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退位時,清朝的12位鐵帽子王,他們各懷鬼胎,有三種不同表現

2020-12-24 歷來現實

什麼是鐵帽子王?

回答這個問題要從中國古代的分封制說起。

分封制就是中國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收買人心,對那些為自己打江山立功的大臣、貴族進行封賞的制度。

一般來說都會對那些人給以爵位,封王封侯,同時還給予他們不同程度的特權;這種制度從周代就開始了,一直延續到清朝。

每個朝代封賞的叫法和待遇不盡相同,鐵帽子王是清朝特有的叫法,待遇也別出心裁。清朝在建國之初,對為他們打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大臣進行論功行賞。

當時滿清統治者也封賞了很多功臣,其中還有幾個漢族大臣。比如尚可喜被封為平南王,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

不過從統治者內心來講,封異姓為王是權宜之計,擔心他們造反。所以異姓、異族為王下場都不太好,找個茬就免去爵位、剝奪封號,還拿走性命。

只有對自己家族的人,皇帝才是真心的。

滿清在開國前期和統治時期,皇室宗親共有12個人封王,被稱為鐵帽子王。

顧名思義就是可以世襲,跟鐵打一樣牢靠。不但活著享盡榮華,死後還能配享太廟,更死去的皇帝們在一起接受後人朝拜。

不用說,鐵帽子王對大清是忠心耿耿、死心塌地的。

鐵帽子王是跟大清一個鼻孔出氣的,他們是既得利益集團,大清退位了,一切特權肯定受到影響。因此說大清滅亡的時候,他們內心肯定是無比悲哀,一百個不樂意。

可是,鐵帽子王在大清滅亡的關鍵時候,因為性格不同,採取的策略、也不盡相同。總的說來,他們的態度大體分為三類。

一、堅決反對、誓死捍衛。

良弼、毓朗、溥偉、載濤、載澤、鐵良等人為首的清朝皇族,立場相同,他們不甘心失敗,不自量力,要螳臂當車,阻擋歷史車輪滾滾前進,武力勤王,誓死捍衛滿清反動政權。為了這個共同目標,他們組建了反革命組織——宗社黨。

宗社黨的宗旨就是擁護溥儀英明領導,反對袁世凱的北洋軍閥犯上作亂,對於亂臣賊子要堅決鎮壓,格殺勿論。在這些大清忠臣、死硬分子中,溥偉就是鐵帽子王恭親王。他是恭親王奕訢鬼子六的孫子,世襲鐵帽子王爵位。

剩下的人,也都是親王大臣的後代,他們計劃罷免袁世凱的內閣總理,必要時除掉袁世凱,讓毓朗、載澤主持內閣工作,由鐵良擔任國家武裝部隊總司令,鎮壓"亂黨"。

但他們的圖謀在浩浩蕩蕩的時代潮流面前,註定會一敗塗地,宗社黨頭頭愛新覺羅·良弼也在1912年1月溥儀退位前被革命黨刺殺身亡。

另一個堅決反對清帝退位的就是肅親王善耆,此人在當時的鐵帽子王裡面地位較高,當時他拒不在溥儀退位的詔書上簽字。

溥儀退位後,他投靠日本人想復闢,兩次發起滿蒙獨立運動,還把自己的女兒金碧輝送給日本人川島浪速,這個金碧輝日後改成日本名字,她的名字幾乎無人不曉,就是臭名昭著的特務川島芳子。

但民主已經成為天下大勢,專制已經成為過街老鼠,頑固分子善耆的陰謀註定要失敗。

二、吃裡扒外、響應民國。

按照常理,不管表面如何,在內心裡,大清的鐵帽子王對滿清的滅亡是兔死狐悲的,但卻有一個人非常高興,這個人是慶親王奕劻。

武昌起義前,奕劻臨危受命出任首任清朝內閣總理大臣,組成慶親王內閣。可是這個慶親王是個大貪官,被稱為和珅第二,愛財沒底線,早已被袁世凱收買,變成一個「內奸」。

武昌起義後,奕劻認賊作父,讓袁世凱代其出任總理大臣。袁世凱逼溥儀退位的時候,又給奕劻五十萬兩白銀,奕劻見錢眼開,屁顛屁顛跑前跑後勸說隆裕太后,讓溥儀退位。

三、明哲保身、默不作聲。

溥儀退位前,由於宗社黨愛新覺羅·良弼被刺,鐵帽子王爺們驚恐萬狀,知道大勢已去,無力回天,覺得還是明哲保身的好,所以他們就選擇了集體沉默。他們是順承郡王訥勒赫、克勤群王晏森、禮親王世鐸、鄭親王昭煦等人。

而且袁世凱雖然是曹操第二,但也沒有把事做絕,對待自己的舊主們,還是非常客氣的。在袁世凱制定的《清室優待條件》中,給予皇族們極其優厚的待遇。親王們還可以保留自己的財產,擁有很多政治特權。因此多數親王們對溥儀的退位是聽之任之的。他們不想表態,因為表態了也沒用,何苦做無謂的掙扎呢?

不管鐵帽子王們支持還是反對,他們的態度已經無關緊要。因為軍權掌握在野心家袁世凱手裡,袁世凱想取而代之,誰也奈何不了,別說是12個,就是120個鐵帽子王也只能風中嘆息了。

相關焦點

  •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為何只有兩人站出反對?
    清朝的世襲制度一般是傳一代降一級的,親王將爵位傳給兒子就是郡王,鐵帽子王的爵位不論傳多少代,都是原先的爵位。由此可見鐵帽子王的權勢浩大,他們與皇權的關係非常微妙,這些人世受皇恩,一代皇權遭到威脅,這些人理應站出來,可在溥儀退位的時候,這些鐵帽子王中有人不聞不問,有人反對,更有甚者居然還有人勸退位。當時溥儀雖然小,但他知道退位就意味著他失去了一切。接下來本人就來一一為大家解釋宣統皇帝當朝時被逼退位的十二位鐵帽子王的表現。
  •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的態度如何?
    清代鐵帽子王,是指開國初期八位因軍功而得以將爵位世襲罔替、永不降襲的親郡王(開國軍功世襲親郡王: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承澤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以及清代中期恩封的怡親王(胤祥)、後期恩封的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共計十二家親郡王。這十二家鐵帽子王爺,和清朝相始相終,共同走過了或長或短的歷史進程。
  • 清朝12位「鐵帽子王」對應12位帝王,很巧合?更巧合的,還在後面
    胤祥,也因此成為了清朝「守成」階段第一個「恩封鐵帽子王」。自此,清朝的12位「鐵帽子王」全部出現。不管是歷史巧合還是故意使然,清朝一共傳承12位帝王,正好對應了12位「世襲罔替」的王爵。但是,如果細分下來,12位帝王和12位「鐵帽之王」竟還有著更為巧合的一一對應。
  • 清朝有12個「鐵帽子王」,可為啥慈禧偏看上醇親王家的兩個兒子?
    看《我的前半生》,了解清朝故事!我們本文來給各位讀者聊一下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眾所周知,清朝一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有8位是清朝在建立之初立下功勳的皇室成員,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 鐵帽子王在清朝有幾個,是不是真的免死?
    鐵帽子王其實在中國歷史上並沒有這麼一種爵位,而是在清朝時對一些功勞極大、爵位高並且世襲罔替的親王的統稱。從清朝入關到清帝退位,一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這個稱呼直到乾隆皇帝時才出現,最早是指滿清入關定鼎天下立下卓越功勳的八位皇室宗親。除此之外,在清中後期又陸續分封了四位「鐵帽子王」,所以清朝的「鐵帽子王」共12位。
  • 清朝的鐵帽子王比一品大員還厲害?盤點清朝鐵帽子王誰最能打仗
    究竟鐵帽子王和一品大員誰更厲害呢?容小編細細道來,鐵帽子王是爵位,一品官是官位,官見到爵是要行禮的,可見鐵帽子王地位是優於一品大員的。清朝的爵位分為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排名越靠前,地位則越高。
  • 什麼是「鐵帽子王」 都有誰是「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以下特權:一是「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清代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這八位同時還有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代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 大清帝國12大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的說法其實從乾隆時期才有,是後人對他們的尊稱,指的是滿清入關定鼎天下立下卓越功勳的八位皇室宗親。除此之外,在清中後期又陸續分封了四位「鐵帽子王」,所以清朝的「鐵帽子王」共12位。相比於其他親王,這12位親王享有非同尋常的特權,所以才被稱為「鐵帽子王」。他們享有的特權有三:第一,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第二,俸祿優厚;第三,王府世襲罔替。
  • 一代不如一代的「鐵帽子王」,為何從榮耀無比墮落成恥辱的代名詞
    撰文/趙固仁 清朝王爵分封的最高標準是「世襲罔替」,因此後世子孫因此福蔭,成了權貴中的翹楚。如果王爺犯罪,就判其人,卻不削爵位,有旁支承襲,因此這種特權被稱之為「鐵帽子王」。 那麼這種「鐵帽子」的榮耀與權柄能夠維持多久還是永遠不會「生鏽」?
  • 王中之王!清朝「鐵帽子王」到底是什麼官銜?權力有多大?
    清朝兩百多年歷史,一共誕生了12頂鐵帽子王。其中前期8位鐵帽子王,是在清朝開國過程中立下卓絕功勳的皇族,因功封賞。而後來的4位鐵帽子王,則是由歷代皇帝恩封的。 什麼是「鐵帽子王」? 正式名叫「大清世襲罔替親王」,俗稱「鐵帽子王」。
  • 雍正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子孫世襲罔替的權力,為何被慈禧給廢了
    但是鐵帽子王就不同了,這玩意兒就是個萬金油,你是鐵帽子王,那麼你的世代子孫都能繼承鐵帽子王的爵位,這就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特殊待遇。因此不知道有多少王爺們,他們爭取不到皇位以後,就想著爭取一個鐵帽子王噹噹。不過很可惜,整個大清朝,只有12位鐵帽子王。
  • 溥儀退位,為什麼要頒布3次退位詔書?
    說起清朝的滅亡時間,我們大家都知道,是1912年。這一年,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宣布退位,自此,清王朝宣布滅亡。當然,這也標誌著從秦始皇開始,在中國歷史上綿延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就此宣布結束,中國就此走向了共和制。 但真的是這樣嗎?
  •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揮霍完家產淪為窮人,晚年靠拉車維持生活
    清朝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有8位是清朝開國時立下赫赫戰功的皇親宗室,鐵帽子王甚至要比一般的親王的待遇和特權還要好,其封爵可是世襲罔替永遠不變,同時還能享有配饗太廟的特殊榮譽。還有4位鐵帽子王屬於後來恩封,他們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而受封。
  • 清朝:「八旗旗主」和「鐵帽子王」見面,誰給誰行禮?
    和歷代王朝一樣,清朝都有嚴格的爵位制度,親王等級最高、郡王次之,最低為鎮國將軍,每一級都有世子一名,不同的是世子在繼承爵位的時候都會自動降一級,親王變郡王,郡王變貝勒,直至最低的鎮國將軍後不再降級
  • 「 大清帝國之12大鐵帽子王 」
    除此之外,在清中後期又陸續分封了四位「鐵帽子王」,所以清朝的「鐵帽子王」共12位。                                              相比於其他親王,這12位親王享有非同尋常的特權,所以才被稱為「鐵帽子王」。他們享有的特權有三:第一,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第二,俸祿優厚;第三,王府世襲罔替。
  • 清朝鐵帽子王將35個子女送國外,告誡別當中國人,一女兒家喻戶曉
    愛新覺羅·善耆,清朝十二鐵帽子王之一的肅親王,爵位世襲清初皇太子長子豪格,乃是不折不扣的滿清貴族宗室。他對清王室忠心耿耿,連死後諡號也被賜"忠"字,但他的忠只對清皇室,而非對百姓,對國家,站在國家的層面來看,他是個不折不扣的"漢奸"。
  • 最被雍正重視的胤祥,死後晉封鐵帽子王,這個爵位傳承了幾代呢?
    另一方面是他們兩人的感情從小就十分親密,雖然兩人不是一母所生,但卻比雍正的同母兄弟胤禵還深厚。無人知道他們小時候的感情大概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建立的,但從十三阿哥死的時候,雍正在寫給胤祥的祭文中曾提到,自己的算學還是對方教授這點來看,對方的感情維持估計有十年以上。
  • 清朝初年八大鐵帽子王,代善一家為什麼就佔了三個?
    清朝的王爵一共有兩個等級,分別是郡王和親王,而我們在看清宮劇的時候,往往會發現還有一個稱號叫做鐵帽子王,那麼這又是個什麼級別呢?當然這個鐵帽子王並不是爵位的名稱,而是擁有這個稱號的人,他們的爵位能夠世襲罔替。
  • 溥儀宣布退位後,這位封疆大吏仍在為清朝南徵北戰,打下很多地方
    此時的清朝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中,武昌起義成功後,很多省份迅速宣布獨立。清朝不得不重新啟用袁世凱鎮壓起義。結果清朝這一招可以說是自掘墳墓,袁世凱和革命黨開始談判,最後逼迫清帝遜位。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頒布了清帝退位詔書,清朝自此滅亡。不過我們不知道的是,清朝滅亡之後,仍有一位封疆大吏在為清朝南徵北戰,並攻佔了很多地方。這個封疆大吏就是多羅特·升允。
  • 溥儀退位後,大清的9位封疆大吏,他們都去了哪裡?
    在這個大背景下,滿清皇室和袁世凱、南京臨時政府籤訂了《滿清皇室優待條例》,然後溥儀宣布退位,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落下了帷幕。溥儀不再是皇帝了,大清也就不存在了,以溥儀為核心的封建官僚體系也就崩塌了,隨之而來的,他們就不再具備管理這個國家的合法性和正當性了,這也意味著,大清的9位封疆大吏也失去了管理地方事務的權力,那麼在這個大背景下,這9位手握實權的封疆大吏,他們去了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