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本來身體好好的,為何頒布退位詔書才一年,就突然去世了

2021-02-13 必須知道的歷史

中國最後一位皇太后是隆裕太后。

隆裕太后名叫葉赫那拉·靜芬,是滿洲鑲黃旗人,小名叫喜子,外號「大木頭」。

之所以會得這麼不雅氣的外號,是因為隆裕太后不僅生著一張大冬瓜臉,還因為個頭高,有點駝背,再加上她性情木訥,因此才落了這個外號。

按說隆裕這身板這長相,是沒有資格做皇后的。那麼,她又說怎麼當上皇后的呢?

(隆裕太后劇照)

原來,她有一門好親戚,就是慈禧。她父親桂祥是慈禧的親弟弟,而她就是慈禧的親侄女。

隆裕長得醜,但性格柔弱,易於控制。一心想放個眼線在光緒身邊的慈禧,看上了她這一點。另外,也是想鞏固葉赫那拉氏在朝中的地位。所以,由她欽點,隆裕成了光緒的東宮皇后。

對於慈禧安排的這位大表姐,光緒很牴觸。他在結婚當夜,就委屈地當著隆裕的面大哭不止。隨後,更是不和隆裕親近,專寵年輕貌美又有見識的珍妃。

至於統攝後宮的權力,隆裕也沒有這樣的威風。後宮所有事宜,都由慈禧裁決,根本沒有她什麼事。正因如此,不光後宮嬪妃們對她不大尊重,就連太監宮女也對她多有怠慢。

隆裕儘管委屈,但也無可奈何,只能日日勤去給慈禧問安,唯恐自己有什麼疏漏,讓慈禧不高興。

除了去慈禧那裡,多半時間,隆裕就只能呆在鍾粹宮,靠嗑瓜子混時間。

隆裕算不得是聰明人,她為了討好光緒,還做了不少傻事。比如她隨慈禧和光緒從西安起駕回到京城不久,便到了她的生日。她知道光緒憂國,於是主動提出不舉行生日慶典活動,把錢省下來。光緒聽後很高興,但慈禧卻不樂意了,因為她這樣開了頭,慈禧要想在做壽時大操大辦,就會遭人詬病。

再中上隆裕不靈活,在後宮中不能做她的左膀右臂。因此,儘管隆裕天天勤於侍奉,可是慈禧還是不大喜歡她。雖然不喜歡,但好歹她是葉赫那拉氏家族的人,慈禧還是沒有對她多加指責。

(光緒和慈禧劇照)

1908年11月14日,光緒駕崩。次日,慈禧也撒手人寰。

不過,慈禧在去世前,就做了細緻的安排:醇親王載灃3歲的兒子溥儀被過繼給光緒,並肩祧兩房,同時承繼同治,繼承帝位。一直無子的隆裕,則被封為皇太后,並盡養母的責任,撫養溥儀,同時與攝政王載灃共同主持國政。

慈禧的離去,讓隆裕又喜又憂。喜的是慈禧對她還算厚道,給她封了皇太后的位份。憂的是爛攤子一樣的清王朝,她哪有能力操持。

果然,由於隆裕一直生活在後宮,與前朝根本沒有接觸,對政務更是一竅不通。因此,朝中大臣不光對她的話多不聽從,還慫恿載灃明裡暗裡奪她的權。隆裕無奈,她深知自己沒有慈禧的能耐,只好退求其次,專心撫養小皇帝溥儀。

然而,被歷史潮流挾裹著的清王朝,就像一艘破船一樣,根本不受載灃的控制。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各地紛紛脫離清廷鬧獨立,並強烈要求清皇退位。

革命的火焰愈燒愈旺,清廷倚仗的北洋新軍,卻根本不聽載灃的調遣。萬般無奈之下,載灃只得把曾被他削職回籍的袁世凱,請出來鎮壓革命軍。當然,載灃也知道想讓袁世凱出山,除非把軍政大權交給他。所以載灃交出攝政王印,辭去了職務。

(載灃劇照)

載灃走了,隆裕太后再次被推到清廷最高領導人的位子。然而她一個弱女子,除了抱著小皇帝哭,還能怎麼辦呢?無奈之下,隆裕太后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並對他說:「餘一切不能深知,以後專任於爾。」

可是袁世凱哪裡是什麼亂世英雄呢?他一面調遣北洋軍鎮壓革命軍,另一面卻又對革命軍暗送秋波,表示不反對革命,甚至和革命軍秘密談起條件來。

由於袁世凱的特殊身份,再加上革命軍當時也有種種顧慮,最後達成只要能讓清皇退位,就讓袁世凱做國民政府大總統的約定。

為了能早日坐上大總統的位子,袁世凱又周旋於國民政府和隆裕之間。最終,雙方達成共識,籤下《皇室優待條件》後,隆裕在袁世凱的矇騙恐嚇下,頒布了《退位詔書》。6歲的溥儀,尚未嘗到做皇帝的滋味,便成了遜帝。

清朝滅亡後,那些滿清遺老們對隆裕百般指責。將清朝滅亡的原因,歸結到她的頭上。

隆裕何嘗不難過,畢竟清朝近300年的基業,是在她的手上斷送的。所以她鬱鬱寡歡,拒絕見客,整日只是在宮裡怔怔地走來走去。連一向用來混時間的瓜子,也不嗑了。有時候看到溥儀,禁不住潸然淚下,抱著他好一頓哭。

到了次年隆裕的萬壽日,隆裕像往年一樣,等著眾人來朝賀。可是那些王親貴族們推脫著不知道,竟沒有一個人前來。唯有袁世凱派了個小秘書,以外國使臣覲見的方式,對她聊表祝賀。

望著冷清清高森森的御殿,隆裕太后悲從心起,竟一病不起,沒多久便去世了,卒年46歲。

可憐隆裕太后這一生,不得丈夫寵愛,不得婆婆疼愛,膝下又無子女,悽悽惶惶在宮中呆了近30年,最後還被滿清遺老們罵作賣國賊。

(參考史料:《我的前半生》《老太監的回憶》)

相關焦點

  • 溥儀退位,為什麼要頒布3次退位詔書?
    這一年,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宣布退位,自此,清王朝宣布滅亡。當然,這也標誌著從秦始皇開始,在中國歷史上綿延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就此宣布結束,中國就此走向了共和制。 但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不然!雖然皇帝已宣布退位,從君主制轉向現代政治的時候,對皇權的處理也沒有發生流血事件,但實際上,這次退位,並不徹底。
  • 大清都亡了,還頒布《退位詔書》有啥用?你看下內容,便能知曉
    為何中華民國不像其他朝代一樣,強勢上位,畢竟自辛亥革命的硝煙生起,清王朝已經名存實亡。事實上,《清帝退位詔書》的作用非常大,只是很多人不清楚。1912年2月12日,溥儀與隆裕太后頒布了三道退位詔書,正式宣告了清王朝的終結。退位詔書的起草人是清朝的狀元兼大臣、後來的實業家教育家張謇,這三道詔書寫的非常有水平,直到現在還有人稱讚不已。
  • 隆裕太后痛哭流涕:我無顏面對祖宗
    隆裕太后便是光緒皇帝的妻子,與此同時也是慈禧的親侄女,對於慈禧而言隆裕太后不過是她手中的工具,用來監視光緒皇帝的。而隆裕太后便夾在兩人的中間,艱難的度日。 慈禧去世後,隆裕太后以為自己能有翻身的時候了,可是很快辛亥革命的炮火打響,清朝的滅亡已經不可逆轉。
  • 隆裕明明是亡國太后,為何她去世後全國服喪,還下半旗為她哀悼?
    眾所周知,慈禧太后在晚年時迷戀上了拍照,出門看雪要拍照、打扮好了要拍照、穿了新衣服要拍照,並且不能一個人拍,她總喜歡拉著一群人一起拍,最慘的就是四格格,當年丈夫剛去世,想要回去送他一程,結果慈禧硬要拉著她拍照,看看四格格這不情願的表情。
  • 清帝退位詔書 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終結的標誌
    反映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重要標誌之一,就是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表6歲的皇帝溥儀頒布的「退位詔書」,通常稱為「清帝退位詔書」或「宣統退位詔書」「溥儀退位詔書」。一在中國歷史上,以往的「退位詔書」是指權臣當朝、皇室暗弱時,處於弱勢的君王不得已把皇位禪讓給大臣而發布的告天下書。
  • 清朝都亡了,《清帝退位詔書》還有什麼用?看下內容,你就明白了
    宣統三年十二月,公元1912年2月,隆裕太后臨朝稱制,代6歲的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頒布《退位詔書》,宣告清朝滅亡。末代皇帝溥儀的退位,宣告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就此終結,古老的中國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隆裕太后必須在武昌起義後下詔退位
    討價還價的主題是清帝退位後每年撥付給溥儀和後宮多少銀子。隆裕太后希望儘可能多地給自己和退位的小皇帝溥儀多一點生活費。而袁世凱馬上要「當家」當上國家的大統領了,他想儘量少開支一點財政費用;他對疲弱不堪的清廷剩下的家底很清楚,如果任由隆裕太后獅子大開口要錢花,他以後「當起家來」就會更加捉襟見肘。
  • 清皇室為何選擇和平退位,而不是繼續負隅頑抗?主要是因皇族內訌
    1912年,對於中國來說這註定是一個可以永載史冊的日子,就在這一年,中國結束了近2400年的封建歷史,走向了民主共和時代。2月12日,宣統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詔書中說道:「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 溥儀退位,隆裕太后答應全部條件,唯獨1事死不妥協,袁世凱不要臉
    靜芬被尊稱為太后,上徽號「隆裕」,史稱隆裕太后。 辛亥革命爆發之後,隆裕太后讓袁世凱去南方談判,最後談判的結果是讓溥儀退位。隆裕太后知道大清氣數已盡,也答應退位。 袁世凱給隆裕太后提出了很多的條件,隆裕太后全部都答應了,可是唯獨一件事情隆裕太后不肯妥協。
  • 末代太后隆裕晚年鬱鬱而終,為何死後卻贏得國人的同情與尊重
    1912年2月12日清朝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頒布退位詔書,由此為自秦始皇以來在中國延續2133年的皇帝制度畫上了句號。溥儀就這樣作為中國的末代皇帝被定格於歷史中,然而這時只有6歲的溥儀顯然無法獨自做出退位這樣的重大決定,事實上這時的溥儀甚至可能不知道退位對自己究竟意味著什麼。當時的清廷是由隆裕皇太后臨朝稱制,所以退位詔書在開頭就提到「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 短短三百多字的行文的《清帝退位詔書》,到底有什麼作用?
    這封《清帝退位詔書》,短短三百多字的行文,說明了形勢,展露了情懷,明確了前景,留好了退路,真可謂是千古奇文!辛亥革命之後,袁世凱憑著手裡的槍桿子和革命黨叫板,最開始只想能實行君主立憲制度就好,他也滿足於當個大權在握的內閣總理。不過革命黨內部的混亂和武力的缺失、滿清大廈將傾的腐朽等等因素,都極大地刺激了袁世凱的野望——他準備自己當總統了!
  • 袁世凱一生中最大的貢獻,清帝退位詔書上加了一句關鍵的話,太重要了
    文/袁世凱一生中最大的貢獻,清帝退位詔書上加了一句關鍵的話,太重要了 大家好,小編帶你看歷史,今天的歷史故事已更新。 清朝最後一次早朝在1912年2月的一天舉行,隆裕太后代替溥儀宣讀了《清帝退位詔書》,全詔書一共有350個字,儘管字少,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裡面的內容可以點也不簡單。有人問過這退位詔書是誰弄得,百口不一,最有可能的事是晚清的狀元張季直。例如唐在禮就說過,「傳聞最盛的是南方張季直與趙竹君所擬之稿,用電報傳至京,後經汪袞甫、徐世昌等修改。」
  • 隆裕太后,孫中山眼中的「女中堯舜」
    雖說百年歷史,波譎雲詭,她被當代史家輕輕帶過;雖說她本人在民國生活的時間,只有短短一年。但不可否認,當民國大幕開啟之時,她扮演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不錯,她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太后,隆裕太后。100年前的1912年2月12日,也就是中國傳統曆法的辛亥年臘月廿五,剛剛6歲的宣統皇帝溥儀奉垂簾聽政的隆裕太后的懿旨下詔遜位。《
  • 人物丨隆裕太后:孫中山眼中的「女中堯舜」
    雖說百年歷史,波譎雲詭,她被當代史家輕輕帶過;雖說她本人在民國生活的時間,只有短短一年。但不可否認,當民國大幕開啟之時,她扮演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不錯,她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太后,隆裕太后。100年前的1912年2月12日,也就是中國傳統曆法的辛亥年臘月廿五,剛剛6歲的宣統皇帝溥儀奉垂簾聽政的隆裕太后的懿旨下詔遜位。
  • 慈禧人生最後幾天,留下的三個決定一道口諭,為何被世人斥為糊塗
    普通人去世,如一滴水融入大海,悄然無聲。位高權重的人去世,就像熱鍋裡濺入水花,激起風浪無數。作為一個治國不怎麼樣,但是玩宮鬥一流的「女帝」,慈禧太后。她的闔然離世,也是晚清一個不小的動蕩。
  • 隆裕太后是亡國太后,窩囊了一輩子,為何死後贏得了國人的尊重?
    這個隆裕皇后不僅長得不漂亮,而且還不是很聰明,再加上她與慈禧太后的關係,光緒皇帝一直把她當成是慈禧太后安在身邊的一個耳目,時刻監視自己的一言一行。因此,光緒皇帝非常討厭隆裕皇后,只寵愛珍妃一人。按理說,她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應該與慈禧太后的關係很好才對,但是由於隆裕不夠聰明,慈禧太后卻看不上她,在宮中也難以討得慈禧太后的歡心。
  • 《清帝退位詔書》:國人高端話術的典範,三百多字藏盡各種名堂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後一任皇帝溥儀宣布退位。無論如何這一天都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天。這一天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登基之後,兩千多年帝制的正式結束(雖然之後上演過袁世凱稱帝、張勳復闢等事,可都只是過眼雲煙);也是統治中國268年的滿清壽終正寢的日子。
  • 清朝最後一次朝會:大臣不再跪拜,隆裕太后大哭道:無顏面對祖宗
    ——《大公報》 清末帝溥儀,一生三次登基,三次退位,在懵懂時被一個女人推上皇位,又在懵懂時被另一個女人親手送出了皇位。他埋怨過,不甘過,已說不清清末帝這個身份對他來說究竟是枷鎖還是榮耀。但他這一生終究跟大清,跟封建王朝捆綁在了一起,掙不開,逃不過。
  • 「亡國太后」隆裕:生前任人擺布,遭光緒帝嫌棄,死後因一件事舉國哀悼,被稱為「女中堯舜」
    (光緒三十四年,即公元1908年,光緒帝與慈禧先後去世,醇親王載灃年僅三歲的兒子溥儀繼承了大統,登上帝位,改元宣統,隆裕皇后被尊為皇太后。由於溥儀年幼,隆裕太后垂簾聽政,溥儀生父載灃為攝政王,一起執掌沒落的清王朝。)
  • 溥儀去世時,清王朝已經滅亡55年,為何骨灰還能被放入皇家陵園?
    1908年的11月14日,光緒帝去世,溥儀即位,然後第二天,慈禧太后去世。溥儀那時候可能連皇帝是什麼都不知道,更不用說治理這個國家,國政把持在隆裕太后和溥儀生父載灃手中。 1912年的春天,隆裕太后臨朝稱制,然後以自己的名義頒布了《清帝退位詔書》,然後大清就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