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仙遊,享年九十有四。他的小說,風靡全球。可以說是不負「大師」之名。
大家有沒有發現,金庸的小說,除了俠之大義這個中心思想之外。還有一個經常會出現的副線,就是「反清復明」。譬如他的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甚至連他的封筆之作《鹿鼎記》,都有「反清復明」這一條線。這樣說來金庸先生必定對清朝有獨特的情感。否則不會總是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
然而,就好像其他出名的作家一般。金庸並不是其本名。金庸本名查良鏞。浙江海寧袁花人。其祖上查慎行是清朝的進士。查慎行的弟弟查嗣庭牽連在一宗文字獄當中,被滿門抄斬。而其哥哥查慎行亦被下獄兩年。差一點全家也被牽連。也就是說我們也差一點就沒機會拜讀金庸先生的大作。但到底查嗣庭說了什麼要被滿門抄斬呢?
話說,查嗣庭當年任江西鄉試正考官。在鄉試中,查嗣庭從《詩經》裡,選了一句:「邦畿千裡, 維民所止」,並以此作為考生的考題。就是「維民所止」中的維止出了問題!當時的皇帝年號雍正。當他解讀這句詩時,把「維止」這兩個字看作是「雍正」被砍下了頭。雍正以此為藉口,將查嗣庭全家抄斬。可見當時文字獄的可怕。
雖然自己一支免其大難。但相信倖存下來的查氏一家對清朝都不會有好感。所以在金庸的小說裡總是要「反清復明」也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