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大總督受歡迎程度有多大差距?一個搶破頭,一個沒人看得上

2020-12-25 舊史泛舟

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雖然他們一直想和明朝分割開,但是行政體制基本都差不多,明朝為了便於管理,設立了總督,當時總督的權力比較大,軍政一把抓,還有調派軍隊的權力。清朝也學習了一些明朝的制度,設立八個總督,我們不知道的是,總督雖然都是一品,但是彼此還是有等級差距,當時直隸總督最搶手,而雲貴總督就沒人想當,到底是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清朝最火的是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這跟當時的地緣有關係,北京是書讀,所以直隸總督的地位可想而知,整個北京的事務和官員都是直隸總督在管理,還要保衛北京城。最大的優勢在於他可以上到天聽,能夠坐上直隸總督的通常都是朝廷內的老臣或是皇帝的心腹,清末的時候,甚至還增加了外交權力。

兩江總督在地位上雖然不比上,但是也不差,兩江地區的決定權都在他手中,而且這些地區在當時十分富饒,是重要稅收地,江南更是南方的經濟中心,如此重要地方可見地位之高,一般都是皇帝的心腹來擔任,例如雍正時期的李衛就曾擔任過。這兩個總督在政治上是前者大,但要說經濟還是依靠後者,所以綜合來看,是平等的。

湖廣,兩廣和閩浙雖然經濟上不如兩江,但也是個很好的差事。湖廣是我國重要的糧食基地,地理上很有優勢。兩廣是現在的廣東廣西,經濟上和湖廣相似,但是後來廣州有港口,所以兩廣總督的地位以及超過了湖廣,位列第三。

閩浙總督是現在的浙江和福建地區,後來也開設了一些港口,不同的是,他們擔任著海防的任務。所以這三者在前期經濟上是差不多的,後期由於兩個地區開通了港口,所以湖廣可能地位就略差一些,而因為廣州,兩廣總督的發展僅次於直隸和兩江。

最後三個地區總督在政府的眼裡這些地區都比較的荒涼,因為境內很多山,交通不便,使得經濟也比較落後,不過這三個地區也還是有些區別的。從康熙時代,清朝對西北一直派兵,曾經很多的大將軍都在這裡擔任過總督。雖然這裡的位置和經濟不是很好,但好在有些將軍的貢獻,治安維持的一直很好。

至於雲貴總督就不提了,當上雲貴總督其實就跟流放差不多了,雲貴的地區更加的特殊,這四周都被重山包圍著,交通非常的落後,經濟也就更加跟不上了,同時,這裡跟陝甘總督不同,位置沒辦法晉升,所以基本上沒人能夠看得上這個位置,也沒人想要來這裡。在清朝的史書記載中,都是總督,而雲貴總督在見到直隸總督的時候是要行禮的,也就可見雲貴總督的地位了,確實是比較低。

綜上所述,這八大總督雖然都是總督,但是因為管轄的地方不同,情況也各不相同,有的被搶破頭,有的甚至等於流放。

相關焦點

  • 清朝八大總督的差距有多大?一個被人搶破頭,一個沒人看得上
    公元1644年,清軍正式入關,由此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正式誕生,雖然清朝在之後一直想和之前的明朝分割。不過熟悉歷史的人我們可以看到,清朝的行政體制幾乎是換湯不換藥的。明朝時期為了便於管理全國,在全國設立了若干個總督,而總督一詞也成為了」封疆大吏「的代言詞彙,當時總督的權力究竟有多大呢?
  • 同為清朝八大總督,級別雖一樣,但一個被爭搶,一個卻沒人瞧得上
    漢朝時,一個貧窮的少年專門負責給別人抄書。沒完沒了的抄書生活讓他十分的疲憊,並且感到自己沒有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於是在空閒的時候感嘆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閒乎?」當時周圍的人都在笑話他,「就你這窮小子,還要封侯?」
  • 清朝八大總督,平級卻差距很大,直隸有權,兩江有錢,雲貴最苦
    清朝推翻明朝後,在官制上模仿明朝,設置總督一職,管轄一省或數省的民軍政經,位高權重,風光無量。尤其是在清朝末年,清廷之所以能在眾多動亂中又沿續百年,也多虧總督們能力出眾,甚至還出現了「同治中興」的小高潮。
  • 清朝的八大總督,為什麼還要兼任其他職位?官大一級壓死人
    文丨尋史溯源(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清朝時期,三藩平定之後,朝廷沿用明朝的制度,在各個省份設立八大總督。朝廷讓八大總督管理各自的省份,也可說得上是一方的霸王。但雖然如此,這些有著高官厚祿的總督卻還仍然得不到滿足,還在朝廷兼任著其他重要的職位。為什麼八大總督已經這麼忙了,為什麼還要在朝廷兼任職位呢?朝廷就不怕八大總督起兵造反嗎?實際上,八大總督在朝廷的任職都只是掛名,不會參與朝廷的政事,更不會起兵造反。八大總督的名字聽著很高大上,官階也不低,屬於正二品。
  • 清朝的八大總督權勢滔天,封疆一方,清廷不擔心他們造反麼
    清朝承接明制,在地方上設立八大總督(後來設立東三省總督,但是沒多久清朝就滅亡了),統管一省或數省的民軍經政,可謂權柄滔天。經歷過「三藩之亂」的清朝,為何放心地將權力,交給總督這種級別的封疆大吏,不擔心重蹈覆轍嗎?其實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將管理制度細化到極致。
  • 清朝八大總督中直隸總督最牛,為什麼管不了轄區內的熱河都統?
    清朝有八大總督,北京城位於直隸總督管轄範圍內,直隸總督被稱為總督第一,疆臣之首。九門提督管著京師宿衛,直隸總督管著京師外圍,能當上直隸總督的,不是一般人。實際上,還有一個職務,重要性絲毫不遜於直隸總督,這就是熱河總管。
  • 清朝駐防將軍,比八大總督級別還高的封疆大吏,是怎樣的存在
    一提到清朝的封疆大吏,想到的自然是總督。清朝承接明制,設立八大總督,後來又增設東三省總部,成為九大總督。他們統管一省或數省的民軍經政。可謂權柄滔天,堪比一方諸侯。不過,他們還真不是清朝最牛的封疆大吏,清廷更看重的,是駐防將軍。八大總督,正二品,授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後,才升為從一品。而駐防將軍的正常官階就是從一品,伊犁將軍和綏遠將軍更是逆天,直接就是正一品,與三殿三閣大學士同級。
  • 清朝的山東巡撫,憑什麼與八大總督平起平坐,成為級別最高的巡撫
    清朝的封疆大吏,主要是總督與巡撫兩種:總督,正二品。掛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的,提到從一品;巡撫,從二品。掛兵部侍郎、都察院副右都御史銜的,提到正二品。▲清朝總督與巡撫分布圖一、高配的山東巡撫清朝有一個巡撫例外,他是正二品,級別與總督相平,高於其他巡撫,也不受總督的節制。他就是山東巡撫。
  • 清朝時,府尹比總督級別低,順天府尹為何不怕直隸總督?
    都知道清朝有(定型後的)八大總督(不包括光緒時設的東三省總督)。清朝還有一個地方,名義上是地一級的府,實際地位卻和總督差不多,這就是順天府尹。清軍入關,定都於燕京,沿明制,在燕京地區設順天府,最高長官是府尹。清朝有句話,叫宛平縣裡管朝廷,宛平縣令比其他縣令的級別要高。縣令如此,更不要說直管宛平縣令的順天府尹了。
  • 清朝後宮差距有多大?皇太后一天供給一頭豬,答應六天才有一隻鴨
    在如今的電視上,各種清朝的宮鬥劇也是佔據著屏幕,各個妃嬪之間爭風吃醋,想著法子往上爬,在清代,已經建立一套嚴格的後宮制度,后妃被分為了8個等級,包括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和答應,這多少也有些讓人好奇,彼此之間有什麼區別呢?她們差距又有多大?不妨讓我們來好好看看。
  • 清朝浙江歸閩浙總督管轄,那麼兩江總督的兩江,又是指哪裡?
    一、什麼是總督 說到清朝的總督制度——清朝時期,總共有九大總督,分別為: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雲貴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陝甘總督和後來加上的東三省總督。總督這個官職,聽起來很是威風,其實也確實很威風,是封疆大吏。
  • 清朝的大學士、軍機大臣、尚書、總督、巡撫都是什麼官?
    在觀看影視劇的時候,不免會聽到一些清朝的官職的名稱,例如常常聽到的大學士、軍機大臣、巡撫、尚書等等。「尚書」放在今天相當於什麼?和珅、紀曉嵐到底是多大的官?明晰一些清朝的官職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劇情。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些常見的清朝的官職。
  • 清朝時期,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誰的權力更大?
    總督、巡撫、提督、總兵這些官職從明朝時就開始出現,至清朝各官職的設置、職責趨於完善,成為清朝官僚系統中的常設職位。然而將軍、都統在清朝官僚體系的職位與其他朝代大不相同。總督在清代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正二品(若加兵部尚書銜,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為從一品),總督一般均加銜,管轄一到兩省,掌管軍民事務、統轄文武、考核官吏。乾隆時期,全國設有八大總督:直隸、兩江、陝甘、閩浙、湖廣、兩廣、四川、雲貴總督,另有漕運、河道(東河、南河)總督三人,光緒年間,又設立東三省總督。
  • 如何給清代的八大總督進行排名?
    當然在總督的設置上同樣如此,除去特殊時期,清代常設的總督共有八個,即,直隸總督、兩江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東三省總督暫不列入)。這八大總督都是封疆大吏,官居從一品,但從具體的職責情況以及朝廷的重視程度來看,也分三六九等。
  • 總督是清朝的封疆大吏,那麼清朝滅亡後末代總督的結局又如何呢?
    清朝在各省巡撫之上設立總督,而總督則是掌握一到兩省甚至三省之間的軍政大權,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其實在清朝滅亡之時全國各地革命勢頭已經非常火熱,清朝中央政府都已經是無力管控,更何況總督了,所以當時總督的權力實際也是名存實亡。
  • 清朝有哪些總督,權力大嗎?
    清朝時對統轄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及軍事的長官稱為「總督」,尊稱為「督憲」、「制臺」等,官階為正二品,但可通過兼兵部尚書銜高配至從一品。與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務的巡撫不同,總督兼管數省,同時在政務之外也兼掌軍務。總督舉足輕重,入則為朝廷顯官,出則為一方軍政之首,故時人稱文帥第一重任。
  • 清朝「八府巡按」的權力到底有多大?
    他們是秉持皇帝旨意,操守廉潔、受人尊重的官員,常常代表普通百姓對公正的期待。在清朝歷史中,類似的官員也同樣存在。只不過,他們的正式官職名稱是「巡按御史」。  順治元年五月,清朝承襲明朝制度,在朝廷中設立巡按御史。此時清朝仍未統一天下,卻如此急著設立這一官職,自然有它的道理。
  • 明朝和清朝的總督,哪個權力更大?
    在明朝,總督一職因事而設,事畢即撤,通俗說,有欽差大臣性質,所以往往由朝廷重臣擔任,權力很大,所到之處,入朕親臨,地方軍政要員皆要聽其節制。 能夠被託以總督一職的人,即便是在朝廷,那也是內閣要員,身居高位,影響力大,且為皇帝所信任。
  • 清朝名臣于成龍為何不可能斬殺江寧總督?
    于成龍是跨越明朝和清朝的人,出生在明朝末期,于成龍屬於是典型的晚成的人物,我連「大器晚成」都不敢用,因為在他四十四歲的時候,才開始走上仕途擔任一個小小的縣令,這樣一個小小的縣令也並不算是成就什麼大器,畢竟在當時一抓一大把。于成龍沒有嫌棄縣令的官職太小,而是決心踏踏實實地幹出一番新天地,立志將自己寒窗苦讀的學問都發揮出來。
  • 總督和巡撫本來都是臨時性職務,後成為定製,雙方互相制約
    瓦剌退兵後,于謙的總督職務也就撤銷了。明朝從此之後多有派遣地方總督,大都因事而設,權力比較大。 到了明朝中後期,由於西北邊防和東北邊防的吃緊,蒙古和女真建立的後金持續威脅明朝的邊境,這些地方的總督成了常態,如「三邊總督」(西北)、「薊遼總督」(東北)、「浙直總督」(倭寇),這些總督是當地軍政一把手,如果威脅解除,要撤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