羨慕日本,卻又掩耳盜鈴,為什麼說清朝的滅亡就亡在預備立憲上?

2021-02-07 楊角風發作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76期:

清朝的滅亡跟慈禧脫不開干係,一方面是她死得早了點,另一方面也跟她掌權期間的權力高度集中有關。

正是由於慈禧權力欲望過於強大,導致她不會容許任何人有資格挑戰自己,包括皇上。這也就導致了,她去世後,大清再也沒有一個實權派能挑起大梁,最終導致了清朝的土崩瓦解。

但在她去世之前,她也做過一些努力,盡最大的可能維護清朝的統治,而這些努力中就包括——預備立憲!

那麼晚清的預備立憲為什麼沒能成功呢?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76期:羨慕日本,卻又掩耳盜鈴,為什麼說清朝的滅亡就亡在預備立憲上?


一、

我們先講一下晚清君主立憲改革出臺的大背景:

晚清所在的環境,不僅僅是清朝國內舊制度日漸瓦解,新制度尚未成型的階段,即使放到世界範圍內,同樣是一個大洗牌過程。

就大的趨勢來講,清朝的滅亡是順應形勢,也叫大勢所趨,是一種必然的結果。不管掌權者怎麼折騰,最終的方向是不會變的,頂多延緩一下前進的腳步罷了。

但任何一個朝代肯定希望能萬年延續的,不能說掌權者是自私自利的人,換誰都一樣,這也是人們的認知和當時的體制所決定的。

所以,掌權者也會自行改革,想盡辦法延續本朝,遍觀整部中國史,歷朝歷代進行改革的大有人在。即使是清朝,雍正帝當政時期也是推行了一系列體制改革,無形中也算是給大清延續了壽命。

到了晚清,也嘗試了兩次改革,一次是以光緒帝主導的戊戌變法,一次是以慈禧太后主導的預備立憲。但毫無疑問,這兩次嘗試都失敗了,前者的失敗原因在於太過激進,且變法者並未掌握實權。更重要的是,無意中把光緒帝跟慈禧太后拉到了對立面,這是涉及到大清權力最大的兩個人生死問題,變法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而後者的失敗,原因就海了去了,一時半會也說不清楚。

正所謂革自己的命是死,不革自己的命也是死,無外乎一個早死和晚死,一個自殺和被殺的區別罷了。

下面我們就通過其中一個視角,來闡述一下,晚清的預備立憲為什麼會失敗?


二、

戊戌變法就是慈禧攪合黃的,為什麼後來又是她親自指揮預備立憲呢?

自鴉片戰爭以來,大清算是開了眼界,原來這些藍眼黃毛怪這麼厲害,而厲害的原因並非是他們真的有著三頭六臂,而是國情不同。

如果說最早的時候,還有人認為這是人種不同,畢竟人家人高馬大的,而我們又是黃色人種。等到大清在甲午戰爭時候被日本胖揍一頓時,有所醒悟,但仍然可以怪李鴻章,可以怪光緒帝,可以怪北洋艦隊沒有人家日本聯合艦隊強大。

但親眼目睹東三省打得那場日俄戰爭之後,大清上下終於醒過味來了,原來並非是咱人種不行,是因為咱的制度不行啊:

「日俄之勝負,立憲專制之勝負也!「

你看常年給咱進貢的日本,自從明治維新改成君主立憲之後,那國力漲得哇哇的啊。先是把咱大清胖揍了一頓,轉過身來又把老毛子打得哇哇叫,咱再不跟著學,就真的亡啦。

學啥?

當然是君主立憲啦!

包括慈禧太后非常信賴的李鴻章臨終時也給慈禧太后留有遺書,作為第一個考察過歐美的重量級大臣,李鴻章是有發言權的,也看到了西方國家的強大。所以,臨終時給慈禧太后的書信中也是再次強調變法的重要性,建議太后和皇上「舉行新政,力圖自強」。

經歷了這麼多內憂外患的衝擊之後,慈禧太后終於下定決心要變法,晚清正式變法拉開了帷幕。


三、

變法總是有目的的,那麼慈禧太后組織的晚清預備立憲,其目的是什麼?

有了立憲的想法,又有日本這麼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在前面擺著,就算是依葫蘆畫瓢,也能弄出個不三不四的憲政出來。

事實上,大清就是這樣做的,於是慈禧太后也效法日本,派遣了載澤、端方等五位大臣出洋考察,去學習歐洲的「憲政」經驗。

這五位大臣出去轉了一圈,喝了幾杯咖啡只會,頭腦異常清醒,大有收穫,回來後就給慈禧太后力陳「憲政」的好處:

「一曰皇權永固,二曰外患漸輕,三曰內亂可弭!」

關鍵是這玩意一旦施行,以後再有什麼天災人禍,皇上就不用下什麼「罪己詔」了,把罪過都推到內閣總理大臣頭上就行了。好處自己拿,有錯就往別人頭上推,而且憲法是約束老百姓的,是保障皇上權力的,這麼好的東西當然得推行啊。

所以,慈禧太后的變法意志不是一般地大,如果不是白紙黑字寫明是她發的上諭,乍一看跟維新派沒啥區別:

「世有萬古不易之常經,無一成不變之治法……即我朝列祖列宗,因時立制,屢有異同,母子一心,臣民共見。今者,恭承慈命,一意振興,嚴禁新舊之名,渾融中外之跡……法令不更,痼習不破;欲求振作,當議更張……」

有了慈禧太后在前面打頭陣,晚清轟轟烈烈地憲政改革進入到了高潮。不管慈禧太后是什麼出發點,或者目的是什麼,但只要變法切實能全員參與,其結果並非是國人所不能接受的。


四、

那麼面對清廷高層的變法意志,底下的那些滿漢大臣們又都是什麼態度呢?

滿族大臣們當然高興啦,因為自從慈禧太后當政以來,一直是重用漢族大臣,各地督撫也都以漢族大臣為主。有了這次立憲集權的機會,正好可以排擠那些漢族大臣們,收回各地方督撫的權力。

對於漢族大臣來講,實際上一開始也是滿懷期待的,至少對於袁世凱來講,他是舉雙手歡迎立憲的,而且一開始也是忙活地最歡。

袁世凱之所以這樣做,主要還是受戊戌變法失敗的影響,即使他沒有提前向榮祿告密維新派「圍園殺後」,他在光緒帝心中也不可能有啥好印象的。眼看著慈禧太后一天天老下去,萬一老太太蹬腿了,光緒帝執政,自己能有好果子吃嗎?

但,如果憲政成功了,那麼為君的光緒帝再想「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時,就有內閣成員出來限制皇權了,這樣袁世凱才能保命。

所以,對於能限制皇權行為的憲政來講,袁世凱是百分百支持的,因為就算是變了法,自己的權力仍然是很大的。

但袁世凱顯然沒搞清楚狀況,畢竟整個變法的過程,身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凱是主力,滿族大臣早就看他不順眼了。所以在他提出官職改革後,眾人立馬有組織的,有預謀的,向他發起了進攻:

「欲舉吏、戶、兵、工四部之權一人總攝,群情駭異,謂疑於帝制自為,倚信至斯,可謂古無今有。」

你袁世凱是不是要謀朝篡位啊,是不是想圖謀不軌啊,這樣架空皇上,說,你究竟想幹嘛?


五、

以袁世凱為代表的漢族大臣,退出「預備立憲」這個項目之後,也就預示著變法的失敗。

一開始袁世凱仍然對變法抱有希望,即使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官職「明升暗降」,他也認了。

可惜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慈禧太后竟然在變法的關鍵時刻一命嗚呼了,臨走前還順道帶走了光緒帝。

自己的靠山一完蛋,袁世凱就開始傻眼了,新當政的又是個小皇帝。小皇帝的爹載灃又把光緒帝的死歸咎到袁世凱頭上,於是暴風驟雨般的打擊都落到了袁世凱頭上。

隨著袁世凱的被免職,清廷的「預備立憲」也走進了死胡同。再加上這幾年清廷有威望的幾員大將,李鴻章也罷、劉坤一也罷、張之洞也罷,甚至於榮祿都接連去世,晚清政壇幾乎無人可用。

雖說這些人的離去,對大清來講,掃除了心腹大患,也失去了來自於他們的威脅。但他們留下的權力真空也讓晚清政壇陷入了困惑,因為剩餘的人當中,實在是挑不出像樣點的人能頂替這些位置。

雖說大清是被辛亥革命趕下臺的,實際上以孫中山為主的同盟會組織的武裝起義根本成不了氣候,幾十個人都敢起義的主,怎麼可能成功?

真正導致大清滅亡的,恰恰就是「預備立憲」,因為人們的興頭一旦被挑逗起來了,就很難再壓回去。當所有的國人都眼巴巴地等著國會召開,三天兩頭地對「預備立憲」的期限大喊大叫,以及不斷進京請願後,清廷其實也就亂了陣腳。

亂了陣腳的結局,就是出了一記昏招,既然國人都嫌大清變法太慢,那就來個快點的吧,於是責任內閣名單出臺了。

可以說正是這份名單的出臺,徹底擊碎了國人變法的心,總共十二個人,滿族貴族就佔了九個,大清所有的要害部門都佔了。更可氣的是,內閣總理大臣竟然是慶親王奕劻,誰不知道這是一個巨貪?

於是,所有對變法所抱有的希望徹底被擊碎,磨滅掉了國人最後一點耐心,既然這個糟糕的大清不能自己革自己的命,那就教給我們來革吧!


於是,僅僅半年之後,轟轟烈烈地辛亥革命就爆發了,轉過年來,宣統帝就在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之下,宣布了退位,大清就此滅亡!

我叫楊角風,我們講的並非《走向共和》,而是這段沉重的歷史,以及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第76期到此結束,下期更精彩,喜歡就請關注吧!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
    日本侵朝,李鴻章曾上「東事三策」,慈禧太后為何偏偏選了下策?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明實亡於萬曆?清亡於甲午戰爭?關於明朝的滅亡,史學界有種說法,叫「明亡實亡於萬曆」。萬曆即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是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
  • 1905年清廷廢除科舉制,這是否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秦國實行軍功授爵制以後,爵位與戰場上獲取的敵人首級掛鈎,只要夠勇猛,平民也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秦朝滅亡後,漢朝選拔人才的制度主要是察舉制,它的特徵是讓地方官員在自己的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報給中央,中央經過對所推薦的人試用考核後再任命官職。
  • 如果沒有發生內亂,太平天國能否滅亡清朝,統一全國?
    實話說,就算是太平天國內部沒有發生任何內亂,它也很難滅亡清朝,統一全國。 為什麼這麼說? 其實縱觀中國歷史上歷朝的農民起義,的確給當時的朝廷造成了很大的衝擊,但它們幾乎都很難推翻朝廷,統一天下。
  • 清朝滅亡十多年,此哨所居然還有清軍在巡邏,不敢相信大清亡了
    ,塞圖拉的歷史比較長遠,當時去印度的時候這邊已經是最後一站作為居民點供人們居住,就在1877年左宗棠把這些收復了,就和當地人在這邊開始建立了一個防禦隊伍,而他們也承擔上了守防的任務,大家輪流換班。 就在1912年的時候,溥儀作為清朝的最後一個皇帝,他選擇退位,還頒發了詔書,但大家都知道,這個舉動全部都是在袁世凱的操作下完成的,清朝也正式宣布結束,封建社會就此滅亡,可是當時在塞圖拉的軍隊並不清楚中原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 清朝滅亡後的債務如何處理了
    清朝滅亡後,留下了天量賠款爛帳,最後都如何處理了清朝從道光帝開始,進入敗家模式。等到鴉片戰爭的時候,又進入了快速敗家模式。在70多年裡,大清與西方列強籤訂了30多個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放商埠。大清要向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義大利、奧匈帝國、俄皇俄國、德國、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等十一個國家,賠償白銀四億五千萬兩。之所以定這個數字,是因為當時的中國人口有四億五千萬,人均一兩。因為一次性還不完,所以分期付款39年。最後本息合計高達白銀九億八千萬兩。
  • 他反對起用袁世凱,被人炸傷左腿後截肢,死前說:我死,大清遂亡
    那時候的八旗子弟在戰場上驍勇善戰,最終滿清才得以入關,開始了長達268年的統治。但是滿清的八旗子弟入關後,他們享受著祖輩的福蔭,逐漸的疏遠戰場,貪圖享樂,戰鬥力自然就下降了。尤其到了晚清時期,李鴻章和曾國藩等漢人的崛起,八旗子弟的身影更是看不到了。在清朝滅亡之前,滿清子弟中,出現了一個比較有才幹的人,這個人便是良弼。
  • 清末取消科舉制度,是清朝滅亡的主要原因還是重要標誌?
    廢除科舉制度斷絕精英上升渠道說不通網上有言論認為,廢除科舉制度中斷了精英的上升通道,使得這些精英不能為朝廷所用,導致這些精英轉而投身革命,因此認為廢除科舉制度是清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但這種說法顯然站不住腳,從前文我們不難看出,科舉制度的取消是和新政的推行密不可分的,是清末新政的其中一項而已。
  • 此人臨死前說:我一死,大清就要亡!他剛去世10天,大清果真滅亡
    此人臨死前說:我一死,大清就要亡!他剛去世10天,大清果真滅亡!清朝末期的時候,很多的權貴們為了在最後關頭拯救國家,他們之間的很多有才華的人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小團體。
  • 大明朝滅亡時,世界各國都在幹什麼?清華教授:明亡不可思議
    作為古代中國封建歷史上的倒數第二個王朝,明代歷史一直是人們重點研究的對象,在明期間,先後經歷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等盛世,之後又經過了弘治中興、萬曆中興,但最終還是在內外交困下,遺憾的退出了歷史舞臺,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自縊,明朝結束。
  • 清朝開國與滅亡都與此姓氏有關,是巧合嗎?
    大家都知道,努爾哈赤是清朝的開國太祖,當時他建立後金政權,這就是清朝的原型。在他當年徵討個部落時。曾經攻打過葉赫那拉氏。當時後金憑藉著種種原因戰勝了葉赫那拉氏,不過在葉赫那拉氏大將臨死之前,他卻發了一個誓意思就是;我葉赫那拉氏就算最後只剩下一個女人也會滅亡滿洲的。
  • 有人說明朝全昏君清朝全明君,為什麼明朝能撐270多年,清朝卻亡了呢?
    再說一下清朝怎麼滅亡的所以,是整個世界的兇猛發展,清朝更不上時代的腳步,才導致的滅亡。還是要感謝偉大的毛爺爺,帶領我們的祖祖輩輩進入了新社會,從此不再受欺負。這個問題明顯貶明褒清。明朝皇帝確實幹了很多奇葩事,作為皇帝確實不合格,但他們也沒有幹勞民傷財的事啊。就一個明武宗去江南遊玩了一次,回來後還被滿朝文武說了個狗血噴頭,最後下了個「罪己詔」才平息眾怒。
  • 《甲午大海戰》編劇馮小寧:天命該清朝滅亡
    中國近代史上每一次挨打,敵人都來自海上。發展海軍的急迫性,就連慈禧太后也意識到了,所以她同意花重金買洋人的軍艦,建立清朝自己的現代化海軍。這個架子已經搭起來了,而且擁有了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實力,為什麼甲午年被日本打得一敗塗地?應該說,清王朝輸在腐敗的體制上,輸在沒有與時俱進。戰略方向雖然對路,可發展海軍是需要長期堅持推進的過程,不是一錘子買賣。
  • 清朝被幾萬人的辛亥革命滅亡,為何還能消滅太平天國幾十萬精兵?
    太平天國一度佔據東南半壁江山,與清朝形成分庭抗禮之勢,但卻沒有消滅清朝,最終以失敗告終,而辛亥革命幾萬人,一聲槍響,就拉開清朝滅亡的序幕,使清朝滅亡,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宋安之來說說。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主要還是看時間段問題,辛亥革命時期清朝已經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了,經不起折騰,所以只需要一個契機,就會使王朝走向滅亡。
  • 清朝鐵帽子王將35個子女送國外,告誡別當中國人,一女兒家喻戶曉
    善耆出身顯貴,他的榮耀全部來自滿清皇室,可以說他的個人前途牢牢被捆綁在清皇室這艘搖搖欲墜的大船上,因此他只能拼盡全力想要將大船扶正,抵禦風浪。 有傳聞說善耆曾跟汪精衛說:"如果不是出生在王族,我早就加入革命黨反叛朝廷了。"至於是真是假大家還是自行體會。
  • 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為何不到三百年,還是滅亡了?
    歷史上,同樣也有一個可以說是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然而不到三百年,還是走向了滅亡,這又是為什麼呢?它就是清朝。 為什麼說清代沒有昏君?
  • 清朝已經滅亡108年,為什麼還有人在守住黃陵?
    我們在電視劇上經常會看到古裝電視劇,看到各種各樣的演員演繹著歷朝歷代的皇帝,然後大家就會想到皇帝死後會去哪裡。當然我們大家都明白,皇家會建造皇陵,而皇帝就會埋葬在皇陵,那皇陵就需要一些人去守護。在一些古裝電視劇中都會演繹這樣的一幕,一些犯了事的人或者皇家子弟都會被發配去守皇陵。
  • 清朝滅亡的四大歷史原因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清朝滅亡得一點都不可惜。無論在當時,還是直到現在,大多數人對清朝的滅亡是支持的。人們惋惜漢唐結束得太早,氣憤滿清滅亡得太遲。漢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甩滿清八百條街。那些對滿清進行無恥吹捧的,不是幼稚得超凡脫俗,就是奸壞得令人髮指。滿清之所以滅亡,有其內在的歷史規律。擇要而言,有以下各方面原因。
  • 中國歷史上沒有昏君的朝代,但不到三百年,還是走向了滅亡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千百個朝代的興亡,當然與處於九五之尊的皇帝有很大的關係,當一個朝代皇帝賢良有德,朝代能維持較長的時間,而一個皇帝變得貪圖享樂,親小人,遠賢臣,這個王國就岌岌可危了。同樣在歷史上,也有一個可以說是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然而,在三百年內,還是走向了滅亡,這又是為什麼?這就是清王朝時期。為何清王朝沒有昏君?客觀地說,導致朝代滅亡的君主,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王氣在此」的陳後主,「何不食肉糜」像晉惠帝這樣智商平平的帝王,另一種就是不務正業的新朝王莽、隋煬帝、明代崇禎等。
  • 此人臨終前嘆息:我死,大清遂亡!十天後,大清果然亡了
    眾所周知,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隨著末代皇帝溥儀被迫退位,清朝也因此覆滅。導致清朝滅亡的原因其實有很多,因清政府本身閉關鎖國的國策,導致所有人不思進取、坐井觀天,與西方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清朝在內憂外患的困頓之下,才走向了滅亡。不過,在這之前,有一個人在臨死前就曾預言過:我死後大清必亡!此人便是清朝的皇親國戚愛新覺羅·良弼,因其家境良好,後來遠赴日本留學,學習到了很多國外的先進知識,這令他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然而,等到他學成歸國,卻看到了當時清朝的處處落後,以及極其腐敗的清王朝統治。
  • 甲午戰爭:清朝與俄國同敗於日本,結局為何天差地別?如清朝學俄國...
    從軍事實力上來說,清軍當時還有大量陸軍,並且不乏數量可觀的新式陸軍,而日本當時全國總共也就20多萬軍隊;從經濟實力上看,當時日本雖然經過明治維新,國力得到了較大提升,但經濟總實力仍然還比不上清朝:日本戰前每年的財政收入大約7585萬兩白銀,清政府同期大約8867萬兩白銀,清政府還略高於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