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知今|清「八大鐵帽子王」的最後結局

2021-02-23 政策研究與諮詢

 清代,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代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禮親王代善在北京的王府。

鐸王府的影壁牆,現存瀋陽故宮。 (資料片)

  清朝歷史上有八位權勢赫赫的王爺,他們在開國創業過程中戰功最多、勳勞最大,所以他們的王位也是一輩傳一輩,不降不除。如果因事被革除爵位,可由本家其他子孫繼承。本家假若無人,還可以由旁支子孫襲封。這叫「世襲罔替」,俗稱「鐵帽子王」。這項規制發端於清初,定製於乾隆。

  「八大鐵帽子王」都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龍子龍孫,其中有: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第二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侄)、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之子)、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之子)、成親王嶽託(代善之子)、穎親王薩哈廉(代善之子,王位後傳於其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禮親王代善

代善父子抬著皇太極登位

  「八大鐵帽子王」之中,禮親王代善一家出了三位,佔去了將近一半。這在清朝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怪事。原因是皇太極所以能夠順利登上龍庭寶座,首要是代善父子的「擁戴」之功。由於代善一家「有大勳勞」,朝廷也「回饋」給他們以特殊榮耀。

  天命十一年(1626)8月11日,努爾哈赤駕崩。

  努爾哈赤的突然離世,使後金政權一時陷入真空,汗王虛位以待,國家群龍無首,當務之急是選定汗位繼承人。此時,在汗王之下有一個八旗貝勒議政會議組織,由四大貝勒九小貝勒組成。四大貝勒是: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其中以代善年長,自然成為諸王首領。大小貝勒各個虎視眈眈,覬覦大位。然而,最有可能成為汗位繼承人者是代善和皇太極兩個人。皇太極勇力絕倫,通讀漢藉,能文能武,深諳治國安邦之策,手下將卒皆精銳。代善戰功赫赫,為人持重敦厚,但在文韜武略、治國才能和魄力方面遠不如皇太極。在此關鍵時刻,嶽託、薩哈廉兄弟二人向其父代善提出:「國不可一日無君,宜早定大計,四貝勒(皇太極)才德冠世,深契先帝聖心,眾皆悅服,應速即大位。」代善在反覆權衡利弊之後,贊同二子的意見,決意放棄與皇太極之爭,變被動為主動,推舉皇太極為王。代善隨即就嶽託和薩哈廉的意思分別向二大貝勒阿敏、三大貝勒莽古爾泰徵求意見,阿敏、莽古爾泰也都表示贊同。代善即召集大、小貝勒會議,宣布嶽託等人提出的議案,眾貝勒一致表示,「天人允協,其誰不從」,議案遂通過。

  可是,出人意外的是,當代善代表議政貝勒會議「合辭」請皇太極即汗位時,皇太極卻並不買帳。他提出三點理由:一是先汗(努爾哈赤)生前「無立我為君之命」,我若即位違背先汗聖意;二是我不能「舍諸兄而嗣位」,我若越過諸兄繼位恐怕受到先汗譴責;三是自已能力有限,「不克負荷」。不管眾貝勒如何勸說,皇太極就是違拗不從。無可奈何之下,代善父子率眾貝勒一擁而上將皇太極抬起,從大衙門一直抬到城內西北角太祖靈前。面對太祖靈位,大夥一邊舉哀嚎哭,一邊強迫皇太極表態。

代善家得了三個「鐵帽子王」

  其實,皇太極這樣做只不過是「拿拿把」而已,他哪裡肯錯過這個他企盼已久的良機?他所以要「拿把」,主要是擔心大小貝勒們。他早已看明白,有的貝勒雖然口頭上表態擁護,其實卻在打著自已的「小算盤」。其中最突出的是二大貝勒阿敏,就在前一天,正當大夥在太祖靈前舉喪之際,阿敏派他的親信傅爾丹來到皇太極身邊,悄悄地對皇太極說:「我家主子打算推舉你繼承汗位,但是有一個條件,你當上汗王之後,必須答應讓我家單獨自立,出居外藩。 」皇太極聽了十分驚訝。說來阿敏這個人搞分裂活動由來已久,早年他的父親舒爾哈齊背離胞兄努爾哈赤擅自移居「黑扯木」(今清原縣境內),在那裡伐木蓋房,重新打出「建州右衛」旗號,就是阿敏在背後搗鬼。努爾哈赤得知後大為震怒,將舒爾哈齊拘禁,沒收其家產,又將其親臣捆在樹上用大火燒死。還下令將阿敏處決,幸虧諸王貝勒給阿敏求情,阿敏才活下來。可現如今阿敏仍不接受歷史教訓,依然我行我素不肯改悔,皇太極預感到形勢嚴峻。最後,皇太極在大小貝勒一再「堅請」之下,「借高下驢」,接受汗位。皇太極在向眾貝勒講話時首先不指名地批斥了阿敏,皇太極說:「有人要求我當上汗王之後,準許他出居外藩搞獨立王國。如果大家都像某某貝勒那樣出居外藩,我不就成了光杆汗王了?我們這個國家還成個國家嗎?」最後,他要求所有貝勒,每個人都要對天立誓,日後如有違背誓言者,讓天地明鑑,得到報應。

  9月1日,眾貝勒及大小臣工齊聚大衙門,舉行焚香告天立誓儀式。從此,皇太極登上後金國汗寶座。

  十年後,後金改國號為大清,皇太極改「天聰汗」為「崇德皇帝」。同時,設立「鐵帽子王」。為了酬謝代善一家的擁立之功,皇太極封代善為禮親王,其子嶽託和薩哈廉分別被封為成親王和穎親王。這就是代善一家仨「鐵帽子王」的來歷,也是「鐵帽子王」制度的歷史發端。

嶽託像。 (資料圖片)

「呆公子」怒拋「鐵王弓」

  「嶽託」在滿語裡是「呆公子」或者是「傻孩子」的意思,實際上,嶽託這個人一點兒也不傻,很有頭腦、很有遠見。擁戴皇太極就是一個明顯的證明,除此之外他曾立有許多戰功。所以,天聰五年(1631)皇太極為健全國家體制,效仿明朝制度設立吏、戶、禮、工、刑、兵六部時,首先任命他為兵部主管,讓他掌管國家兵政大權。崇德元年(1636)又封他為成親王,使他進入「鐵帽子王」行列。嶽託從此重權在握,飛黃騰達。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嶽託自從得寵之後,漸漸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甚至敢在皇太極面前「耍橫」犯上。一個突出的事件發生在崇德二年(1637)8月。在此之前,皇太極的寵妻宸妃誕生一皇子,皇太極打算立此子為自己的繼承人,所以大肆宣揚、大肆慶賀,舉國上下一片歡騰,蒙古各部首領聞知也紛紛前來賀喜。皇太極為款待這些遠道而來的蒙古親朋,下令左右翼八旗在盛京北教場舉行一場隆重的摔跤和射箭比賽。嶽託此時因身受風寒腰背疼痛,已向皇太極告假在府中養病。比賽大會召開前一天,皇太極派人前來看望嶽託,同時請他出席大會,進行射箭表演。而嶽託以身體尚未痊癒為由予以回絕。皇太極聽說後,再次派人前來宣諭,諭中講:如果你不出席,其他各旗大小貝就會有藉口也不來參加,而且你是右翼四旗的和碩貝勒,四旗諸王貝勒大小官兵都在關注於你。再有,你如果身體不適,射箭時可以慢慢拉弓,不用猛力。皇太極能把話說到這個份兒上,嶽託只好奉旨遵行。

  比賽這天,北教場布置得十分隆重,會場正中是太宗皇太極的御座黃幄,黃幄兩側是蒙古賓客的白色帳篷,帳篷兩側是八旗諸王的帳篷。旗幡招展,人聲鼎沸,十分熱鬧。比賽分為兩場,上半場摔跤,下半場射箭。以羊作為獎品,輸贏以羊只多少分為等級。

  下半場比賽開始後,嶽託第一個出場,只見他在僕從陪同下,慢步來到靶場,然後面對靶子站穩,僕從恭恭敬敬地雙手遞上弓箭。嶽託接過後舉弓搭箭準備校射,可是他剛一開弓,立刻感到雙臂一陣疼痛難忍,弓箭不禁脫手而出,一下子全都掉在了地上。僕從見狀,慌忙俯身將弓箭拾起重新遞給主人。嶽託面帶不悅,再次擎弓搭箭,結果依然如故,如此反覆五次均告失敗。嶽託感覺臉都紅到了脖子根,不由心頭火起,大聲罵了幾句,拿起弓對著皇太極及蒙古客人的主賓坐席方向用力拋去,然後轉身離開賽場。

  嶽託的舉動可把在場所有人都嚇壞了,人們都說嶽託這下子闖下了大禍。蒙古外賓見此情況也都感到驚訝和尷尬。可是,皇太極卻微笑地向蒙古王爺們說:「嶽託這個人是有名的傻公子,這不又犯傻了? 」說完一陣哈哈大笑搪塞而過。

  清初,凡是涉及宗室貝勒等重大案件均由議政王及刑部兩個單位聯合會審。嶽託事件的處理也是如此。八旗議政王及刑部兩堂對嶽託會審結果,「以嶽託素志驕傲,妄自尊大,今敗露於眾人之前,如此罪惡,難以姑容」判處他死刑。皇太極接過判文認為所判過重,將判書發回刑部命其重審。兩堂遵旨,第二次開庭對嶽託再審。二審結果改判嶽託「幽禁別室,籍沒家產」。然而,皇太極對這個判處仍然認為不當,又將判書駁回命其三審。兩堂第三次開庭,這次改判嶽託「奪所屬人員,罰銀五千兩、解兵部任、削貝勒爵」。皇太極對這個判決還是不滿。最後,皇太極親自下令:免去嶽託兵部主管之職、降貝勒為貝子、罰銀五千兩、在家軟禁。至此了案。

  這個案件本來是「欺君罔上」的重大案件,若是換其他人,這絕對是死罪,定斬勿赦。可是,由於嶽託對皇太極有「大勳勞」,又是「鐵帽子王」身份,所以這項「懲罰」不過是象徵性的訓誡,皇太極也是為自己挽回一點面子,僅此而已。

睿親王多爾袞

執手相送竟成永別

  七個月後,嶽託重新受到重用——崇德三年(1638)8月,大清發兵徵明。皇太極授嶽託為揚武大將軍,率領八旗右翼四旗兵出徵。授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統左翼四旗兵。三軍齊聚北教場,皇太極分別為嶽託、多爾袞餞行,給他倆頒發將軍大印與敕書,並宣示軍律。出徵時,皇太極親送嶽託裡許,兩人戀戀不捨揮淚而別。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此行竟然成了君臣二人的永世訣別。

  崇德四年(1639)正月,嶽託率軍攻打山東,不幸患上「天花」(痘疹),客死於山東濟南,時年41歲。當年4月,徵明大軍凱旋,皇太極親自出盛京城40裡到沙嶺迎接。這時他才得知嶽託已經不在人世,當他聽到這個噩耗有如五雷轟頂,從馬背上撲地而下,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皇太極回宮後「輟朝三日」,命以大禮安葬嶽託,在嶽託本旗旗地——盛京鑲紅旗界內風光秀麗的萬柳塘修造塋墓。又為四時祭祀便利,令其墓不封壙(墓室),在墓外修一條隧道,祭祀時主祭者可以從隧道進入墓室撫柩而哭。這種葬式在清史上十分罕見。日後,皇太極曾幾次進入墓室內祭祀,康熙、乾隆、嘉慶、道光諸帝東巡盛京時也都進入墓室致奠。《瀋陽百詠》有詩曰:「粘天草色綠如雲,郭外南風午正薰。萬柳成蔭飛絮了,踏青人上大王墳。」詩中的「大王墳」就指的是這座嶽託墓葬。

  代善家另一個「鐵帽子王」薩哈廉為人「明達聰敏,通曉滿漢文字」。史書評價他說,「凡一切皇猷,大有贊助」。當然,這主要指的是他和嶽託對皇太極的「擁戴」。正因為如此,薩哈廉與嶽託同樣受到皇太極的恩寵和器重。天聰五年設六部,薩哈廉被任命為禮部主管,掌管國家禮制大權。崇德元年四月又被封為和碩親王。遺憾的是薩哈廉體弱多病,身體一直欠佳,而且就在他獲得親王王爵之後不多日,病勢加重起來。皇太極聞報親自前往王府探視,當看見薩哈廉「體病瘦弱」時,心中一陣難過,不禁淚如雨下。又過幾天,薩哈廉病故,年僅33歲。皇太極接到噩耗,「自辰至午」半天之內連續四次前往穎親王府「入跪」大哭。並在祭文中說:「薩哈廉貝勒乃我兄之子,管理一部大務,協理國政,勤勞王家,其功不少,追贈爾為和碩穎親王。 」

  薩哈廉去世後,皇太極對他十分懷念,經常在夢境中見到他的身影。清官書《大清實錄》記載這樣一件奇事,那是6月的一天中午,皇太極在翔鳳樓上小憩,朦朧中夢見自己與皇后哲哲離開皇宮內院,向著城東方向走去,一路上觀花賞景十分得意。正行之間,忽然看到路旁有一座規模宏大的宮殿,又在殿外遇到禮親王代善及穎親王薩哈廉父子。皇太極十分高興,拉起二人衣袖一起走進殿內,並列坐在寶座之上,相互談笑起來。朦朧間,皇太極忽然想起,穎親王不是已經過世了嗎?怎麼能在這裡相遇呢?心中甚感疑惑,隨即離座走出大殿,準備回返盛京。正在行走間,忽然聽到身後有人呼喊:「請皇上慢走! 」皇太極回頭一看,只見薩哈廉匆匆趕來,說:「臣有一事請求,請皇上賜給臣一牛。 」皇太極當即點頭許諾。向前又走了不遠,見碩託(薩哈廉之弟)遠遠跑來對皇太極說:「穎親王命臣向皇上乞求一牛。 」皇太極心想,怎麼穎親王連續向我乞牛?心中一急醒來,原來是南柯一夢。

  皇太極遂召集內院大臣希福、剛林等人入內,命他們「圓夢」,看看這是吉兇禍福。當時,清朝國家規制尚不健全,凡事都要參照大明會典行事。希福搬出《大明會典》一書開始查閱,果然在上面找到這樣的記載:「凡親王薨,初祭,賜一牛。 」

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當然,牛是賜了,但皇太極同時做了另一件事,即由薩哈廉生前最看重的兒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承繼「鐵帽子王」王位,算是對薩哈廉的酬報。

肅親王豪格

承澤親王碩塞

為「鐵帽子」丟了性命

  「鐵帽子王」之間的關係並不完全和諧,特別是皇太極死後,大清入主中原,形勢複雜多變,權力之爭更為激烈。大案迭起,互相陷害,有人因爭「鐵帽子王」掉了腦袋,也有人被摘掉「鐵帽子王」,黜除宗籍。

鄭親王濟爾哈朗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極駕崩。睿親王多爾袞與肅親王豪格兩位「鐵帽子王」為奪取皇位展開激烈爭鬥。最後,多爾袞提出一項折中方案:立年方六歲的皇九子福臨為帝,由自己與鄭親王暫且輔政。這項方案得到了諸王的贊同,以代善為首的」八大鐵帽子王「及宗室諸王焚香告天宣誓,又對睿、鄭二攝政王作了任命。二王也宣誓作了保證。事情至此大局已定。

  然而,接著又出現一段「殘酷的插曲」。鐵帽子王薩哈廉的另一個兒子、郡王阿達禮夥同碩託,欲效仿當年代善「擁戴」皇太極的成功範例,也想尋找機會「東施效顰」,也弄一頂「鐵帽子」戴一戴。睿、肅兩王之爭,碩託和阿達禮認為良機已到。於是,阿達禮向多爾袞表示說:「王正大位,我當從王」;碩託也向多爾袞說:「內大臣圖爾格及御前侍衛等,皆從我謀矣,王可自立為君。 」爾後,兩人又一起以探望足疾名義來到代善王府,先是向代善發洩擁立福臨為帝的不滿情緒,然後提出改立多爾袞的意願,請求禮親王支持。代善聽了驚訝地回答:「既然大家都已經對天立誓了,你們何敢出此妄言?如不立刻改悔,大禍必要臨頭! 」隨後,代善為避嫌,即將自己兒子和孫子的表現告訴了多爾袞。此時,多爾袞又接到大學士剛林的揭發,於是,多爾袞與鄭親王濟爾哈朗行使攝政王職權,下令對碩託、阿達禮進行拘捕和審訊。經過審訊,遂以「叛逆和擾亂國政罪」將二人「裸體綁縛」處死。受到株連者還有碩託之母、阿達裡之妻以及他們身邊的近臣等,有的被處以「縊殺」、有的被斬決。可惜碩託與阿達禮二人,一生中也多見戰功,卻利令智昏,為那個「鐵帽子」而丟了性命。

豫親王多鐸

兩個「鐵帽子王」的悲慘下場

  順治元年四月,攝政王多爾袞被任為奉命大將軍,率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以及豪格等「鐵帽子王」及宗室貴族,統領八旗士兵入主中原。進入北京之後,多爾袞立即派英親王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豫親王多鐸為定國大將軍,率軍追擊李自成,並下江南滅南明政權,又派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為平南大將軍,鎮守江南。派肅親王豪格往定山東、河南,後又命其進攻張獻忠大西農民軍,取四川、陝西。豪格能徵慣戰,戰之必勝,捷報頻傳,特別是徵戰四川,戰果纍纍,「川寇悉平」。順治五年二月,豪格凱旋迴到北京,雖然受到皇帝福臨的「宴勞」,但是整個氣氛顯得冷冷清清,不僅未得到任何功封,反而被多爾袞抓住其手下護軍參領希爾艮冒功一事,小題大做、羅織罪名,竟然下令把豪格的「鐵帽子王」削除,全然不顧皇太極當初設立「鐵帽子王」的本意。

  多爾袞把豪格與幾個兒子一起投進大牢幽禁起來,又示意獄卒對豪格進行侮辱和虐待。豪格性情暴躁,對此無端陷害十分震怒,他曾向守者揚言:「告訴多爾袞,把我放了了事,不然我要用石頭把幾個孩子全都砸死。 」此話說了沒多久,孩子活著,豪格自己卻莫明其妙地死了。想那豪格正當盛年,身體無病,只能是死於謀殺。而殺害豪格者,也只能是另一個「鐵帽子王」多爾袞。想當年,皇太極設立「鐵帽子王」制度,把自己的兩個兒子豪格和碩塞都定為「鐵帽子王」,原以為可以保其千秋萬代。卻沒想到,連一代都沒過,豪格的「鐵帽子」就被人摘了去,不知皇太極在九泉之下作何感想。

  豪格之妻博爾濟吉特氏,生得天姿國色、楚楚動人。相傳,有一次豪格舉辦生日慶典,多爾袞作為叔輩被請來參加慶賀,筵席間,博爾濟吉特氏與多爾袞一見鍾情。據說多爾袞為達到與肅親王妻經常幽會的目的,連續四年把豪格派出遠徵。肅親王妃因此與多爾袞產生很深的私情。這也許是多爾袞迫害豪格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豪格一死,多爾袞立即在攝政王府張燈結彩,舉辦新婚典禮。京中大臣們聽說,都爭先恐後前往府中賀禮,目的都想看一看這位新娘子到底是誰?一時京城大小衙門為之一空。當婚宴開始,新娘子一亮相,果然傳聞不虛,新娘確是肅親王妻。這些話聽來雖然有點傳說色彩,但是,多爾袞娶肅親王妃倒是千真萬確的史實。

  順治七年十二月,多爾袞在古北口打獵,不慎從馬上摔下,於喀喇城不治身亡。由於多爾袞生前大權獨攬、驕縱傲橫,對其他「鐵帽子王」無情壓制、打擊和迫害,最後遭到了清算,被追論為「逆謀」大罪,削去「鐵帽子王」,黜除宗室,籍沒所有家產,人口全部入官,他的正白旗也被收歸皇帝所有,而且被挖墳掘墓,焚骨揚灰,堪稱「鐵帽子王」中下場最慘的一個。

乾隆重新審定「鐵帽子王」

  清初所封的「八大鐵帽子王」中,豫親王多鐸、承澤親王碩塞、成親王嶽託、穎親王薩哈廉四人因病早夭。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暴死。其中嶽託41歲、多爾袞39歲、豪格38歲、多鐸36歲、薩哈廉33歲,碩塞只有27歲。

  另一個「鐵帽子王」濟爾哈朗雖得善終,活得卻很艱難。因其父舒爾哈齊、其兄阿敏都曾反叛,所以不得不處處謹小慎微。多爾袞當權之時,他受盡了排擠,最後又被擠出決策機構。這還不算,緊接著又被多爾袞羅織十多條罪狀興起大獄,將其定為死罪。最後雖然被免去死罪,卻由親王降為多羅郡王,被罰銀五千兩。直到多爾袞去世,濟爾哈朗才在政治上得以解脫。

  「八大鐵帽子王」中活得最安穩的當屬禮親王代善。靠著不斷地忍讓,夾著尾巴做人,甚至不惜出賣自己的兒子孫子,才得以在險惡的宮廷爭鬥中自保。代善死時66歲,是「八大鐵帽子王」中最長壽者。

  自皇太極設立「鐵帽子王」制度始,經順治、康熙、雍正數朝,「八大鐵帽子王」已名存實亡。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見王爵制度紊亂,遂對其作了重新審定,把王爵分為「軍功」和「恩封」兩部分。凡是戰功所得王爵,一律「世襲罔替」;凡恩封得到的爵位「以次遞降」,即每襲一次降一等,至奉恩將軍截止。從此劃清了「鐵帽子王」與一般王爵的界限。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對祖宗創業艱難、功臣輔佐業績感觸頗深。聯想到後來有些人或因事被削爵,或被更改封號,覺得應該宣揚他們的功績,追復他們的爵號,進行繼絕昭屈的工作。為此,他首先為沉冤一百多年的多爾袞翻案昭雪,恢復他的宗籍,補入玉牒,恢復睿親王「鐵帽子王」王號,並按照親王園寢規制為其修復墓園。又對豫親王多鐸等人降爵改號也都恢復如初。至此,清初詔封的禮、睿、肅、鄭,豫、承澤、克勤、順承「八大鐵帽子王」王號重新濟濟一堂,後世子孫得以承繼福蔭。

盛京各王府所在位置示意圖。

「八大鐵帽子王」王府在瀋陽原址

  清初,「八大鐵帽子王」王府全在盛京方城內,按八旗方位分布,有規有律,建築規模有禮有制。

  禮王府:位於今朝陽街路東,瀋陽故宮大政殿後偏東北地方,原正紅旗界;

  順承王府(原穎親王府):位於今朝陽街路西,地名大紅袍裡,與禮王府隔街相對,原正紅旗界;

  豫王府:位於今北中街,消防研究所位置,原正藍旗界;

  睿王府:位於今中街與朝陽街交叉路口西北角,瀋河區郵政局位置,原正藍旗界;

  肅王府:位於今瀋陽路與正陽街交叉路西北角,原鑲白旗界;

  莊王府(原承澤親王府):位於今瀋陽路東段路北,今為王府花園住宅小區,原為鑲紅旗地;

  嶽託王府:今瀋陽路與朝陽街交叉路口東北角,古玩市場處,原鑲紅旗地;

  鄭王府:位於今小南門裡路西,現為居民小區,原為鑲藍旗地。(摘自東北新聞網 李鳳民)

相關焦點

  • 清「八大鐵帽子王」的最後結局
    「八大鐵帽子王」都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龍子龍孫,其中有: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第二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侄)、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之子)、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之子)、成親王嶽託(代善之子)、穎親王薩哈廉(代善之子,王位後傳於其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 清代「鐵帽子王」最後下場為什麼都很慘
    「八大鐵帽子王」都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龍子龍孫,其中有: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第二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侄)、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之子)、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之子)、成親王嶽託(代善之子)、穎親王薩哈廉(代善之子,王位後傳於其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 清朝的鐵帽子王比一品大員還厲害?盤點清朝鐵帽子王誰最能打仗
    究竟鐵帽子王和一品大員誰更厲害呢?容小編細細道來,鐵帽子王是爵位,一品官是官位,官見到爵是要行禮的,可見鐵帽子王地位是優於一品大員的。清朝的爵位分為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排名越靠前,地位則越高。
  • 見證八大鐵帽子王后代,坐吃山空,由富變窮,有人三代蝸居兩居室
    1636年,皇太極在瀋陽(盛京)改王稱帝,建立大清,年號天聰。《清太宗實錄》的卷二十八中記載,「天聰十年四月,皇太極冊封了親王和郡王各7人,貝勒2人」。 這是清初因功勞而被冊封的諸王,為後來八大鐵帽子王的設立奠定了基礎。
  • 爭奪帝位失敗,還能掌握軍權,其後人成為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
    而且失敗的一方,還掌握了軍權,後人還成為八大鐵帽子王之一。這個人就是豪格。豪格是皇太子的長子,皇太子在1636年改國號為清,自己開始稱帝。1643年,皇太極猝然崩逝於盛京後宮,生前未立下遺旨讓誰接班。這樣皇位就空下來了,有很多皇子都想爭奪皇位。尤其是那些掌握八旗軍的皇子,手裡本錢更多。而豪格作為皇太極的長子,支持者非常多,很多人都想擁立他做皇帝。
  • 什麼是「鐵帽子王」 都有誰是「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是清代一種封爵制度後世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所謂「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代的封爵制度。
  • 清朝初年八大鐵帽子王,代善一家為什麼就佔了三個?
    清朝的王爵一共有兩個等級,分別是郡王和親王,而我們在看清宮劇的時候,往往會發現還有一個稱號叫做鐵帽子王,那麼這又是個什麼級別呢?當然這個鐵帽子王並不是爵位的名稱,而是擁有這個稱號的人,他們的爵位能夠世襲罔替。
  • 大清帝國12大鐵帽子王
    我們在看清宮歷史劇的時候,常常會聽到「鐵帽子王」的說法。那麼在清朝歷史上,這個聽起來很霸氣的「鐵帽子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揮霍完家產淪為窮人,晚年靠拉車維持生活
    清朝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有8位是清朝開國時立下赫赫戰功的皇親宗室,鐵帽子王甚至要比一般的親王的待遇和特權還要好,其封爵可是世襲罔替永遠不變,同時還能享有配饗太廟的特殊榮譽。還有4位鐵帽子王屬於後來恩封,他們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而受封。
  • 世襲罔替——有清一代「八大家鐵帽子王」的由來
  • 呂新華用「鐵帽子王」談反腐問題 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怎麼翻譯?
    去年談反腐說「你懂的」,今年再談反腐,呂新華又用上了「大家都很任性」、「鐵帽子王」,這可算是給翻譯出了個難題。翻譯當時和發言人溝通,詢問「大家都很任性」的含義。呂新華表示,黨和政府以及人民群眾在反腐問題上的態度是一致的,「大家都很任性」。猜測有沒有更大老虎落馬沒多大意義。反腐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什麼樣的老虎都是藏不住的。那麼,「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英文怎麼說?
  • 尋找八大鐵帽子王后代,坐吃山空,由富變窮,有人三代蝸居兩居室
    清初有個八個王爺因戰功卓著,在乾隆時期被追封為「世襲罔替」的爵位,也就是民間所說的「八大鐵帽子王」。意思是他們的王冠永遠不會被換掉。他們的爵位世襲罔替,他們的榮華富貴與國鹹休。當然,他們的後裔一直延續。這些曾經的王府阿哥們就在北京某一處犄角旮旯。有的甚至幾代人擁擠在一起生活。他們從榮華富貴到落魄潦倒,也僅僅只有幾十年的時間。令人唏噓不已的同時,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很多。
  • 清代的鐵帽子王到底鐵不鐵?
    清初「八大鐵帽子王」的說法自乾隆時期才有,是後世之人對他們的尊稱清初「八大鐵帽子王」的說法自乾隆時期才有,是後世之人對他們的尊稱,而非入關之時即已具備。八王之得以入世襲罔替之列,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曲折歷史。
  • 一代不如一代的「鐵帽子王」,為何從榮耀無比墮落成恥辱的代名詞
    如果王爺犯罪,就判其人,卻不削爵位,有旁支承襲,因此這種特權被稱之為「鐵帽子王」。 那麼這種「鐵帽子」的榮耀與權柄能夠維持多久還是永遠不會「生鏽」?從清代整個王爵來看,這種「鐵帽子」非常具有看點,原因是,在清朝建立之初,這些因功勞被封「鐵帽子王」的貝勒們確實作出了重大突出貢獻,但是裡的雙刃劍在這個問題上顯得也非常清晰,即晚清的覆滅也正是這些「鐵帽子王」的後人也起到了極其明顯的危害作用,甚至是在崩塌的總體原因都是「鐵帽子王」的各種腐化所決定的。因此成也「鐵帽子王」,敗也「鐵帽子王」蘊含著歷史的某種辯證規律。
  • 「 大清帝國之12大鐵帽子王 」
    除此之外,在清中後期又陸續分封了四位「鐵帽子王」,所以清朝的「鐵帽子王」共12位。                                              相比於其他親王,這12位親王享有非同尋常的特權,所以才被稱為「鐵帽子王」。他們享有的特權有三:第一,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第二,俸祿優厚;第三,王府世襲罔替。
  • 歷史上哪些「鐵帽子王」被奪爵?
    隨著反腐的不斷深入和「大老虎」的相繼落馬,「鐵帽子王」和「丹書鐵券」成了眼下出現頻率很高的兩個熱詞。  為什麼說腐敗沒有「鐵帽子王」?反腐沒有免罪「丹書鐵券」這句話中所說的「丹書鐵券」是指什麼?  「鐵帽子王」是清代一種封爵制度  其後世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所謂「鐵帽子王」, 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代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特權一是「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 揭秘四大鐵帽子王八字:富貴沖天,命由天定,生死有別,各安天命
    八大鐵帽王,關於他們的功績、府邸、園寢,甚至他們的子孫後代的事跡,大家早已耳熟能詳。在清朝統治者眼裡,他們是太祖努爾哈赤的子孫,他們也是彪炳史冊的英雄人物,他們為大清的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然而,他們的命運又是那樣的不同。有的明哲保身,一生富貴榮華;有的中道薨逝,卻遭清算;有的身陷囹圄,難以自活。
  • 王中之王!清朝「鐵帽子王」到底是什麼官銜?權力有多大?
    清朝兩百多年歷史,一共誕生了12頂鐵帽子王。其中前期8位鐵帽子王,是在清朝開國過程中立下卓絕功勳的皇族,因功封賞。而後來的4位鐵帽子王,則是由歷代皇帝恩封的。 什麼是「鐵帽子王」? 正式名叫「大清世襲罔替親王」,俗稱「鐵帽子王」。
  • 鐵帽子王在清朝有幾個,是不是真的免死?
    鐵帽子王其實在中國歷史上並沒有這麼一種爵位,而是在清朝時對一些功勞極大、爵位高並且世襲罔替的親王的統稱。從清朝入關到清帝退位,一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這個稱呼直到乾隆皇帝時才出現,最早是指滿清入關定鼎天下立下卓越功勳的八位皇室宗親。除此之外,在清中後期又陸續分封了四位「鐵帽子王」,所以清朝的「鐵帽子王」共12位。
  • 大清鐵帽子王,竟淪為黃包車夫,網友:這才是人生智慧
    在清朝初期的時候,設立了八大鐵帽子王這一爵位。這個爵位跟其他的爵位是有很大區別的。普通的爵位後代可以繼承,但是每一代,這爵位便要減一層,若是後代裡沒有什麼出類拔萃的人物,過上幾代就成了平民百姓了。而鐵帽子王不同,無論是承襲多少代,爵位都沒有變化,足可以見證這個爵位的珍貴。清朝末期的時候,各個貴族都貪圖享樂,而末代克勤郡王晏森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