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鐵帽子王將35個子女送國外,告誡別當中國人,一女兒家喻戶曉

2021-01-13 騰訊網

愛新覺羅·善耆,清朝十二鐵帽子王之一的肅親王,爵位世襲清初皇太子長子豪格,乃是不折不扣的滿清貴族宗室。他對清王室忠心耿耿,連死後諡號也被賜"忠"字,但他的忠只對清皇室,而非對百姓,對國家,站在國家的層面來看,他是個不折不扣的"漢奸"。

1866年,豪格的第十代嫡孫善耆誕生。善耆出身顯貴,他的榮耀全部來自滿清皇室,可以說他的個人前途牢牢被捆綁在清皇室這艘搖搖欲墜的大船上,因此他只能拼盡全力想要將大船扶正,抵禦風浪。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後,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匆忙"西狩",善耆跟慶親王奕劻、以及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李鴻章被任命先行回京處理善後事宜,他因此結識了日本軍官川島浪速。

此時他並沒有什麼抱著日本人大腿的想法,或者從某些層面上來說,他是個很正直的臣子,領了稅務總管這個"肥差"不但不中飽私囊,反而徹查清算,在腐朽的晚清朝廷中堪稱一股清流,但也因此得罪了諸多貪汙貴族,後被慶親王奕劻彈劾免職。

在經歷了清皇室各種"挨打"以及朝廷腐朽不堪後,善耆此時很是失望,但他並沒有就此放棄清皇室,而是想要通過改革來替清朝"治病"。他修建道路,對交通進行規劃;注重市政建設,倡導文明講理;他提高婦女地位,開辦"文明茶院"允許女子也進去喝茶看戲;他還建立新式警察機構,乃是我國現代警察制度的創建者。

汪精衛這個名字大家應當都耳熟,在漢奸之前,他也曾是個熱血少年。1910年,汪精衛秘密潛入北京,意圖刺殺幼帝溥儀之父,清攝政王、也是鐵帽子王之一的醇親王載灃。當然這刺殺沒有成功,汪精衛被抓捕後叫到了善耆手上處理。

善耆此時早已明白清王朝再這麼下去遲早要完,這時候殺這麼一兩個、兩三個、甚至數十上百個革命人士都沒用,因此放了汪精衛。有傳聞說善耆曾跟汪精衛說:"如果不是出生在王族,我早就加入革命黨反叛朝廷了。"至於是真是假大家還是自行體會。

善耆這個人其實很矛盾,因為他前期的一些舉措能夠看出他是個有一定能耐的人,品行上也還不錯,但可惜他出生在清皇室,且他無法割捨這重身份,因此在武昌起義後他組建"君主立憲維持會"(也就是宗社黨),想要通過效仿君主立憲的方式挽救下清政府。

他的君主立憲其實也只是披著君主立憲的外衣,實際上組建的內閣乃是"皇族內閣"竭力阻止溥儀退位,拒絕隆裕太后在《清帝退位詔書》蓋下寶印。但善耆以及部分滿清貴族的頑抗已經無力回天,清政府最後還是亡了,善耆也帶著一家子人逃到了旅順。

還記得開頭說過的善耆交好的那個日本人川島速浪嗎?這時候終於成了善耆唯一的救命稻草。善耆痛恨推翻了清政府的革命人士,因此選擇投靠虎視眈眈已經意欲入侵的日本,不僅在明治天皇去世時以清朝親王的身份服喪,更在大正天皇登基時前去旅順白玉山上拜會日本侵華"英靈"。(日俄戰爭中日本侵略旅順,並在白玉山上修築白玉山塔來祭奠"英靈")

這還不算完,善耆此時已經到了一種喪心病狂的地步,他將清政府滅亡的責任全部推到革命人士身上,因此仇恨起了所有中國人,兩度發起"滿蒙獨立運動",但皆以失敗告終。

這兩次失敗不僅讓他家財盡散,也讓他徹底失去了復闢的志向,因此備受打擊抑鬱成疾,在臨終前他將自己的38個子女全部送到海外,其中歐洲只有3個,剩餘35個盡數送到日本,告誡子女們一定不準當中國人。

尤其是對那些送去日本的子女,他更是各種叮囑,告訴他們要記得日本"提攜"之恩,其中第十四女顯玗跟第二十一子憲東都被送給了川島速浪當養女養子,而這個顯玗後來改了個名,正是世人皆知的川島芳子!是的,那個歷史上號稱"東方女魔",在侵華戰爭中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女特務,其實是清朝格格,是不是特別諷刺?

但歹竹還是能出好筍的,憲東就無法接受日本軍國主義思想,也對虛偽惡毒的養父充滿厭惡,他悄悄成為了地下革命人士,傳遞了不少消息。

善耆的這一生是悲劇的,也是可恨的,他明明擁有一定的能力,卻固執活在清政府的昔日榮光中,不願面對現實,也不願去看百姓有多痛苦,一旦失去自己的身份地位就開始喪失理智,最終鑽進死胡同,放棄了自己最在意的身為滿清皇室的尊嚴向日本俯首臣稱,大概這就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吧。

相關焦點

  • 他將38個子女全部送出國外,並叮囑他們不許做中國人,結果如何
    而推翻清政府統治後,讓一部分滿清皇室不滿,他們希望復闢,重新回到皇室統治時期,而復闢無果,決定送三十八位子女去國外,並且叮囑他們不要當中國人。這位滿清皇室,就是朝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一的肅親王愛新覺羅·善耆,不滿清政府統治結束,想要復闢,用盡方法無果,最終選擇讓子女出國,尋找復闢機會。
  • 鐵帽子王在清朝有幾個,是不是真的免死?
    鐵帽子王其實在中國歷史上並沒有這麼一種爵位,而是在清朝時對一些功勞極大、爵位高並且世襲罔替的親王的統稱。從清朝入關到清帝退位,一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這個稱呼直到乾隆皇帝時才出現,最早是指滿清入關定鼎天下立下卓越功勳的八位皇室宗親。除此之外,在清中後期又陸續分封了四位「鐵帽子王」,所以清朝的「鐵帽子王」共12位。
  • 清朝的鐵帽子王比一品大員還厲害?盤點清朝鐵帽子王誰最能打仗
    究竟鐵帽子王和一品大員誰更厲害呢?容小編細細道來,鐵帽子王是爵位,一品官是官位,官見到爵是要行禮的,可見鐵帽子王地位是優於一品大員的。清朝的爵位分為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排名越靠前,地位則越高。
  • 清朝初年八大鐵帽子王,代善一家為什麼就佔了三個?
    清朝的王爵一共有兩個等級,分別是郡王和親王,而我們在看清宮劇的時候,往往會發現還有一個稱號叫做鐵帽子王,那麼這又是個什麼級別呢?當然這個鐵帽子王並不是爵位的名稱,而是擁有這個稱號的人,他們的爵位能夠世襲罔替。
  • 王中之王!清朝「鐵帽子王」到底是什麼官銜?權力有多大?
    清朝兩百多年歷史,一共誕生了12頂鐵帽子王。其中前期8位鐵帽子王,是在清朝開國過程中立下卓絕功勳的皇族,因功封賞。而後來的4位鐵帽子王,則是由歷代皇帝恩封的。 什麼是「鐵帽子王」? 正式名叫「大清世襲罔替親王」,俗稱「鐵帽子王」。
  • 清朝:「八旗旗主」和「鐵帽子王」見面,誰給誰行禮?
    明朝萬曆年間,努爾哈爾統正式起兵反抗明朝的統治,他將部落的民眾、軍隊、土地按不同旗幟顏色來區別統治,統一女真人的生產、生活、行軍和打仗,最初由於土地和人口少,只有黑旗和黃旗兩種。
  • 將38個兒女送往國外,他臨走前告誡:不許做中國子民,最後怎樣?
    政治開明 說起善耆,現在的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他是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一,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就是他的祖爺爺。 在清末的諸位王爺中,他算得上佼佼者,幹練開明,為了挽救當時岌岌可危的清王朝,善耆吸收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起草了第一個地方自治的具體方案,甲午海戰之後,他也是第一個申請重建北洋海軍的人,可能最為後世津津樂道的,就是他建立了王府井商業街。
  • 溥儀退位時,清朝的12位鐵帽子王,他們各懷鬼胎,有三種不同表現
    一般來說都會對那些人給以爵位,封王封侯,同時還給予他們不同程度的特權;這種制度從周代就開始了,一直延續到清朝。每個朝代封賞的叫法和待遇不盡相同,鐵帽子王是清朝特有的叫法,待遇也別出心裁。清朝在建國之初,對為他們打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大臣進行論功行賞。
  • 清朝有12個「鐵帽子王」,可為啥慈禧偏看上醇親王家的兩個兒子?
    看《我的前半生》,了解清朝故事!我們本文來給各位讀者聊一下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眾所周知,清朝一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有8位是清朝在建立之初立下功勳的皇室成員,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揮霍完家產淪為窮人,晚年靠拉車維持生活
    清朝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有8位是清朝開國時立下赫赫戰功的皇親宗室,鐵帽子王甚至要比一般的親王的待遇和特權還要好,其封爵可是世襲罔替永遠不變,同時還能享有配饗太廟的特殊榮譽。還有4位鐵帽子王屬於後來恩封,他們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而受封。
  • 清「八大鐵帽子王」的最後結局
    皇太極接過判文認為所判過重,將判書發回刑部命其重審。兩堂遵旨,第二次開庭對嶽託再審。二審結果改判嶽託「幽禁別室,籍沒家產」。然而,皇太極對這個判處仍然認為不當,又將判書駁回命其三審。兩堂第三次開庭,這次改判嶽託「奪所屬人員,罰銀五千兩、解兵部任、削貝勒爵」。皇太極對這個判決還是不滿。最後,皇太極親自下令:免去嶽託兵部主管之職、降貝勒為貝子、罰銀五千兩、在家軟禁。至此了案。
  • 清朝12位「鐵帽子王」對應12位帝王,很巧合?更巧合的,還在後面
    藉此機會,乾隆皇帝將清初諸王的封號逐一恢復,並特旨恩賜「世襲罔替」之權。自此,禮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莊親王、鄭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這八位被《清史稿》評價為「國初開創,櫛風沐雨,以百戰定天下,繄諸王是庸」的「鐵帽子王」體系才算正式形成。
  • 什麼是「鐵帽子王」 都有誰是「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以下特權:一是「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清代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這八位同時還有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代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的態度如何?
    清代鐵帽子王,是指開國初期八位因軍功而得以將爵位世襲罔替、永不降襲的親郡王(開國軍功世襲親郡王: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承澤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以及清代中期恩封的怡親王(胤祥)、後期恩封的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共計十二家親郡王。這十二家鐵帽子王爺,和清朝相始相終,共同走過了或長或短的歷史進程。
  • 大清帝國12大鐵帽子王
    我們在看清宮歷史劇的時候,常常會聽到「鐵帽子王」的說法。那麼在清朝歷史上,這個聽起來很霸氣的「鐵帽子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清代「鐵帽子王」最後下場為什麼都很慘
    皇太極接過判文認為所判過重,將判書發回刑部命其重審。兩堂遵旨,第二次開庭對嶽託再審。二審結果改判嶽託「幽禁別室,籍沒家產」。然而,皇太極對這個判處仍然認為不當,又將判書駁回命其三審。兩堂第三次開庭,這次改判嶽託「奪所屬人員,罰銀五千兩、解兵部任、削貝勒爵」。皇太極對這個判決還是不滿。最後,皇太極親自下令:免去嶽託兵部主管之職、降貝勒為貝子、罰銀五千兩、在家軟禁。至此了案。
  • 清朝胤祥的女兒為何被雍正收養?真的是雍正為了鉗制胤祥嗎?
    愛新覺羅·胤祥,康熙第十三子,雍正朝的第一寵臣,也可以說是整個清朝第一寵臣,但雍正登基後卻將胤祥之女收在宮中。有人說這是雍正為了牽制胤祥,其實這種觀點十分可笑。雍正如果想牽制胤祥為何要替他養個女兒?把他兒子帶在身邊不好嗎?要知道古代時女兒根本沒有政治地位,更別說做人質了。
  • 呂新華用「鐵帽子王」談反腐問題 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怎麼翻譯?
    去年談反腐說「你懂的」,今年再談反腐,呂新華又用上了「大家都很任性」、「鐵帽子王」,這可算是給翻譯出了個難題。翻譯當時和發言人溝通,詢問「大家都很任性」的含義。呂新華表示,黨和政府以及人民群眾在反腐問題上的態度是一致的,「大家都很任性」。猜測有沒有更大老虎落馬沒多大意義。反腐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什麼樣的老虎都是藏不住的。那麼,「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英文怎麼說?
  • 從禮親王代善家族爵位傳承,看清朝「鐵帽子王」制度的確立全過程
    在這其中,位居「八大鐵帽子王」之首的禮親王代善家族世系,無疑是最具代表意義的。 因為在禮親王爵位的傳承經歷中,不僅見證了整個「鐵帽子王制度」從初創、到發展、再到最終確定的整個過程,同時也將「鐵帽子王」所給予整個家族的特殊的「價值」,進行了充分展現。
  • 雍正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子孫世襲罔替的權力,為何被慈禧給廢了
    但是鐵帽子王就不同了,這玩意兒就是個萬金油,你是鐵帽子王,那麼你的世代子孫都能繼承鐵帽子王的爵位,這就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特殊待遇。因此不知道有多少王爺們,他們爭取不到皇位以後,就想著爭取一個鐵帽子王噹噹。不過很可惜,整個大清朝,只有12位鐵帽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