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的起源、傳承,以及在宣統帝退位、清朝覆滅時,各家在任親郡王究竟是怎樣的態度和反應。
一、禮親王:起源於清太祖次子代善。代善在清太祖建立後金的天命元年(1616年)就被封為和碩貝勒,參與政務。天命十一年(1626年)清太祖去世後,代善帶頭擁立四貝勒皇太極繼位(即清太宗),因此得到皇太極的感激和倚重,崇德元年(1636年),清太宗將國號從「金」改為「大清」,改元稱帝,冊封代善為和碩禮親王,爵位世襲罔替。
代善死後,禮親王在其後裔中代代傳承,道光三十年(1850年),七歲的世鐸承襲禮親王爵位,為第十二代禮親王,此後世鐸先後出任內大臣、宗人府右宗正、宗令等職,光緒十一年(1885年),出任領班軍機大臣,成為中樞重臣。宣統三年(1911年),世鐸已經被少壯派王公趕到皇族內閣的諮詢機構弼德院,出任空頭顧問大臣之職,實際上遠離了朝廷權力中樞。至武昌起義爆發、南方各省紛紛獨立,清朝無法取得戰爭勝利,實際掌握朝政的隆裕太后在無奈之中以宣統帝的名義宣布皇帝退位,清朝就此滅亡。在最後的時刻,六十八歲的世鐸因為早已不在權力中樞,所以什麼動作也沒有、什麼話也沒說(說了也沒用),就這樣無聲無息地被動接受了清朝覆滅的結果。
1914年,七十二歲的世鐸去世,遜清小朝廷賜諡號「恪」,禮親王的爵位在他之後又「承襲」了三次,最後一代禮親王是世鐸的孫子濬銘。此後的歷史中,濬銘沒有了記載。
二、鄭親王:起源於清太祖之侄濟爾哈朗。濟爾哈朗是清太祖弟弟舒爾哈齊第六子,他追隨清太祖、清太宗兩代皇帝南徵北討,屢立軍功,受封為和碩貝勒。崇德元年(1636年),濟爾哈朗因軍功累積、被特別加封,晉為和碩鄭親王。這是非清太祖一系皇族中,所獲得的最高爵位。
順治十二年(1655)五月,五十七歲的濟爾哈朗去世,世祖悲痛萬分,詔令輟朝七日(整個清朝只有濟爾哈朗得享此殊榮),贈祭並立碑紀功。
濟爾哈朗死後,其次子濟度襲爵,改封號為「簡親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高宗乾隆帝追念濟爾哈朗當年的功勳,特命將「簡親王」封復為「鄭親王」,令第十代簡親王積哈納改稱鄭親王,並明確了鄭親王「世襲罔替」的資格。
鹹豐十一年(1861年),文宗去世,鄭親王端華和怡親王載垣、端華六弟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肅順等八人受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即顧命八大臣),出掌中樞。但被兩宮和恭親王聯手發動的辛酉政變所推翻,端華賜自盡,肅順問斬,鄭親王大宗一系被奪爵,遭到沉重打擊。同治四年(1864),鄭親王小宗、端華的族叔承志被允許承襲大宗,成為第十四代鄭親王。經過接二連三的奪爵轉封,鄭親王一系雖然沒有丟掉「世襲罔替」的資格,但是再也沒有參與朝政、執掌中樞的資格,除了按規矩領一份乾巴巴的俸祿之外,什麼權利也沒有,就是一個空筒子爵位而已,除了大典朝會列班參拜之外,朝堂上已經沒有了鄭親王的身影了。
武昌起義爆發時,在任鄭親王是慶至的孫子昭煦,時年不過十二,什麼職務也沒有,什麼主意也拿不了,在懵懵懂懂之間,就隨著大清的倒臺,成為了前朝王孫中的一員。此後昭煦為了生活,將祖產變賣一空,用於維持奢靡享受。最後甚至把祖墳都刨了,以獲取裡面的陪葬品,可謂是窮途末路。1945年後,昭煦就再也沒有音訊了。
三、睿親王:起源於清太祖第十四子多爾袞。多爾袞在天命十一年(1626年)清太宗剛剛繼位時被封為和碩貝勒。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功晉封和碩睿親王。
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暴薨,為了爭奪帝位,多爾袞和太宗長子肅親王豪格發生激烈衝突,幾乎火併。最後多爾袞退讓求其次,以輔政王身份擁立清太宗第九子福臨即帝位(清世祖順治帝),自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入關後,先後獲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順治七年(1650年)冬,多爾袞死於塞外狩獵途中。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世祖下詔剝奪多爾袞的帝號、王爵及攝政王稱號,並掘墓挫骨以洩憤。
多爾袞過繼弟弟豫親王多鐸第五子多爾博為養子。多爾袞死後,多爾博起先襲封睿親王,很快隨著多爾袞的死後追論罪行而被革爵,歸宗信親王府(多鐸之子多尼改封信親王),由信親王多尼照看。康熙十一年(1672),多爾博帶著貝勒的身份去世。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高宗為多爾袞徹底平反,恢復了他睿親王的封號,重新為他修復墳塋,追諡號「睿忠親王」,並補入皇族玉牒中。並讓他的五世孫(名義上的)淳穎改承襲睿親王爵位,同時,晉封修齡為豫親王,兩王爵皆明確為「世襲罔替」資格,並將多爾袞、多鐸配享太廟。
宣統三年(1911年)時,在任睿親王是淳穎的玄孫魁斌,擔任沒有什麼權力的閒職,沒有左右政局的能力。魁斌也參加了最後一次御前會議,但只是隨波逐流,並沒有實際性的建議和發言。隨著隆裕太后(德宗皇后)在會議上代表宣統帝宣布退位後,魁斌也就渾渾噩噩地和清朝一同退出了歷史舞臺。
四、豫親王:起源於清太祖第十五子多鐸。多鐸在天命十一年(1626年)十三歲的時候被封為貝勒,領鑲白旗旗主。崇德元年(1636年),多鐸晉封為豫親王,並掌管禮部。崇德八年(1643年)後,,多鐸被委以軍國重任,多次出任清軍主帥,四處徵討。
順治六年(1649年)三月,徵戰多年的多鐸因感染天花而去世,年三十六。次子多尼承襲豫親王爵位,後降為信郡王。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高宗為多爾袞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同時晉封多鐸後裔信郡王修齡為豫親王,明確睿親王、豫親王皆為「世襲罔替」,配享太廟。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修齡玄孫懋林襲爵豫親王。懋林並沒有什麼實權,只是隨班參加朝會、領取俸祿而已。
辛亥年時,作為鐵帽子王的懋林毫無態度,和睿親王魁斌、鄭親王昭煦一樣,隨大流般地漂浮於風雲變幻的政局中,最後和清朝一起退出了京師政治舞臺。1913年,懋林去世,兒子端鎮「襲封」豫親王,這是第十四代(含信郡王)、也最後一代豫親王。1948年,端鎮最後一次出現在大眾面前,是將重達二百七十兩(市兩)的豫親王金印賣給中央銀行,引起社會轟動。此後,就再也沒有端鎮的公開消息了。
五、肅親王:起源於清太宗長子豪格。豪格在天聰六年(1632年)七月,首封為和碩貝勒。崇德元年(1636年),晉封和碩肅親王,掌戶部事務。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因事被降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軍功,重新晉封肅親王。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清太宗猝死後,作為皇長子的豪格原本非常有機會繼承皇位,但是在多爾袞兄弟的堅決反對抵制下,豪格失去了承襲大統的權力,將皇位讓給了九弟福臨。
順治三年(1646年),豪格奉詔出徵,以靖遠大將軍的名義徵討陝西、四川。至順治五年(1648年)正月,四川平定,二月,豪格班師返京,世祖親臨太和殿設宴慰勞長兄豪格。但是多爾袞和豪格積怨已久,追究其過,下獄論罪,四月,豪格暴薨於獄中,年四十歲。順治八年(1651年),世祖為大哥豪格平反昭雪,恢復和碩肅親王爵位,並立碑賜祭,以示懷念。
豪格平反後,第四子富綬承襲親王爵位,改封號為「顯親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第五代顯親王(含豪格)、豪格曾孫蘊著復號「肅親王」,此後肅親王在豪格後裔中傳承了四代,光緒二十四年(1898),善耆承襲王爵,成為第九代肅親王。
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時,善耆任民政部尚書,是朝廷實權派。他和鐵良、良弼、溥偉等人組織「宗社黨」,堅決主張武力解決南方革命黨,並要求罷免袁世凱,停止南北議和。宣統三年十一月二十九(陽曆是1912年1月17日,民國已經宣告成立),隆裕太后在袁世凱逼宮的無奈中召開御前會議,商討皇帝退位事宜,善耆和恭親王溥偉堅決反對,要求抵抗到底。十二月初八(1912年1月26日),宗社黨的重要成員、軍諮府軍諮使良弼被革命黨人彭家珍刺殺炸,身受重傷,兩日後去世。宗社黨成員惶恐膽寒,唯恐步良弼後塵,紛紛閉門不出。清朝失去了最後掙扎能力。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1912年2月13日),隆裕太后舉行最後一次御前會議,頒布最後一道詔令,宣布皇帝退位。
皇帝退位後,善耆率家人逃離京師,前往日本人佔據的旅順地區,繼續從事復闢清朝計劃,1922年,善耆死在旅順。
六:承澤(莊)親王:起源於清太宗第五子碩塞。順治元年(1644年),十五歲的碩塞被封多為羅承澤郡王。順治六年(1649年),世祖因為太宗諸子、自己的兄弟中,沒有封親王者(豪格已死),而碩塞軍功最高,所以這一年六月,碩塞被晉封和碩承澤親王。
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五(陽曆是1655年1月12日),碩塞病逝,年二十七。其長子博果鐸承襲爵位,並改王號為莊親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高宗釐定開國諸王戰功、授予世襲罔替資格時,承澤裕親王碩塞得以入選,但是沒有得到配享太廟資格。雍正元年(1723年),莊親王博果鐸去世,沒有留下子嗣。雍正帝越過莊親王小宗後裔,直接命自己的十六弟允祿入繼博果鐸,並承襲莊親王爵位。
允祿襲爵後,莊親王爵位八傳,於光緒元年(1875年)傳到載勳手中。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載勳與剛毅受命為統率京津義和團王大臣,不久又被任命為京師步軍統領,各地義和團到北京後,都先去莊王府領命。庚子國變後,隨慈禧太后逃往西安,。《辛丑條約》談判時,莊親王載勳被指為「禍首」之一。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被革職奪爵。同年,載勳奉旨意在山西蒲州(今永濟)自裁。
載勳死後,莊親王爵位轉由其弟載功承襲,此時莊親王府已經破敗落魄,沒有了載勳在世時的權力和威風,只能低調行事。載功襲爵後罕有建樹,默默無聞,對於朝政沒有任何發言權,自然在宣統帝退位的時候不可能有什麼主見和態度,不過被動接受而已。
1915年,載功去世,長子溥緒「繼承」爵位,即最後一代莊親王。溥緒喜歡專事戲曲研究,後來改名莊清逸,1931年,在北京去世。
七、怡親王:起源於清聖祖第十三子胤祥。胤祥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十月初一生於京師皇宮,因為諸多原因,在聖祖生前沒有封爵,是個空頭皇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聖祖駕崩,世宗繼位,屬於世宗鐵桿的胤祥立即被封授為和碩怡親王。
在長期高負荷工作壓力下,胤祥的身體早已不堪重負,油盡燈枯。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四十四歲的胤祥病故於京師,為世宗鞠躬盡瘁。
胤祥去世後,世宗如同斷卻臂膀,食不甘寢不安,不顧君臣分別,堅持穿素服為其致哀,並著令胤祥之名由之前的「允祥」改回「胤祥」,賜諡號「賢」,再加「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於諡號前,以示恩寵。
同時,世宗確立了胤祥生前一直拒絕的「世襲罔替」待遇,把他的世子弘曉冊立為世襲親王,這是清初軍功世襲親王之後,第一家恩封世襲親王。怡親王的爵位六次傳承,道光五年(1825年),由尹祥的五世孫載垣承襲王爵。載垣在道光三十年(1850)受宣宗顧命,成為比自己還小十六歲的堂叔文宗鹹豐帝的輔政大臣。鹹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文宗臨終前又授載垣顧命,讓他和鄭親王端華、端華之弟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輔佐皇長子載淳即位,並明確顧命八大臣以怡親王載垣為首。載垣先後「兩受顧命」,權勢達到頂點。
和端華下場一樣,同樣由於和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及恭親王奕訢因權力爭鬥而產生尖銳矛盾,載垣也在兩宮和恭親王聯手發動的辛酉政變中被推翻,和端華、肅順同樣以「專擅跋扈罪」論死,於宗人府中賜自盡,怡親王大宗一系也被奪爵。
同治三年(1864年),怡親王小宗載敦成為第七代怡親王。光緒十七年(1891年)三月,載敦長子溥靜襲爵,成為第八代怡親王。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侵略軍侵入京師後,洗劫了怡親王府,並抓住了來不及逃走的溥靜。之後,怡親王溥靜詭異地死在自己府中,有傳言說是被侵略軍鞭答致死的。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因為溥靜「參與啟釁」,所以他的兒子們被剝奪承襲資格,怡親王爵位改由載敦次子、溥靜之弟溥耀的獨子毓麒承襲。毓麒就是是第九代、也是最後一代怡親王。這個時候,毓麒剛滿兩歲。
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城中隆隆炮聲中,宣告清王朝終於走到了盡頭。這個時候,頂著鐵帽子王名頭的毓麒不過才十一歲,哪有什麼意見和態度,還不是隨同其他王公一樣,接受皇帝退位的現實,成為普通平民罷了。
八、恭親王:起源於清宣宗第六子奕訢。宣宗在立儲時,於四子奕詝和六子奕訢之間猶豫不決。最終才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下決心由皇四子繼位,但是在寫建儲密詔的時候,還是留下兩諭,一為「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一為「封皇六子奕訢為親王」。這可以看出奕訢受重視地程度。
鹹豐年間,奕訢先後授十五善射大臣、領侍衛內大臣、鑲紅旗蒙古都統等職,並在鹹豐十年(1860年)擔任議和大臣,和英法聯軍談判。鹹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文宗鹹豐帝在熱河去世,獨子載淳繼位。因為權力爭鬥,兩宮太后和顧命大臣之間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奕訢協助兩宮太后發動政變,清除了輔政大臣,被授予議政王、軍機處領班,成為清朝中樞機構的實際控制者。此後奕訢在宦海沉沉浮浮,和兩宮尤其是慈禧太后的關係時和時不和。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十九,兩宮太后懿旨,加恩恭親王世襲罔替,這是第二個世襲罔替的恩封親王。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奕訢病逝,年六十八。由孫子溥偉承襲爵位。此後溥偉歷任官房大臣、正紅旗滿洲都統、禁菸事務大臣等職,是鐵帽子王中較為有權的「少壯派」。
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朝束手無策,只得起用袁世凱鎮壓革命。溥偉和良弼、善耆、鐵良等王公貴族堅決反對起用袁世凱,並組「宗社黨」,反對南北議和、反對皇帝遜位。
但是宗社黨的重要成員軍諮府軍諮使良弼被革命黨人彭家珍刺殺受重傷去世後,宗社黨成員頓時做鳥獸散,紛紛逃匿。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1912年2月13日),隆裕太后宣布詔令,向全國宣告皇帝退位。溥偉聞訊大怒,一面叫嚷:「有我在,大清就不會亡!」,一面先避居京郊戒臺寺,再後轉移到德國佔領下的青島,大肆聯絡在青島和外地的清朝遺老,策劃復闢。1922年,溥偉的重要同黨和財力的主要支持者善耆去世,這使得他認為復闢清朝的希望已經渺茫成空。同年秋,溥偉從青島移居大連。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溥偉投靠了日本人,想出任傀儡政權的首腦,但是日本人最終還是選擇了遜清宣統帝當傀儡。因此事,溥儀對溥偉心存猜忌,放心不下,擔憂溥偉奪走帝位,所以始終不願給溥偉任何職位,連日常零用錢也不肯給。
1936年初,窮困潦倒的溥偉猝死在大連一家旅社裡,終年五十六歲。
七、醇親王:起源於起源於清宣宗第七子奕譞。奕譞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文宗登基時封為醇郡王,同治三年(1864年)奕譞加親王銜,同治十一年(1872年)晉封親王。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同治帝去世,沒有留下子嗣,兩宮太后在近支宗室中選定奕譞次子載湉入繼大統,即清德宗。奕譞以德宗生父的身份,得以獲得世襲罔替資格,這是清朝第三個恩封鐵帽子親王。
光緒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奕譞逝世,年五十一歲。朝廷上尊號「皇帝本生考」,賜諡「賢」,稱「醇賢親王」。
奕譞去世後,第五子載灃承襲王爵。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載灃長子溥儀被選為嗣皇帝入承大統,載灃被授以監國攝政王、代理陸海軍大元帥,成為清朝實際上的執政者。
宣統三年(1911年)八月,武昌起義爆發,南方各省迅速參與,紛紛獨立,攝政王載灃在無計可施中,宣布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新一屆內閣總理大臣,將中樞軍政大權全部拱手讓給了死敵袁世凱,自己則以醇親王的名義「歸藩」,放棄了一切權力。
宣統三年十一月二十九(陽曆1912年1月17日),隆裕太后在袁世凱不斷逼宮中無奈地召開御前會議,召集皇族親貴,商討皇帝遜位、放棄政權,以保平安,參與朝會的前任攝政王載灃一是皇帝生父、身份尷尬,不好直接提出意見,以免讓人誤會自己有趁機奪權的意思,二是載灃為人其實老實內斂、沒有太大野心,在三年的監國攝政時間裡,其實已經心力交瘁、不堪重負,卸任後反倒有一些如釋重負的感覺,私底下認為遜位以保平安也不失為一種比較好的方案。所以,在御前會議中,載灃沒有什麼公開表示,也沒有發表發對宣統帝退位的意見,在平靜中,迎來了皇帝退位、清朝滅亡的最後時刻。
此後,載灃在北京舊居中深居淺出,低調行事,不大和外部有過多聯繫。九一八事變後,載灃拒絕日本人的誘降,堅決不前往東北,一直留居北平。新中國建立後,載灃搬到魏家胡同利溥營11號居住。1951年2月3日,因多年老病,感染風寒,載灃病逝於家中,年六十九。
十、慶親王:起源於清高宗第十七子永璘,但是得到世襲罔替資格的是永璘之孫奕劻。嘉慶四年(1799年),永璘晉封為慶郡王。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三月,永璘病重去世前,仁宗晉封其為慶親王,以示恩寵。
永璘的慶親王爵位因為是恩封,所以按制需要降等承襲,而他的後裔子孫由於犯事,又被革爵、降襲。至永璘第六子綿性之子奕劻襲爵時,只不過一個輔國將軍而已。
鹹豐二年(1852年)正月,奕劻被晉封為貝子。鹹豐十年(1860年)奕劻得以再晉封為貝勒。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穆宗大婚,奕劻因為操辦婚禮得力,被賞加郡王銜,授御前大臣。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甲申易樞」,奕劻因此得以主持清朝外交事務,並晉封為慶郡王,成為慈禧太后心腹重臣。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奕劻被晉封慶親王,權力地位達到頂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變發生,奕劻在關鍵時堅決支持皇太后,所以慈禧太后粉碎變法派反抗、重掌政權後,加封奕劻親王世襲罔替資格。這是清朝第四個、也是最後一個恩封世襲罔替親王。
奕劻為人貪鄙,掌權後大肆貪汙索賄、公開賣官鬻爵,積累了大量的個人財富。袁世凱利用奕劻貪鄙性格,用重金買通他、並和其子載振結拜,加以籠絡,使得奕劻父子成為袁世凱在朝廷中樞的主要內援。
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奕劻竭力主張啟用被攝政王載灃罷黜回原籍的袁世凱,因此和少壯派王公產生矛盾。不久,因軍情緊急,隆裕太后只得啟用袁世凱,火速入京代替奕劻為內閣總理大臣,重新組閣,奕劻則改任弼德院總裁。
宣統三年十一月二十九(陽曆1912年1月17日),隆裕太后因為袁世凱不斷以軍情逼宮,無奈之下只得召開御前會議,召集皇族親貴商討對策。奕劻因為事先已經受了袁世凱三百萬兩巨款的賄賂,並得到袁世凱保存其家產的承諾,於是在會議上提出皇帝自行退位、贊同共和的意見,遭到善耆、溥偉大罵,狼狽不堪。
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1912年2月13日),在袁世凱的恫嚇逼迫和奕劻的推波助瀾下,無計可施的隆裕太后舉行了最後一次御前會議,以皇帝名義頒布詔令,宣布清室接受退位主張,遜位而參與共和。
清朝滅亡後,奕劻害怕被其他遜清王公報復,不敢再居住在北京,偕同家眷子女長期居住於天津租界內,依靠聚斂來的巨額財富,繼續過著富貴安逸的生活。
1917年,奕劻在天津去世,年八十歲。起初遜清內務府給他擬定的諡號是「哲」,但是溥儀得知後,據不籤字同意,親自寫了「謬、醜、幽、厲」四個字讓內務府選,還恨恨地說:「他收了受袁世凱的錢,勸太后讓國,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就是斷送在奕劻手裡!」在載灃等親貴的勸說下,溥儀才勉強給奕劻一個「密」字諡號,並讓他的長子載振「承襲」慶親王爵位。至1948年載振去世時,奕劻留下的財富已經基本花完,雖然載振兄弟基本沒有淪落到窮困潦倒的地步,但是他們的子孫輩,已經享受不到父輩曾經的富貴,只能成為普通人,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了。
十一、十二、克勤郡王、順承郡王:起源於清太祖次子代善。其中克勤郡王源於代善長子嶽託,順承郡王源於代善第三子薩哈廉次子勒克德渾。(因為是次一級的郡王,所以合併介紹。)崇德元年(1636年),代善長子嶽託被太宗封為成親王。次年,嶽託因事被降爵郡王。崇德三年(1638年),嶽託率軍攻明,病死在濟南,太宗追封其為克勤郡王,讓其子羅洛渾襲爵,改封號衍僖郡王。羅洛渾子羅科鐸襲爵時,又改為平郡王。
天命十一年(1626年),清太祖去世,代善第三子薩哈廉再和兄長嶽託商議後,決定擁立四貝勒(即皇太極、清太宗),於是一同來到父親代善面前,主張推舉「才德冠世」的四貝勒。代善接受建議,太宗因此得以被擁立。而薩哈廉和嶽託一樣,被太宗視為擁立功臣,委以重任、倚重有加。
崇德元年(1636年),太宗準備封薩哈廉為多羅郡王,同年五月,薩哈廉尚未正式就封就去世了,太宗追封他為和碩穎親王,讓其長子阿達禮承襲郡王。崇德八年(1643年),阿達禮因為在太宗死後預謀迎立多爾袞,被祖父代善處死。順治五年(1648年)九月,薩哈廉次子勒克德渾因平定江南軍功襲封多羅順承郡王。
這兩個郡王,是太宗一係為了酬謝代善一系對自己的擁立,而特別加封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高宗議定開國諸王功勞,將嶽託的克勤郡王、勒克德渾的順承郡王正式列為世襲罔替爵位。
宣統三年(1911年)十二月隆裕太后召開御前會議、商量最後的對策時,時任克勤郡王是十六歲的晏森,時任順承郡王是三十歲的訥勒赫。晏森沒有任職,是個「空筒子」郡王,年幼無權,在朝會上如同透明人一樣,沒有任何態度和意見。訥勒赫倒是擔任正白旗滿洲都統,不過也是閒職,對於大廈將傾毫無辦法,只能隨潑逐流,被動接受皇帝退位、清室覆滅的結局。清朝滅亡後,晏森開始了平民生活。他如同其他王公一樣,靠變賣家產為生,短短幾年就將克勤郡王府基本敗光。最後只能放下架子,開始從事拉車為生。一直到1930年代,北平城內,都可以看到晏森拉車的身影,還被好事者拍攝照片,登上報紙,作為稀奇事報導。
訥勒赫在清朝覆亡後一直閉門不出,不理外事。1917年,訥勒赫去世,因為沒有兒子,由遜清朝廷出面,將訥勒赫的堂侄、六歲的文葵過繼給他,「承襲」順承郡王爵位,這就是末代順承郡王。
經過數十年時事變遷,到新中國成立後,文葵已經徹底成為平民中的一員,順承郡王府經過幾度風雨,也成為了新中國政協辦公機關。文葵閉門在家,不問世事,一心從事繪畫,除了在1961年成為東城區政協委員之外,沒有其他公眾活動。1992年,八十四歲的文葵在北京去世,他也是最後一位離世的清朝世襲鐵帽子王爺。
這就是清朝十二家世襲罔替親郡王的來歷和他們在清朝滅亡時的後裔情況。這些晚清鐵帽子王爺們都曾擁有高高在上的權勢地位,和普通人難以企及的巨量財富,但經歷了清朝覆滅的歷史滄桑後,不過短短幾十年,他們迅速消耗了幾乎所有的財富,成為普通平民,有的甚至還不如一般百姓。曾經的榮華富貴如同過眼煙雲,消逝不現,他們的政治特權地位也在歷史的激烈變革中,隨同清王朝一起被歷史長河所吞噬,成為了王朝覆滅的陪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