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自古以來作為我國的藩屬國。這個小國一直被我們稱為高麗國。朝鮮曾經沒少和我們天朝發生過戰爭,我們天朝的兵力強盛,根本沒把朝鮮這個國家放在眼裡。後來的朝鮮便歸附於天朝,世世代代地向我們進貢,心甘情願地當我們的藩屬國。
就是這樣一個誰都不把他放在眼裡的小國家,為了恢復曾經與自己交好了近三百年的明朝,竟然想發兵攻打清朝。明朝和朝鮮的關係真的是好到這個地步了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這個想靠一己之力「反清復明」的高麗國家——朝鮮。
朝鮮和清朝可以說是淵源頗深,在清朝還沒有打入關內建立朝代時,朝鮮就藉助著明朝的力量不少攻打女真,兩家結了不少的仇恨。後來的皇太極率領著女真大軍攻入朝鮮,俘虜了朝鮮的太子和王爺作為人質。用人質為要挾告訴這個小國家老實一點,別影響我的江山大計,不然就「撕票」,朝鮮方面自然是不敢輕舉妄動,老老實實的在那裡大氣不敢喘。
1644年的時候,清軍成功地覆滅了明朝。稱霸了天下的清朝急於建立與周圍的鄰國關係,對著朝鮮的兩位俘虜說:「雖然我們兩個國家以前經常發生戰爭,現在我們清朝已經獲得了江山,自然不想在繼續發生一些戰爭,我放你回去,希望我們兩個國家從此交好。」把太子和王爺放了回去。
太子二人在清軍的護送之下回到了朝鮮,朝鮮國從來都對著清朝抱有敵視心理,看著自己的太子竟然被清朝軍隊護送著回來,並且被要求卑躬屈膝地迎接。這讓朝鮮的大臣士官們感到十分的羞恥,覺得這個太子是個叛徒和賣國賊,不久之後這個太子就被毒死了。可是朝鮮國畏懼清朝的實力,把這個消息給隱瞞了下來。
後來的清朝發現自己一手培養的太子在朝鮮竟然沒有了消息,派使者去查問這件事情,朝鮮大臣們解釋為突然重病死掉了。雖然清朝政府對這件事情感到十分的可疑,可在朝鮮方面一致的答覆之下,只好勉強相信,並且把另一位王爺立為朝鮮的世子。
清朝方面是想一心恢復跟朝鮮的關係,把人質交還之後還宣布減免朝鮮的供奉額度。可朝鮮對明朝可以說是感情深厚,而且在經歷了與清朝大大小小的戰爭之後,自然是不會輕易放下這仇恨。在極端反清人士的推動下,朝鮮名義上是與清朝交好,實則暗中發展自己的勢力,爭取可以抗衡清朝,他們的想法自然是無稽之談,是不可能的事情。
當時的朝鮮由李氏所統治,李氏對於清朝可謂是極其厭惡,是一個絕對的反清勢力。平日裡悄悄把清朝帝王稱為「蠻族皇帝」,除了需要上表給清朝的公文之外,內部的年號記錄依然採用明朝的皇帝年號。有意思的是最後竟然有了「崇禎一百三十年」這樣的年號。
朝鮮對於明朝可謂是「忠心耿耿」,明朝時期朝鮮不少得到了明朝的幫助。這也可能是朝鮮對於明朝的「負罪感」:朝鮮認為就是因為萬曆年間明朝對朝鮮的大力援助,導致國內虛弱而被清軍所顛覆。再加上清朝曾經和自己有仇(清朝不怎麼在乎),所以更加敵對清朝;儒家有一句格言:「異族統治中原不過百年」。朝鮮當面對這句話對這句話深信不疑,再加上吳三桂的叛變、鄭成功在臺灣的自立為王、還有蒙古的反清勢力與一些當時發生在清朝的天災,都預測為是清朝氣運已盡的預兆。
朝鮮覺得時機已到,大力的發展自己國家的軍力:把自己的軍隊擴大了一倍不止,裝備上了各種先進的武器裝備。他還想把一些部隊擴增,可惜財力不足只好作罷。後來的鄭成功秘密聯絡日本方面攻打清朝,與朝鮮方面密謀借道朝鮮。可這些動向被清朝的順治皇帝察覺到。順治皇帝對這個不安分的「小老弟」感到十分的不滿,下詔書嚴厲地斥責了朝鮮。讓朝鮮不敢再在過於明顯地表露出來這種情緒。
這時的清朝正經歷著「康乾盛世」時期,清朝繁榮穩定的發展,再加上吳三桂兵敗、清軍收復臺灣地區,等一系列事件的發生;直接打破了朝鮮對於清朝亡國的幻想。因為清朝的強盛,日本方面再也不敢進犯中國,朝鮮的這些「盟友」一個個地土崩瓦解,讓朝鮮北上進攻清朝的計劃正式破滅。朝鮮這時的統治者也是悄悄地鬆了口氣,如果當時跟那些人一樣進攻清朝,可能下場就是亡國了。
雖然計劃失敗了,當時朝鮮統治者仍不想承認這個日漸強盛帝國的制度,幾乎全盤地否定了清朝的成功經驗。因為過多的兵力,朝鮮財政方面的負擔也變得越來越重。雖然朝鮮方面意識到了這個帝國是自己不可能撬動的,可仍是悄悄對曾經的「老大哥」明朝做著各種各樣的追憶活動,比如說焚香祭拜之類的活動。
因為朝鮮方面並沒有明面上更多的排斥,那些計劃都是暗中進行,也沒有露出跡象,而且清朝政府又對朝鮮不斷地示好。乾隆年間,朝鮮與清朝終於有了轉折:不僅重新的對清朝皇帝改為尊稱,而且年號也是正式同步為清朝的年號。其實這些無非是朝鮮的打破了幻想,重新的面對了這個現實,朝鮮從內心裡承認了自己是清朝的藩屬國。
一個小國可以有這種思想在我們看來是可笑的,但也側面地突出了朝鮮對於明朝的忠心,可是時代的發展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朝鮮與清朝的故事,就這樣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