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金庸 | 蕭峰為什麼死的那麼憋屈?

2021-02-07 聖諦

大俠蕭峰是金庸筆下的扭曲人物之首


金庸14本小說裡,哪個主人公死的最最最最憋屈?恐怕就是天龍八部裡的大俠蕭峰了。


你看他憋屈不憋屈,身為一個契丹人,從小父母都死,然後被收養,好歹在中原還學了武藝當了丐幫幫主;


然後身世被揭開,原來一直在搞事的是要報仇的親爹,而抱養自己的那些人,又是殺父母仇人;


暴露身份後,天下喊打喊殺,不得已回歸母國契丹,因緣巧合下當了契丹南院大王;


然後又跟中原武林合作阻止了契丹南侵,又因為自己的身份是契丹人,兩頭不落好,只好自殺了事;


死後被這樣評價:「那鎮守雁門關指揮使……修下捷表,快馬送到汴梁,說道親率部下將士,血戰數日,力敵遼軍十餘萬,幸陛下洪福齊天,朝中大臣指示機宜,眾將士用命,格斃遼國大將南院大王蕭峰,殺傷遼軍數千,遼主耶律洪基不逞而退。」


你看,死了都這麼悲催。


有文藝青年就說了,哎呀你看,這就是一個自我身份認同不清的問題啊!由於一生都沒找準定位,所以好悲苦;


又有文藝青年說了,蕭峰真是太可憐,心愛的人死了不說,最後那麼忠義悲壯,還被說成是被格斃的「敵酋」,歷史何其不公哉!


要我說,去你姥姥的,這才不是蕭峰的問題,這他麼是典型文人金庸的意淫好不好?


金庸原名查良鏞,是江南士族,這個士族跟之前的士族有是區別的,比如東晉士族的意思是世家大族,金庸祖輩的「士族」意思就是通過考試做官的一族。


好了,矛盾出來了,你查良鏞祖上,有沒有做清朝的官?清朝是啥?是滿人,是後金,野蠻程度遠超契丹,要談民族大義,好像談不上啊!


可是,不談又不行,否則你一個讀書人不講忠義,還怎麼做朝廷的官當江南的士族呢,你拿啥服務你的老闆呢?


這就需要不斷扭曲歷史,扭曲說法。


比如虛構出,民族大義很重要,蕭峰會陷入身份危機,會為自己是大宋人還是契丹人感到痛苦。


痛苦個P,真實歷史是這樣的嗎?秦國滅六國後,多少燕趙貴族跑到北方匈奴那裡去了?


哪怕漢朝建立,內地苛政,又有多少逃民逃亡草原加入各個部落,或自己群居最後變成逐草而生的草原人?


你以為這是胡扯?看下史料記載好了。公元前35年,陳湯擊殺郅支單于後,就是「雖遠必誅」那回,親漢的前呼韓邪單于非常歡喜,他終於成為了匈奴唯一的單于。在上表賀功的同時,請求漢朝撤除長城的守軍,從此南北一家。


結果出身邊境的侯應堅決反對,他的理由如下:


自中國尚建關梁以制諸侯,所以絕臣下之覬欲也。設塞徼,置屯戍,非獨為匈奴而已,亦為諸屬國降民,本故匈奴之人,恐其思舊逃亡,四也。(意思是這些防備不僅是防匈奴人來,還要防邊境人跑)


往者從軍多沒不還者,子孫貧困,一旦亡出,從其親戚,六也。(以前不少軍人偷偷留在草原不走了,他們的子孫如果貧困,很可能去投奔他們)


又邊人奴婢愁苦,欲亡者多,曰『聞匈奴中樂,無奈候望急何!』然時有亡出塞者,七也。(邊境人窮的一筆,想跑的人很多,聽說匈奴那邊寬鬆,經常有人逃亡)


如何,這些人就不算人了?這些人是不是該抓著就弄死?居然背棄我偉大漢朝?如果這樣的話,跑東南亞的華人又怎麼說呢?哦,當年大明確實也說過,媽的跑出去的都是不要我大明光輝照耀的人,你們西班牙人隨便殺!


但是,這些人在金庸先生所理解的歷史上,統統不存在。文人道統不能承認有這樣一大群人。


實際上,現實人群有啥複雜的?無非有吃有喝想更進一步,沒吃沒喝,就去找吃找喝。


南北朝時期的乞活軍,掃蕩北方大地,胡人擋路殺胡人,漢人擋路殺漢人,僅此而已。


梁山好漢上山,難道還真在乎什麼替天行道?無非來了商人搶商人,來了官軍殺官軍,來了胡人照樣搶就是了,不搶的一般是打不過的。


而在金庸的書裡呢?特別在意這些分別,有人說的好,那些秉承民族大義的丐幫,是怕契丹人來了不讓你討飯嗎?


這不是真實丐幫,真實丐幫管你這些?這是文人的想像,他們為啥要這樣想像虛構,因為他們自己也要吃飯。


既不肯去討飯,又不會做生意搶劫,怎麼辦?就要有滿足老闆的說辭,幾百年來,這種說辭已經爐火純青。


哎呀丐幫雖然討飯,也是很忠義噠,蕭峰雖然是契丹人,也是心向大宋噠,郭靖雖然是蒙古金刀駙馬,還是要幫著我大宋襄陽守城噠....


可是攻滅南宋的張弘範是什麼人?幫著滿清拿下鄭家臺灣的施琅又是什麼人?你怎麼定義一下呢?為了突出施琅帶著滿清去攻殺漢人的合理性,你老金不是在鹿鼎記裡把鄭家後人描寫的極度不堪了嗎!民族大義呢?可相同的事,怎麼到了明明有契丹血統的蕭峰,就不行了呢?


查家祖上去做過滿洲人的官,老金自己親爹查樹勳被宰了,然後來一句「人入黃泉不能復生,算了吧!」。


原來忠孝節義都是幌子,要看彼是不是坐穩了江山!所以不是蕭峰矛盾,而是金庸矛盾。一會覺得要文成武德一統江湖的任我行不好,一會又覺得要分裂祖國的吳三桂不好,到底好不好,要看最後成不成。


誰給官做,給財發,誰就好。


假設歷史確有蕭峰真人,他肯定不矛盾。帶著南院大軍南下,等耶律稱了帝,開了科舉,你金庸會不來考試嗎?你金庸來考試做官,然後還會幫著宣揚:大遼是正宗燕國姬姓後人,進入中原理所當然嘛。再給丐幫發點扶貧津貼,還不是滿世界的歡呼蕭大王萬歲?南宋呢?南宋怕不是要變成抗拒統一的分裂勢力了!


所以真實蕭峰不會自殺不會死這麼憋屈,是金庸讓他死的憋屈。


不信?看看出生在女真族統治之下又服務於大元帝國的文人郝經為論述蒙元政權的合法性提出「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國之道,則中國之主也」《與宋國兩淮制置使書》


意思是,只要來了能用科舉取士,按照中土來治理的,就是中國之主。


金老先生讓漢化契丹人蕭峰死那麼憋屈,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契丹沒有成功入主中原,如果他們能想滿人一樣進來了,老金就會把他們也描寫成聖祖康熙,即使韋小寶忠心伺候,也不算漢奸啦!


呵呵呵呵呵呵噠....今天的二條也有意思,可以看看。


(完)

相關焦點

  • 老調重彈:蕭峰為什麼必須死?
    金庸小說結尾以《天龍八部》最為慘烈,雖然如《書劍恩仇錄》等作品都以悲劇收場,但主角往往會活下去,收穫大名美譽,作歸隱狀。唯獨《天龍八部》最後,主人公之一的蕭峰先是被大遼皇帝一陣唾罵,然後自我懺悔,自殺身死。每每讀到此處,都恨作者太過狠心,寫死這樣這樣一位大英雄。那麼,蕭峰為什麼必須死?作者為什麼要寫死他?
  • 成為蕭峰:金庸筆下的男性進化史
    《笑傲江湖》中,劉正風滿門被滅,慷慨赴死之前,與魔教知己曲洋合奏一曲《笑傲江湖》,但簫中之意,猶有遺恨,是因為最心愛的兒子在臨危之際,貪生怕死,辱沒了令名。男性氣概,或者說英雄氣概,首先是一種勇氣,是對恐懼的控制。所以,金庸筆下的英雄主角大都不怕死。若論結局,這些英雄要麼戰死沙場,要麼歸隱江湖,卻只有蕭峰一人選擇了自殺。
  • 終極英雄蕭峰:金庸筆下的男性進化史
    《笑傲江湖》中,劉正風滿門被滅,慷慨赴死之前,與魔教知己曲洋合奏一曲《笑傲江湖》,但簫中之意,猶有遺恨,是因為最心愛的兒子在臨危之際,貪生怕死,辱沒了令名。圖片來自@胡軍 微博:黃曉明、李亞鵬、胡軍(三人分別飾演過楊過、令狐衝、蕭峰)、張紀中與金庸先生合影。男性氣概,或者說英雄氣概,首先是一種勇氣,是對恐懼的控制。
  • 天龍5大高手可血虐蕭峰,金庸為了給蕭峰留面子,把他們都避開
    《天龍八部》的第一英雄要數蕭峰。蕭峰一生可謂英雄無敵,氣勢上、武功上都無人能敵。其實這是金庸的有意抬愛,讓他避開了比他強的5大高手。有很多人認為蕭峰能打贏童姥,這簡直就是痴人說夢。就因為童姥、李秋水的武功實在太高,童姥號稱殺人不用第二招,所以,金庸有意安排她們不和任何俗世高手過招,否則對比太明顯了。還有一個有意思的情節,珍瓏棋局時,無崖子對於虛竹的長相不滿意,於是向他詢問喬峰有沒有來。言下之意竟然是覺得蕭峰是一個英雄豪傑,想要把自己的功力傳給他。金庸為什麼要這麼設計?
  • 金庸武俠十大最強光棍,蕭峰只排第五,第一被金庸改了名字
    【思品時間(武俠時間)侃金庸第1056期:金庸武俠十大最強光棍,蕭峰只排第五,第一位金庸還幫他改名】文/江湖百小聖大俠們光棍節快樂
  • 蕭峰死後,降龍十八掌是怎麼傳到洪七公的?金庸:來來,我告訴你
    大家知道,金庸第一外功降龍十八掌威力無窮,大俠蕭峰、郭靖、洪七公都憑這套掌法縱橫江湖,可看三聯版《天龍八部》和《射鵰英雄傳》的金迷們就會有一個疑問
  • 《天龍八部》:俠之大者的蕭峰,結局唯死而已!
    金庸筆下最大寫的兩位俠,應該就是蕭峰與郭靖了。郭靖以一己之力,力圖挽救南宋,嘔心瀝血鎮守襄陽,為的是襄陽的無數百姓,他英雄蓋世,卻也逃不脫歷史的困局。可蕭峰呢?為什麼在建立宋遼和平盟約之後,他終究是選擇了自盡於雁南關外?
  • 為什麼蕭峰在《天龍八部》裡非死不可?
    蕭峰的一生從頭到尾都是悲劇——一種在不共戴天的宋遼關係背景下展開的悲苦宿命,他尚在襁褓之中便成了宋遼衝突的犧牲品,身世被揭開後又被視為中原武林的公敵,不得不遠走關外。最後,為阻止遼國國主耶律洪基發兵南侵,在雁門關自殺身亡。小說寫道:蕭峰脅迫耶律洪基當眾立誓:「於我一生之中,不許我大遼國一兵一卒,侵犯大宋邊界。」
  • 金庸為什麼會取名「阿朱」「阿紫」?知道這些名字的意義後佩服死
    金庸筆下還有一類名字,就是像阿朱、阿紫這樣看似比較隨意的名字也不是隨便起的,深思之下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在了解這些名字真正含義之後,我不禁再次對金庸佩服得五體投地,原來還可以這樣!但是金庸是三大武俠宗師之首,其作品磅礴大氣,含義精深,怎麼會如此隨意?他筆下的名字一般都和命運相關,這些看似簡單的名字也不例外。阿朱和阿紫的真正含義阿朱為什麼非要叫阿朱?阿紫又為什麼要叫阿紫?《論語》中有云:惡紫奪朱。紫色是一種雜色,朱色也就是紅色則是正統的顏色。
  • 惡紫之奪朱也-論蕭峰的感情
    蕭峰在最失意的時候有個既可俏皮又能溫柔的小阿朱傾心相待、敬重珍愛,不僅讓他自輕自賤之意得以紓解,這份崇敬與生死相隨的摯誠也正慰藉了他落魄英雄的蒼涼。最好的愛情是彼此各取所需,並非只有一種正確模式。至於塞外之約,作為被南朝宋人唾棄的契丹人,蕭峰已無可能留在中原,阿朱也心甘情願陪蕭峰去任何地方,以此苛責實屬無稽。
  • 蕭峰自殺的真正原因
    可蕭峰卻不懂道德的目的:讓大家好好活下去,在追求道德倫理時,毀滅了愛自己的人,也毀滅了自己。不知道蕭峰地下有知,看到阿紫挖掉雙眼殉情時,有沒有悔恨,阿朱最愛的蕭峰阿紫都死了,自己愛的阿紫也死了。其實小說中金庸已經借旁人之口,提醒了蕭峰。但蕭峰沒有醒悟。金庸的小說之所以那麼好,是因為金庸賦予了小說人物靈魂,故事發展由小說人物推動,作者也控制不了。
  • 蕭峰統領的遼南京,袁承志的傷心地,金庸筆下的京城還有哪些故事
    生活在北宋中晚期的蕭峰來到燕京城下,看到的應是邊境榷場熙攘交易的美好景象,而不是已絕跡百年的「打草谷」慘狀。這種移花接木的「北京有戰事」,是金庸為了渲染蕭峰「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胸懷而有意為之。但在接下來,遊坦之為阿紫尋冰蠶練毒功的情節中,所出現的「憫忠寺」,就純屬金庸刻畫北京城勝景時的筆下烏龍了:遊坦之涉水而過,循著焦線追去,只見焦線直通向前面山坳。
  • 恰如其分的蕭峰和符合想像的阿朱,因為金庸小說你喜歡上了誰
    可以說金庸是年少時的情感教科書,俠之大道的啟蒙者;更從他那裡知道了儒家的「雖千萬人吾往矣」。有時候和別人說起來喜歡怎樣的人,也會說,最強也最驕傲的。比如蕭峰。女子呢?比如趙敏。和朋友閒談,有時會覺得金庸之於國人,甚至大到了可以當心理測試的地步,那麼多紛繁複雜的愛恨情仇,雄圖霸業,林林總總,盡在這二三十本書中,是一個縮微而又豐富的自成體系的武俠王國,更是情天恨海變化無窮的風月寶鑑。唯一差可比擬的只有《紅樓夢》。
  • 金庸是怎麼把俗套寫出花來的?
    本文就從這個角度,分析一下金庸的小說,為什麼後期比前期水平高。4/5兩個兩難選擇的嵌套《天龍八部》中,阿朱以為蕭峰的殺父仇人是自己的父親段正淳,這就出現了兩個「兩難選擇」的嵌套:阿朱的「兩難選擇」是「告訴蕭峰自己是段正淳的女兒」和「不告訴蕭峰,父親和情人兩個可能死一個」。其實這個選擇本身並不難,難就難在,但如果選擇後者,阿朱就把蕭峰置於一個新的「兩難選擇」中:「為戀人放棄報仇」和「為報仇放棄戀人」。
  • 少年,我們一起來讀讀金庸吧
    不過說來慚愧,金庸的十四部武俠小說,我還沒有全部看完,比如《書劍恩仇錄》和《碧血劍》,至今仍然沒有足夠的動力去看。但是那幾部重頭的金庸小說,我都看過了許多遍,其中次數最多的恐怕是《神鵰俠侶》,還在讀初中的時候,就已經看了五六遍。是的,正所謂一見楊過誤終身,少男讀《神鵰》,有幾個不願意迅速代入,誤以為自己是那個充滿吸引力的神鵰大俠?至於後來更喜歡《天龍八部》,那是漸近中年的事情了。
  • 讀金庸如讀《紅樓夢》,讀古龍如讀《金瓶梅》
    金庸作品厚重,包羅萬象,充滿了家國天下情懷,滿滿的民族風。古龍小說則另闢蹊徑,求新求變,通篇都充滿了詭異和變幻莫測。就小說結構而言,金庸小說往往是開局平平,隨著情節的發展,人物紛紛湧現,情節盤根錯節,有著寵大縝密的構思,詭異莫測的布局,每每使人讀的攝魂奪魄,盪氣迴腸。
  • 金庸武俠中,易筋經到底有多強? 蕭峰無意間透出答案!
    而我們今天要談的,卻是易筋經在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武學地位。說到易筋經,就會聯想到一句話: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功易筋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少林武功博大精深,就是以易筋經為基礎的。金庸武俠中的易筋經出現在兩部小說中,一部是《天龍八部》,另一部是《笑傲江湖》。我們喜歡金庸武俠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丐幫的代代流傳下來的武學有降龍十八掌和打狗棒法。
  • 蕭峰:我要不選擇自殺,誰敢弄死我
    01金庸筆下的男主角中,童年生活在異地他鄉的,細細數來,也就那麼三個人而已。一個是喝蒙古酸奶長大的郭靖,一個是在冰火島吃野糧食長大的張無忌,另一個就是頓頓吃麵條長大的蕭峰。作為主角而言,蕭峰無疑是金庸小說中的一個特殊存在,不管是身世背景,個人感情,還是生活經歷,他都與金書中的其他男主角不同。甚至有時候我都覺得蕭峰這個人是金庸從古龍小說裡化身出來的,因為他的出場像極了古龍小說裡的李尋歡、楚留香、陸小鳳等人,高端、大氣、上檔次,酒量好,有地位,武功高,名頭大。點個讚!
  • 金庸武俠兩大遙控武功,都能隔空取物,蕭峰擒龍功只能排第二
    【思品時間侃金庸第725期:金庸武俠兩大遙控武功,都能隔空取物,蕭峰擒龍功只能排第二】
  • 獨家/孩子讀金庸作品的順序和建議
    在穆老師的讀字課堂和故宮讀字課上,他說起金庸筆下的書法高手——禿筆翁寫《裴將軍詩》、張翠山看張三丰臨摹《喪亂帖》悟出武學奧妙的「銀鉤鐵劃」等等小故事,真是信手拈來。一問果然是資深金庸迷,我們特意邀約穆老師寫了這篇紀念金庸先生的文章。根據穆老師自己的成長經驗,他認為:十二三歲的孩子應該會很有興趣讀金庸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