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清朝的滅亡時間,我們大家都知道,是1912年。這一年,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宣布退位,自此,清王朝宣布滅亡。當然,這也標誌著從秦始皇開始,在中國歷史上綿延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就此宣布結束,中國就此走向了共和制。
但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不然!雖然皇帝已宣布退位,從君主制轉向現代政治的時候,對皇權的處理也沒有發生流血事件,但實際上,這次退位,並不徹底。簡單來說,清王朝此時並沒有完全退出歷史的舞臺。
熟悉這段歷史的讀者都知道,從1912年到1945年這段時間裡,溥儀一共退了三次位。直到1950年,蘇軍將溥儀押送過境,關押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後,大清王朝才算是徹底退出了中國政治的舞臺。
為何會這麼說呢?我們本文就結合這三次退位的經過來解釋一下!
第一次退位:1912年
1912年的這次退位,可以歸結成八個字:「權力沒了,勢力還在」!
首先來說,1912年的這次退位,最直接的原因,自然是辛亥革命的爆發,清政府眼看著大勢已去,加上袁世凱等人的威逼利誘,於是便索性退位了。
不過在這份退位詔書中,有這樣一條關鍵的內容,原文曰:
「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
這句話很好理解,說皇帝退位可以,但是有條件的,那就是新生的民國政府得優待皇帝一家。至於優待的條件也很簡單,一是保留皇帝的尊號不變,中華民國要以對待外國君主的禮節來對待退位下來的宣統帝溥儀;
二是要保證皇帝一家的生活待遇,這一點在後來明國政府頒布的優待政策中,有專門提到,即每年提供400萬兩白銀(後來新幣出後,改為400萬元)。
所以,僅從這兩條退位條件中我們就不難看出,溥儀雖然失去了皇帝的權力,但卻依然保留著皇帝的威望。而這種威望,如果處理得當的話,那麼實現君主制向共和制的轉型就非常容易。但反之,處理不當的話,皇帝的原有威望,就會成為新制度中的破壞性力量,甚至還會嚴重威脅到國家的安全。
所以,從這裡我們就不難看出,1912年的這次退位,並不能算作是真正的退位。
第二次退位:1917年
溥儀退位後,在小朝廷待得也算不錯。但到了1916年元旦的時候,袁世凱竟然公然違背歷史潮流,在紫禁城裡宣布稱帝。
在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中,溥儀曾說道,當時袁世凱的稱帝典禮是在紫禁城的三大殿中進行的,跟溥儀一家的住所只有一牆之隔。在袁世凱稱帝時候,溥儀看得清清楚楚,憤怒無比。
明明最初說好的,皇帝退位,讓你們去搞共和,但現在你們竟然不搞共和,而是當起了皇帝。這就讓前朝的遺老遺少,以及溥儀的擁戴者們認為,事情從一開始,就是忽悠皇帝退位,然後自己當皇帝。
當然,袁世凱稱帝是歷史倒退的表現,是絕對不能成功的。因此僅在90天後,袁世凱就在全國的聲討中黯然離世了。
不過,雖然袁世凱已死,但這卻讓溥儀心中充滿了無比的憤怒和嫉妒,在他的心中,皇位不僅沒有過時,反而還是一個人人都想要擁有的好東西,所以當年自己是被忽悠退位的,現在自然要繼續做回去。
從這個時候開始,溥儀的心中已經有了復闢帝位的想法。
終於,在後來張勳的促成下,溥儀正式宣布復闢。不過,這前後只維持了12天,等到段祺瑞帶領討逆軍打入北京後,溥儀便只得匆匆宣布退位。於是,便有了第二份退位詔書。
不過這份退位詔書比起前一份來,就相對比較猥瑣了,裡面大多數內容都是在推卸責任,即復闢只是張勳的一廂情願,並非溥儀的真實想法。
之後幾年中,雖然溥儀已經是偃旗息鼓,但關於他復闢的消息,卻還是時不時就攪動一下政壇。直到1924年,馮玉祥佔領北京城,才將溥儀一家趕出了紫禁城。不過,這並不代表大清王朝的餘暉徹底散去,這反而又是另一種開始!
第三次退位:1945年
我們知道,「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佔了我東三省,當時國際社會上一片譁然,認為日本擾亂了一戰後好不容易才穩定下來的國際秩序。西方的一些國家也對日本的所作所為提出了質疑和譴責。於是,為了緩解國際輿論的壓力,日本便決定在東北地區扶持一個傀儡政權,而這個政權的「領袖」的最佳人選,就是溥儀。
所以後來我們也都很清楚了,溥儀在日本人的扶持之下,建立了偽滿洲國政權。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候開始,溥儀又重新坐上了皇帝之位。
不過在1945年,日本戰敗後,溥儀的皇帝夢就當到頭了,再次宣布退位,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而這次退位,更加狼狽,他在中朝邊境一個名叫大慄子溝的地方,接過了一份日本人用漢語寫的文件,照著念了一遍,算是發布第三份《退位詔書》。
而反觀日本人之所以能佔據東北十多年,一方面靠的是武力,另一方面,溥儀的傀儡小朝廷所撐起來的門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這畢竟是毫無正統性,且違背歷史潮流的政權體系,必定還是無法長久的。
當然,這一次所發布的《退位詔書》,已經毫無「體面」之說,純粹就是賣國求榮的鐵證了。
之後的事情,我們也都很清楚了,溥儀在瀋陽打算坐飛機逃往日本的時候,就被蘇聯紅軍給逮捕了。隨後,蘇軍將溥儀移交給撫順戰犯管理所之後,大清王朝才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綜上所述,便是我們對溥儀三次退位做的簡單概述了!從他的這三次退位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在政治上,沒有白給的恩惠,一切都只是利益的交換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