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八大鐵帽子王后代,坐吃山空,由富變窮,有人三代蝸居兩居室

2021-01-18 歷史二點通

清初有個八個王爺因戰功卓著,在乾隆時期被追封為「世襲罔替」的爵位,也就是民間所說的「八大鐵帽子王」。意思是他們的王冠永遠不會被換掉。他們的爵位世襲罔替,他們的榮華富貴與國鹹休。當然,他們的後裔一直延續。這些曾經的王府阿哥們就在北京某一處犄角旮旯。有的甚至幾代人擁擠在一起生活。他們從榮華富貴到落魄潦倒,也僅僅只有幾十年的時間。令人唏噓不已的同時,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很多。那麼,就讓我們聽一聽那些鐵帽子王后裔的親身講述吧!

睿親王多爾袞的後人——金寄水

在八大鐵帽子王中,我們最為熟悉的可能就是睿親王多爾袞了。雖然,多爾袞論英勇比不上哥哥阿濟格,論戰功抵不上弟弟多鐸,但論綜合實力卻是八大鐵帽王中最強的。過去的歷史學家曾評論,「沒有他,清朝入關的歷史也許改寫,中國封建王朝的史冊也許就不會列有『清』的名字。」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強悍的人物。在39歲去世時,連一個男嗣都沒留下。最終,只能以弟弟多鐸的兒子,自己的侄子多爾博為嗣子。然而,當多爾袞死後被奪爵,嗣子又回到了豫王府,封為貝勒。直到120年後,乾隆為多爾袞翻案,才恢復了多爾袞睿親王的封號,爵位也由嗣子的四世孫淳穎承襲罔替。

睿親王多爾袞

金寄水先生就是第13代睿親王。金寄水先生的童年仍貴為王孫,家資巨萬,僕從如雲。他自己說,那時候的生活就像《紅樓夢》中賈寶玉過的日子。關於先祖多爾袞之死,金寄水祖上世代傳下來的說法,令人大吃一驚。他說,「順治七年,多爾袞突然去世,但他不是病死的,而是病後被殺的,當時,只有身子被運到北京安葬。」對於,多爾袞死後被奪爵,墳墓被毀,暴屍數日。金寄水先生說,「府內資料記載,多爾袞並沒有被掘墳毀屍。清初,實行的是火葬。」多爾袞的墳過去叫「九王墳」,就在新中街一帶。

賈寶玉影視劇照

金寄水先生出生時,睿親王府還有500多間房子,僅存放陳設古玩玉器的房子就有100多間,府裡的傭人還有100多人。對於有關清朝電視劇中很多王爺飛揚跋扈,大鬧街市的現象,金寄水認為這種情況很少發生。王爺府都在天子腳下。清朝對王公貴族限制的很多,王公貴族也很謹慎,就連各王府之間平常來往也不多,和漢族大臣來往更少,更不敢在社會上鬧事,一旦鬧出亂子來就有被革爵的風險。革爵之後就沒有住在王府的資格,因為王府是國家的,旗地也沒有了,旗地也是國家的,俸祿也減少了,因為俸祿與爵位是對應的。鐵帽子王世襲罔替,一旦被革爵,那就在別的支派中選出一支繼承,而被革爵的自然失去了曾經擁有的一切。清朝八大鐵帽王的後裔中被革爵的很多。其中,最嚴重的莫過於1861年,鄭親王端華與怡親王載垣被慈禧賜死,1900年,莊親王載勳被慈禧賜死。三大鐵帽王死在一個女人手裡這是前所未有的。」

舊睿親王府改建成瑪哈噶喇廟

王府子弟中真正可放開手腳,無拘無束,恰恰是在清朝完了以後。1912年,隆裕太后宣布旗產全部歸個人所有,此時各王府瞬間有了更多的財產。王府和幾十萬畝的旗地歸王公子弟所有。此時,金寄水的大伯中銓、父親中銘為了和老北京那些富家大宅門比富,修房子,修花園,買汽車,甚至每間房子要安裝一部電話,吃穿極度追求洋化。然而,這種揮霍無度,風靡奢侈的行為,僅僅用了十年就把府裡的東西賣得差不多了。賣完了動產就開始賣不動產。最後,開始賣王府裡的房子,墳地上的樹木和建築物。1922年,中銓哥倆把王府的500間房子抵押了10萬。兩年之後,本息相加高達13萬元,倆兄弟還不起,債權人告狀,法院直接封了王府的房產。中銓兄弟不得不匆忙搬送,王府最終歸債權人。金寄水說,「當時府內48間房屋中還有許多古玩陳設也給了債權人,這是一筆很大的損失。」金寄水一家也從王府搬了出來。

兄弟倆

最後,金寄水說,「人人都羨慕王公子弟的生活,其實他們並沒有快樂的童年,有的只是小大人的生活。滿族的規矩太多,禮節很多。在府裡的童年、少年很不自由,以至於現在我看見那些小孩子自由自在地玩耍很羨慕他們。」更讓人想不到的是,金寄水作為王府中的阿哥到8歲還沒吃過雞肉。因為,當時王府裡大人認為,小孩子少吃點,吃差點,人會聰明,讀書會好;吃多了,吃好了,反而人會變得糊塗。金寄水回憶,「王府中,每天的夥食也不好,老是那幾個菜。當然,穿倒是穿得很好。」

貴族的頹廢

過去王公府邸,甚至皇宮中很奇怪,他們認為小孩子從小不能吃得比大人好,當然也不能吃多,甚至喝水也不能喝太多,都有限制。有人認為小孩比大人吃得好會折壽,不吉利;有人認為小孩吃得多吃得好會變糊塗,如金寄水所說的,而民間認為小孩吃得多會得病,但對好壞沒有限制。總之,過去王公府邸的阿哥們吃的並沒有現在人想像的那麼好。其實,《紅樓夢》中的賈寶玉的童年也是如此,在平常的吃上也有限制,要想吃好的,也只能在逢年過節中,而不像書中寫得那樣頻繁。

肅親王善耆的女兒——金默玉

可能很多人對肅親王善耆並不熟知,當然對其女金默玉更為陌生。然而,很多人對一個人再熟悉不過了,她就是川島芳子。川島芳子就是肅親王善耆的第十四女,金默玉是肅親王38個子女中最小的一位,原名愛新覺羅·顯琦,與川島芳子一母所生。當年,川島芳子被槍斃時,有很多人說她沒有死,被槍斃的那個人是替身,而且傳得有根有據。金默玉說,「當年川島芳子被槍斃時,也曾有個朋友拿著一張處決後的照片給我看,我看了,確實是她本人。因為,當時在現場的只有兩名外國記者,中國記者不允許進,所以才故意造出這種謠言。」

川島芳子

時隔幾十年,當金默玉回憶起這位同胞姐姐,還是感慨萬千。川島芳子比金默玉整整大13歲,從小長得漂亮卻極愛出風頭。金默玉說,「正是太漂亮害了她!」川島芳子從小被日本人川島浪速帶去做養女,所以改了日本名字。16歲時,川島芳子被比她大50歲的養父玷汙,為此自殺未遂。金默玉說,「川島那人能幹出那種事,從此川島芳子自暴自棄。因為,她漂亮又聰明,愛跳舞,所以結交了很多達官貴人。從此,走上了不歸路。」40年代初期,川島芳子曾從東京來到北京,見了自己的妹妹金默玉。然而,川島芳子的樣子讓妹妹金默玉嚇了一跳,原來她很漂亮,但抽起大煙,臉也變了,牙也變長了。再後來,兩姐妹就經常吵嘴,打架。

中老年的金默玉

眾所周知,第一代肅親王是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因戰功被封為親王,位列八大鐵帽子王,世襲罔替。一直到了第十代,也就是最後一位肅親王善耆,為復闢清王朝,把整個王府全部賣掉了,後搬到了旅順。金默玉就是在旅順出生的。四歲時,父母相繼去世。這件事轟動了旅順,因為王爺的喪事排場極其壯觀,讓當時的很多人大開眼界。就連四歲的金默玉也有一些記憶。她仍保留著一張自己出生時住的一幢二層樓房的照片。她回憶說,當時住的小樓環境很美,她經常眺望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肅親王善耆

金默玉可以說一口地道的東京日語,並可以用日文寫一手漂亮的文章。她用日文寫了一本書。她曾受邀到文史館工作,又擔任了北京滿學研究學會會長,並通過自己募集的資金,支持了一批滿學研究著作。晚年的金默玉一直燙著短髮,外面經常套著一件白毛衣,臉上皺紋很少,言談舉止中,仍保留著一種大家閨秀的氣質。

最後一位王爺——順承郡王文葵

第一代順承郡王名叫勒克德渾,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曾孫。努爾哈赤的第次子是代善,被封為禮烈親王,代善的第三子薩哈璘被封為穎親王,而勒克德渾就是薩哈璘的第二子。從清初到清末,順承郡王一共有11代,其中有四個是弟襲兄爵,兄襲弟爵,所以,一共有15位順承郡王。民國六年,第11代順承郡王訥勒赫因病去世。此時,溥儀仍是小朝廷的「關門皇帝」,按照當時的皇室優待條例,「清王公世爵仍其舊」。因訥勒赫沒有男嗣,由文葵過繼,並承襲爵位。文葵說,「我是最後趕上龍旗的人。」當時清朝的國旗叫龍旗。

順承郡王訥勒赫

文葵雖然襲爵順承郡王,但已經沒有實際的收入,因為當時小朝廷本身已經不夠開銷。即使,任何進項沒有,但王府的架子依然存在。為了維持一百多人的生活開支,文葵不得不賣東西,最後不得不賣房產,就這樣支撐了十年。順承郡王府以7萬5千元(銀幣)賣給了張作霖。當時,王府共有200多間房子,還有一些家具,包括桌子和穿衣鏡等。就這樣,文葵帶著家人從王府搬了出來,在鼓樓的王佐胡同買了一座100多間的房子。之後,接著變賣家產,五十年代,賣給了政府。六十年代,文葵一家搬到了一戶兩居室的房子裡。當時,他們一家三代擠在這房子裡,在北京已經屬於困難戶。

張作霖

文葵把自己當年「順承郡王」的封冊交給了政府。這時,他也成了遜清最高爵位的皇室後裔。文葵的繼母就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家裡藏有很多慈禧和各王府福晉的照片。然而,後來這些珍貴的歷史照片,在特殊時期,下落不明。幾十年過去了,文葵依然記得當年自己被受封為順承郡王的場景。他說,「前清時,襲爵的具體事務由宗人府辦理,封冊由禮部製造,到了民國就由財政部造封冊。」封冊造完後,用黃綾子包好,並放在一個扎著黃綾子的小亭子上。這種亭子是專門放封冊的,有人抬著。亭子要從乾清宮的丹墀上出發。宮裡派人抬著放有封冊的亭子,經過西華門,到達順城郡王府。文葵要帶領王府人員跪在門口接迎。等到皇帝派來的人和亭子都進了王府大門,文葵起身進門。這時,亭子放在院子裡,文葵要到正殿等著。此時,正殿早事先準備好了蓋有圍子的桌子,正使把封冊放在桌子上。

金冊

這時,有個唱贊禮的站在桌子的左邊,正副使站在桌子的右邊,文葵則穿著郡王服到桌子前行三跪九叩大禮。之後,由宮裡派來的人讀封冊上的「上諭」,讀完後,文葵才能站起來,並向北站著。正使把封冊交給文葵,文葵接過後,旁邊的隨侍捧著紅漆的託盤,上面鋪有黃綾子。文葵把封冊放在託盤上,隨侍再把託盤放到事先預備在右邊的另一張桌子上。此時,所有封爵的過程才算結束。因為,這是文葵一生中做得最隆重的事,所以,對此記憶猶新。晚年的文葵喜歡清靜的生活,有時提筆寫寫字,畫點畫。但左右鄰居中很少人知道這位老人就是清朝的末代順承郡王。

豫親王的後代——金志照

我們對北京東單三條的協和醫院最熟悉不過了,但很少人知道此處的原址就是當年豫親王多鐸的府邸。更為奇特的是,豫王府的大門前石獅子呈俯臥狀,並不是蹲立。豫親王的後人金志照先生說,「這是因為豫親王多鐸對清朝開國的貢獻很大,清朝認為他的功勞在諸王中是最高的。他太辛苦了,所以府前的石獅子俯臥著,表示讓他的戰馬休息休息。」

晚清民國時期協和醫院

第一代豫親王就是努爾哈赤的十五子,多爾袞同胞弟弟。在36歲的人生中為清朝江山得開創立下了汗馬功勞。入關時大破明軍擒獲洪承疇等人,入關後,擔任安國大將軍南徵,進軍揚州,破城時請擒獲明朝大臣史可法並殺之,後又到南京推毀南明政權,擒獲明朝福王。多鐸一生徵戰無數,卻最終被當時八旗兵最怕的天花打敗了。入關前,八旗兵極少得天花,而入關後,極易得此病,並且很難治癒。因此,在清朝八旗兵中稱「未得天花痊癒者,不算健全的人。」後來的康熙皇帝之所以能成為九五之尊,他小時得過天花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多鐸沒有康熙的命硬,36歲就被天花奪走了性命。

豫親王多鐸

然而,到了末代豫親王端鎮時,因坐吃山空,也像其他王府阿哥一樣,先是賣王府,把王府賣給了美國人開醫院,也就是今天的協和醫院。後來,又要賣祖墳,為此和本家打官司,最終因為端鎮有美國人的幫助,打贏了。隨之,他把歷代豫親王的圓寢墳墓挖開。因清朝王爺的棺材都是金絲楠木做的,價值很高。於是,端鎮把這些金絲楠木的棺材換成了杉木棺材,並把金絲楠木全賣了,錢由他一人獨吞了。金志照雖與端鎮是本家,但因為這件事很多本家與端鎮從此不相往來。

晚清太和殿內金絲楠木柱子

金志照先生說,「豫王的後人中曾出過兩位大學士。其中一位就是他的曾祖父麟書。朝廷六部的尚書,他都任過,光緒二十二年,被授武英殿大學士,正一品大員。」後來的民國大總統徐世昌就是金志照曾祖父的門生。金志照依然還記得,自己小的時候,曾祖父雖然早已不在了,但徐世昌仍不忘恩師之情,常來慰問。金志照的父親名叫定榕,母親是巴魯特氏,蒙古族。祖父去世後,家裡由祖母掌家。祖母雖是二品夫人,卻沒有文化,不懂生計,為了生活,隨便變賣家裡東西。那時,家裡的宋版《史記》被當成破爛賣。尤其,讓金志照記憶最深的是,父親雖有文化,但不通人情世故。家裡不論誰來,想看家裡的東西,父親都會讓他們看。家裡原來有八座用黃金打造的八仙塑像,沒想到後來在夜間被人偷走了。因為,這八座黃金八仙塑像價值連城, 被盜的新聞曾在北京四九城轟動一時。

徐世昌

後來,金志照的父親不得不在當時北京市財政局擔任稅警,一個月才12塊大洋,根本供不起金志照上學。所以,金志照十六歲被迫退學,後來,一邊幫人抄書,一邊補習功課,考上了醫校,從此一生從事醫務工作。

金志照信札

上面是八大鐵帽子王中的睿親王、肅親王、豫親王、順承郡王的後代。歷盡滄桑,曾經的王公子弟也成了普通百姓。他們曾經擁有別人難以想像的財富,僅僅幾十年,所有的財富已不屬於自己。有的甚至還不如現在的普通百姓。回首過去,展望未來,唯有放下,從頭開始,融入社會,才能繼續走下去。下面將繼續講到禮親王、克勤郡王、莊親王、鄭親王的後裔。

相關焦點

  • 見證八大鐵帽子王后代,坐吃山空,由富變窮,有人三代蝸居兩居室
    這是清初因功勞而被冊封的諸王,為後來八大鐵帽子王的設立奠定了基礎。 不過,鐵帽子王的出現是1778年乾隆為多爾袞平反時才有,這些王爺有著比親王還高的特權。既可以世襲罔替,也可以不因隔代傳位而降級,還可以每年享受著俸銀1萬兩和俸米1萬斛。
  • 清「八大鐵帽子王」的最後結局
    如果因事被革除爵位,可由本家其他子孫繼承。本家假若無人,還可以由旁支子孫襲封。這叫「世襲罔替」,俗稱「鐵帽子王」。這項規制發端於清初,定製於乾隆。禮親王代善 代善父子抬著皇太極登位   「八大鐵帽子王」之中,禮親王代善一家出了三位,佔去了將近一半。
  • 揭秘四大鐵帽子王八字:富貴沖天,命由天定,生死有別,各安天命
    很多人認為這是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使然,有人認為這是政治鬥爭的必然,有人認為這就是他們命中注定的。禮親王代善:癸未、庚申、壬午、壬寅代善作為太祖努爾哈的次子,在八大鐵帽子王中資格最高,起初地位也最高。在八旗中,代善父子領正紅旗與鑲紅旗兩旗兵丁,勢力相當強。在八大鐵帽子王中,代善及其後代更是佔據三個位置。
  • 讀古知今|清「八大鐵帽子王」的最後結局
    如果因事被革除爵位,可由本家其他子孫繼承。本家假若無人,還可以由旁支子孫襲封。這叫「世襲罔替」,俗稱「鐵帽子王」。這項規制發端於清初,定製於乾隆。禮親王代善 代善父子抬著皇太極登位   「八大鐵帽子王」之中,禮親王代善一家出了三位,佔去了將近一半。
  • 清朝初年八大鐵帽子王,代善一家為什麼就佔了三個?
    清朝的王爵一共有兩個等級,分別是郡王和親王,而我們在看清宮劇的時候,往往會發現還有一個稱號叫做鐵帽子王,那麼這又是個什麼級別呢?當然這個鐵帽子王並不是爵位的名稱,而是擁有這個稱號的人,他們的爵位能夠世襲罔替。
  • 「豪不過三,富不過六,窮不過九」是什麼意思,古人的話句句在理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句俗語是「豪不過三,富不過六,窮不過九」,這句俗語到底說的是什麼意思,其中的三、六、九又有哪些特殊的含義?理解了這句俗語,就知道什麼是物極必反和否極泰來了。豪不過三我們首先來說「豪不過三」,豪指的就是豪氣,現代人稱一個人有錢,經常說對方是「土豪」。
  • 清代「鐵帽子王」最後下場為什麼都很慘
    如果因事被革除爵位,可由本家其他子孫繼承。本家假若無人,還可以由旁支子孫襲封。這叫「世襲罔替」,俗稱「鐵帽子王」。這項規制發端於清初,定製於乾隆。皇太極 「八大鐵帽子王」之中,禮親王代善一家出了三位,佔去了將近一半。這在清朝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怪事。
  • 風水不好窮三代?老一輩流傳下來的八大風水禁忌,建議收藏看看!
    風水不好窮三代?老一輩流傳下來的八大風水禁忌,建議收藏看看!俗語說:「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儘管各種各樣的不如意佔了絕大部分,只要其中一部分是滿意的、順利的,也能非常幸福的生活。這篇文章就列舉了八大風水禁忌,多懂一些總沒壞處!1.把東西放在房間裡的時候,必須要和牆壁面對面,避免露出現象。整體外觀參差不齊,不僅外觀難看,而且對風水流通也有很大影響。以水渠為例,水渠兩側的平滑邊緣變直的話,水流速度會變快,兩側出現突飛猛進的水流速度就會變慢。2、玄關不能對著陽臺的窗戶:玄關對著陽臺的窗戶。
  • 農村俗語「寧要窮後富、不要富後窮」到底啥意思?又有啥道理?
    導語:農村俗語「寧要窮後富、不要富後窮」到底啥意思?又有啥道理?在農村民間流傳著各種各樣的農村俗語,而這些俗語也廣為人知。這些俗語都是我們的先人通過自己親身經驗總結而來。這些俗語經過幾百年甚至幾千年,還能流傳到現代。其實原因正是太過貼近我們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
  • ...我的家由窮變富,由富變美了!」丨天柱縣鳳城街道教場村村民石宗柱
    我把國旗升在門前的旗杆上,見證我家由窮變富,由富變美。也昭示著我家胸懷祖國,心中有黨,立志脫貧。下一步,我將採取「居家+旅遊+種養殖戶」的模式,發動村民搞種養殖,讓更多的鄉親增收邁小康。
  • 清代的鐵帽子王到底鐵不鐵?
    清初「八大鐵帽子王」的說法自乾隆時期才有,是後世之人對他們的尊稱清初「八大鐵帽子王」的說法自乾隆時期才有,是後世之人對他們的尊稱,而非入關之時即已具備。八王之得以入世襲罔替之列,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曲折歷史。
  • 清朝的鐵帽子王比一品大員還厲害?盤點清朝鐵帽子王誰最能打仗
    究竟鐵帽子王和一品大員誰更厲害呢?容小編細細道來,鐵帽子王是爵位,一品官是官位,官見到爵是要行禮的,可見鐵帽子王地位是優於一品大員的。清朝的爵位分為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排名越靠前,地位則越高。
  • 老話說「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原來我們都理解錯了它的含義
    導讀:老話說「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原來我們都理解錯了它的含義我們農村人啊,又勤勞又能幹,做什麼事情都愛琢磨,我們的祖先經過了幾千年的經驗總結出來了很多規律,他們把這些規律匯成文字就變成了我們農村人嘴裡經常說的諺語和俗語,現在我們農村人只要一講道理,就喜歡搬一些諺語俗語來做論證
  • 俗語「窮走水一家毀,富涉淫三代貧」,啥意思?古人的金玉良言!
    俗語「窮走水一家毀,富涉淫三代貧」,啥意思?古人的金玉良言!說起貧窮與富有,自古以來這樣的貧富關係都是存在的,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生活中不乏富有之人,更不缺乏窮人。當然!無論處於什麼樣的生活狀態,千萬不要放棄自己做人的底線以及尊嚴。
  • 12月喜鵲來報喜,天上掉金,地上生財,生活由窮變富的3星座
    12月喜鵲來報喜,天上掉金,地上生財,生活由窮變富,在擁有好桃花的同時,也有足夠的實力獲得雙子座,得到自己喜歡的人後,他們也能在短期內實現自己的價值,而且感情中的雙子座也越來越積極積極,越來越有活力,讓對方感到驕傲。天蠍座天蠍座的人性格很強。表面上總是面無表情,但內心很熱。
  • 清朝「鐵帽子王」到底是什麼官銜?權力有多大?
    清朝兩百多年歷史,一共誕生了12頂鐵帽子王。其中前期8位鐵帽子王,是在清朝開國過程中立下卓絕功勳的皇族,因功封賞。而後來的4位鐵帽子王,則是由歷代皇帝恩封的。 什麼是「鐵帽子王」? 正式名叫「大清世襲罔替親王」,俗稱「鐵帽子王」。
  • 國外常有幾百年的大家族,而中國富不過三代|大衣哥養兒女警示
    針對這樣的一個情況,今天我們說下「國外超有幾百年的大家族,而中國富不過三代,大衣哥養兒女啟示」這麼一個話題。所謂富不過三代,網友們普遍認為就是第一代經過努力奮鬥,積累了一定的財富,超過了一般人所擁有的財富.是相比較而言的.本來一代富有了,就為後面的一代代人打下了發展的基礎。
  • 《窮富翁大作戰》:香港真人秀帶動富幫窮
    《窮富翁大作戰》:香港真人秀帶動富幫窮 本報記者 高珮莙 《 青年參考 》( 2014年01月01日   21 版)
  • 「窮不過三輩,富不過三代」,這句俗語有什麼依據?真相直指人心
    可有時我們卻忽略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好在古人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他們總結出了一句俗語,用來警醒我們,那就是:"富不過三代"。《孟子·離婁章句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 爭奪帝位失敗,還能掌握軍權,其後人成為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
    而且失敗的一方,還掌握了軍權,後人還成為八大鐵帽子王之一。這個人就是豪格。豪格是皇太子的長子,皇太子在1636年改國號為清,自己開始稱帝。1643年,皇太極猝然崩逝於盛京後宮,生前未立下遺旨讓誰接班。這樣皇位就空下來了,有很多皇子都想爭奪皇位。尤其是那些掌握八旗軍的皇子,手裡本錢更多。而豪格作為皇太極的長子,支持者非常多,很多人都想擁立他做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