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退位,為什麼要頒布3次退位詔書?

2020-12-23 騰訊網

說起清朝的滅亡時間,我們大家都知道,是1912年。這一年,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宣布退位,自此,清王朝宣布滅亡。當然,這也標誌著從秦始皇開始,在中國歷史上綿延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就此宣布結束,中國就此走向了共和制。

但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不然!雖然皇帝已宣布退位,從君主制轉向現代政治的時候,對皇權的處理也沒有發生流血事件,但實際上,這次退位,並不徹底。簡單來說,清王朝此時並沒有完全退出歷史的舞臺。

熟悉這段歷史的讀者都知道,從1912年到1945年這段時間裡,溥儀一共退了三次位。直到1950年,蘇軍將溥儀押送過境,關押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後,大清王朝才算是徹底退出了中國政治的舞臺。

為何會這麼說呢?我們本文就結合這三次退位的經過來解釋一下!

第一次退位:1912年

1912年的這次退位,可以歸結成八個字:「權力沒了,勢力還在」!

首先來說,1912年的這次退位,最直接的原因,自然是辛亥革命的爆發,清政府眼看著大勢已去,加上袁世凱等人的威逼利誘,於是便索性退位了。

不過在這份退位詔書中,有這樣一條關鍵的內容,原文曰:

「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

這句話很好理解,說皇帝退位可以,但是有條件的,那就是新生的民國政府得優待皇帝一家。至於優待的條件也很簡單,一是保留皇帝的尊號不變,中華民國要以對待外國君主的禮節來對待退位下來的宣統帝溥儀;

二是要保證皇帝一家的生活待遇,這一點在後來明國政府頒布的優待政策中,有專門提到,即每年提供400萬兩白銀(後來新幣出後,改為400萬元)。

所以,僅從這兩條退位條件中我們就不難看出,溥儀雖然失去了皇帝的權力,但卻依然保留著皇帝的威望。而這種威望,如果處理得當的話,那麼實現君主制向共和制的轉型就非常容易。但反之,處理不當的話,皇帝的原有威望,就會成為新制度中的破壞性力量,甚至還會嚴重威脅到國家的安全。

所以,從這裡我們就不難看出,1912年的這次退位,並不能算作是真正的退位。

第二次退位:1917年

溥儀退位後,在小朝廷待得也算不錯。但到了1916年元旦的時候,袁世凱竟然公然違背歷史潮流,在紫禁城裡宣布稱帝。

在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中,溥儀曾說道,當時袁世凱的稱帝典禮是在紫禁城的三大殿中進行的,跟溥儀一家的住所只有一牆之隔。在袁世凱稱帝時候,溥儀看得清清楚楚,憤怒無比。

明明最初說好的,皇帝退位,讓你們去搞共和,但現在你們竟然不搞共和,而是當起了皇帝。這就讓前朝的遺老遺少,以及溥儀的擁戴者們認為,事情從一開始,就是忽悠皇帝退位,然後自己當皇帝。

當然,袁世凱稱帝是歷史倒退的表現,是絕對不能成功的。因此僅在90天後,袁世凱就在全國的聲討中黯然離世了。

不過,雖然袁世凱已死,但這卻讓溥儀心中充滿了無比的憤怒和嫉妒,在他的心中,皇位不僅沒有過時,反而還是一個人人都想要擁有的好東西,所以當年自己是被忽悠退位的,現在自然要繼續做回去。

從這個時候開始,溥儀的心中已經有了復闢帝位的想法。

終於,在後來張勳的促成下,溥儀正式宣布復闢。不過,這前後只維持了12天,等到段祺瑞帶領討逆軍打入北京後,溥儀便只得匆匆宣布退位。於是,便有了第二份退位詔書。

不過這份退位詔書比起前一份來,就相對比較猥瑣了,裡面大多數內容都是在推卸責任,即復闢只是張勳的一廂情願,並非溥儀的真實想法。

之後幾年中,雖然溥儀已經是偃旗息鼓,但關於他復闢的消息,卻還是時不時就攪動一下政壇。直到1924年,馮玉祥佔領北京城,才將溥儀一家趕出了紫禁城。不過,這並不代表大清王朝的餘暉徹底散去,這反而又是另一種開始!

第三次退位:1945年

我們知道,「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佔了我東三省,當時國際社會上一片譁然,認為日本擾亂了一戰後好不容易才穩定下來的國際秩序。西方的一些國家也對日本的所作所為提出了質疑和譴責。於是,為了緩解國際輿論的壓力,日本便決定在東北地區扶持一個傀儡政權,而這個政權的「領袖」的最佳人選,就是溥儀。

所以後來我們也都很清楚了,溥儀在日本人的扶持之下,建立了偽滿洲國政權。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候開始,溥儀又重新坐上了皇帝之位。

不過在1945年,日本戰敗後,溥儀的皇帝夢就當到頭了,再次宣布退位,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而這次退位,更加狼狽,他在中朝邊境一個名叫大慄子溝的地方,接過了一份日本人用漢語寫的文件,照著念了一遍,算是發布第三份《退位詔書》。

而反觀日本人之所以能佔據東北十多年,一方面靠的是武力,另一方面,溥儀的傀儡小朝廷所撐起來的門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這畢竟是毫無正統性,且違背歷史潮流的政權體系,必定還是無法長久的。

當然,這一次所發布的《退位詔書》,已經毫無「體面」之說,純粹就是賣國求榮的鐵證了。

之後的事情,我們也都很清楚了,溥儀在瀋陽打算坐飛機逃往日本的時候,就被蘇聯紅軍給逮捕了。隨後,蘇軍將溥儀移交給撫順戰犯管理所之後,大清王朝才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綜上所述,便是我們對溥儀三次退位做的簡單概述了!從他的這三次退位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在政治上,沒有白給的恩惠,一切都只是利益的交換罷了!」

相關焦點

  • 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12年頒發的退位詔書...
    他的退位昭示著,在中國延續了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的結束。 這個孩子卻不是溥儀,而是載漪的兒子溥儁。光緒二十五年,即公元1898年,慈禧太后頒布懿旨,由載漪的兒子溥儁做「大阿哥」,將來繼承同治為嗣,兼祧光緒皇帝為嗣。後來又不知是何原因,在光緒二十七年的 時候,廢除了「大阿哥」這個名號。隨著慈禧太后的年歲漸長,在光緒帝病重之時,因為無嗣,因此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下令將溥儀養育在宮中。
  • 大清都亡了,還頒布《退位詔書》有啥用?你看下內容,便能知曉
    事實上,《清帝退位詔書》的作用非常大,只是很多人不清楚。1912年2月12日,溥儀與隆裕太后頒布了三道退位詔書,正式宣告了清王朝的終結。退位詔書的起草人是清朝的狀元兼大臣、後來的實業家教育家張謇,這三道詔書寫的非常有水平,直到現在還有人稱讚不已。第一道詔書宣布了清帝的退位,將統治權交給中華民國,定位共和立憲國體。
  • 清帝退位詔書 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終結的標誌
    反映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重要標誌之一,就是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表6歲的皇帝溥儀頒布的「退位詔書」,通常稱為「清帝退位詔書」或「宣統退位詔書」「溥儀退位詔書」。一在中國歷史上,以往的「退位詔書」是指權臣當朝、皇室暗弱時,處於弱勢的君王不得已把皇位禪讓給大臣而發布的告天下書。
  • 清朝都亡了,《清帝退位詔書》還有什麼用?看下內容,你就明白了
    宣統三年十二月,公元1912年2月,隆裕太后臨朝稱制,代6歲的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頒布《退位詔書》,宣告清朝滅亡。末代皇帝溥儀的退位,宣告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就此終結,古老的中國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隆裕本來身體好好的,為何頒布退位詔書才一年,就突然去世了
    光緒聽後很高興,但慈禧卻不樂意了,因為她這樣開了頭,慈禧要想在做壽時大操大辦,就會遭人詬病。再中上隆裕不靈活,在後宮中不能做她的左膀右臂。因此,儘管隆裕天天勤於侍奉,可是慈禧還是不大喜歡她。雖然不喜歡,但好歹她是葉赫那拉氏家族的人,慈禧還是沒有對她多加指責。
  • 溥儀退位後,籤了《皇室優待條款》,為何還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
    溥儀退位後的《清室優待條款》1912年2月12日,隨著末代皇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民主共和的陽光第一次出現在古老的中國。(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儀退位詔書)總所周知,新成立的中華民國,對於主動遜位的清朝皇室成員予以優待,允許他們暫時住在紫禁城,每年還提供給他們400萬元的開支費用,還給他們配備衛隊,甚至還保護清朝的祖廟。
  • 溥儀宣布退位後,這位封疆大吏仍在為清朝南徵北戰,打下很多地方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頒布了清帝退位詔書,清朝自此滅亡。不過我們不知道的是,清朝滅亡之後,仍有一位封疆大吏在為清朝南徵北戰,並攻佔了很多地方。這個封疆大吏就是多羅特·升允。
  • 退位後的溥儀在皇宮中留影:與內弟嬉戲打鬧,婉容身穿民國服飾
    1908年12月2日,年僅3歲的溥儀在太和殿即位,隆裕太后和載灃攝政。第二年,改年號為「宣統」。溥儀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他在皇帝寶座上也就待了短短的三年。1912年2月12日,隆裕以太后名義頒布《退位詔書》,溥儀退位。
  • 溥儀退位,隆裕太后答應全部條件,唯獨1事死不妥協,袁世凱不要臉
    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光緒駕崩,他沒有子嗣,因此讓侄子溥儀繼位,史稱宣統帝。靜芬被尊稱為太后,上徽號「隆裕」,史稱隆裕太后。 辛亥革命爆發之後,隆裕太后讓袁世凱去南方談判,最後談判的結果是讓溥儀退位。隆裕太后知道大清氣數已盡,也答應退位。 袁世凱給隆裕太后提出了很多的條件,隆裕太后全部都答應了,可是唯獨一件事情隆裕太后不肯妥協。
  • 短短三百多字的行文的《清帝退位詔書》,到底有什麼作用?
    這封《清帝退位詔書》,短短三百多字的行文,說明了形勢,展露了情懷,明確了前景,留好了退路,真可謂是千古奇文!辛亥革命之後,袁世凱憑著手裡的槍桿子和革命黨叫板,最開始只想能實行君主立憲制度就好,他也滿足於當個大權在握的內閣總理。不過革命黨內部的混亂和武力的缺失、滿清大廈將傾的腐朽等等因素,都極大地刺激了袁世凱的野望——他準備自己當總統了!
  • 張作霖晚年已是陸海軍大元帥,見到退位的溥儀,依然選擇下跪
    如此豐厚的條件,溥儀只需做一件事——退位。 袁世凱的錢不好拿,但是對於毫無實權的溥儀來說,能拿到錢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倒也不錯,於是在這月的12日,溥儀向天下頒布了退位詔書,統治中國近300年的清朝就此畫上了句號。
  • 袁世凱一生中最大的貢獻,清帝退位詔書上加了一句關鍵的話,太重要了
    文/袁世凱一生中最大的貢獻,清帝退位詔書上加了一句關鍵的話,太重要了 大家好,小編帶你看歷史,今天的歷史故事已更新。 清朝最後一次早朝在1912年2月的一天舉行,隆裕太后代替溥儀宣讀了《清帝退位詔書》,全詔書一共有350個字,儘管字少,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裡面的內容可以點也不簡單。有人問過這退位詔書是誰弄得,百口不一,最有可能的事是晚清的狀元張季直。例如唐在禮就說過,「傳聞最盛的是南方張季直與趙竹君所擬之稿,用電報傳至京,後經汪袞甫、徐世昌等修改。」
  • 《清帝退位詔書》:國人高端話術的典範,三百多字藏盡各種名堂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後一任皇帝溥儀宣布退位。無論如何這一天都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天。這一天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登基之後,兩千多年帝制的正式結束(雖然之後上演過袁世凱稱帝、張勳復闢等事,可都只是過眼雲煙);也是統治中國268年的滿清壽終正寢的日子。
  • 退位後的童年溥儀,為騎自行車鋸掉故宮門檻,給胡適打電話聊天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籤發了大清王朝最後一道上諭:《退位詔書》,宣告了清王朝的結束。從嬴政公元前221年稱「秦始皇」開始,到1912年年僅6歲的溥儀退位,兩千多年的中國帝制的結束了。▲清帝退位詔書溥儀退位後,依舊享受皇室的優待條件,民國掌權者給溥儀每年支付400萬兩銀元。溥儀依舊住在紫禁城裡,也就是今天的故宮博物院。
  • 溥儀退位後,陝甘總督仍在率領八旗精銳攻城,差一點就成功了
    「八旗」是清代的根本制度,18世紀中葉,八旗營區系統地分布於全國的軍事要地,實行永久性的駐紮,但對八旗的優惠政策,導致了旗人走向了頹廢,先輩們的輝煌成就已成過眼雲煙,以致於現今談起八旗子弟,印象便是「寄生性、貪圖享樂」。
  •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為何只有兩人站出反對?
    由此可見鐵帽子王的權勢浩大,他們與皇權的關係非常微妙,這些人世受皇恩,一代皇權遭到威脅,這些人理應站出來,可在溥儀退位的時候,這些鐵帽子王中有人不聞不問,有人反對,更有甚者居然還有人勸退位。當時溥儀雖然小,但他知道退位就意味著他失去了一切。接下來本人就來一一為大家解釋宣統皇帝當朝時被逼退位的十二位鐵帽子王的表現。
  • 中國最後一位皇帝,溥儀退位被趕出皇宮後,那些後宮妃子去哪了?
    清朝頒布的最後一個詔書是溥儀退位詔書,以太后的名義頒布,雖然已經不是皇帝了,但當時的國民黨政府還是保留了很多對舊皇室的優待。甚至承諾每年給皇室成員400萬元的生活費用,允許溥儀和他的家人繼續在皇宮裡面居住,等到合適的時候再搬到頤和園去。
  • 清皇室為何選擇和平退位,而不是繼續負隅頑抗?主要是因皇族內訌
    2月12日,宣統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詔書中說道:「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清朝同意頒布退位詔書,也就意味著清廷完全接受了袁世凱和南方民軍所提出的建立共和政府的主張。隨著清帝退位詔書的頒布,中華民國正式取代清朝,成為中國唯一之合法政府。
  • 此人在清帝退位詔書中加了一句話 保我中華領土不失民族不少
    ——雨果 1912年2月12日,清宣統帝愛新覺羅 溥儀以清廷的名義,頒布了清帝退位詔書。 清愍帝退位詔 清帝退位的詔書是由著名的民族實業家(江蘇首富)、清末狀元張謇所擬定,袁世凱最終修訂。
  • 溥儀退位時,清朝的12位鐵帽子王,他們各懷鬼胎,有三種不同表現
    良弼、毓朗、溥偉、載濤、載澤、鐵良等人為首的清朝皇族,立場相同,他們不甘心失敗,不自量力,要螳臂當車,阻擋歷史車輪滾滾前進,武力勤王,誓死捍衛滿清反動政權。為了這個共同目標,他們組建了反革命組織——宗社黨。宗社黨的宗旨就是擁護溥儀英明領導,反對袁世凱的北洋軍閥犯上作亂,對於亂臣賊子要堅決鎮壓,格殺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