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12位「鐵帽子王」對應12位帝王,很巧合?更巧合的,還在後面

2020-12-23 清朝那些人

清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以「王之立心行事,實為篤忠藎,感厚恩,明君臣大義。乃由宵小奸謀,構成冤獄,豈可不為之昭雪」為由,下令為清初攝政王多爾袞平反冤獄。在將多爾袞評價為「成一統之大業,厥功最著」以後,乾隆皇帝恢復其睿親王封號,令多爾博一支繼嗣並恩賜「世襲罔替」特權。

藉此機會,乾隆皇帝將清初諸王的封號逐一恢復,並特旨恩賜「世襲罔替」之權。自此,禮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莊親王、鄭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這八位被《清史稿》評價為「國初開創,櫛風沐雨,以百戰定天下,繄諸王是庸」「鐵帽子王」體系才算正式形成。

雍正八年,和碩怡親王胤祥薨逝,為表彰胤祥為大清王朝、為雍正皇權做出的巨大貢獻,雍正皇帝專門下達諭旨: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朕加於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得任意稍減。胤祥,也因此成為了清朝「守成」階段第一個「恩封鐵帽子王」

清鹹豐十一年,協助兩宮皇太后成功發動「辛酉政變」的恭親王奕訢,「授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命王爵世襲,食親王雙俸」;清光緒元年,慈禧太后將近支皇室宗親愛新覺羅·載湉扶上帝位以後,賜其父醇親王奕譞「王爵世襲」;清光緒二十四年,在「戊戌政變」中鼎力支持慈禧太后的慶親王奕劻,被恩賜「王爵世襲罔替」。自此,清朝的12位「鐵帽子王」全部出現。

不管是歷史巧合還是故意使然,清朝一共傳承12位帝王,正好對應了12位「世襲罔替」的王爵。但是,如果細分下來,12位帝王和12位「鐵帽之王」竟還有著更為巧合的一一對應。

清代王爺形象

慶親王奕劻

慶親王奕劻的「鐵帽子」雖然來自於慈禧太后的恩賜,但其是12位「鐵帽子王」中唯一一位親眼見證清朝滅亡的王爺,而且被溥儀視為「斷送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的罪魁禍首。而且,以奕劻的敗家之舉和溥儀這個亡國之君,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

晚清時期的同治、光緒兩位皇帝,手中並無實際統治權,朝政大權完全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恭親王奕訢和醇親王奕譞這兩兄弟,都是慈禧太后的鐵桿支持者,但也始終活在她的操縱之下。就好像同治、光緒兩位帝王一樣,雖有帝王之名卻無皇權之實。

細分下來,曾經手握清朝內政外交大權數年的恭親王奕訢更像也曾親政過的同治皇帝;而始終唯唯諾諾、既無權又無能的醇親王奕譞更貼近他的兒子——光緒皇帝。

怡親王胤祥

從皇四子胤禛接過康熙皇權,成功升級為雍正皇帝的那一刻起,皇十三子胤祥即被牢牢綁在了雍正皇權這條大船上,再無沒能下來。雍正皇帝用13年1000萬字的硃批,用一天只留給自己4個小時的睡眠時間,用一年只給自己放3天假的工作狂狀態,將進入停滯甚至倒退狀態的「康熙盛世」,再次推上前進軌道並為「乾隆鼎盛」的到來,打下了堅持基礎。

正如清史大家楊啟樵所言:「康熙寬大、乾隆疏闊,要不是雍正的整飭,滿清恐怕早已衰亡」,雍正皇帝對於大清王朝的歷史功績,得益於其「在位十三載,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更得益於怡親王胤祥這位「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的鼎力相助。雍正皇帝的匆匆駕崩,或許還有著勤政以外的丹藥之害,但怡親王胤祥的薨逝卻是「贊襄於密勿之地者,八年有如一日」的必然結果。怡親王胤祥對應雍正皇帝,再合適不過。

克勤郡王、順承郡王

克勤郡王嶽託,禮親王代善嫡長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禮親王代善之孫。從輩分上將,這對叔侄王爺是12位「鐵帽子王」中的僅有的兩位郡王,較之其餘10位親王稍差,正好應對清朝國力急速下降的中後期帝王——道光皇帝和鹹豐皇帝這對「有心重振綱紀,卻回天乏術」的父子。

更巧合的是,嶽託是嫡長子,而道光皇帝也是嫡長子;嶽託是代善前妻之子,而道光皇帝在身為皇子時,也一直帶著嘉慶皇帝前妻之子的身份。

勒克德渾,在經歷了清初政治鬥爭的屢次打擊後,才被多爾袞恢復皇室身份並被晉封郡王爵位;而鹹豐皇帝在被秘密立為皇儲之前,也曾經被自己的六弟奕訢數次擊敗,後經老師杜受田指點,「藏拙示孝」方成正果。

莊親王碩塞、肅親王豪格

這對年齡相差20歲的親兄弟,更像是一對父子。在「櫛風沐雨,以百戰定天下」的清初時期,豪格作為皇太子的嫡長子,從天命年間便開始跟隨父輩徵戰;及至崇德年間,他已經成長為可以和多爾袞、多鐸等父輩王爺平起平坐。他的年少徵戰、履立戰功像極了自己的父親皇太極。這位被後世評價為「其殊勳茂績,誠可為開國之大人物」的猛將,或許才是皇太極早就屬意的皇位繼承人。

碩塞自順治年間開始崛起,這位27歲便英年早逝的一代悍將,敗李自成、敗福王朱由菘、敗猛將姜瓖;憑藉赫赫戰功,年僅18歲便獲封親王爵位。清末大家評價碩塞為「秀潤天成,無塵世氣」,這位絕無悍將像,卻屢立戰功的「美男子」,是不是像極了不願做皇帝卻「入主中華,奄有萬方,統一天下」的順治皇帝。

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

多爾袞,清朝唯一一位被死後追封為皇帝的「鐵帽子王」,於清朝歷史上的存在感絕對不亞於任何一位正經帝王。這位曾被順治皇帝評價為「輔朕登極,佐理朕躬,歷思功德,高於周公」的清初攝政王,「總成其事,攬權行政」,為清朝入關、平定中原並穩固統治根基而做出的巨大貢獻,絕對無人能及。多爾袞不是皇帝,但如果沒有多爾袞,「則清之一統,未可必也」;多爾袞並非開國攝政,但他在入關之初的「忠心輔幼、攝政專斷」,和開國之君無異。

而被《清史稿》評價為「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的康熙皇帝,不就是在清初諸王紛紛薨逝以後,強勢穩固清朝之統治根基、絕對奠定清朝之遼闊疆域的多爾袞嗎!

多鐸,雖然被乾隆皇帝評價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但其一直活在哥哥皇太極和多爾袞的庇佑之下。如果沒有皇太極繼位以後,需要拉攏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三兄弟,以對抗「三大貝勒」的強大勢力;如果沒有多爾袞攝政以後,需要重用這位可以完全信任的悍將;多鐸的歷史地位不會這麼高,他的軍功也不會如此多。

在皇太極和多爾袞庇佑下逐漸成長的多鐸,是不是像極了被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兩代帝王悉心培養,並為其留下絕佳統治環境的乾隆皇帝。「康乾盛世」,是在乾隆年間達到了鼎盛狀態,但如果沒有康熙皇帝的基礎、雍正皇帝的努力,這份「鼎盛」的水分,可想而知。

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

一句話,康熙皇帝對禮親王代善「忠冠當時,功昭後世」的積極評價,用在後金政權的創立者——努爾哈赤身上,是不是再合適不過。

鄭親王濟爾哈朗,唯一一位來自源自皇室宗親的「鐵帽子王」,僅就其較低的存在感和較遠的血統,是不是就如同清代唯一一位漢族血統皇后魏佳氏所出的嘉慶皇帝。另外,濟爾哈朗雖然功績頗多,但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對多爾袞權勢的平衡和最後清算;而嘉慶皇帝能讓後世記住的「大作為」,也只有一件,那就是對權臣和珅的清算。就此來看,這位特殊的「鐵帽子王」最應該對應「血統不正」的嘉慶皇帝。

不管是歷史的巧合還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數,12位「鐵帽子王」能夠如此明確的對應12位清朝帝王,也正應了《清史稿》那句評價:「奠定中原,徵服華夏,其所以能成大業者,皆仰賴諸王僇力行間,櫛風沐雨,勤勞佐命」。一姓天下,生死同命,本該如此。

參考文獻:《清史稿·諸王列傳》、《明清史料》、《清代通史》、《愛新覺羅宗譜》

相關焦點

  • 大清帝國12大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的說法其實從乾隆時期才有,是後人對他們的尊稱,指的是滿清入關定鼎天下立下卓越功勳的八位皇室宗親。除此之外,在清中後期又陸續分封了四位「鐵帽子王」,所以清朝的「鐵帽子王」共12位。相比於其他親王,這12位親王享有非同尋常的特權,所以才被稱為「鐵帽子王」。他們享有的特權有三:第一,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第二,俸祿優厚;第三,王府世襲罔替。
  • 「 大清帝國之12大鐵帽子王 」
    除此之外,在清中後期又陸續分封了四位「鐵帽子王」,所以清朝的「鐵帽子王」共12位。                                              相比於其他親王,這12位親王享有非同尋常的特權,所以才被稱為「鐵帽子王」。他們享有的特權有三:第一,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第二,俸祿優厚;第三,王府世襲罔替。
  • 溥儀退位時,清朝的12位鐵帽子王,他們各懷鬼胎,有三種不同表現
    一般來說都會對那些人給以爵位,封王封侯,同時還給予他們不同程度的特權;這種制度從周代就開始了,一直延續到清朝。每個朝代封賞的叫法和待遇不盡相同,鐵帽子王是清朝特有的叫法,待遇也別出心裁。清朝在建國之初,對為他們打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大臣進行論功行賞。
  • 清朝有12個「鐵帽子王」,可為啥慈禧偏看上醇親王家的兩個兒子?
    看《我的前半生》,了解清朝故事!我們本文來給各位讀者聊一下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眾所周知,清朝一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有8位是清朝在建立之初立下功勳的皇室成員,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 王中之王!清朝「鐵帽子王」到底是什麼官銜?權力有多大?
    清朝兩百多年歷史,一共誕生了12頂鐵帽子王。其中前期8位鐵帽子王,是在清朝開國過程中立下卓絕功勳的皇族,因功封賞。而後來的4位鐵帽子王,則是由歷代皇帝恩封的。 什麼是「鐵帽子王」? 正式名叫「大清世襲罔替親王」,俗稱「鐵帽子王」。
  • 清朝的鐵帽子王比一品大員還厲害?盤點清朝鐵帽子王誰最能打仗
    究竟鐵帽子王和一品大員誰更厲害呢?容小編細細道來,鐵帽子王是爵位,一品官是官位,官見到爵是要行禮的,可見鐵帽子王地位是優於一品大員的。清朝的爵位分為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排名越靠前,地位則越高。
  • 鐵帽子王在清朝有幾個,是不是真的免死?
    鐵帽子王其實在中國歷史上並沒有這麼一種爵位,而是在清朝時對一些功勞極大、爵位高並且世襲罔替的親王的統稱。從清朝入關到清帝退位,一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這個稱呼直到乾隆皇帝時才出現,最早是指滿清入關定鼎天下立下卓越功勳的八位皇室宗親。除此之外,在清中後期又陸續分封了四位「鐵帽子王」,所以清朝的「鐵帽子王」共12位。
  • 什麼是「鐵帽子王」 都有誰是「鐵帽子王」?
    清代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這八位同時還有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代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清初開國八位鐵帽子王有六位和碩親王和兩位多羅郡王:和碩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六子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
  •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揮霍完家產淪為窮人,晚年靠拉車維持生活
    清朝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有8位是清朝開國時立下赫赫戰功的皇親宗室,鐵帽子王甚至要比一般的親王的待遇和特權還要好,其封爵可是世襲罔替永遠不變,同時還能享有配饗太廟的特殊榮譽。還有4位鐵帽子王屬於後來恩封,他們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而受封。
  • 雍正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子孫世襲罔替的權力,為何被慈禧給廢了
    但是鐵帽子王就不同了,這玩意兒就是個萬金油,你是鐵帽子王,那麼你的世代子孫都能繼承鐵帽子王的爵位,這就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特殊待遇。因此不知道有多少王爺們,他們爭取不到皇位以後,就想著爭取一個鐵帽子王噹噹。不過很可惜,整個大清朝,只有12位鐵帽子王。
  • 清朝初年八大鐵帽子王,代善一家為什麼就佔了三個?
    清朝的王爵一共有兩個等級,分別是郡王和親王,而我們在看清宮劇的時候,往往會發現還有一個稱號叫做鐵帽子王,那麼這又是個什麼級別呢?當然這個鐵帽子王並不是爵位的名稱,而是擁有這個稱號的人,他們的爵位能夠世襲罔替。
  •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為何只有兩人站出反對?
    清朝的世襲制度一般是傳一代降一級的,親王將爵位傳給兒子就是郡王,鐵帽子王的爵位不論傳多少代,都是原先的爵位。由此可見鐵帽子王的權勢浩大,他們與皇權的關係非常微妙,這些人世受皇恩,一代皇權遭到威脅,這些人理應站出來,可在溥儀退位的時候,這些鐵帽子王中有人不聞不問,有人反對,更有甚者居然還有人勸退位。當時溥儀雖然小,但他知道退位就意味著他失去了一切。接下來本人就來一一為大家解釋宣統皇帝當朝時被逼退位的十二位鐵帽子王的表現。
  • 清朝:「八旗旗主」和「鐵帽子王」見面,誰給誰行禮?
    後金在與明朝的戰爭中,後金數次大敗明軍,女真人攻城掠地,許多漢人和蒙古人也相繼臣服於女真人鐵騎之下,原來的四旗早已滿足不了,努爾哈赤於是又在原來四旗的基礎上增加鑲紅、鑲黃、鑲藍和鑲白四旗,原來的四旗就變成了八旗,這就形成了貫穿整個清朝的
  •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的態度如何?
    清代鐵帽子王,是指開國初期八位因軍功而得以將爵位世襲罔替、永不降襲的親郡王(開國軍功世襲親郡王: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承澤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以及清代中期恩封的怡親王(胤祥)、後期恩封的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共計十二家親郡王。這十二家鐵帽子王爺,和清朝相始相終,共同走過了或長或短的歷史進程。
  • 一代不如一代的「鐵帽子王」,為何從榮耀無比墮落成恥辱的代名詞
    從清代整個王爵來看,這種「鐵帽子」非常具有看點,原因是,在清朝建立之初,這些因功勞被封「鐵帽子王」的貝勒們確實作出了重大突出貢獻,但是裡的雙刃劍在這個問題上顯得也非常清晰,即晚清的覆滅也正是這些「鐵帽子王」的後人也起到了極其明顯的危害作用,甚至是在崩塌的總體原因都是「鐵帽子王」的各種腐化所決定的。因此成也「鐵帽子王」,敗也「鐵帽子王」蘊含著歷史的某種辯證規律。
  • 歷史上哪些「鐵帽子王」被奪爵?
    隨著反腐的不斷深入和「大老虎」的相繼落馬,「鐵帽子王」和「丹書鐵券」成了眼下出現頻率很高的兩個熱詞。  為什麼說腐敗沒有「鐵帽子王」?反腐沒有免罪「丹書鐵券」這句話中所說的「丹書鐵券」是指什麼?  「鐵帽子王」是清代一種封爵制度  其後世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所謂「鐵帽子王」, 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代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特權一是「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 清朝12位帝王畫像:從畫像中一眼就能看出,大清由盛轉衰的痕跡
    下面,我們就從12位清朝帝王的畫像中分析,大清由盛轉衰的跡象。第1位皇帝:清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努爾哈赤乃清朝的奠基人,也是後金的最後一位大汗,此人能力了得,25歲就統一了女真各部,隨後平定中國關東部,建立後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前後只用了30多年的時間,就完成了統一大業。
  • 從禮親王代善家族爵位傳承,看清朝「鐵帽子王」制度的確立全過程
    在大清王朝定鼎天下、一統江山的過程中,一共產生了八位卓越功勳的「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而這八位初代「鐵帽子王」,不僅自己獲得了極高的權勢與地位,就連其子孫後代也享受到了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的殊榮。
  • 呂新華用「鐵帽子王」談反腐問題 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怎麼翻譯?
    去年談反腐說「你懂的」,今年再談反腐,呂新華又用上了「大家都很任性」、「鐵帽子王」,這可算是給翻譯出了個難題。翻譯當時和發言人溝通,詢問「大家都很任性」的含義。呂新華表示,黨和政府以及人民群眾在反腐問題上的態度是一致的,「大家都很任性」。猜測有沒有更大老虎落馬沒多大意義。反腐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什麼樣的老虎都是藏不住的。那麼,「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英文怎麼說?
  • 胤祥:雍正最寵的弟弟,受封鐵帽子王,世襲罔替,後代命運如何
    大清朝二百多年歷史,只有12個鐵帽子王。 物以稀為貴,對於愛新覺羅氏的宗室來說,被封為鐵帽子王是至高無上的榮耀,12家鐵帽子王中,親王有十家,剩餘兩家只是郡王,爵位低了一等。而十家親王中,第一個不靠軍功受封的就是雍正的十三弟胤祥,只可惜,得到這樣的優待,子孫依然難逃衰落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