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帽子王在清朝有幾個,是不是真的免死?

2020-12-24 無憂的雜貨鋪

鐵帽子王其實在中國歷史上並沒有這麼一種爵位,而是在清朝時對一些功勞極大、爵位高並且世襲罔替的親王的統稱。

從清朝入關到清帝退位,一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這個稱呼直到乾隆皇帝時才出現,最早是指滿清入關定鼎天下立下卓越功勳的八位皇室宗親。

除此之外,在清中後期又陸續分封了四位「鐵帽子王」,所以清朝的「鐵帽子王」共12位。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清朝的封爵制度了。清朝一朝,封爵制度十分嚴格,主要有宗室「宗室爵位」和「功臣世爵」。

功臣世爵今天我們不講,主要講講宗室爵位。宗室爵位只授予愛新覺羅的子孫。經常看到的清宮戲中那些貝勒、貝子、郡王等等就是宗室爵位的一種。清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每等若干級。

十二等大致可分為超品、品級:

超品: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鎮國公、輔國公、「外省」鎮國公、「外省」輔國公)

品級:將軍(鎮國將軍1品、輔國將軍2品、奉國將軍3品、奉恩將軍4品)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四種形式。

功封就是因為功勞被分封爵位,今天我們講的十二位鐵帽子王中間有八位就是從龍入關,因功勳被封為世襲罔替親王爵位。

恩封的鐵帽子王有四位,除了雍正皇帝鐵桿十三帝允祥被封為怡親王外,其餘三人均為清朝末年,慈禧太后為拉攏人心所封。

襲封就是襲承祖上爵位,除了十二個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不降爵位外,其餘基本上都是要世襲遞降。

還有一個考封也比較常見,爵位一般只能一人承襲,其餘人大多要宗室考核,給予一定爵位。

講了這麼多,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真正十二個鐵帽子王:清初受封的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和碩承澤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八王。

清朝中期雍正封怡賢親王允祥,清朝末年分封的三位親王: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整個清朝只有這十二個人的爵位世襲罔替,但是不代表有著爵位的人就可以無法無天,犯了錯同樣會被奪爵,爵位不削,由他人繼承。

相關焦點

  • 王中之王!清朝「鐵帽子王」到底是什麼官銜?權力有多大?
    清朝兩百多年歷史,一共誕生了12頂鐵帽子王。其中前期8位鐵帽子王,是在清朝開國過程中立下卓絕功勳的皇族,因功封賞。而後來的4位鐵帽子王,則是由歷代皇帝恩封的。 什麼是「鐵帽子王」? 正式名叫「大清世襲罔替親王」,俗稱「鐵帽子王」。
  • 清朝的鐵帽子王比一品大員還厲害?盤點清朝鐵帽子王誰最能打仗
    究竟鐵帽子王和一品大員誰更厲害呢?容小編細細道來,鐵帽子王是爵位,一品官是官位,官見到爵是要行禮的,可見鐵帽子王地位是優於一品大員的。清朝的爵位分為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排名越靠前,地位則越高。
  • 清朝初年八大鐵帽子王,代善一家為什麼就佔了三個?
    清朝的王爵一共有兩個等級,分別是郡王和親王,而我們在看清宮劇的時候,往往會發現還有一個稱號叫做鐵帽子王,那麼這又是個什麼級別呢?當然這個鐵帽子王並不是爵位的名稱,而是擁有這個稱號的人,他們的爵位能夠世襲罔替。
  • 什麼是「鐵帽子王」 都有誰是「鐵帽子王」?
    清代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這八位同時還有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代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清初開國八位鐵帽子王有六位和碩親王和兩位多羅郡王:和碩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六子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
  • 歷史上哪些「鐵帽子王」被奪爵?
    「鐵帽子王」是清代一種封爵制度  其後世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所謂「鐵帽子王」, 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代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特權一是「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 清朝有12個「鐵帽子王」,可為啥慈禧偏看上醇親王家的兩個兒子?
    看《我的前半生》,了解清朝故事!我們本文來給各位讀者聊一下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眾所周知,清朝一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有8位是清朝在建立之初立下功勳的皇室成員,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 清朝12位「鐵帽子王」對應12位帝王,很巧合?更巧合的,還在後面
    胤祥,也因此成為了清朝「守成」階段第一個「恩封鐵帽子王」。自此,清朝的12位「鐵帽子王」全部出現。不管是歷史巧合還是故意使然,清朝一共傳承12位帝王,正好對應了12位「世襲罔替」的王爵。但是,如果細分下來,12位帝王和12位「鐵帽之王」竟還有著更為巧合的一一對應。
  • 清朝:「八旗旗主」和「鐵帽子王」見面,誰給誰行禮?
    和歷代王朝一樣,清朝都有嚴格的爵位制度,親王等級最高、郡王次之,最低為鎮國將軍,每一級都有世子一名,不同的是世子在繼承爵位的時候都會自動降一級,親王變郡王,郡王變貝勒,直至最低的鎮國將軍後不再降級
  • 溥儀退位時,清朝的12位鐵帽子王,他們各懷鬼胎,有三種不同表現
    一般來說都會對那些人給以爵位,封王封侯,同時還給予他們不同程度的特權;這種制度從周代就開始了,一直延續到清朝。每個朝代封賞的叫法和待遇不盡相同,鐵帽子王是清朝特有的叫法,待遇也別出心裁。清朝在建國之初,對為他們打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大臣進行論功行賞。
  • 呂新華用「鐵帽子王」談反腐問題 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怎麼翻譯?
    去年談反腐說「你懂的」,今年再談反腐,呂新華又用上了「大家都很任性」、「鐵帽子王」,這可算是給翻譯出了個難題。翻譯當時和發言人溝通,詢問「大家都很任性」的含義。呂新華表示,黨和政府以及人民群眾在反腐問題上的態度是一致的,「大家都很任性」。猜測有沒有更大老虎落馬沒多大意義。反腐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什麼樣的老虎都是藏不住的。那麼,「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英文怎麼說?
  •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揮霍完家產淪為窮人,晚年靠拉車維持生活
    清朝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有8位是清朝開國時立下赫赫戰功的皇親宗室,鐵帽子王甚至要比一般的親王的待遇和特權還要好,其封爵可是世襲罔替永遠不變,同時還能享有配饗太廟的特殊榮譽。還有4位鐵帽子王屬於後來恩封,他們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而受封。
  • 清「八大鐵帽子王」的最後結局
    (資料片)   清朝歷史上有八位權勢赫赫的王爺,他們在開國創業過程中戰功最多、勳勞最大,所以他們的王位也是一輩傳一輩,不降不除。如果因事被革除爵位,可由本家其他子孫繼承。本家假若無人,還可以由旁支子孫襲封。這叫「世襲罔替」,俗稱「鐵帽子王」。這項規制發端於清初,定製於乾隆。
  • 大清帝國12大鐵帽子王
    我們在看清宮歷史劇的時候,常常會聽到「鐵帽子王」的說法。那麼在清朝歷史上,這個聽起來很霸氣的「鐵帽子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一代不如一代的「鐵帽子王」,為何從榮耀無比墮落成恥辱的代名詞
    撰文/趙固仁 清朝王爵分封的最高標準是「世襲罔替」,因此後世子孫因此福蔭,成了權貴中的翹楚。如果王爺犯罪,就判其人,卻不削爵位,有旁支承襲,因此這種特權被稱之為「鐵帽子王」。 那麼這種「鐵帽子」的榮耀與權柄能夠維持多久還是永遠不會「生鏽」?
  •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的態度如何?
    清代鐵帽子王,是指開國初期八位因軍功而得以將爵位世襲罔替、永不降襲的親郡王(開國軍功世襲親郡王: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承澤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以及清代中期恩封的怡親王(胤祥)、後期恩封的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共計十二家親郡王。這十二家鐵帽子王爺,和清朝相始相終,共同走過了或長或短的歷史進程。
  • 從禮親王代善家族爵位傳承,看清朝「鐵帽子王」制度的確立全過程
    在這其中,位居「八大鐵帽子王」之首的禮親王代善家族世系,無疑是最具代表意義的。 因為在禮親王爵位的傳承經歷中,不僅見證了整個「鐵帽子王制度」從初創、到發展、再到最終確定的整個過程,同時也將「鐵帽子王」所給予整個家族的特殊的「價值」,進行了充分展現。
  • 清代「鐵帽子王」最後下場為什麼都很慘
    這就是代善一家仨「鐵帽子王」的來歷,也是「鐵帽子王」制度的歷史發端。 「呆公子」怒拋「鐵王弓」 「嶽託」在滿語裡是「呆公子」或者是「傻孩子」的意思,實際上,嶽託這個人一點兒也不傻,很有頭腦、很有遠見。擁戴皇太極就是一個明顯的證明,除此之外他曾立有許多戰功。
  • 爭奪帝位失敗,還能掌握軍權,其後人成為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
    當然,有時候也有特殊的狀況,清朝建立之初,就出現了皇位爭奪戰。而且失敗的一方,還掌握了軍權,後人還成為八大鐵帽子王之一。這個人就是豪格。豪格是皇太子的長子,皇太子在1636年改國號為清,自己開始稱帝。1643年,皇太極猝然崩逝於盛京後宮,生前未立下遺旨讓誰接班。這樣皇位就空下來了,有很多皇子都想爭奪皇位。尤其是那些掌握八旗軍的皇子,手裡本錢更多。
  • 雍正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子孫世襲罔替的權力,為何被慈禧給廢了
    但是鐵帽子王就不同了,這玩意兒就是個萬金油,你是鐵帽子王,那麼你的世代子孫都能繼承鐵帽子王的爵位,這就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特殊待遇。因此不知道有多少王爺們,他們爭取不到皇位以後,就想著爭取一個鐵帽子王噹噹。不過很可惜,整個大清朝,只有12位鐵帽子王。
  • 讀古知今|清「八大鐵帽子王」的最後結局
    (資料片)   清朝歷史上有八位權勢赫赫的王爺,他們在開國創業過程中戰功最多、勳勞最大,所以他們的王位也是一輩傳一輩,不降不除。如果因事被革除爵位,可由本家其他子孫繼承。本家假若無人,還可以由旁支子孫襲封。這叫「世襲罔替」,俗稱「鐵帽子王」。這項規制發端於清初,定製於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