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記》的天地會總部其實在臺灣?他們一直在反清復明

2021-02-07 循跡曉講

「反清復明」可以說一直是有關清代,非清宮劇的歷史題材電視劇中,一個極為常見的名詞。而在歷史上,在清代,「反清復明」這個詞,一度成為了民間反清運動的標誌。


那麼在清代,究竟哪裡是「反清復明」爆發的集中地呢?這個答案可能多少有些出人意料,那便是——我國的臺灣地區。

 

臺灣清治時期的鳳山城


歷史上,一般把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施琅消滅明鄭,到《馬關條約》籤訂之後,將臺灣割讓給日本這一時期,稱之為「臺灣清治時期」。


不過這二百多年的漫長時代,臺灣的局勢可算不上太平。在明鄭毀滅僅過十幾年,便在今天台灣的臺南地區,爆發了臺灣清治時期第一次大規模叛亂——「吳球之亂」。


雖然這場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但是僅僅過了24年,臺灣就爆發了著名的「朱一貴起義」。


這場起義參與人數達到了驚人的三十萬,而且其中有大量明鄭時期軍官士兵參與其中。這使得起義軍如虎添翼,幾乎徹底顛覆了清帝國在臺灣的統治。


福建的朱一貴故居


之後還有雍正九年的大甲西社抗清事件,乾隆五十一年著名的天地會林爽文起義,以及同治元年的戴潮春事件。


除了這些規模過萬的著名大規模起義,其他還有大大小小的民變,在臺灣可以說一直都是層出不窮。


而與之相對的,臺灣不僅面積算不上大,而且在整個清治時代,真正在清朝實際控制下的土地都非常的有限,那麼在這樣的彈丸之地,為何會成為叛亂頻發的是非之地呢?


《平定臺灣戰圖》局部


想要說明這個問題,就必須要談及兩個背景,一個清代臺灣的開拓歷史,另一個則是清朝在康熙年間,對臺灣的徵服。


雖然我們經常會看到歷史書上,談到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上「收復臺灣」,但是其實有一個常常被忽視的問題是荷蘭人,以及被荷蘭人所驅逐的臺灣西班牙人,他們在臺灣的開拓,都主要集中在臺中和臺北和臺南地區。


而鄭成功在與荷蘭人作戰的間隙,為了能夠獲得足夠的寄養,消滅了佔據臺中地區,由原住民所建立的大肚王國。


羅田喜《鄭成功收復臺灣圖》


而在這段由荷蘭、西班牙,最後到明鄭的早期臺灣開拓歷史中,臺灣的開拓格局最終確定。


來自福建等地的大陸移民因為各種原因來到臺灣後,在當地政權的控制下,不斷擠壓原住民的生活空間,從而開墾新的土地,並向統治者繳納賦稅。臺灣當地政權也藉由這些大陸移民,從而擴展自身的控制範圍。


至於那些作為遭到擠壓的原住民,一方面往往迫於臺灣當地政權的武力,從而被迫與其合作,甚至是歸順當地政權。但是他們與移民之間的矛盾,也常常演化為他們與臺灣當地政權的戰爭。


荷蘭人在臺灣的統治中樞熱蘭遮城


本身三方彆扭的關係,可以說就已經成為當地動亂的導火索。但是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對臺灣的徵服,實際上就加劇了臺灣地區緊張的關係。


由於清廷的有意縱容,在施琅消滅明鄭政權後,當時攻臺將領以及施琅本人,紛紛在臺灣大量圈佔當時已經開墾的土地。


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施琅及其後代的「施侯大租」,其所佔耕田,幾乎達到了當時臺南所有耕地的一半。


這些強佔土地的行為,不僅得到了當時清廷縱容,甚至許多地租,本身就是由當地清朝衙門代收。


同時在施琅管理臺灣時,所頒布的渡臺禁令,也讓臺灣地區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大量無地且無望成家的「羅漢腳」,成為了巨大的不穩定因素。


施侯大租


與此同時,伴隨著清朝將臺灣併入福建管轄之下,這無疑也為福建等沿海地區的移民前往臺灣,大開方便之門。


除了在康熙時期將明鄭大量原來軍墾官兵移往大陸,並實行渡臺禁令外,其他時期大量的移民湧入,一方面加大了原本就因為施侯大租等一系列清朝權貴們所造成的人地矛盾;另一方面,由於臺灣地區的清朝當局無論是駐軍還是管理力量都較弱,因此也無力對臺灣地區的民眾進行強有力的控制。


因而導致臺灣地區出現了大量結社,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於大名鼎鼎的天地會。


雖然天地會在福建成立,但實際上一直到林爽文起義失敗之前,其總舵一直都是在清朝力量相對薄弱的臺灣。


這些結社極大的吸引了大量無地流民的加入,從而在民間結成了強大的反對力量。這無疑讓臺灣地區的局勢,更加複雜和危險。


天地會鑄造的銅錢


既然清廷和當地漢民之間的關係惡劣,那麼清廷和原住民之間的矛盾呢?


其實答案是同樣相當糟糕。為了能夠嚴格控制當地漢民,因此清朝在當地的官員,對於像荷蘭和明鄭一樣,支持移民們不斷開拓土地一事,其實表現得非常消極。


這導致一直到《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為止,清朝在臺灣二百多年的統治,實際上並沒有在之前明鄭的基礎上,更擴大多少。


新開拓土地的減少和不斷增加的移民,雖然加劇了臺灣的人地矛盾,但這一措施的確緩和了當地漢民和原住民之間的矛盾。


不過這並不是因為清廷對於這些原住民有多少善心,實際上除了本身的兵力缺乏,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清朝在臺灣當局對於原住民管理方針,出現了極大的變化。


臺灣地區的原住民


在施琅消滅明鄭之後,清廷便開始將之前西南、西北等地區對少數民族的控制方式,直接移植到臺灣。


這些舉措雖然在經歷了元明兩代幾百年的實踐,可以說極為的成熟,但是被清朝官員直接移植到臺灣後,卻出現了嚴重的水土不服。


首先臺灣地區的原住民,並沒有大西南和西北地區,那些少數民族那樣數千年和中原漢民族的相互之間的文化影響,同時臺灣地區的原住民,在社會結構上,也遠遠要比大陸少數民族落後的多。


臺灣原住民在文化上,和大陸民族之間差異極大


這種差異所導致的一個嚴重問題,那便是清朝官員在臺灣地區,對原住民所進行的同化措施,往往會遭到臺灣原住民極大的牴觸。


而本身清朝官員雖然不會像之前荷蘭和明鄭那樣,非常主動的去幹涉原住民的事務,但卻依然會收取大量的賦稅。


這對於生產和社會都很落後的原住民來說,無疑是非常巨大的負擔,同時清朝官員的懶政,也為原住民村社之間的聯繫並最終結成巨大的反清勢力,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臺灣的平埔族就是大肚王國的後裔


最後,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在荷蘭和明鄭統治時期,臺灣地區的漢民和原住民之間不僅關係不佳,甚至可以說是勢同水火。


但是在清朝統治時期,雙方的關係不僅有所改善,而且經常聯手反抗清朝的統治,這一點不得不說是清朝的一個巨大的失敗。


不過由於當地漢民和原住民發動起義時,往往因為成分複雜,而且武器和戰術落後,因此常常被清朝輕易鎮壓。



相關焦點

  • 評新版《鹿鼎記》:韋小寶的核心在於「反清復明」,不是擠眉弄眼
    」的天地會中混得風生水起。但,你是否有想過,金庸先生為何在這部作品中塑造了一個如此反俠之俠?其實,在韋小寶的核心在於「反清復明」,而不是上躥下跳、擠眉弄眼。如此,你便與天地會的那幫叛賊是同夥,與你一併抓了……你看,茅十八就這樣,從一個殺人越獄的江洋大盜成了政·|治·| 犯,根本不問青紅皂白,上來就抓人。這是明清社會所獨有的特徵。而金庸老先生正是藉由「反清復明」這樣的一段歷史,表達著自己對(清廷)政治的看法,這才是核心和重點。
  • 《鹿鼎記》劇終後又發生了什麼?臺灣為何還在反清復明?
    編者按:「反清復明」可以說一直是有關清代,非清宮劇的歷史題材電視劇中,一個極為常見的名詞。而在歷史上,在清代,「反清復明」這個詞,一度成為了民間反清運動的標誌。那麼在清代,究竟哪裡是「反清復明」爆發的集中地呢?
  • 為何金庸書中常有「反清復明」?翻開史書,原來祖上曾被清帝滅門
    其實反推也是成立的,有了源頭才有水如明鏡,正如我們所說的事出有因。子淵以前曾經讀過金庸先生的一些作品,發現了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金庸的作品裡總是有很多反清復明的情節和人物,為何金庸老是要寫「反清復明」,是有意還是無意,若是有意,其動機又是什麼?
  • 大清都亡了,韋小寶的天地會還在?
    就像你以為《雷霆戰將》已經爛的病入膏肓了,誰料張一山版《鹿鼎記》更是爛的無可救藥。這兩部劇,堪稱今年年底中國電視劇爛片的絕代雙驕。提起《鹿鼎記》中的韋小寶,就不能忽略他背後的那個反清幫會組織——天地會。韋小寶智殺奸相鰲拜,大清皇帝龍顏大悅,天地會也對他青眼相加,十三歲的韋小寶於一日之間竟成了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的關門弟子和地位甚高的天地會青木堂香主。
  • 大清都亡了,韋小寶的天地會還在
    就像你以為《雷霆戰將》已經爛的病入膏肓了,誰料張一山版《鹿鼎記》更是爛的無可救藥。這兩部劇,堪稱今年年底中國電視劇爛片的絕代雙驕。提起《鹿鼎記》中的韋小寶,就不能忽略他背後的那個反清幫會組織——天地會。韋小寶智殺奸相鰲拜,大清皇帝龍顏大悅,天地會也對他青眼相加,十三歲的韋小寶於一日之間竟成了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的關門弟子和地位甚高的天地會青木堂香主。
  • 反清復明失敗後,天地會在海外建了二個國家,都比韓國還大
    但有一點不為之知的是,反清復明失敗後,天地會在海外建了二個國家,都比韓國還大。天地會的神秘起源據傳,天地會始於清朝初期的康熙年間,時逢西藏不太平,康熙帝便尋找高手遠徵西藏,徵調福建莆田南少林高手為軍官,然而卸磨殺驢,聽信讒言說這些少林高手意圖謀反,於是就有了火燒南少林一說。
  • 「反清復明」不僅僅在大清國,朝鮮王室也有「光復大明」計劃
    自從1644年滿清入關執掌江山之後,從南明小朝廷到李自成、張獻忠餘部和據守臺灣的鄭氏父子,在到平西王吳三桂和民間的天地會乃至於遠在朝鮮的李朝孝宗都有過明裡暗中進行著抗清活動,而且口號全都是「反清復明」。甚至在清末朝鮮民間文人的作品中,還出現過崇禎265年字樣。
  • 《鹿鼎記》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這樣的他歷史上真的存在嗎?
    金庸的《鹿鼎記》,成就了陳近南、海大富、鰲拜、吳三桂等武功高手,且一些人物多和史實相符,但偏偏就這位武功高手陳近南和歷史原型相差甚遠,那麼當你了解了真實的陳近南,恐怕才是真的"不識陳近南"。陳近南從未創過天地會當然。沒有武功的他,是否像《鹿鼎記》中創下天地會,並成為總舵主呢?這也正是陳近南和小說中相差甚遠的一點。
  • 曹雪芹的主要工作其實是反清復明?我的天哪~
    書接上文,上文在此 ——《細思恐極,《紅樓夢》其實是座空園子》上回書說到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塊頑石幻化出的寶玉就是傳國玉璽
  • 張明揚:《鹿鼎記》中的路線之爭
    在《鹿鼎記》中,沐王府和天地會堪稱大清朝體制外最活躍的兩個反政府組織。從理論上來說,雙方應當是天然的反清盟友。第一,他們的終極政治目標一致,都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行走江湖,致力於推翻清政權的統治;第二,他們系出同源,都是明朝的「餘孽」;第三,他們都是民間地下組織,同樣遭到清政權的全力打壓;第四,相對體制內的力量來說雙方其實非常弱小,再不同心同德幾乎是死路一條。
  • 《鹿鼎記》之義薄雲天的總舵主——陳近南
    之前一直在說《鹿鼎記》裡的女人,今天說一說裡面的男人,先說一說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吧。平生不識陳近南,就稱英雄也枉然這句話準確概括了陳近南的社會知名度。吶,陳近南呢,就是清朝初年開始存在於民間的反清復明組織——天地會的總舵主啦!
  • 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和陳家洛到底是什麼關係?答案在這
    而其中《鹿鼎記》和《書劍恩仇錄》都塑造了一個反清的組織,一個是陳近南所統領的天地會,一個是陳家洛帶領的紅花會,而陳近南和陳家洛都被手下的人稱為總舵主,而在很多的影視劇中,也被一些編劇惡搞,搞的紅花會的總舵主是陳近南,或者陳近南出場的時候伴隨著紅花,兩個人的姓都是陳,導致很多不明所以的朋友經常把他們兩個搞混甚至混為一談。那麼這兩人到底是什麼關係呢?我們且往下看看。
  • 邪不壓正,反清復明?一場戲而已!
    撰文|黃大拿扯什麼興明討虜、反清復明
  • 朝鮮奇葩李氏王朝:大兒子擁護大清被毒死,二兒子反清復明當大王
    自清朝入關、明朝滅亡以來,「反清復明」幾乎貫穿了整個清王朝。從「延平王」鄭成功到「三藩之亂」的吳三桂,再到天地會、南少林,無數英雄豪傑都以集團、幫派的名義在對抗清廷,可是在我們的鄰邦,卻有一個拿著清朝的俸祿,卻以舉國之力在「反清復明」國家,這就是古代朝鮮李朝。
  • 朝鮮王朝:東亞第一鐵桿明粉的「反清復明」之路
    原因很簡單,吳三桂在昆明奉「崇禎三太子」起兵反清了!第二年,「三藩之亂」席捲南中國。「興明討虜大將軍」吳三桂飲馬長江;同時,王輔臣在陝甘響應,退據臺灣的鄭成功之子鄭經也出兵「反攻大陸」,以關內十八行省計,竟只有直隸、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江蘇六省完全在清廷控制之下!更有甚者,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直系後裔,同時也是康熙皇帝的表弟,蒙古察哈爾部首領布爾尼也在漠南豎起反旗,向清廷的背後插上一刀!
  • 金庸為什麼那麼愛「反清復明」,原來祖上發生了這件事?
    還有一個經常會出現的副線,就是「反清復明」。譬如他的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甚至連他的封筆之作《鹿鼎記》,都有「反清復明」這一條線。這樣說來金庸先生必定對清朝有獨特的情感。否則不會總是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然而,就好像其他出名的作家一般。金庸並不是其本名。金庸本名查良鏞。浙江海寧袁花人。其祖上查慎行是清朝的進士。
  • 鹿鼎記中,風際中在天地會當臥底,為何康熙一直那麼信任韋小寶?
    本文由百家號【大江寧靜】原創首發鹿鼎記中,風際中在天地會當臥底,為何康熙一直那麼信任韋小寶?金庸武俠中,叛徒是一種很少見的身份屬性,而且下場都比較慘。倚天中的宋青書身敗名裂,被自己二叔打成植物人,後來又被自己師祖張三丰一巴掌拍死。
  • 小木匠假冒明朝太子,率天地會反清復明二十年,最終沒逃過凌遲
    但消息傳到駐守武昌的大將左良玉耳中,他卻認定太子是真的,以擁立太子為口號,興兵東下,清君側,加速了南明的滅亡。清朝建立後,多爾袞、康熙又相繼殺害了兩個自稱明皇子的人。然而,仍不斷有人打著朱三太子的名號反清復明,而真正的朱三太子朱慈一直躲藏在民間,已娶妻生子。到康熙四十七年,朱慈炤已75歲,經不住擔驚受怕,向清廷投案自首,被凌遲處死。但假冒明太子起兵反清的事件卻從沒有絕跡過。
  • 李氏朝鮮的瘋狂計劃:養精兵10萬反清復明,直取關外
    李氏朝鮮荒唐的「反清復明」朝鮮孝宗李淏是崇禎朝的臣子,面對「明清鼎革」和清朝數次武力脅迫,朝中大臣多懷念明朝大恩。當時朝鮮君臣認為,「我朝三百年來,服事大明,其情其義,固不暇言。而神宗皇帝(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再造之恩,自開闢以來,亦未聞於載籍者。
  • 鹿鼎記疑團——韋小寶為何不吸收茅十八加入天地會等(一)
    玩笑歸玩笑,老爺子將小說命名為《鹿鼎記》,是有其深意的。整部小說的背景,是圍繞清朝初年四件大事五股勢力來寫的。哪四件大事?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以及掃平反清復明勢力。聽說誰是天地會的人,他就「又驚又喜」,初見陳近南時,即便身受重傷,也是「紅光滿面」,激動得從擔架上跳起身來;而但凡只要有人說一點點天地會的不好,他就要發怒,就要和人家拼個你死我活,在揚州麗春院戰鹽梟是,在得勝山戰史松也是;劇中與吳六奇初次見面,吳六奇僅僅說了一句「丐幫用不著沾天地會的光」,他就掀了桌子,跟人家打起來,把酒樓砸了個稀巴爛;他更十分希望加入天地會,書上說「姓茅的只盼加入天地會,只是一直沒人接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