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朝,李鴻章曾上「東事三策」,慈禧太后為何偏偏選了下策?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
明實亡於萬曆?清亡於甲午戰爭?
關於明朝的滅亡,史學界有種說法,叫「明亡實亡於萬曆」。萬曆即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是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那麼,史家中為何會有「明亡實亡於萬曆」的觀點呢?持此論者認為,萬曆帝在其當政的48年時間裡,雖然前期有張居正大刀闊斧的改革,讓大明帝國重現生機,但自從張居正死後,萬曆帝長達27年不上朝,甚至有大臣幾十年都不知道皇帝長什麼樣子。萬曆年間,明朝還發動了抗倭援朝、寧夏之役、播州之役這三次戰爭,史稱萬曆三大徵,徹底把明朝數年的積蓄消耗一空,這也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另外,萬曆帝執政晚期,黨爭長期持續,導致朝政日以腐敗。另外,明神宗強徵礦稅亦是在位期間被稱為一大詬病,從而使明朝逐漸走向衰亡。
無獨有偶,有人在總結大清滅亡的原因時,也提出了清朝的滅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亡於甲午戰爭!持此論者認為,甲午戰爭的失敗,標誌著清朝歷時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緊接而來的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便利列強對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標誌著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盲目自大的大清從此一蹶不振,從而加速了其滅亡進程。
日本入侵朝鮮,大清如何應對?
其實,甲午戰爭本可以避免發生的,只是,在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及帝師翁同龢等人的盲目樂觀下,將大清引入戰爭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中日甲午戰爭的開打,是始於日本入侵大清的附屬國朝鮮。
大清同治年間,日本明治時代初期,日人以西方為師,推行了一系列重大復興舉措。日本在明治維新中通過推行「王政復古」以達到天皇親政和議會政治(合議),建立三權分立的新式政府。經濟上推動了財政統一,穩定幕府後期嚴重負債的國家財政;並推行殖產興業,掌握新式技術,實現國家工業化,生產力大幅提升。教育也進行了大規模改革,價值觀的西化也為日後的政治和經濟變化埋下遠因。在外交上成功廢除了與外國籤訂的不平等條約,繼續江戶時代以來對蝦夷地的開發,旁及琉球,並積極實現日韓合併,乃至於日後拓展海外殖民地等,日本出現了「脫亞入歐」的風氣,都源於此使國力大幅膨脹的變革,是日本近代史上的重要轉捩點。
得益於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對外積極侵略擴張,其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插手朝鮮事務,蓄意挑起戰爭,搶奪中國主權,想做個後業居上的東方帝國主義。
李鴻章的「東事三策」與慈禧選擇
面對日本人的野心與實力,大清朝中能看清的人少之又少,其中主要為久涉洋務的恭親王奕訢以及一手創造「北洋海軍」的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是最為清醒的,二人深感國際戰爭不可輕意發動。為了對付日本,化解朝鮮危機,李鴻章與奕訢通過總理衙門,向上條陳了「東事三策」:
上策「郡縣化」,收朝鮮為一省,將其變成國家主權之爭;中策「國際化」,開放朝鮮,製造國際均勢,以夷制夷;下策才是「用武」,以武力將日本驅逐出朝鮮。
李鴻章與恭親王等保守分子均主張採用上、中二策。但是,缺乏實際主政經驗在朝中聲望頗高的帝師翁同龢,以至那些只動嘴皮子的請議製造者的各省名士和「公車(舉人)」,以及李鴻章在朝中的政敵御史等人,為大清顏面計,則力主用兵。此外,其時親政不久的青年皇帝光緒帝,在心理上也是個主戰派,他特別希望能藉助一場對外戰爭的勝利來鞏固自己的權力與威望。因而,求勝心切的光緒帝在其導師翁大人的慫恿下,最終下了不惜一戰之決心。
當時的大清朝,還有一個實權人物,那就是退居幕後不久的慈禧太后,朝中大事,她有著最後否決權。慈禧太后為何也積極支持光緒帝的對日宣戰呢?慈禧雖然是女中強人,但是,仍像個村婦出身的姨太太一樣,並沒有胸懷世界的遠見卓識,慈禧雖然恐「洋」,但是並不怎麼恐「日」,在她眼裡,日本仍是幾十年前的那個不堪一擊的腐朽島國。所以,在多數朝臣熱血沸騰的諫諍之下,慈禧太后就批准了兒子的請求,「下詔宣戰」。
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但是,結果卻並非如光緒等人想像的那樣,一戰而勝,而是慘敗。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
一戰至全軍盡墨,舉國惶惶之日,李鴻章與李經方被清廷委以全權代表的重任,與日方全權代表為伊藤博文、陸奧宗光在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籤訂了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後因三國幹涉還遼而未能得逞)、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事後,他們又將戰敗的責任,一古腦地甩到李鴻章頭上,舉國上下都罵李鴻章為「漢奸」。李鴻章是有口莫辯。「漢奸」一詞就是從稱呼李鴻章開始的。後來,「漢奸」一詞流通全國。李鴻章成了近代史是最大的背鍋俠,有人說李鴻章太冤!李鴻章雖然知洋務,明局勢,可惜朝中噴子太多,壞了大事。
《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與此同時,條約也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該條約適應了帝國主義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需要,隨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結語
所以有人才說,大清帝國的滅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亡於「甲午戰爭」。甲午戰爭之敗,也使得那個有見識有權力,集中興名臣於一朝的官僚集團,膽戰心寒而全部自動或被迫靠邊站,對變法圖強喪失了信心,中興名臣們的隔岸觀火,又導致了朝政的「兩極分化」——皇帝與太后站不到一起,乃各趨極端,終至朝中權力一分為二,帝後之期間水火不容。林肯說:「一個分裂的房屋,是不能站立的。」大清王朝的這座「老房子」也不能例外,很快就迎來大廈將傾的危機。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於國內而言,甲午戰爭又直接導致了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高漲,資產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自發反抗侵略的鬥爭高漲,最終引發給予大清最後一擊的「辛亥革命」。
[參考資料:唐德剛《晚清七十年》]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