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

2021-01-08 黃門左侍郎

日本侵朝,李鴻章曾上「東事三策」,慈禧太后為何偏偏選了下策?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

明實亡於萬曆?清亡於甲午戰爭?

關於明朝的滅亡,史學界有種說法,叫「明亡實亡於萬曆」。萬曆即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是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那麼,史家中為何會有「明亡實亡於萬曆」的觀點呢?持此論者認為,萬曆帝在其當政的48年時間裡,雖然前期有張居正大刀闊斧的改革,讓大明帝國重現生機,但自從張居正死後,萬曆帝長達27年不上朝,甚至有大臣幾十年都不知道皇帝長什麼樣子。萬曆年間,明朝還發動了抗倭援朝、寧夏之役、播州之役這三次戰爭,史稱萬曆三大徵,徹底把明朝數年的積蓄消耗一空,這也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另外,萬曆帝執政晚期,黨爭長期持續,導致朝政日以腐敗。另外,明神宗強徵礦稅亦是在位期間被稱為一大詬病,從而使明朝逐漸走向衰亡。

無獨有偶,有人在總結大清滅亡的原因時,也提出了清朝的滅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亡於甲午戰爭!持此論者認為,甲午戰爭的失敗,標誌著清朝歷時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緊接而來的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便利列強對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標誌著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盲目自大的大清從此一蹶不振,從而加速了其滅亡進程。

日本入侵朝鮮,大清如何應對?

其實,甲午戰爭本可以避免發生的,只是,在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及帝師翁同龢等人的盲目樂觀下,將大清引入戰爭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中日甲午戰爭的開打,是始於日本入侵大清的附屬國朝鮮。

大清同治年間,日本明治時代初期,日人以西方為師,推行了一系列重大復興舉措。日本在明治維新中通過推行「王政復古」以達到天皇親政和議會政治(合議),建立三權分立的新式政府。經濟上推動了財政統一,穩定幕府後期嚴重負債的國家財政;並推行殖產興業,掌握新式技術,實現國家工業化,生產力大幅提升。教育也進行了大規模改革,價值觀的西化也為日後的政治和經濟變化埋下遠因。在外交上成功廢除了與外國籤訂的不平等條約,繼續江戶時代以來對蝦夷地的開發,旁及琉球,並積極實現日韓合併,乃至於日後拓展海外殖民地等,日本出現了「脫亞入歐」的風氣,都源於此使國力大幅膨脹的變革,是日本近代史上的重要轉捩點。

得益於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對外積極侵略擴張,其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插手朝鮮事務,蓄意挑起戰爭,搶奪中國主權,想做個後業居上的東方帝國主義。

李鴻章的「東事三策」與慈禧選擇

面對日本人的野心與實力,大清朝中能看清的人少之又少,其中主要為久涉洋務的恭親王奕訢以及一手創造「北洋海軍」的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是最為清醒的,二人深感國際戰爭不可輕意發動。為了對付日本,化解朝鮮危機,李鴻章與奕訢通過總理衙門,向上條陳了「東事三策」:

上策「郡縣化」,收朝鮮為一省,將其變成國家主權之爭;中策「國際化」,開放朝鮮,製造國際均勢,以夷制夷;下策才是「用武」,以武力將日本驅逐出朝鮮。

李鴻章與恭親王等保守分子均主張採用上、中二策。但是,缺乏實際主政經驗在朝中聲望頗高的帝師翁同龢,以至那些只動嘴皮子的請議製造者的各省名士和「公車(舉人)」,以及李鴻章在朝中的政敵御史等人,為大清顏面計,則力主用兵。此外,其時親政不久的青年皇帝光緒帝,在心理上也是個主戰派,他特別希望能藉助一場對外戰爭的勝利來鞏固自己的權力與威望。因而,求勝心切的光緒帝在其導師翁大人的慫恿下,最終下了不惜一戰之決心。

當時的大清朝,還有一個實權人物,那就是退居幕後不久的慈禧太后,朝中大事,她有著最後否決權。慈禧太后為何也積極支持光緒帝的對日宣戰呢?慈禧雖然是女中強人,但是,仍像個村婦出身的姨太太一樣,並沒有胸懷世界的遠見卓識,慈禧雖然恐「洋」,但是並不怎麼恐「日」,在她眼裡,日本仍是幾十年前的那個不堪一擊的腐朽島國。所以,在多數朝臣熱血沸騰的諫諍之下,慈禧太后就批准了兒子的請求,「下詔宣戰」。

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但是,結果卻並非如光緒等人想像的那樣,一戰而勝,而是慘敗。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

一戰至全軍盡墨,舉國惶惶之日,李鴻章與李經方被清廷委以全權代表的重任,與日方全權代表為伊藤博文、陸奧宗光在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籤訂了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後因三國幹涉還遼而未能得逞)、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事後,他們又將戰敗的責任,一古腦地甩到李鴻章頭上,舉國上下都罵李鴻章為「漢奸」。李鴻章是有口莫辯。「漢奸」一詞就是從稱呼李鴻章開始的。後來,「漢奸」一詞流通全國。李鴻章成了近代史是最大的背鍋俠,有人說李鴻章太冤!李鴻章雖然知洋務,明局勢,可惜朝中噴子太多,壞了大事。

《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與此同時,條約也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該條約適應了帝國主義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需要,隨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結語

所以有人才說,大清帝國的滅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亡於「甲午戰爭」。甲午戰爭之敗,也使得那個有見識有權力,集中興名臣於一朝的官僚集團,膽戰心寒而全部自動或被迫靠邊站,對變法圖強喪失了信心,中興名臣們的隔岸觀火,又導致了朝政的「兩極分化」——皇帝與太后站不到一起,乃各趨極端,終至朝中權力一分為二,帝後之期間水火不容。林肯說:「一個分裂的房屋,是不能站立的。」大清王朝的這座「老房子」也不能例外,很快就迎來大廈將傾的危機。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於國內而言,甲午戰爭又直接導致了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高漲,資產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自發反抗侵略的鬥爭高漲,最終引發給予大清最後一擊的「辛亥革命」。

[參考資料:唐德剛《晚清七十年》]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羨慕日本,卻又掩耳盜鈴,為什麼說清朝的滅亡就亡在預備立憲上?
    這也就導致了,她去世後,大清再也沒有一個實權派能挑起大梁,最終導致了清朝的土崩瓦解。但在她去世之前,她也做過一些努力,盡最大的可能維護清朝的統治,而這些努力中就包括——預備立憲!那麼晚清的預備立憲為什麼沒能成功呢?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76期:羨慕日本,卻又掩耳盜鈴,為什麼說清朝的滅亡就亡在預備立憲上?
  • 清朝被幾萬人的辛亥革命滅亡,為何還能消滅太平天國幾十萬精兵?
    太平天國一度佔據東南半壁江山,與清朝形成分庭抗禮之勢,但卻沒有消滅清朝,最終以失敗告終,而辛亥革命幾萬人,一聲槍響,就拉開清朝滅亡的序幕,使清朝滅亡,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宋安之來說說。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主要還是看時間段問題,辛亥革命時期清朝已經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了,經不起折騰,所以只需要一個契機,就會使王朝走向滅亡。
  • 如果甲午戰爭清朝贏了,會成為列強嗎?
    對於甲午戰爭,國人無不痛惜,可以說甲午戰爭是清朝敗得最慘的一次,也為後來的日本侵華埋下伏筆,因為日本正是從這場戰爭中崛起成為列強的。客觀來說,在甲午戰爭以前,清朝依然是遠東地區最強大的國家,沙俄算是歐洲國家,而且主要的重心也在打通歐洲出海口,沙俄侵佔中國領土並沒有用多少武力,而是每次都在中國戰敗後敲詐勒索。
  • 甲午戰爭:清朝與俄國同敗於日本,結局為何天差地別?如清朝學俄國...
    其實,如果清政府不是如此腐敗無能,在甲午戰爭之後堅決不投降,並動員全國之力進行抵抗,雖然會有重大損失,但日本侵略目的絕不會得逞。甲午戰爭(圖來自網絡) 三、歷史明證:日本絕對打不起消耗戰、持久戰 先說一說1905年的日俄戰爭
  • 有人說明朝全昏君清朝全明君,為什麼明朝能撐270多年,清朝卻亡了呢?
    明代宗朱祁鈺,一個將明朝從滅亡的邊緣拉回來的英明之主,並擊退了異族瓦剌對於中原的入侵,吳晗曾經說過朱祁鈺是一個好皇帝。你說他昏嗎?明孝宗朱佑樘,歷朝歷代最為聖明的「守成之君」,曾經有人這樣評價過他「三代之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你是他昏嗎?
  • 為什麼說辛亥革命在開始的時候就已經失敗了?這兩大原因不可忽視
    我們都知道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最重要的一次革命之一,推翻了統治中國長達262年的滿清王朝,終結了長達2000多年的帝制,然而,辛亥革命卻沒有把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況中帶出,實際上辛亥革命在開始的時候,就已經失敗了。
  • 辛亥革命百年的歷史思考
    內容提要●辛亥革命的發生並非偶然。它既不是由於「西方思想的影響」激起的「騷動和不安」,也不是在少數人「極端感情」或「革命狂熱」煽動下的「幼稚與瘋狂」,而是社會矛盾運動的產物,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和社會根源。
  • 如果沒有發生內亂,太平天國能否滅亡清朝,統一全國?
    實話說,就算是太平天國內部沒有發生任何內亂,它也很難滅亡清朝,統一全國。 為什麼這麼說? 其實縱觀中國歷史上歷朝的農民起義,的確給當時的朝廷造成了很大的衝擊,但它們幾乎都很難推翻朝廷,統一天下。
  • 甲午戰爭前,西方列強扶持大清制約沙俄,清朝國力堪比二等列強
    本文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甲午戰爭前的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是怎樣的?具有怎樣的實力? 甲午前動蕩的清朝 在甲午戰爭前,也發生過許多外國企圖侵略中國的戰爭,例如鴉片戰爭。在鴉片戰爭前中國的發展是十分迅速,經濟實力發達,那時候的清朝還是閉關鎖國,自給自足的經濟。
  • 走向共和:為什麼甲午戰爭必敗?看看李鴻章用的這些人就明白了!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6期:眾所周知,中國近代備受西方列強欺凌,但中國從強大走向沒落,真正的轉折點並非是鴉片戰爭,而是甲午中日戰爭。正是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浪潮,不僅賠了銀子,還搭上了土地,甚至自己的主權。
  • 甲午戰爭之後,清朝先後組建了兩個新式陸軍,統帥都是誰
    甲午戰爭後,組建新式陸軍的事情被快速提上議程。因為牽扯利益過多,朝中一直有人反對變革軍隊,他們或以洋務中軍隊變革已經卓有成效為由,認為無需再變,或抬出祖宗家法,阻擾軍隊變革。但甲午戰爭的慘敗,讓這些說辭都變得極為無力。北洋海軍是清朝洋務三十年最大成果,其鼎盛時期,被譽為亞洲最強大的艦隊,卻一朝覆滅。
  • 推翻清朝,太平天國十四年都沒能成功,為何辛亥革命只要四個月?
    俗話說得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關於清朝的滅亡,其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辛亥革命四個月的成果,其實背後伴隨著半個世紀沉澱。武昌起義所面臨的環境,與當年的太平天國完全不同。 誠然,從聲勢規模而言,太平天國絕不遜色於辛亥革命。從金田起義到永安建制,再到定都天京,太平天國用了不到三年時間,便席捲了大半個中國,打得清軍節節敗退。
  • 甲午戰爭中黃海大海戰如果用的是真炮彈,那清朝會戰勝日本嗎?
    我跟我父親看完《甲午風雲》之後,心情變得都不太好了,可我並不知道電影具體所述的是哪一時間段的歷史,此時我父親說到:「如果在海戰中我們用的炮彈是真的,清朝一定會打敗日本的」。年幼的我,附和著父親,說到:「一定能」。但是,清朝在黃海大海戰中如果使用「真炮彈」,就真的能夠打贏日本嗎?
  • 推翻大清最強的推手不是辛亥革命,而是一直被人們痛罵的他
    許多人都會認為,是孫中山大總統領導民眾,發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現實卻並非如此。 1911年的辛亥革命與孫中山的關係其實並不大。給予清朝最大打擊,推翻清朝的最大推手並不是孫中山,而是一個被後人一直稱為「漢奸、賣國賊」的袁世凱,袁大總統。
  • 清朝為什麼在武昌起義爆發後5個月內就土崩瓦解?
    結果呢,耗費巨資的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地方編練的新軍更是難堪大用,堂堂大清朝居然輸給了自己曾經的藩屬國日本,然後繼續割地賠款,要啥給啥,要不是俄德法三國幹涉迫使日本吐出遼東半島,恐怕老佛爺得遷都了。
  • 清朝都亡了,《清帝退位詔書》還有什麼用?看下內容,你就明白了
    其實,我們只要清楚《清帝退位詔書》的詳細內容,就能明白袁世凱為什麼非得逼著隆裕太后頒布詔書了!看到這裡,可能又有人會問,大清都亡了,還給他們費什麼話,直接推翻不就完了?然後,諭旨中提出了具體要求:絕對不允許各級官員「拂逆多數之民心,重啟無窮之戰禍」;同時,委派馮國璋等人嚴密監控各地官員,一旦發現有人試圖破壞「和談」大局,立即派兵鎮壓。總之,希望各級官員都能顧全大局,順利時代發展,老老實實的等待民國政府的安排。大清已經亡了,皇帝都讓賢了,都別鬧了!
  • 老百姓知道清朝滅亡,不是因為辛亥革命,而是因為除夕夜一件怪事
    1912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上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當時中國疲憊破舊的封建航船終於到達了最後一站,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終於結束,頭上還扎著辮子的中國百姓第一次聽說「共和」這個詞語。辮子兵勇在檢查時發現了他,他扔出了革命志士向滿清政府投擲的第一枚炸彈,壯烈犧牲,成為辛亥革命第一烈士。
  • 辛亥革命時期的珍貴照片:就是照片中的人,推翻了大清朝
    本組老照片,真實展示了百年前辛亥革命時期的百態,一起回望那場革命。【正在休息中革命軍官兵】第二天,起義軍的領頭人聚集在湖北諮議局,共同商討由誰來擔任湖北軍政府的都督。考慮到當時黃興、宋教仁等人都不在武昌,故有人建議推黎元洪出來主持大計。
  • 為何武昌起義1聲槍響清朝就滅亡了?
    大清,其實鹹豐之後就可以亡了!純粹是靠著慈禧太后個人出色的政治手腕,硬生生給它續了幾十年的命,甚至一度還有了點虛頭巴腦的中興跡象。然後被甲午戰爭給打回了原形。慈禧最後的幾年,大清朝就是彌留之際最後掙扎的幾年。慈禧一死,最後的政治平衡也不存在了,大清朝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辛亥革命,就是起到了推一把的作用。太平天國,則是真正的消耗掉了清朝中央政權的元氣。
  • 甲午戰爭繼續打,清朝勝算多大?日本籤約時其實很心虛,再打躺贏
    維新領袖梁啓超曾這樣評論甲午戰爭:「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甲午戰敗後割讓臺灣島和遼東半島,並賠白銀2億兩給日本,就算遼東半島最後用3000萬兩「贖回」,但是這個割地賠款的體量也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歐洲侵略清朝,賠款頂多千萬兩,割地也就一些小島嶼,而小小的日本的胃口之大讓清朝驚訝,甚至讓歐洲列強都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