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清帝國之12大鐵帽子王 」

2021-02-13 GO野

                                              

我們在看清宮歷史劇的時候,常常會聽到「鐵帽子王」的說法。那麼在清朝歷史上,這個聽起來很霸氣的「鐵帽子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鐵帽子王」的說法其實從乾隆時期才有,是後人對他們的尊稱,指的是滿清入關定鼎天下立下卓越功勳的八位皇室宗親。除此之外,在清中後期又陸續分封了四位「鐵帽子王」,所以清朝的「鐵帽子王」共12位。

                                              

相比於其他親王,這12位親王享有非同尋常的特權,所以才被稱為「鐵帽子王」。他們享有的特權有三:第一,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第二,俸祿優厚;第三,王府世襲罔替。

                                              

但在皇權面前,「鐵帽子王」其實並不很鐵,一旦獲罪即行奪爵,但爵位本身不奪,以其旁支承襲。那麼,大清帝國這12位「鐵帽子王」都有誰呢?今天我就給大家盤點一下。

1.和碩禮親王:代善

                                              

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貝勒」之一,隨努爾哈赤南徵北戰,作戰英勇,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晉封為和碩禮親王。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2.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

                                              

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第六子,是12位「鐵帽子王」中唯一一位非帝王直系的子孫。濟爾哈朗在順治初年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為清朝入關後的穩定作出重大貢獻。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人襲爵,5人被奪爵。

                                              

                                              

3.和碩睿親王:多爾袞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作戰智勇雙全,清太宗崇德元年晉封為睿親王。皇太極死後擁立順治即位,被順治尊稱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睿親王世爵共傳11世,8人襲爵。

                                              

4.和碩豫親王:多鐸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是多爾袞幼弟,崇德元年晉封豫親王。清軍入關後,多鐸率部攻克揚州、南京,平定江南,剿滅李自成。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人襲爵,2人被奪爵。

                                              

5.和碩肅親王:豪格

清太宗皇太極長子,崇德元年晉封肅親王,後與多爾袞發生衝突,於順治元年(1644年)被奪爵,順治八年(1651年)恢復名譽和爵位。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人襲爵。

                                              

6.和碩莊親王:碩塞

                                              

清太宗皇太極第五子,曾配合多鐸在河南攻擊李自成,還隨軍攻克南京,活捉南明弘光皇帝。莊親王世爵共傳8世,11人襲爵,2人被奪爵。

7.多羅克勤郡王:嶽託

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自幼隨父作戰,崇德元年晉封為成親王,但兩度被降為貝子,後死於軍中,追贈克勤郡王。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人襲爵,3人被奪爵。

8.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清太祖努爾哈赤曾孫,禮親王代善之孫,薩哈璘第三子。勒克德渾於順治五年(1648年)晉封為順承郡王。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人襲爵,3人被奪爵。


9.和碩怡親王:胤祥

清聖祖玄燁第十三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四子胤禛繼位後便封其為和碩怡親王,輔佐雍正處理政務甚為得力。乾隆年間定怡親王爵世襲罔替。怡親王世爵共傳8世,9人襲爵。


10.和碩恭親王:奕訢

道光帝第六子,鹹豐即位後奉遺詔晉封為恭親王,辛酉政變後得到慈禧太后重用,為議政王,享親王雙俸,王爵世襲,是晚清洋務運動的主要發起人。恭親王世爵共傳3世,2人襲爵。

11.和碩醇親王:奕譞

道光帝第七子,光緒帝之父。鹹豐年間晉封為醇郡王,同治年間晉封為醇親王,光緒即位後享親王雙俸,王爵世襲。醇親王世爵共傳2世,1人襲爵。

12.和碩慶親王:奕劻

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嫡孫,也是清朝最後一位世襲罔替的親王。光緒十年(1884年)年被封為慶郡王,光緒二十年(1894年)被封為親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賜王爵世襲。慶親王世爵共傳2世,1人襲爵。襲爵者為其子載振,於1917年經大總統黎元洪特批,承襲慶親王爵。

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四種形式十二等爵,其中輔國將軍以上還分世襲罔替和世襲遞降兩類。一般情況下,因為功封王爵者多屬世襲罔替,也就是俗話說的「鐵帽子王」。

因為恩封爵位者則多屬世襲遞降,但在遞降到輔國將軍這一爵位時便不再遞降。獲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的宗室並不能世襲,每世遞降一等。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

惟有12大「鐵帽子王」因為其祖先功勳卓著,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但其後世也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

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朝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清朝對宗室諸王的管理非常嚴格,即使是鐵帽子王也有錯必懲,動輒獲咎,親王、郡王的名號猶如鐵帽子可以世襲罔替,但戴鐵帽子的人可以隨時更換,其實一點都不「鐵」。

禮親王代善死後,其王爵初由兒子滿達海承襲,滿達海也是英勇善戰,功勳卓著,但順治十六年,在他死七年後被追論,原因是清算多爾袞時,滿達海佔有多爾袞家財物,被嚴厲追論,其墓碑被推倒,爵位降為貝勒,親王之封被削奪,轉給代善的另外一個孫子傑書。

嘉慶二十一年(1816),禮親王昭槤因為凌辱大臣,又在府內對下人濫用刑罰,結果被削爵,圈禁近一年。崇德八年(1643),嶽託的兒子、襲爵的羅洛宏因為嗜酒妄議,及在皇帝宸妃喪期內搞絲竹娛樂活動,被削爵。

康熙二十一年(1682),嶽託後裔、平郡王訥爾蘇因為毆斃、毆傷無罪之人也被削爵,爵位轉給他人。所以鐵帽子是鐵帽子,那戴的人是誰就說不定了。

公眾號:GoyeChina

【洩密食堂】主持人龍大姐,熱衷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Go野是全中國最糟糕的公眾號之一!酒足飯飽,茶餘飯後,向世界傳遞最性感的虛情假意

關注二維碼,來彈我JJ

 歷史很騷,它比小說可要精彩多了 

有些人在評論中胡說八道

明顯有悖於正能量的積極傳播

我受夠了,暫停開放評論

相關焦點

  • 大清帝國12大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的說法其實從乾隆時期才有,是後人對他們的尊稱,指的是滿清入關定鼎天下立下卓越功勳的八位皇室宗親。除此之外,在清中後期又陸續分封了四位「鐵帽子王」,所以清朝的「鐵帽子王」共12位。但在皇權面前,「鐵帽子王」其實並不很鐵,一旦獲罪即行奪爵,但爵位本身不奪,以其旁支承襲。那麼,大清帝國這12位「鐵帽子王」都有誰呢?今天我就給大家盤點一下。
  • 溥儀退位時,清朝的12位鐵帽子王,他們各懷鬼胎,有三種不同表現
    一般來說都會對那些人給以爵位,封王封侯,同時還給予他們不同程度的特權;這種制度從周代就開始了,一直延續到清朝。每個朝代封賞的叫法和待遇不盡相同,鐵帽子王是清朝特有的叫法,待遇也別出心裁。清朝在建國之初,對為他們打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大臣進行論功行賞。
  •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為何只有兩人站出反對?
    清朝的世襲制度一般是傳一代降一級的,親王將爵位傳給兒子就是郡王,鐵帽子王的爵位不論傳多少代,都是原先的爵位。由此可見鐵帽子王的權勢浩大,他們與皇權的關係非常微妙,這些人世受皇恩,一代皇權遭到威脅,這些人理應站出來,可在溥儀退位的時候,這些鐵帽子王中有人不聞不問,有人反對,更有甚者居然還有人勸退位。當時溥儀雖然小,但他知道退位就意味著他失去了一切。接下來本人就來一一為大家解釋宣統皇帝當朝時被逼退位的十二位鐵帽子王的表現。
  • 王中之王!清朝「鐵帽子王」到底是什麼官銜?權力有多大?
    清朝兩百多年歷史,一共誕生了12頂鐵帽子王。其中前期8位鐵帽子王,是在清朝開國過程中立下卓絕功勳的皇族,因功封賞。而後來的4位鐵帽子王,則是由歷代皇帝恩封的。 什麼是「鐵帽子王」? 正式名叫「大清世襲罔替親王」,俗稱「鐵帽子王」。
  • 清朝12位「鐵帽子王」對應12位帝王,很巧合?更巧合的,還在後面
    雍正八年,和碩怡親王胤祥薨逝,為表彰胤祥為大清王朝、為雍正皇權做出的巨大貢獻,雍正皇帝專門下達諭旨: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朕加於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得任意稍減。胤祥,也因此成為了清朝「守成」階段第一個「恩封鐵帽子王」。
  • 一代不如一代的「鐵帽子王」,為何從榮耀無比墮落成恥辱的代名詞
    從清代整個王爵來看,這種「鐵帽子」非常具有看點,原因是,在清朝建立之初,這些因功勞被封「鐵帽子王」的貝勒們確實作出了重大突出貢獻,但是裡的雙刃劍在這個問題上顯得也非常清晰,即晚清的覆滅也正是這些「鐵帽子王」的後人也起到了極其明顯的危害作用,甚至是在崩塌的總體原因都是「鐵帽子王」的各種腐化所決定的。因此成也「鐵帽子王」,敗也「鐵帽子王」蘊含著歷史的某種辯證規律。
  • 清「八大鐵帽子王」的最後結局
    代善在反覆權衡利弊之後,贊同二子的意見,決意放棄與皇太極之爭,變被動為主動,推舉皇太極為王。代善隨即就嶽託和薩哈廉的意思分別向二大貝勒阿敏、三大貝勒莽古爾泰徵求意見,阿敏、莽古爾泰也都表示贊同。代善即召集大、小貝勒會議,宣布嶽託等人提出的議案,眾貝勒一致表示,「天人允協,其誰不從」,議案遂通過。
  • 什麼是「鐵帽子王」 都有誰是「鐵帽子王」?
    清代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這八位同時還有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代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和碩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和碩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和碩承澤親王(後改為和碩莊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多羅克勤郡王:嶽託,努爾哈赤之孫代善長子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努爾哈赤次子代善三子薩哈璘次子清朝中後期所恩封的四位鐵帽子王:和碩怡親王:胤祥,康熙帝十三子
  • 清代「鐵帽子王」最後下場為什麼都很慘
    清代,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
  • 胤祥:雍正最寵的弟弟,受封鐵帽子王,世襲罔替,後代命運如何
    大清朝二百多年歷史,只有12個鐵帽子王。 物以稀為貴,對於愛新覺羅氏的宗室來說,被封為鐵帽子王是至高無上的榮耀,12家鐵帽子王中,親王有十家,剩餘兩家只是郡王,爵位低了一等。而十家親王中,第一個不靠軍功受封的就是雍正的十三弟胤祥,只可惜,得到這樣的優待,子孫依然難逃衰落的命運。
  • 讀古知今|清「八大鐵帽子王」的最後結局
    清代,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
  •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的態度如何?
    清代鐵帽子王,是指開國初期八位因軍功而得以將爵位世襲罔替、永不降襲的親郡王(開國軍功世襲親郡王: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承澤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以及清代中期恩封的怡親王(胤祥)、後期恩封的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共計十二家親郡王。這十二家鐵帽子王爺,和清朝相始相終,共同走過了或長或短的歷史進程。
  • 清朝初年八大鐵帽子王,代善一家為什麼就佔了三個?
    清朝的王爵一共有兩個等級,分別是郡王和親王,而我們在看清宮劇的時候,往往會發現還有一個稱號叫做鐵帽子王,那麼這又是個什麼級別呢?當然這個鐵帽子王並不是爵位的名稱,而是擁有這個稱號的人,他們的爵位能夠世襲罔替。
  • 清朝的鐵帽子王比一品大員還厲害?盤點清朝鐵帽子王誰最能打仗
    究竟鐵帽子王和一品大員誰更厲害呢?容小編細細道來,鐵帽子王是爵位,一品官是官位,官見到爵是要行禮的,可見鐵帽子王地位是優於一品大員的。清朝的爵位分為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排名越靠前,地位則越高。
  • 呂新華用「鐵帽子王」談反腐問題 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怎麼翻譯?
    去年談反腐說「你懂的」,今年再談反腐,呂新華又用上了「大家都很任性」、「鐵帽子王」,這可算是給翻譯出了個難題。翻譯當時和發言人溝通,詢問「大家都很任性」的含義。呂新華表示,黨和政府以及人民群眾在反腐問題上的態度是一致的,「大家都很任性」。猜測有沒有更大老虎落馬沒多大意義。反腐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什麼樣的老虎都是藏不住的。那麼,「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英文怎麼說?
  • 歷史上哪些「鐵帽子王」被奪爵?
    隨著反腐的不斷深入和「大老虎」的相繼落馬,「鐵帽子王」和「丹書鐵券」成了眼下出現頻率很高的兩個熱詞。  為什麼說腐敗沒有「鐵帽子王」?反腐沒有免罪「丹書鐵券」這句話中所說的「丹書鐵券」是指什麼?  「鐵帽子王」是清代一種封爵制度  其後世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所謂「鐵帽子王」, 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代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特權一是「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 從禮親王代善家族爵位傳承,看清朝「鐵帽子王」制度的確立全過程
    在大清王朝定鼎天下、一統江山的過程中,一共產生了八位卓越功勳的「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而這八位初代「鐵帽子王」,不僅自己獲得了極高的權勢與地位,就連其子孫後代也享受到了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的殊榮。
  • 清代的鐵帽子王到底鐵不鐵?
    清代中晚期又先後有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和慶親王奕劻4人,以恩封獲得世襲罔替之榮。清初「八大鐵帽子王」的說法自乾隆時期才有,是後世之人對他們的尊稱清初「八大鐵帽子王」的說法自乾隆時期才有,是後世之人對他們的尊稱,而非入關之時即已具備。
  • 《王之逆襲》推出新英雄「塞西莉亞」
    《王之逆襲》推出新英雄「塞西莉亞」 新聞 178整編 ▪ 2019-06-13 15:14:55
  • 雍正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子孫世襲罔替的權力,為何被慈禧給廢了
    鐵帽子王絕對是清朝所有王爺們最想得到的爵位封號,因為清朝的爵位,隔代是要降級的。比如說你是親王,那麼一般情況下,世襲你爵位的下一代只能是郡王,除非他自己也立下大功。但是鐵帽子王就不同了,這玩意兒就是個萬金油,你是鐵帽子王,那麼你的世代子孫都能繼承鐵帽子王的爵位,這就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特殊待遇。因此不知道有多少王爺們,他們爭取不到皇位以後,就想著爭取一個鐵帽子王噹噹。不過很可惜,整個大清朝,只有12位鐵帽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