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的總督,哪個權力更大?

2020-12-25 騰訊網

明朝總督權力更大。

明朝的總督是臨時派遣,一般說來其使命都是總攬一方軍務,如保境安民,平定叛亂,主持防務等,有時也會負責一些重大民政事宜,如漕運、河務等。

在明朝,總督一職因事而設,事畢即撤,通俗說,有欽差大臣性質,所以往往由朝廷重臣擔任,權力很大,所到之處,入朕親臨,地方軍政要員皆要聽其節制。

舉幾個例子來說吧。

比如,明正統六年,明廷用兵麓川,以兵部尚書王驥總督軍務,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以總督來命名的官職。

再比如,正統至景泰初年,明廷以兵部尚書于謙總督京師軍務,主持北京保衛戰,抵禦瓦剌入侵。

可以說,在明朝,總督一職舉足輕重。能夠被託以總督一職的人,即便是在朝廷,那也是內閣要員,身居高位,影響力大,且為皇帝所信任。

而在清朝,總督一職則成為定製,管轄一至三省軍政,官品一般為正二品,但後來清廷規定地方總督可加兵部尚書銜以及都察院右都御史銜,遂為從一品。

有清一代,清朝共設置了九位總督,即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雲貴總督和東三省總督。此外,還有漕運總督以及河道總督。

與明朝的總督相比,清朝總督已蛻變為一類地方官職,不再具備中央派出的欽差性質,更無法代表皇權行事,其權力大為縮水。

而且,清朝總督並不能徹底節製作為一省之長的巡撫。因為從本質上看,總督的管轄權很多側重於軍務,而對於民政、財政、司法諸項權力,其權力未必能延伸至轄下各省。尤其面對一些具體情況,巡撫並不一定要弱於總督,比如江蘇巡撫在江蘇的影響力,就要高於兩江總督,這導致兩江總督在江蘇很掣肘。

更何況,由於清廷懼怕地方權力過大,所以便大量授予地方官專摺奏事的權力,令其互相參劾,以便皇權控制。到乾隆年間,不僅總督有此權力,巡撫和布政使都有此項權力,所以總督的權威被大大削弱,與明朝總督更是無法同日而語了。

相關焦點

  • 形成於明朝,完善於清朝的總督制度,哪個時期的權力最大呢?
    中國的總督一職,形成於明朝,完善於清朝。如非要要探究哪個時期的總督權力更大,這還真不好比,因為明朝的總督,大多是臨時性的,而清朝時期的總督,卻是常設性的。首先要搞明白的是,明朝為什麼要設立總督?於是乎,1497年為了處理陝西、甘肅、寧夏、延綏的軍務問題,明朝便設立三邊總督,1510年為了解決宣大和陝西等地的軍務及糧餉問題,明朝便設立宣大總督。總而言之,明朝的總督,是為了解決各省之間的某一問題而設立的,和這一問題不相關的,那總督就是沒有權力過問的。
  • 清朝時期,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誰的權力更大?
    總督、巡撫、提督、總兵這些官職從明朝時就開始出現,至清朝各官職的設置、職責趨於完善,成為清朝官僚系統中的常設職位。然而將軍、都統在清朝官僚體系的職位與其他朝代大不相同。巡撫的權力較總督小,多數地區巡撫位於總督之下,也有不少總督兼任巡撫(特別是督、撫同省者,往往總督兼任巡撫)。總督的作用是協調各省、各鎮關係,用文臣鉗制武將,統一事權,防止各省、各鎮政令不一,互相推諉。督撫同為封疆大吏,互相監督,防止地方割據,體現了中央對地方政治、軍事的控制權。
  • 清朝年羹堯的撫遠大將軍與洪承疇的七省經略相比,哪個權力更大?
    撫遠大將軍,是清朝設立的武將職位,著名人物有福全、允禵、年羹堯。撫遠大將軍雖是軍職,但往往為了更好地服從服務於軍事行動,更好地協調行政、後勤等各項職能,有時會給予大將軍更多臨時權力,比如有權節制戰事周邊行政省份的巡撫及總督。
  • 清朝的總督權力如此之大,為何不像唐朝節度使那樣容易造反呢?
    清朝的總督權力如此之大,為何不像唐朝節度使那樣容易造反呢?清朝的總督和唐朝的節度使一樣,是真正的封疆大吏,地方最高權力的執行者。他們手握兵權,駐守一方,有的甚至兼任幾個地區的總督,如兩廣總督、陝甘總督等等。
  • 在清朝侍郎和巡撫同為二品大員,那麼誰的地位更高,權力更大呢
    清朝例設總督8人,巡撫15人。於是問題就來了:作為地方要員的總督和巡撫,到底誰說了算呢?一般人想當然地會認為總督比巡撫大,總督肯定是管著巡撫的。真是如此嗎?其實不然。總督與巡撫其實是完全平行的兩個官職,並沒有上級與下屬之分,也就是說,總督是不能直接給巡撫下命令的。
  • 清朝名臣于成龍為何不可能斬殺江寧總督?
    于成龍是跨越明朝和清朝的人,出生在明朝末期,于成龍屬於是典型的晚成的人物,我連「大器晚成」都不敢用,因為在他四十四歲的時候,才開始走上仕途擔任一個小小的縣令,這樣一個小小的縣令也並不算是成就什麼大器,畢竟在當時一抓一大把。于成龍沒有嫌棄縣令的官職太小,而是決心踏踏實實地幹出一番新天地,立志將自己寒窗苦讀的學問都發揮出來。
  • 從一品的兩廣總督,權力很大,雄踞華南,能調動多少軍隊?
    首先,我們看一下清朝總督的形成過程。由於地方上的權力太大,到了元朝統治的末期,出現了地方官員武裝割據的情況。例如王保保和李思齊的混戰,就是其中之一。1368年,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吸取了元朝的經驗教訓,繼續使用行省制度,但對行省制度進行了全面改革。廢除了平章政事等官職,每個省設立了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揮使。三大機關各有任務劃分,起到了相互牽制的作用,堪稱是明朝地方上的三駕馬車。
  • 同為清朝八大總督,級別雖一樣,但一個被爭搶,一個卻沒人瞧得上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許多人在亂世當中崛起,為了給自己整一個「封侯」的機會,甚至不惜背叛。當時真正封侯的已經很少了,更多的是以總督的職位變成國家的封疆大吏。雖然名字改了,但是總督的權力絲毫不比諸侯王小,而且總督很有可能被封到一些富庶的地方(而諸侯王則不會把最好的地全部給你),「掙錢」非常輕鬆。
  • 從一品的左都御史,與六部尚書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六部很容易理解,分別是吏部、禮部、戶部、兵部、刑部和工部。九卿除了6部尚書以外,還有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和通政使。其實,六部尚書和左都御史,又被成為大七卿,明顯比大理寺卿、通政使高了半個檔次。那麼,左都御史與六部尚書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聊聊六部和都察院的權力劃分。在朝廷的六部中,吏部的權力最大,主要負責官員的選拔、升遷和考核。
  • 清朝有哪些總督,權力大嗎?
    清朝時對統轄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及軍事的長官稱為「總督」,尊稱為「督憲」、「制臺」等,官階為正二品,但可通過兼兵部尚書銜高配至從一品。與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務的巡撫不同,總督兼管數省,同時在政務之外也兼掌軍務。總督舉足輕重,入則為朝廷顯官,出則為一方軍政之首,故時人稱文帥第一重任。
  • 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在清朝的官制中,誰更牛
    在清朝的書籍和歷史劇中,經常可以聽到總督、巡撫、將軍這些官職,他們都是手握大權的朝廷要員,那麼誰的權力更大,級別更高呢?一、總督名氣最大的當屬總督,不過他的官階卻不是最高的。總督在清朝,絕對稱得上是封疆大吏,不過擔任者僅有這一個官職,其官階為正二品。但朝廷為了讓他們可以更好的開展工作,一般會掛虛銜。如果加掛兵部尚書和督察院右都御史,則是從一品;如果是加掛大學士,則是正一品。
  • 清朝的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他們都是幾品官?
    說完了知府,來說一下知府的上級長官道臺,道臺這個官職是清朝獨有的,道臺這個官職是介於巡撫和總督以及知府之間的官職,道臺的官位品級是正四品,不過也有特殊的時候,在清朝時期駐外的道臺中二品和三品的也有,不過道臺這個官職一般都是同品級的官員兼任,這個官職的職責有時候分工也有所不同,有的時候作為專門負責督糧和糧儲道,也被稱為糧道,以及負責驛傳道,海關道,屯田道,茶馬道等
  • 清朝時,府尹比總督級別低,順天府尹為何不怕直隸總督?
    都知道清朝有(定型後的)八大總督(不包括光緒時設的東三省總督)。清朝還有一個地方,名義上是地一級的府,實際地位卻和總督差不多,這就是順天府尹。清軍入關,定都於燕京,沿明制,在燕京地區設順天府,最高長官是府尹。清朝有句話,叫宛平縣裡管朝廷,宛平縣令比其他縣令的級別要高。縣令如此,更不要說直管宛平縣令的順天府尹了。
  • 總督和巡撫本來都是臨時性職務,後成為定製,雙方互相制約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督撫這個詞,這個詞說的就是總督和巡撫。總督這一職務最早起始於明朝,是一個臨時性的編制,由中央部級官員以上的人員擔任,因事而設立,事情完結,總督這個職務也就沒有了。譬如,于謙在瓦剌俘獲明英宗圍攻北京時,于謙任兵部尚書、總督京師防務,全權負責北京的防禦工作,統帥大軍22萬,當地官員都受他管轄,權力非常大。
  • 清朝八大總督受歡迎程度有多大差距?一個搶破頭,一個沒人看得上
    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雖然他們一直想和明朝分割開,但是行政體制基本都差不多,明朝為了便於管理,設立了總督,當時總督的權力比較大,軍政一把抓,還有調派軍隊的權力。清朝也學習了一些明朝的制度,設立八個總督,我們不知道的是,總督雖然都是一品,但是彼此還是有等級差距,當時直隸總督最搶手,而雲貴總督就沒人想當,到底是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清朝最火的是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這跟當時的地緣有關係,北京是書讀,所以直隸總督的地位可想而知,整個北京的事務和官員都是直隸總督在管理,還要保衛北京城。
  • 清朝八大總督的差距有多大?一個被人搶破頭,一個沒人看得上
    公元1644年,清軍正式入關,由此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正式誕生,雖然清朝在之後一直想和之前的明朝分割。不過熟悉歷史的人我們可以看到,清朝的行政體制幾乎是換湯不換藥的。明朝時期為了便於管理全國,在全國設立了若干個總督,而總督一詞也成為了」封疆大吏「的代言詞彙,當時總督的權力究竟有多大呢?
  • 清朝浙江歸閩浙總督管轄,那麼兩江總督的兩江,又是指哪裡?
    一、什麼是總督 說到清朝的總督制度——清朝時期,總共有九大總督,分別為: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雲貴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陝甘總督和後來加上的東三省總督。總督這個官職,聽起來很是威風,其實也確實很威風,是封疆大吏。
  • 總督和巡撫原本是臨時職位,後來變成定製,雙方相互制約
    如于謙在俘獲明英宗、圍攻北京時,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北京都督,全權負責北京的防務,統率軍隊22萬,地方官都在他的管轄之下,權力很大。瓦剌退兵後,撤銷了于謙的總督職務。此後,明朝多次派出地方督撫,大多是因事而議,權力相對較大。
  • 清朝的八大總督,為什麼還要兼任其他職位?官大一級壓死人
    文丨尋史溯源(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清朝時期,三藩平定之後,朝廷沿用明朝的制度,在各個省份設立八大總督。朝廷讓八大總督管理各自的省份,也可說得上是一方的霸王。但和京城一品大臣、一些富庶的地方官員比起來,官階就不是很高了。總督雖說是管理自己省份老百姓和財政情況,並且節制省內的巡撫。但是,在清朝的時候節制就只是指導和監督的意思,並沒有領導的權力。所以,巡撫看起來是總督的下級,但隨時可以上書參總督。一定程度上來說,巡撫並不屬於總督的下屬。
  • 解讀:明朝「正一品」與清朝「正一品」,誰的權力大?
    解讀:明朝「正一品」與清朝「正一品」,誰的權力大? 正一品,這是古代多少文物群臣的終極目標。明清宮廷劇中,正一品也是經常能夠看到的官職。其實,關於正一品的細節,估計大家就不一定清楚了。就性質而言,可分為文官正一品和武官正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