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藩屬國竟妄想恢復前朝的統治——朝鮮的反清復明計劃

2021-01-19 青史兩行

朝鮮,自古以來作為我國的藩屬國。這個小國一直被我們稱為高麗國。朝鮮曾經沒少和我們天朝發生過戰爭,我們天朝的兵力強盛,根本沒把朝鮮這個國家放在眼裡。後來的朝鮮便歸附於天朝,世世代代地向我們進貢,心甘情願地當我們的藩屬國。

就是這樣一個誰都不把他放在眼裡的小國家,為了恢復曾經與自己交好了近三百年的明朝,竟然想發兵攻打清朝。明朝和朝鮮的關係真的是好到這個地步了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這個想靠一己之力「反清復明」的高麗國家——朝鮮。

朝鮮和清朝可以說是淵源頗深,在清朝還沒有打入關內建立朝代時,朝鮮就藉助著明朝的力量不少攻打女真,兩家結了不少的仇恨。後來的皇太極率領著女真大軍攻入朝鮮,俘虜了朝鮮的太子和王爺作為人質。用人質為要挾告訴這個小國家老實一點,別影響我的江山大計,不然就「撕票」,朝鮮方面自然是不敢輕舉妄動,老老實實的在那裡大氣不敢喘。

1644年的時候,清軍成功地覆滅了明朝。稱霸了天下的清朝急於建立與周圍的鄰國關係,對著朝鮮的兩位俘虜說:「雖然我們兩個國家以前經常發生戰爭,現在我們清朝已經獲得了江山,自然不想在繼續發生一些戰爭,我放你回去,希望我們兩個國家從此交好。」把太子和王爺放了回去。

太子二人在清軍的護送之下回到了朝鮮,朝鮮國從來都對著清朝抱有敵視心理,看著自己的太子竟然被清朝軍隊護送著回來,並且被要求卑躬屈膝地迎接。這讓朝鮮的大臣士官們感到十分的羞恥,覺得這個太子是個叛徒和賣國賊,不久之後這個太子就被毒死了。可是朝鮮國畏懼清朝的實力,把這個消息給隱瞞了下來。

後來的清朝發現自己一手培養的太子在朝鮮竟然沒有了消息,派使者去查問這件事情,朝鮮大臣們解釋為突然重病死掉了。雖然清朝政府對這件事情感到十分的可疑,可在朝鮮方面一致的答覆之下,只好勉強相信,並且把另一位王爺立為朝鮮的世子。

清朝方面是想一心恢復跟朝鮮的關係,把人質交還之後還宣布減免朝鮮的供奉額度。可朝鮮對明朝可以說是感情深厚,而且在經歷了與清朝大大小小的戰爭之後,自然是不會輕易放下這仇恨。在極端反清人士的推動下,朝鮮名義上是與清朝交好,實則暗中發展自己的勢力,爭取可以抗衡清朝,他們的想法自然是無稽之談,是不可能的事情。

當時的朝鮮由李氏所統治,李氏對於清朝可謂是極其厭惡,是一個絕對的反清勢力。平日裡悄悄把清朝帝王稱為「蠻族皇帝」,除了需要上表給清朝的公文之外,內部的年號記錄依然採用明朝的皇帝年號。有意思的是最後竟然有了「崇禎一百三十年」這樣的年號。

朝鮮對於明朝可謂是「忠心耿耿」,明朝時期朝鮮不少得到了明朝的幫助。這也可能是朝鮮對於明朝的「負罪感」:朝鮮認為就是因為萬曆年間明朝對朝鮮的大力援助,導致國內虛弱而被清軍所顛覆。再加上清朝曾經和自己有仇(清朝不怎麼在乎),所以更加敵對清朝;儒家有一句格言:「異族統治中原不過百年」。朝鮮當面對這句話對這句話深信不疑,再加上吳三桂的叛變、鄭成功在臺灣的自立為王、還有蒙古的反清勢力與一些當時發生在清朝的天災,都預測為是清朝氣運已盡的預兆。

朝鮮覺得時機已到,大力的發展自己國家的軍力:把自己的軍隊擴大了一倍不止,裝備上了各種先進的武器裝備。他還想把一些部隊擴增,可惜財力不足只好作罷。後來的鄭成功秘密聯絡日本方面攻打清朝,與朝鮮方面密謀借道朝鮮。可這些動向被清朝的順治皇帝察覺到。順治皇帝對這個不安分的「小老弟」感到十分的不滿,下詔書嚴厲地斥責了朝鮮。讓朝鮮不敢再在過於明顯地表露出來這種情緒。

這時的清朝正經歷著「康乾盛世」時期,清朝繁榮穩定的發展,再加上吳三桂兵敗、清軍收復臺灣地區,等一系列事件的發生;直接打破了朝鮮對於清朝亡國的幻想。因為清朝的強盛,日本方面再也不敢進犯中國,朝鮮的這些「盟友」一個個地土崩瓦解,讓朝鮮北上進攻清朝的計劃正式破滅。朝鮮這時的統治者也是悄悄地鬆了口氣,如果當時跟那些人一樣進攻清朝,可能下場就是亡國了。

雖然計劃失敗了,當時朝鮮統治者仍不想承認這個日漸強盛帝國的制度,幾乎全盤地否定了清朝的成功經驗。因為過多的兵力,朝鮮財政方面的負擔也變得越來越重。雖然朝鮮方面意識到了這個帝國是自己不可能撬動的,可仍是悄悄對曾經的「老大哥」明朝做著各種各樣的追憶活動,比如說焚香祭拜之類的活動。

因為朝鮮方面並沒有明面上更多的排斥,那些計劃都是暗中進行,也沒有露出跡象,而且清朝政府又對朝鮮不斷地示好。乾隆年間,朝鮮與清朝終於有了轉折:不僅重新的對清朝皇帝改為尊稱,而且年號也是正式同步為清朝的年號。其實這些無非是朝鮮的打破了幻想,重新的面對了這個現實,朝鮮從內心裡承認了自己是清朝的藩屬國。

一個小國可以有這種思想在我們看來是可笑的,但也側面地突出了朝鮮對於明朝的忠心,可是時代的發展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朝鮮與清朝的故事,就這樣落幕。

相關焦點

  • 「反清復明」不僅僅在大清國,朝鮮王室也有「光復大明」計劃
    自從1644年滿清入關執掌江山之後,從南明小朝廷到李自成、張獻忠餘部和據守臺灣的鄭氏父子,在到平西王吳三桂和民間的天地會乃至於遠在朝鮮的李朝孝宗都有過明裡暗中進行著抗清活動,而且口號全都是「反清復明」。甚至在清末朝鮮民間文人的作品中,還出現過崇禎265年字樣。
  • 李氏朝鮮的瘋狂計劃:養精兵10萬反清復明,直取關外
    朝鮮《仁祖莊穆大王實錄》,在明亡前用崇禎年號,在明亡後用幹支紀年和國王在位年號。在仁祖之後的歷代朝鮮國王《實錄》,只書幹支紀年和國王在位紀年。由此可見,朝鮮對於大明的忠心,對於滿清的蔑視。但詭異的是,朝鮮偷偷祭祀崇禎帝的行為,清朝竟然一無所知。
  • 朝鮮王朝:東亞第一鐵桿明粉的「反清復明」之路
    大義則明,則覆亡何愧,益有光舉於天下萬世也」,為了實現反清復明的目的,擺出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架勢!可惜天不假年,就在說了這段話的兩個月後,孝宗溘然長逝,年僅四十歲,壯志未酬。朝鮮官方史書也極度惋惜地寫到「(孝宗)天不助順,中途而殂,雄圖大志,遺恨於千秋」!而李朝的「北伐」聲勢也隨著孝宗的意外去世而人亡政息,陷入低潮。
  • 朝鮮奇葩李氏王朝:大兒子擁護大清被毒死,二兒子反清復明當大王
    自清朝入關、明朝滅亡以來,「反清復明」幾乎貫穿了整個清王朝。從「延平王」鄭成功到「三藩之亂」的吳三桂,再到天地會、南少林,無數英雄豪傑都以集團、幫派的名義在對抗清廷,可是在我們的鄰邦,卻有一個拿著清朝的俸祿,卻以舉國之力在「反清復明」國家,這就是古代朝鮮李朝。
  • 李氏朝鮮歷時二百餘年的「反清復明」活動|文史宴
    文/吳政緯李氏朝鮮因為萬曆援朝逐倭之恩,對消滅明朝的滿清一直很不感冒,在出使滿清的使者的日記裡面經常違背事實地把滿清貶得一文不值,對明朝則寄予了遠超其應有評價的浪漫化想像。李朝孝宗甚至真的準備出兵反清復明,因驟然身死才作罷。
  • 為何金庸書中常有「反清復明」?翻開史書,原來祖上曾被清帝滅門
    子淵以前曾經讀過金庸先生的一些作品,發現了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金庸的作品裡總是有很多反清復明的情節和人物,為何金庸老是要寫「反清復明」,是有意還是無意,若是有意,其動機又是什麼?《書劍恩仇錄》中,紅花會總舵主陳家洛承先人遺志,一直以反清復明為己任,並且陳家洛還是乾隆皇帝的親兄弟,這也是金庸賦予陳家洛的一個隱藏身份。對於這個身份,書中還化用了一個民間傳說,乾隆皇帝原是海寧陳閣老的大公子,與陳家洛是親兄弟,後被雍正皇帝調包。
  • 衝繩血淚:一個原名「琉球」的中國藩屬國
    中華帝國以天朝上國自居,利用冊封以及儒家思想,層層向外拓展。唐朝開始,朝貢逐步轉化為朝貢貿易體系,實施「禮尚往來」的原則:琉球等國將本國物品以朝貢名義運送到明朝獻給中華天子,天子則以萬國來朝之名給予該國所需。
  • 明朝滅亡了374年,此國卻仍有16萬人自稱大明遺民,崇禎忌日集體痛哭
    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很難有一個朝代像明朝那樣,在滅亡百年之後,依然有人不遺餘力的想要重新恢復明朝王室。清朝從1644年入關,一直到1912年滅亡,「反清復明」這個口號,幾乎貫穿清王朝268年統治。
  • 邪不壓正,反清復明?一場戲而已!
    撰文|黃大拿扯什麼興明討虜、反清復明
  • 一直提倡反清復明的白蓮教到底是什麼組織,為何有人說是邪教
    在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中,這種起義非常常見。最早的莫過於白蓮教了。對於這個組織,他們的口號非常出名,也就是常見的反清復明。但是,很多人說這個組織是邪教組織。我們今天看一下白蓮教到底是什麼組織。白蓮教雖然在清朝組織多次起義,但這個宗教並不是發源於清朝,而是發源於東晉時期。傳說,淨土宗始祖東晉釋慧遠在廬山東林寺與劉遺民等結白蓮社共同念佛,後世信徒以為楷模。
  • 什麼叫附屬國?什麼叫藩屬國?古朝鮮是中國的附屬國還是藩屬國
    該不會忘記古朝鮮還是中國的吧?可能又有韓國人跳出來說:附屬國不等於屬於中國。其實韓國不僅當過中國的附屬國,同樣也當過中國的藩屬國。什麼叫附屬國?什麼叫藩屬國?藩屬國我們先搞清楚這個概念,「藩屬國」是最早的屬國形式,最典型的就是西周的諸侯國,於周王朝而言他們就是藩屬國。即對王族和功臣分封邦國,像齊、魯、燕、蔡、虢都是,藩屬國可以管理自己的內政,宗主國也不會幹涉的,外交、經濟和文化一定程度上受宗主國的制約。
  • 曾是清朝藩屬國的「琉球」,為何會變成了日本的「衝繩縣」
    說實話,做天朝帝國的藩屬國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首先「抱大腿」很有安全感,其次經濟上又能得到很多好處。而且儘管是藩屬國朝貢,但實際上每次天朝的回贈都是朝貢價值之百倍。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天朝對待藩屬國只圖名義上臣服,對其內政從不橫加幹涉。正因如此,天朝甚至對某些藩屬國之國情一無所知。顯然,天朝對待藩屬國的性質與西方殖民統治絕對不可同日而語。
  • 韓國一貫不承認是中國藩屬國,一場洪水衝出一塊石碑,終被打臉
    不但這樣,韓國為了顯示自己歷史上是獨立強大的國家,甚至否認自己是中國的藩屬國,受中原皇朝的控制的歷史事實。但是,我國的史料記載,在兩千多年前,朝鮮半島地區有幾個遊牧部落:扶餘國、高句麗等,後來經過幾百年的混戰,逐漸形成三個國家:高句麗、新羅、百濟,到了我國唐朝時期,在唐皇的支持下,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形成一個新的國家。
  • 朝鮮國王交代給使臣的一項什麼任務,朝鮮王朝對戰況的關注
    另外,《燕行錄》中記載:「吳三桂前守山海關時,開萬裡之城門引入今皇帝之祖,故皇帝以其功封雲南王矣。三桂乃陰養死士與清為仇」。也反映了朝鮮人對吳三桂降清的一種錯誤認識。基於上述錯誤的認識及主觀的猜想,朝鮮人對吳三桂舉兵反清是認同的。領議政許積認為吳三桂叛清是「擁立崇禎之子,再造大明」的義舉,知事劉赫然更言「吳三桂舉事,名正言順」,在義理上應予以支持。
  • 臺灣人眼中的「割臺」前往事
    接著,說到明末大將鄭成功,沒有傳言中「拼死守護」這回事,他就是把在臺南門口一角擺攤做生意的荷蘭VOC打跑,而大員只是他反清復明的落腳處。敝島史學將清領時期對臺治理依態度分為二期:前期為「消極統治」,清帝基本不想管這塊邊陲化外之地,為了防止這天高皇帝遠的小島再度變成某人「反清復明」的基地,清領近190年期間,禁止無照渡臺、禁止攜眷渡臺(1684-1874年),而閩粵地區通常只有生活條件不佳的人,才會甘冒極大生命危險橫跨臺海「黑水溝」,來臺開墾,可說是走投無路了才會移民。
  • 朝鮮,懷念崇禎|地球知識局
    而在明朝與後金交戰的過程中,統治朝鮮半島的李氏朝鮮政權成了雙方爭奪的一枚重要棋子。如果後金在進攻明朝過程中不能使朝鮮保持中立自己的後方就會面臨巨大威脅(17世紀初期的東亞大致局勢)▼朝鮮王朝(李氏朝鮮)是明朝的屬國,長期以來一直向明朝稱臣納貢。
  • 他們一直在反清復明
    >「反清復明」可以說一直是有關清代,非清宮劇的歷史題材電視劇中,一個極為常見的名詞。而在歷史上,在清代,「反清復明」這個詞,一度成為了民間反清運動的標誌。那麼在清代,究竟哪裡是「反清復明」爆發的集中地呢?這個答案可能多少有些出人意料,那便是——我國的臺灣地區。
  • 反清復明失敗後,天地會在海外建了二個國家,都比韓國還大
    但有一點不為之知的是,反清復明失敗後,天地會在海外建了二個國家,都比韓國還大。天地會的神秘起源據傳,天地會始於清朝初期的康熙年間,時逢西藏不太平,康熙帝便尋找高手遠徵西藏,徵調福建莆田南少林高手為軍官,然而卸磨殺驢,聽信讒言說這些少林高手意圖謀反,於是就有了火燒南少林一說。
  • 臺灣為何還在反清復明?
    編者按:「反清復明」可以說一直是有關清代,非清宮劇的歷史題材電視劇中,一個極為常見的名詞。而在歷史上,在清代,「反清復明」這個詞,一度成為了民間反清運動的標誌。那麼在清代,究竟哪裡是「反清復明」爆發的集中地呢?
  • 反清復明動員才是真!
    洪門、洪洞,和反清復明,精神動員眾所周知,清代民間不少地下幫會,有反清復明的性質!其中,影響最廣泛、最知名的,是洪門會黨!洪門的由來,有的說是山西人殷洪盛,有的說是福建人陳近南,有的說是廣東人洪熙官,然而更準確的說法,是來自於明朝第一個皇帝的年號--洪武!也來自明朝皇帝姓氏--朱!舍此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