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復明」可以說一直是有關清代,非清宮劇的歷史題材電視劇中,一個極為常見的名詞。而在歷史上,在清代,「反清復明」這個詞,一度成為了民間反清運動的標誌。
那麼在清代,究竟哪裡是「反清復明」爆發的集中地呢?這個答案可能多少有些出人意料,那便是——我國的臺灣地區。
臺灣清治時期的鳳山城
歷史上,一般把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施琅消滅明鄭,到《馬關條約》籤訂之後,將臺灣割讓給日本這一時期,稱之為「臺灣清治時期」。
不過這二百多年的漫長時代,臺灣的局勢可算不上太平。在明鄭毀滅僅過十幾年,便在今天台灣的臺南地區,爆發了臺灣清治時期第一次大規模叛亂——「吳球之亂」。
雖然這場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但是僅僅過了24年,臺灣就爆發了著名的「朱一貴起義」。
這場起義參與人數達到了驚人的三十萬,而且其中有大量明鄭時期軍官士兵參與其中。這使得起義軍如虎添翼,幾乎徹底顛覆了清帝國在臺灣的統治。
福建的朱一貴故居
之後還有雍正九年的大甲西社抗清事件,乾隆五十一年著名的天地會林爽文起義,以及同治元年的戴潮春事件。
除了這些規模過萬的著名大規模起義,其他還有大大小小的民變,在臺灣可以說一直都是層出不窮。
而與之相對的,臺灣不僅面積算不上大,而且在整個清治時代,真正在清朝實際控制下的土地都非常的有限,那麼在這樣的彈丸之地,為何會成為叛亂頻發的是非之地呢?
《平定臺灣戰圖》局部
想要說明這個問題,就必須要談及兩個背景,一個清代臺灣的開拓歷史,另一個則是清朝在康熙年間,對臺灣的徵服。
雖然我們經常會看到歷史書上,談到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上「收復臺灣」,但是其實有一個常常被忽視的問題是荷蘭人,以及被荷蘭人所驅逐的臺灣西班牙人,他們在臺灣的開拓,都主要集中在臺中和臺北和臺南地區。
而鄭成功在與荷蘭人作戰的間隙,為了能夠獲得足夠的寄養,消滅了佔據臺中地區,由原住民所建立的大肚王國。
羅田喜《鄭成功收復臺灣圖》
而在這段由荷蘭、西班牙,最後到明鄭的早期臺灣開拓歷史中,臺灣的開拓格局最終確定。
來自福建等地的大陸移民因為各種原因來到臺灣後,在當地政權的控制下,不斷擠壓原住民的生活空間,從而開墾新的土地,並向統治者繳納賦稅。臺灣當地政權也藉由這些大陸移民,從而擴展自身的控制範圍。
至於那些作為遭到擠壓的原住民,一方面往往迫於臺灣當地政權的武力,從而被迫與其合作,甚至是歸順當地政權。但是他們與移民之間的矛盾,也常常演化為他們與臺灣當地政權的戰爭。
荷蘭人在臺灣的統治中樞熱蘭遮城
本身三方彆扭的關係,可以說就已經成為當地動亂的導火索。但是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對臺灣的徵服,實際上就加劇了臺灣地區緊張的關係。
由於清廷的有意縱容,在施琅消滅明鄭政權後,當時攻臺將領以及施琅本人,紛紛在臺灣大量圈佔當時已經開墾的土地。
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施琅及其後代的「施侯大租」,其所佔耕田,幾乎達到了當時臺南所有耕地的一半。
這些強佔土地的行為,不僅得到了當時清廷縱容,甚至許多地租,本身就是由當地清朝衙門代收。
同時在施琅管理臺灣時,所頒布的渡臺禁令,也讓臺灣地區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大量無地且無望成家的「羅漢腳」,成為了巨大的不穩定因素。
施侯大租
與此同時,伴隨著清朝將臺灣併入福建管轄之下,這無疑也為福建等沿海地區的移民前往臺灣,大開方便之門。
除了在康熙時期將明鄭大量原來軍墾官兵移往大陸,並實行渡臺禁令外,其他時期大量的移民湧入,一方面加大了原本就因為施侯大租等一系列清朝權貴們所造成的人地矛盾;另一方面,由於臺灣地區的清朝當局無論是駐軍還是管理力量都較弱,因此也無力對臺灣地區的民眾進行強有力的控制。
因而導致臺灣地區出現了大量結社,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於大名鼎鼎的天地會。
雖然天地會在福建成立,但實際上一直到林爽文起義失敗之前,其總舵一直都是在清朝力量相對薄弱的臺灣。
這些結社極大的吸引了大量無地流民的加入,從而在民間結成了強大的反對力量。這無疑讓臺灣地區的局勢,更加複雜和危險。
天地會鑄造的銅錢
既然清廷和當地漢民之間的關係惡劣,那麼清廷和原住民之間的矛盾呢?
其實答案是同樣相當糟糕。為了能夠嚴格控制當地漢民,因此清朝在當地的官員,對於像荷蘭和明鄭一樣,支持移民們不斷開拓土地一事,其實表現得非常消極。
這導致一直到《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為止,清朝在臺灣二百多年的統治,實際上並沒有在之前明鄭的基礎上,更擴大多少。
新開拓土地的減少和不斷增加的移民,雖然加劇了臺灣的人地矛盾,但這一措施的確緩和了當地漢民和原住民之間的矛盾。
不過這並不是因為清廷對於這些原住民有多少善心,實際上除了本身的兵力缺乏,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清朝在臺灣當局對於原住民管理方針,出現了極大的變化。
臺灣地區的原住民
在施琅消滅明鄭之後,清廷便開始將之前西南、西北等地區對少數民族的控制方式,直接移植到臺灣。
這些舉措雖然在經歷了元明兩代幾百年的實踐,可以說極為的成熟,但是被清朝官員直接移植到臺灣後,卻出現了嚴重的水土不服。
首先臺灣地區的原住民,並沒有大西南和西北地區,那些少數民族那樣數千年和中原漢民族的相互之間的文化影響,同時臺灣地區的原住民,在社會結構上,也遠遠要比大陸少數民族落後的多。
臺灣原住民在文化上,和大陸民族之間差異極大
這種差異所導致的一個嚴重問題,那便是清朝官員在臺灣地區,對原住民所進行的同化措施,往往會遭到臺灣原住民極大的牴觸。
而本身清朝官員雖然不會像之前荷蘭和明鄭那樣,非常主動的去幹涉原住民的事務,但卻依然會收取大量的賦稅。
這對於生產和社會都很落後的原住民來說,無疑是非常巨大的負擔,同時清朝官員的懶政,也為原住民村社之間的聯繫並最終結成巨大的反清勢力,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臺灣的平埔族就是大肚王國的後裔
最後,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在荷蘭和明鄭統治時期,臺灣地區的漢民和原住民之間不僅關係不佳,甚至可以說是勢同水火。
但是在清朝統治時期,雙方的關係不僅有所改善,而且經常聯手反抗清朝的統治,這一點不得不說是清朝的一個巨大的失敗。
不過由於當地漢民和原住民發動起義時,往往因為成分複雜,而且武器和戰術落後,因此常常被清朝輕易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