞏固國本,清王朝專門在《大清會律》裡加了一條:凡異姓人歃血為盟,焚表結拜弟兄,不分人數多寡,照謀反未行律,為首者,擬絞監候。

若是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清政府不分青紅皂白見歃血為盟就算謀反的舉動恐怕有些太偏激,可放在百年之前,清政府只覺得這樣做還不夠。

於是,《大清會律》裡很快又多了一條:哪怕沒有歃血為盟焚表結拜弟兄,只是隨便磕了個頭認兄弟。為首者仍要打一百大杖,其他從犯各減一等問罪。

連民間結拜個兄弟啥事不幹,也能算成謀反的時代,試想韋小寶以爵爺之尊,若真拉著趙良棟、張勇、孫思克、王進寶四位手握重兵的悍將拜把子,最後鐵定是哥幾個手拉手一起走,刑場上一個都不能少的「團圓」大結局啊。

從這個方面來看,《鹿鼎記》中韋小寶沒被康熙一鍋端,還能帶著七個老婆逍遙江湖,也算是祖宗保佑了。

不過,雖然韋小寶的兩大「愛好」放在康熙年間死一萬次都不夠,但若是到了晚清時代,這點小瑕疵就根本不叫事了。

時光的脈搏跳動到1848年,當時朝臣段光清奉命前去禁賭,時任浙撫的吳文熔便語重心長地對他說:「我以前也試圖禁賭,可那些賭徒如肥田惡草,我拼盡全力除之,卻始終無法除盡」。

一番肺腑之言,讓段光清深表贊同。這或許從某個側面說明,晚清時期賭博成風,官方無力根除賭博這個毒瘤,偶爾有幾個官員用心禁賭,也不過是盡心除去些許「惡草」罷了。

賭博屢禁不止的同時,官府對拜把子的控制力也在減弱。鹹豐年間,戶部錢法堂主事書年和爐頭等人公然舉辦宴會「換帖」,過後竟然啥事沒有,結果幾個把兄弟愈發大膽,乾脆攜手撈錢,致使鈔務錢法弊竇叢生。

吏治崩壞給了某些官員權力尋租的空間。鹹豐四年,河南候補道員張維翰突發奇想,跑去和逃犯劉老長換帖結拜,妄圖互相照應,保衛身家,光天化日下弄出「官匪一家」的鬧劇。

當地居民自然嚇得遷徙一空,而曾經輝煌的大清,也在吏治敗壞引發的一件件小事裡,慢慢陷入了落後挨打的泥淖中。

倘若韋小寶晚生幾年,想來就算是把他的兩個愛好玩出花來,照樣能吃香喝辣活得瀟瀟灑灑,可這大清,真沒幾年活頭了。

參考資料:沐椽《清朝官員的「結拜」之風》、楊明《清朝禁賭芻議》

一直以來,《朝文社》都把做最好的歷史內容作為己任。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也期待您能支持我們的茶品牌:漢周嚴選。點擊我們公眾號菜單欄的「買茶去」,添加微信就可選購各類優質茶。

相關焦點

  • 評新版《鹿鼎記》:韋小寶的核心在於「反清復明」,不是擠眉弄眼
    一個出生於市井青樓的小痞子,可就是這樣的一個小痞子卻能輕鬆遊走於清廷最高當權者與江湖黑社會組織兩個極端對立的「朋友圈」之中,他不但為康熙皇帝立下了不世之功,還在「反清復明」的天地會中混得風生水起。但,你是否有想過,金庸先生為何在這部作品中塑造了一個如此反俠之俠?其實,在韋小寶的核心在於「反清復明」,而不是上躥下跳、擠眉弄眼。
  • 《鹿鼎記》、韋小寶、江湖與愛情
    韋小寶則針鋒相對地提出了一個截然相反的觀點:不管你怎麼殺人,還不都是殺人麼。既然都是要取人性命,還有什麼上流下流之分?金庸的武俠小說中有一類人,這些人物就是自以為是的名門正派。他們打著正派的旗號,總是自以為師出有名。這些人看起來是正義人士,卻總在心安理得的作惡。這些人有兩個特點,一是護短,見不得自家派系裡有人不好。
  • 《鹿鼎記》:康熙皇帝與韋小寶,既是君臣,也是朋友,關係複雜
    記得我小時候看《鹿鼎記》,就很感動於康熙和韋小寶之間的朋友之情,雖然長大後知道這只不過是一段虛構的故事,但仍然在心中常常回味。其實他們二人之間有幾層複雜的關係。君臣首先自不必說,他們分屬君臣,雖然很多時候韋小寶沒大沒小,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康熙是皇帝,隨時都能要了別人的性命。在韋小寶與他相處的時候也要時刻保持分寸不敢僭越,既要維持朋友的親密無間,又要保持君臣之禮,韋小寶過得實在是不容易啊。
  • 為何金庸書中常有「反清復明」?翻開史書,原來祖上曾被清帝滅門
    子淵以前曾經讀過金庸先生的一些作品,發現了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金庸的作品裡總是有很多反清復明的情節和人物,為何金庸老是要寫「反清復明」,是有意還是無意,若是有意,其動機又是什麼?《書劍恩仇錄》中,紅花會總舵主陳家洛承先人遺志,一直以反清復明為己任,並且陳家洛還是乾隆皇帝的親兄弟,這也是金庸賦予陳家洛的一個隱藏身份。對於這個身份,書中還化用了一個民間傳說,乾隆皇帝原是海寧陳閣老的大公子,與陳家洛是親兄弟,後被雍正皇帝調包。
  • 《鹿鼎記》康熙是怎麼知道韋小寶的身份的?
    我們都知道,在《鹿鼎記》中,韋小寶一身多職,是個社會多面手,但他的多重身份最終還是被皇帝一一識破了,究竟是誰告了密呢?先說說韋小寶的多重身份吧!首先是皇帝面前的紅人,一等鹿鼎公;其次是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的徒弟,青木堂的香主,是最大的反清復明組織的頭目;還是前朝公主(九難師太)的徒弟;更是遼東神龍教的白龍使。哦,對了,他還是李自成和陳圓圓的女婿呢,還是當朝駙馬。下面一一分析每個身份對他的威脅。
  • 《鹿鼎記》中的歸辛樹為什麼要進宮行刺康熙?
    《鹿鼎記》算得上是《碧血劍》的後傳,在《碧血劍》中的「神拳無敵」歸辛樹,性格孤傲、魯莽,他夫人歸二娘也是一樣,經常出手傷人。穆人清將華山派掌門之位傳給黃真之後,歸家夫婦似乎在華山派待不下去了。在《鹿鼎記》中,歸辛樹已經七老八十了,可還是狂妄自大。
  • 新版《鹿鼎記》難續經典,張一山演砸韋小寶
    自新版《鹿鼎記》開播以來,網友熱議不斷,張一山的韋小寶更是誇浮之嫌。之前就一直在期待了,畢竟韋小寶的藝術形象已經刻在了我們這些80後90後骨子裡,他那滑稽浪蕩又不乏機智和忠義的形象深深地刻印在我們的腦海裡。看新版《鹿鼎記》後,失望之餘,也感慨陳小春的韋小寶是難以逾越的經典。
  • 鹿鼎記:康熙突然攤牌,韋小寶慌了,原著裡他的第一反應是啥
    韋小寶幾乎抓住了每一個風口,每次的化險為夷之後都有巨大的利益收穫。風口之上豬都會飛,韋小寶就是風口上的豬。但是,風總有停的時候。當風停了,豬不一定都能軟著陸。韋小寶則比較幸運,風停了,他也沒有摔死。所有的風最終都掌握在康熙的手裡。韋小寶的多重身份最終玩不下去了,鹿鼎公和韋香主,這是不能兼容的,一旦擺到檯面上,只能二選一!只有信息不對稱,才會有有利可圖的機會。
  • 張一山版《鹿鼎記》大結局,結尾韋小寶的做法,大部分人都沒看懂
    臨近結局,不少人都在期待張一山版《鹿鼎記》會給韋小寶安排怎樣的結局,與之前的版本又會有何不同。,並給康熙留下一張畫有宮中暗道的地圖,康熙看到後卻派人把暗道都堵死了,這些都是為什麼呢?眾所周知,天地會由陳近南創立,目的是反清復明,劫富濟貧。當初李自成攻下北京,吳三桂投降清朝,清兵入關,燒殺搶掠,大肆屠殺漢人百姓,崑山、南昌、嘉定、揚州等皆被屠城,有數據表明,保守估計清兵最少迫害五千萬漢人。
  • 張明揚:《鹿鼎記》中的路線之爭
    在《鹿鼎記》中,沐王府和天地會堪稱大清朝體制外最活躍的兩個反政府組織。從理論上來說,雙方應當是天然的反清盟友。第一,他們的終極政治目標一致,都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行走江湖,致力於推翻清政權的統治;第二,他們系出同源,都是明朝的「餘孽」;第三,他們都是民間地下組織,同樣遭到清政權的全力打壓;第四,相對體制內的力量來說雙方其實非常弱小,再不同心同德幾乎是死路一條。
  • 《鹿鼎記》的天地會總部其實在臺灣?他們一直在反清復明
    >「反清復明」可以說一直是有關清代,非清宮劇的歷史題材電視劇中,一個極為常見的名詞。而在歷史上,在清代,「反清復明」這個詞,一度成為了民間反清運動的標誌。那麼在清代,究竟哪裡是「反清復明」爆發的集中地呢?這個答案可能多少有些出人意料,那便是——我國的臺灣地區。
  • 鹿鼎記中,風際中在天地會當臥底,為何康熙一直那麼信任韋小寶?
    本文由百家號【大江寧靜】原創首發鹿鼎記中,風際中在天地會當臥底,為何康熙一直那麼信任韋小寶?金庸武俠中,叛徒是一種很少見的身份屬性,而且下場都比較慘。倚天中的宋青書身敗名裂,被自己二叔打成植物人,後來又被自己師祖張三丰一巴掌拍死。
  • 《鹿鼎記》劇終後又發生了什麼?臺灣為何還在反清復明?
    編者按:「反清復明」可以說一直是有關清代,非清宮劇的歷史題材電視劇中,一個極為常見的名詞。而在歷史上,在清代,「反清復明」這個詞,一度成為了民間反清運動的標誌。那麼在清代,究竟哪裡是「反清復明」爆發的集中地呢?
  • 張一山版《鹿鼎記》大結局,結尾韋小寶做的這件事,大部分人都沒看懂
    多番考慮後韋小寶還是決定攜七位夫人歸隱江湖,在臨走前韋小寶和幾位夫人燒了天地會人員聚集的據點,並給康熙留下一張畫有宮中暗道的地圖,康熙看到後卻派人把暗道都堵死了,這些都是為什麼呢
  • 《鹿鼎記》裡韋小寶的拿手愛好,多年後「玩死」了大清
    說到動容處,康熙聽得也是眼淚一大把。然後感動無比的韋小寶現身,眾人皆大歡喜……這段劇情,每次說起來,都很佩服TVB編劇的腦洞,能想到如此令人捧腹的橋段,但這裡面的一個關鍵道具——大骰子,放在大清卻是真的。對照一下清朝真實的賭風,會發現其背後有極強的現實映照。甚至可以這麼說,大清朝為什麼會從「康乾盛世」急劇下滑,淪落到近代落後挨打的深淵?
  • 大清都亡了,韋小寶的天地會還在?
    就像你以為《雷霆戰將》已經爛的病入膏肓了,誰料張一山版《鹿鼎記》更是爛的無可救藥。這兩部劇,堪稱今年年底中國電視劇爛片的絕代雙驕。提起《鹿鼎記》中的韋小寶,就不能忽略他背後的那個反清幫會組織——天地會。韋小寶智殺奸相鰲拜,大清皇帝龍顏大悅,天地會也對他青眼相加,十三歲的韋小寶於一日之間竟成了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的關門弟子和地位甚高的天地會青木堂香主。
  • 大清都亡了,韋小寶的天地會還在
    就像你以為《雷霆戰將》已經爛的病入膏肓了,誰料張一山版《鹿鼎記》更是爛的無可救藥。這兩部劇,堪稱今年年底中國電視劇爛片的絕代雙驕。提起《鹿鼎記》中的韋小寶,就不能忽略他背後的那個反清幫會組織——天地會。韋小寶智殺奸相鰲拜,大清皇帝龍顏大悅,天地會也對他青眼相加,十三歲的韋小寶於一日之間竟成了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的關門弟子和地位甚高的天地會青木堂香主。
  • 韋小寶的爹竟然是他!這部「《鹿鼎記》前傳」比「原作」還好看!
    這樣的設定放在各種文藝作品裡簡直就是標配。日漫裡看起來無依無靠的孤單男主角一般都與一個狂霸酷帥拽的老爹。  不過,作為金庸老爺子偏愛的男主角,在收官之作《鹿鼎記》裡一路開掛所向披靡的韋小寶韋爵爺卻沒個有來頭的爹?這貌似有點說不過去。
  • 看武俠電影,品江湖往事,推薦星爺的作品——鹿鼎記第一部
    但影片不同於其他小說改編影片,這部鹿鼎記很好的抓住了原著的精髓,就連原著作者金庸都對本片是讚賞有加,還特地寫了不做第二人想幾個字兒送給電影公司,以此肯定星爺對韋小寶對角色的塑造。那麼話說在清朝年間,順治駕崩,他留下三位顧命大臣,輔佐年幼的康熙,三位顧命大臣之一的鰲拜號稱是滿清第一勇士,他飛揚跋扈,把持朝政,搞得天下是怨聲載道,民不聊生。
  • 【張衛健版】小寶與康熙 小寶與康熙 (2000)
    進入皇宮的韋小寶在海大富的指引下認識了刁蠻任性的建寧公主(林心如 飾)和陰險惡毒的太后(陳法蓉 飾),還誤打誤撞的和少年康熙(譚耀文 飾)成了好朋友。一方面韋小寶為反清復明的天地會出謀劃策,一方面幫助小玄子掃清他皇帝路上的政治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