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帽子王其實在中國歷史上並沒有這麼一種爵位,而是在清朝時對一些功勞極大、爵位高並且世襲罔替的親王的統稱。
從清朝入關到清帝退位,一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這個稱呼直到乾隆皇帝時才出現,最早是指滿清入關定鼎天下立下卓越功勳的八位皇室宗親。
除此之外,在清中後期又陸續分封了四位「鐵帽子王」,所以清朝的「鐵帽子王」共12位。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清朝的封爵制度了。清朝一朝,封爵制度十分嚴格,主要有宗室「宗室爵位」和「功臣世爵」。
功臣世爵今天我們不講,主要講講宗室爵位。宗室爵位只授予愛新覺羅的子孫。經常看到的清宮戲中那些貝勒、貝子、郡王等等就是宗室爵位的一種。清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每等若干級。
十二等大致可分為超品、品級:
超品: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鎮國公、輔國公、「外省」鎮國公、「外省」輔國公)
品級:將軍(鎮國將軍1品、輔國將軍2品、奉國將軍3品、奉恩將軍4品)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四種形式。
功封就是因為功勞被分封爵位,今天我們講的十二位鐵帽子王中間有八位就是從龍入關,因功勳被封為世襲罔替親王爵位。
恩封的鐵帽子王有四位,除了雍正皇帝鐵桿十三帝允祥被封為怡親王外,其餘三人均為清朝末年,慈禧太后為拉攏人心所封。
襲封就是襲承祖上爵位,除了十二個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不降爵位外,其餘基本上都是要世襲遞降。
還有一個考封也比較常見,爵位一般只能一人承襲,其餘人大多要宗室考核,給予一定爵位。
講了這麼多,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真正十二個鐵帽子王:清初受封的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和碩承澤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八王。
清朝中期雍正封怡賢親王允祥,清朝末年分封的三位親王: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整個清朝只有這十二個人的爵位世襲罔替,但是不代表有著爵位的人就可以無法無天,犯了錯同樣會被奪爵,爵位不削,由他人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