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12個「鐵帽子王」,可為啥慈禧偏看上醇親王家的兩個兒子?

2020-12-24 方圓文史

看《我的前半生》,了解清朝故事!我們本文來給各位讀者聊一下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

眾所周知,清朝一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有8位是清朝在建立之初立下功勳的皇室成員,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由於他們戰功卓著,故而才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太廟的殊榮。

至於其他4位,則屬於典型的「恩封」,也就是在清朝中後期受到皇帝冊封的,他們分別是: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其中除了怡親王胤祥是雍正年間授封的之外,其餘三位都是在清朝後期,即鹹豐朝後才逐一授封的。

清朝的「鐵帽子王」,地位很高,享有的特權也更多!首先來說,他們的爵位世襲罔替,傳到後代也不降爵;其次,每年還能領到朝廷的一大筆錢(歲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此外,朝廷還會賞給他們一座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府」。

所以由此可見,朝廷對於這些鐵帽子王的關注程度還是非常之高的。

那既然這樣,為何慈禧太后在給大清朝選皇帝的時候,只看中醇親王家的兩個孩子呢?

我們知道,鹹豐皇帝去世後,由懿貴妃的兒子載淳繼位,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母以子貴,懿貴妃也因此被冊封為太后,上尊號為「慈禧」。

但很不幸的是,同治皇帝在十九歲的時候就病逝了,由於其膝下無子,因此只能在那些親王中選擇。

而最後我們也都知道了,慈禧太后先是選了醇親王奕譞的第二子載湉當皇帝,也就是後來我們熟知的光緒皇帝。等到光緒去世之後,慈禧太后又在彌留之際下令將年僅三歲的溥儀(奕譞之孫,醇親王載灃之子)送進了宮,登基當皇帝,即後來的宣統皇帝!

一個親王家,連續出兩個皇帝,這樣的事在歷史上的確是少見的。更重要的是,這兩個皇帝還只是叔侄關係,而不是父子關係。這究竟是為何呢?原因有二!

第一,醇親王奕譞幫助慈禧奪權

奕譞的生母是道光皇帝的莊順皇貴妃烏雅氏,跟鹹豐皇帝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不過奕譞除了在10歲時鹹豐登基後被冊封為「醇郡王」之外,此後就沒得到什麼實質性的恩典了。

但是在鹹豐死後的那半年間,他卻數次被封,比如什么正黃旗漢軍都統、御前大臣等等,而這一年,奕譞才21歲。

同治三年的時候,奕譞被賜以「加親王銜」的榮譽,在同治十一年正式被授予親王。等到他的兒子載湉繼位之後,他便被賜予親王「世襲罔替」,成為了清朝名副其實的鐵帽子王。

而奕譞之所以會得到這些殊榮,主要是因為他在辛酉政變中,幫助慈禧禧捉拿了肅順,將大權從「顧命八大臣」手中給奪了回來。正因如此,奕譞才得到了慈禧給予的這些殊榮。

第二,醇親王老婆的後臺大

醇親王一共有四個老婆,其中大老婆便是慈禧太后的妹妹——葉赫那拉·婉貞。早年因選秀失敗,而指配給醇親王奕譞做嫡福晉。

因此在慈禧掌權之後,自然要特別關照妹妹一家。不過慈禧的妹妹卻是個苦命人,與奕譞一共育有四子一女,但除了第二子載湉當了皇帝之外,其餘四個孩子都相繼夭折了。備受打擊的她,不久便病逝了!

慈禧對醇親王一家,有一種莫名的情愫,雖說她與當時恭親王奕的關係要好,但當她真正掌權之後,奕的地位就一日不如一日了,等到光緒繼位之後,奕數次失寵,地位江河日下。

總的來說,奕譞一家之所以會受到慈禧太后的如此看重,除了奕譞早年間幫助慈禧奪權之外,跟她的妹妹也有著很大的關係。當然了,這也是慈禧權力欲望的表現,她想將清朝掌控在自家人手中。

但不管怎麼說,醇親王一家在晚清時期,還算是比較風光的。

就像溥儀在其著作《我的前半生》中說的那樣:

「我在醇王府裡看見過祖父留下不少親筆寫的格言家訓,有對聯,有條幅,掛在各個兒孫的房中,有一副對聯是:『福祿重重增福祿,恩光輩輩受恩光』」。

因此僅從這一條來看,奕譞對其還是很滿意的,而這也說明了,當時他備受朝廷恩典,地位極高。

綜上所述便是我們本文的全部內容了,其實關於這樣的故事在溥儀的著作《我的前半生》中還有很多。如果你想了解晚清這段歷史的話,這本書就是非常好的參考資料。

雖說現在市面上有很多關於晚清歷史的書籍,但對於皇家之事,我想溥儀更具有發言權,畢竟人家本來就是過來人,懂得自然要多,要準確一些。

今天,我就將這本歷史巨作推薦給你,通過末代皇帝溥儀的敘述,來看一下晚清帝王家的恩怨情仇。

這是一本『無刪減珍藏版』,原價99元,現在活動價僅售69元,也就一頓飯錢而已,卻能讓我們了解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一生,同時找尋出清王朝滅亡的原因,以及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等。

喜歡的讀者可以直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哦!

相關焦點

  • 雍正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子孫世襲罔替的權力,為何被慈禧給廢了
    但是鐵帽子王就不同了,這玩意兒就是個萬金油,你是鐵帽子王,那麼你的世代子孫都能繼承鐵帽子王的爵位,這就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特殊待遇。因此不知道有多少王爺們,他們爭取不到皇位以後,就想著爭取一個鐵帽子王噹噹。不過很可惜,整個大清朝,只有12位鐵帽子王。
  • 鐵帽子王在清朝有幾個,是不是真的免死?
    鐵帽子王其實在中國歷史上並沒有這麼一種爵位,而是在清朝時對一些功勞極大、爵位高並且世襲罔替的親王的統稱。從清朝入關到清帝退位,一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這個稱呼直到乾隆皇帝時才出現,最早是指滿清入關定鼎天下立下卓越功勳的八位皇室宗親。除此之外,在清中後期又陸續分封了四位「鐵帽子王」,所以清朝的「鐵帽子王」共12位。
  • 清朝12位「鐵帽子王」對應12位帝王,很巧合?更巧合的,還在後面
    自此,清朝的12位「鐵帽子王」全部出現。不管是歷史巧合還是故意使然,清朝一共傳承12位帝王,正好對應了12位「世襲罔替」的王爵。但是,如果細分下來,12位帝王和12位「鐵帽之王」竟還有著更為巧合的一一對應。
  • 王中之王!清朝「鐵帽子王」到底是什麼官銜?權力有多大?
    清朝兩百多年歷史,一共誕生了12頂鐵帽子王。其中前期8位鐵帽子王,是在清朝開國過程中立下卓絕功勳的皇族,因功封賞。而後來的4位鐵帽子王,則是由歷代皇帝恩封的。 什麼是「鐵帽子王」? 正式名叫「大清世襲罔替親王」,俗稱「鐵帽子王」。
  • 雍正嘉獎怡親王胤祥世襲罔替的資格,為何到了慈禧時期,被她廢了
    但是鐵帽子王就不同了,這玩意兒就是個萬金油,你是鐵帽子王,那麼你的世代子孫都能繼承鐵帽子王的爵位,這就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特殊待遇。 因此不知道有多少王爺們,他們爭取不到皇位以後,就想著爭取一個鐵帽子王噹噹。不過很可惜,整個大清朝,只有12位鐵帽子王。
  • 什麼是「鐵帽子王」 都有誰是「鐵帽子王」?
    清代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這八位同時還有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代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清初開國八位鐵帽子王有六位和碩親王和兩位多羅郡王:和碩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六子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
  • 大清帝國12大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的說法其實從乾隆時期才有,是後人對他們的尊稱,指的是滿清入關定鼎天下立下卓越功勳的八位皇室宗親。除此之外,在清中後期又陸續分封了四位「鐵帽子王」,所以清朝的「鐵帽子王」共12位。相比於其他親王,這12位親王享有非同尋常的特權,所以才被稱為「鐵帽子王」。他們享有的特權有三:第一,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第二,俸祿優厚;第三,王府世襲罔替。
  •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的態度如何?
    清代鐵帽子王,是指開國初期八位因軍功而得以將爵位世襲罔替、永不降襲的親郡王(開國軍功世襲親郡王: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承澤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以及清代中期恩封的怡親王(胤祥)、後期恩封的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共計十二家親郡王。這十二家鐵帽子王爺,和清朝相始相終,共同走過了或長或短的歷史進程。
  • 清朝初年八大鐵帽子王,代善一家為什麼就佔了三個?
    清朝的王爵一共有兩個等級,分別是郡王和親王,而我們在看清宮劇的時候,往往會發現還有一個稱號叫做鐵帽子王,那麼這又是個什麼級別呢?當然這個鐵帽子王並不是爵位的名稱,而是擁有這個稱號的人,他們的爵位能夠世襲罔替。
  • 從禮親王代善家族爵位傳承,看清朝「鐵帽子王」制度的確立全過程
    在大清王朝定鼎天下、一統江山的過程中,一共產生了八位卓越功勳的「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而這八位初代「鐵帽子王」,不僅自己獲得了極高的權勢與地位,就連其子孫後代也享受到了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的殊榮。
  • 「 大清帝國之12大鐵帽子王 」
    除此之外,在清中後期又陸續分封了四位「鐵帽子王」,所以清朝的「鐵帽子王」共12位。                                              相比於其他親王,這12位親王享有非同尋常的特權,所以才被稱為「鐵帽子王」。他們享有的特權有三:第一,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第二,俸祿優厚;第三,王府世襲罔替。
  • 一代不如一代的「鐵帽子王」,為何從榮耀無比墮落成恥辱的代名詞
    撰文/趙固仁 清朝王爵分封的最高標準是「世襲罔替」,因此後世子孫因此福蔭,成了權貴中的翹楚。如果王爺犯罪,就判其人,卻不削爵位,有旁支承襲,因此這種特權被稱之為「鐵帽子王」。 那麼這種「鐵帽子」的榮耀與權柄能夠維持多久還是永遠不會「生鏽」?
  • 雍正親自賜封的世襲罔替怡親王,為什麼到後來被慈禧廢黜了?
    雍正繼位後,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胤祥赤膽忠心,直至積勞成疾、中壽崩殂。胤祥去世後,雍正傷心不已,所以額外加恩「凡朕加與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可任意稍減」,所以將怡親王爵位晉升為永不降爵的鐵帽子王。和碩怡親王承襲情況胤祥是第一代怡親王,他齒續兒子共有九個。
  •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為何只有兩人站出反對?
    清朝的世襲制度一般是傳一代降一級的,親王將爵位傳給兒子就是郡王,鐵帽子王的爵位不論傳多少代,都是原先的爵位。由此可見鐵帽子王的權勢浩大,他們與皇權的關係非常微妙,這些人世受皇恩,一代皇權遭到威脅,這些人理應站出來,可在溥儀退位的時候,這些鐵帽子王中有人不聞不問,有人反對,更有甚者居然還有人勸退位。當時溥儀雖然小,但他知道退位就意味著他失去了一切。接下來本人就來一一為大家解釋宣統皇帝當朝時被逼退位的十二位鐵帽子王的表現。
  • 親王與固倫公主的爵位同等,慶親王奕劻為何要給榮壽固倫公主行禮
    所以,固倫公主和丈夫固倫額駙之間的爵位就相差兩個等級。像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尚公主乾隆的十女兒固倫和孝公主,那豐紳殷德就成了固倫額駙,貝子爵位自然就比起父親和珅的一等公爵要高一級。鐵帽子親王最主要的政治優勢就世襲罔替。清朝二百六十八年,也才出現十二個鐵帽子親王。這一點和明朝就大不相同,明朝分封親王於各地,各代親王的世子仍是下一代親王。清朝除了鐵帽子親王,還有統治者特別規定世襲罔替的,像超勇親王策稜嫡系,僧格林沁嫡系以外,其他普通的親王都要世代降爵,直到鎮國公。
  • 溥儀退位時,清朝的12位鐵帽子王,他們各懷鬼胎,有三種不同表現
    一般來說都會對那些人給以爵位,封王封侯,同時還給予他們不同程度的特權;這種制度從周代就開始了,一直延續到清朝。每個朝代封賞的叫法和待遇不盡相同,鐵帽子王是清朝特有的叫法,待遇也別出心裁。清朝在建國之初,對為他們打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大臣進行論功行賞。
  • 清朝的鐵帽子王比一品大員還厲害?盤點清朝鐵帽子王誰最能打仗
    究竟鐵帽子王和一品大員誰更厲害呢?容小編細細道來,鐵帽子王是爵位,一品官是官位,官見到爵是要行禮的,可見鐵帽子王地位是優於一品大員的。清朝的爵位分為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排名越靠前,地位則越高。
  • 清朝最牛的王爺,兒子是皇帝,孫子也是皇帝
    在古代,除了皇帝之外,地位最高的就數那些皇親貴族了,他們大多都有自己的爵位,而這個爵位是世代相傳的,可以說這個頭銜就是家族的象徵。就好比清朝,就有著明確的爵位等級。只要是皇子都會有親王的稱號,但是這個爵位會一代比一代低。
  • 歷史上哪些「鐵帽子王」被奪爵?
    隨著反腐的不斷深入和「大老虎」的相繼落馬,「鐵帽子王」和「丹書鐵券」成了眼下出現頻率很高的兩個熱詞。  為什麼說腐敗沒有「鐵帽子王」?反腐沒有免罪「丹書鐵券」這句話中所說的「丹書鐵券」是指什麼?  「鐵帽子王」是清代一種封爵制度  其後世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所謂「鐵帽子王」, 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代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特權一是「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 十三阿哥胤祥備受雍正器重,成為鐵帽子王,他的後代混的如何?
    愛新覺羅·胤祥是清朝十二個鐵帽子王之一,也是清朝首個恩封的鐵帽子王,在此之前鐵帽子王必須由軍功取得,胤祥則因輔佐雍正治國而破例晉封鐵帽子王。早在雍正繼位的第二天,雍正便任命四位總理事務大臣,胤祥便是其中之一,並且當天就晉升胤祥為和碩怡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