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阿哥胤祥備受雍正器重,成為鐵帽子王,他的後代混的如何?

2021-01-18 千佛山車神

愛新覺羅·胤祥是清朝十二個鐵帽子王之一,也是清朝首個恩封的鐵帽子王,在此之前鐵帽子王必須由軍功取得,胤祥則因輔佐雍正治國而破例晉封鐵帽子王。

早在雍正繼位的第二天,雍正便任命四位總理事務大臣,胤祥便是其中之一,並且當天就晉升胤祥為和碩怡親王。

(怡親王胤祥)

要知道在此之前的十多年時間裡胤祥一直不受康熙待見,直到康熙去世之時胤祥仍然未獲任何封爵,當時胤祥已經36歲了,身為皇子的他連個貝勒貝子都沒混上,說出來都有點心酸。

但一朝天子一朝臣,自打雍正一上臺胤祥可算是翻身了,上來就被封為親王,第一年就領了13萬兩的年俸,雍正還把自己曾經監管的鑲白旗佐領劃給胤祥,可見對胤祥的信任和疼愛。

胤祥和雍正自小關係就很不錯,雖然不是一母所生,但由於胤祥生母章佳氏是滿洲鑲黃旗包衣出身,地位不高且很早便去世了,胤祥自幼是由雍正母親德妃照料,兄弟二人脾氣相投,很是交好。

所以在雍正登基後胤祥立馬鹹魚大翻身,不僅晉封親王,還被允許爵位世襲罔替,而他的兒子們也因此封爵高升。

胤祥一共有九個兒子:

第一子:庶長子弘昌,母為側福晉瓜爾佳氏

第二子:早夭,未有名,母為庶福晉石佳氏

第三子:嫡長子弘暾,母為嫡福晉兆佳氏

第四子:嫡次子弘晈,母為嫡福晉兆佳氏

第五子:弘眖,母為嫡福晉兆佳氏

第六子:弘昑,母為側福晉烏蘇氏

第七子:嫡三子弘曉,母為嫡福晉兆佳氏

第八子:綬恩,母為嫡福晉兆佳氏

第九子:阿穆瑚琅,母為庶福晉那拉氏

這九子之中,第二子、第五子弘眖、第六子弘昑、第八子綬恩、第九子阿穆瑚琅,都沒有活到成年。

實際上胤祥只有弘昌、弘暾、弘晈、弘曉四個兒子可以繼承爵位。

其中第三子弘暾是胤祥的嫡長子,按理說應該由他繼承怡親王爵位,然而弘暾壽命也不長,剛剛成年就死了,雍正追贈他為多羅貝勒。

弘暾死後,能繼承爵位的只剩下弘昌、弘晈、弘曉三人了。

其中弘昌雖是長子,但可惜是庶出的,沒有資格繼承怡親王爵位,只是得益於老爹胤祥深受雍正器重,於是封了弘昌一個固山貝子。

弘昌出局之後,有資格繼承怡親王爵位的只有弘晈、弘曉二人,這倆人都是嫡子,弘晈是嫡次子,弘曉是嫡三子,按理說在嫡長子弘暾去世後,弘晈應該繼承爵位。

不過胤祥似乎對這個年長的兒子嫡子不放心,總擔心他惹出事兒來,於是怡親王的爵位被雍正交給了嫡三子弘曉。

而為了彌補弘晈,雍正又加封弘皎為寧郡王,雖然爵位不及親王,但也是世襲罔替。

至此,胤祥成年的四個兒子全都有了爵位,此外胤祥第六子弘昑病逝時也已經年滿十六歲,故而被雍正追封為多羅貝勒。

算上第六子弘昑,胤祥家出了一個親王、一個郡王、兩個貝勒、一個貝子,而且兩個王爵都是世襲罔替的,有清一代獨此一家。

胤祥一家的興起得益於雍正的寵愛,只是到了乾隆時期,胤祥家就不受寵了。

乾隆上臺後皇權已經非常穩固了,為顯示自己的仁愛,乾隆對親弟弟和叔伯兄弟們都是加官進爵。

其中作為胤祥的長子,弘昌被乾隆從固山貝子提升至多羅貝勒,至此胤祥在世的三個兒子一個是怡親王(弘曉),一個是寧郡王(弘皎),一個是多羅貝勒(弘昌)

大家不要小看了多羅貝勒,貝勒在清朝中前期也是個不小爵位,皇子也不是人人都能獲得貝勒的爵位,更何況弘昌只是個皇侄,能獲封貝勒就很不錯了。

但是弘昌對此並不滿意,由於性格爆裂,父親胤祥擔心他惹出事端,在此之前一直被圈禁在家中,直到乾隆繼位後才給放出來,他對於自己的經歷非常不滿,於是開始作妖。

同樣作妖的還有寧郡王弘皎,雖說弘皎獲封郡王爵位,而且還是世襲罔替的郡王,但弘皎仍然心存不滿,他認為自己是實際上的嫡長子,怡親王爵位本就該由他繼承,所以他對於現實也充滿了怨恨。

失衡的心態讓弘昌和弘皎走到了一起,他倆一同參與了弘晳逆案,試圖把乾隆轟下臺,擁立康熙時期的廢太子胤礽之子弘晳登上皇位。

弘晳逆案是清朝最後一起皇位爭奪事件,該事件很快就被乾隆察覺,弘皙一黨被盡數一網打盡,弘昌與弘皎兩兄弟也被抓了起來。

撲滅弘皙逆案之後,乾隆廢除了弘昌的貝勒爵位,並且將他一擼到底,直接降為閒散宗室,弘昌一支徹底告別歷史舞臺。

而弘皎雖然保住了寧郡王爵位,但世襲罔替的特權被廢除了。

兩個哥哥都身陷逆案,怡親王弘曉即便沒有參與其中,也肯定脫不了連累,他此後一生也沒有多大的政治作為,長期閒賦在家,以藏書為樂。

(參與弘皙逆案導致怡親王一族徹底失去了乾隆的信任)

弘曉死後,按照雍正帝的旨意,乾隆允許怡親王爵位世襲下去,包括追封在內,弘曉這支子怡親王爵位往下總共穿了五代六位王爺,直到同治皇帝繼位之初時出事了。

1861年鹹豐皇帝崩於承德避暑山莊,由於鹹豐帝的獨子同治皇帝太過年幼,鹹豐帝便任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贊襄政務大臣,輔佐年紀六歲的同治帝,史稱「顧命八大臣」。

其中怡親王載垣是顧命八大臣之首,他也是自胤祥之後最具影響力的怡親王了。

但是就在同年九月,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逮捕了顧命八大臣,載垣被賜自盡,而怡親王世爵也被一度廢除。

後來慈禧考慮怡親王世襲罔替的特權是祖制,不能輕易斷絕,於是便重新將怡親王爵位劃入弘皎一脈,由弘皎第四世孫載敦承襲怡親王,載敦死後爵位由其長子溥靜繼承。

(載敦和溥靜父子)

溥靜這個人沒多大能耐,但卻很愛煽風點火,他在義和團運動期間支持拳民與列強打仗,被列強所記恨。

當八國聯軍攻克北京後,怡親王府受到了格外的照顧,被搶的乾乾淨淨。而溥靜本人也被朝廷當做替罪羊,被圈禁革爵,當年就死了。

隨後怡親王爵位被交給了溥靜的侄子毓麒,毓麒在繼承爵位時才兩歲,等他11歲時大清就滅亡了,而他也成為最後一代怡親王。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十三阿哥胤祥給鄔思道送行,為什麼說對不起他?
    可是就在他當上皇帝的當天,一直輔佐他爭奪皇位的鄔思道卻提出了半隱,從兩個人當晚的鬥智鬥勇中,可以看出鄔思道絕頂聰明,終於說服了雍正帝,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但是值得思考的是,明明是鄔思道自己提出來的半隱,為什麼十三阿哥胤祥跟他說對不起他呢?《雍正王朝》中鄔思道提出要半隱,為什麼十三阿哥說對不起他?
  • 雍正王朝:十三阿哥胤祥,為何會在軍隊之中有著如此之高的威望?
    《雍正王朝》中的十三阿哥胤祥忠肝義膽、俠骨柔情,他是雍正最為信任和器重的兄弟大臣,在朝堂上享有極高的聲望與地位,同時他在軍隊之中的威望也是其他康熙皇子所難以企及的。《雍正王朝》之中的胤祥,從一開始就被塑造為一位帶兵打仗的阿哥,他為人豪爽、講義氣、重感情,辦事雷厲風行,帶著濃重的軍旅做派。而我們第一次直接了解胤祥在軍中時期的表現究竟如何,還是從隆科多與他的一番對話裡。
  • 胤祥:雍正最寵的弟弟,受封鐵帽子王,世襲罔替,後代命運如何
    大清朝二百多年歷史,只有12個鐵帽子王。 物以稀為貴,對於愛新覺羅氏的宗室來說,被封為鐵帽子王是至高無上的榮耀,12家鐵帽子王中,親王有十家,剩餘兩家只是郡王,爵位低了一等。而十家親王中,第一個不靠軍功受封的就是雍正的十三弟胤祥,只可惜,得到這樣的優待,子孫依然難逃衰落的命運。
  • 雍正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子孫世襲罔替的權力,為何被慈禧給廢了
    至於嶽託和勒克德渾就比較特別了,嶽託是代善的兒子,勒克德渾是代善的孫子,這麼一來,代善這一大家子,就出了3個鐵帽子王。以上8位,就是清朝初年,在他們創業的時候,通過戰功獲得爵位的8個鐵帽子王,除了沒有後代的,一直都擁有世襲罔替的資格。
  • 十三阿哥胤祥的福晉是誰?胤祥和兆佳氏相愛嗎?
    十三阿哥胤祥在電視劇步步驚心中是位非常有才華謀略的皇子,而且與四阿哥胤禛的關係非常好,對於四阿哥胤禛的幫助也是非常大的。步步驚心中的十三阿哥胤祥是一個積極上進,行事周密而且知識淵博的皇子。那麼歷史上的十三阿哥胤祥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呢?
  • 康熙十三子和雍正的關係有多好?十三爺的後代結局又是怎樣?
    康熙十三子叫允祥,確實和雍正的關係很好,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上,與雍正王朝裡是有點不一樣的,那就是允祥的實力沒有那麼強大。不過,因為允祥與雍正的關係十分之好,所以在雍正登基之後,他處理了那幾個跟他奪嫡的皇子之後,就十分重用了允祥,允祥對雍正最大的作用是在理政上面,所以允祥也最終被賜了鐵帽子王。
  • 最被雍正重視的胤祥,死後晉封鐵帽子王,這個爵位傳承了幾代呢?
    說到九子奪嫡,人們印象最深的除了雍正胤禛、八阿哥胤禩,剩下的莫過於十三阿哥胤祥,主要原因除了他也是九子奪嫡中的一員以外,還因為他是九子奪嫡中為數不多能夠善終的一人,甚至還榮寵至極,是雍正繼位最信任的第一人。
  • 雍正親自賜封的世襲罔替的怡親王,為何後來被廢掉了?
    初代的怡親王,也就是康熙皇帝的皇十三子胤祥,可以說是雍正皇帝最為信賴的兄弟,同時也是他最為倚重的大臣。雍正同十三爺胤祥的情誼是從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建立並且培養的,當初怡親王的生母章佳氏早逝,胤祥就是被寄養給了雍正的生母德妃烏雅氏的,所以胤祥在「九子奪嫡」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堅定的站在了雍正一邊,期間還為了雍正遭到了康熙的「圈禁」,原本備受康熙寵愛的他,也開始遭到了康熙的疏遠和冷落,再也沒有出現在康熙晚年的政治舞臺上。
  • 13歲少女被康熙瘋狂寵幸,生三個兒女,雍正:封皇貴妃葬入帝陵
    清朝以前,能夠與皇帝合葬的只有皇后,然而雍正繼位後,卻將一個女人追封為皇貴妃,並將葬在了康熙的景陵中,這個女人究竟有著怎樣的特殊背景?能夠讓雍正打破祖制呢?
  • 十三阿哥胤祥是康熙皇帝的傳位人嗎?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的十三阿哥胤祥和真實歷史上的十三阿哥胤祥,有所不同,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提到十三阿哥胤祥曾經帶兵打過仗而且還在軍隊威望極高,但是真實歷史上的十三阿哥胤祥,卻沒有帶兵打過仗,就更別提在軍中有威望的事情了,不過這不影響一部分人對十三阿哥胤祥的喜愛。
  • 雍正王朝:圖裡琛被隆科多坑慘,而他又是如何進行「反擊」的?
    八阿哥胤禩等人先是打著「整頓旗營兵務」,邀關外的四位「鐵帽子王」帶兵入關,並且與弘時配合,奪下豐臺大營與西山銳建營的控制權,從而讓雍正失去最為重要的武裝力量保障。緊跟著,「八爺黨」又通過隆科多,撤換了宮禁的衛戍部隊,這樣一來,又成功控制了整個皇城。
  • 世襲罔替的和碩怡親王,深受雍正信任,到清末他的後代怎樣了?
    說到九子奪嫡,人們印象最深的除了雍正胤禛、八阿哥胤禩,剩下的莫過於十三阿哥胤祥,主要原因除了他也是九子奪嫡中的一員以外,還因為他是九子奪嫡中為數不多能夠善終的一人,甚至還榮寵至極,是雍正繼位最信任的第一人。
  • 雍正和胤祥的關係到底有多好?胤祥的後代又有著怎樣的結局呢?
    十三爺深知為臣之道,並且他知道自己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十三爺從不恃寵自傲,爭功奪利,雍正對他多次的賞賜,都被他婉拒了。但是越拒絕雍正偏要給予更高的賞賜,雍正先是宣布他的這個親王可以世襲罔替,通俗點的說法就是鐵帽子王,雍正覺得這還不夠,後來又提出除了怡親王的爵位,再讓他選個兒子世襲郡王,嘖嘖嘖,雍正對十三爺真是沒得說!
  • 如果把雍正,比作德雲社的郭德綱,那麼誰才是他最中意的于謙
    皇帝登基後,一般他的名字就成為專有名詞了,其他人名、地名都不能用。比如故宮的北門,原來叫玄武門,康熙登基後,因為他的名字是愛新覺羅·玄燁,所以將「玄武門」改稱「神武門」。同樣道理,雍正(愛新覺羅·胤禛)登基後,他所有兄弟名字裡面的「胤」都改成了「允」。
  • 怡親王胤祥和雍正的關係,到底好到什麼程度?他的後代結局如何?
    康熙47年的時候,十三阿哥胤祥突然失寵於康熙,從此倍受冷落,慘遭軟禁長達十年之久。直到四阿哥雍正繼位後,胤祥才迎來人生的春天。
  • 雍正王朝:康熙皇帝為何到死也沒有放出十三阿哥胤祥的真正原因
    康熙皇帝的評語不是那個阿哥都能得到的,從康熙皇帝的評語中可以看出給十三阿哥胤祥定性「俠王」是非常準確的,也非常符合事實。【康熙帝對十三阿哥的評語】正直、義氣、表裡如一使他在兄弟們之間的角逐中吃盡了苦頭,他自己認為只有四哥胤禛能保護他,可他哪知道四阿哥胤禛想做孤臣,康熙老爺子也想成全他老四胤禛這位想做孤臣的想法,對他的鐵桿十三阿哥胤祥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找一個清淨的地方。四阿哥胤禛與十三阿哥胤祥二人都是太子胤礽的死黨。
  • 十三阿哥胤祥為何從沒被雍正猜忌過?懂分寸,唯一追隨雍正的阿哥
    雍正八年(1730年),康熙的十三阿哥,後來的怡親王胤祥病逝,他的去世讓雍正帝為之悲痛不已,雍正帝下詔「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
  • 雍正王朝:張五哥為何放棄當御前侍衛,執意要為十三爺胤祥守陵?
    《雍正王朝》中,忠肝義膽的十三阿哥胤祥在幫助雍正挫敗了「八爺黨」的「逼宮」陰謀後,自己的生命也就此走到了盡頭。而就在胤祥去世後,雍正的貼身侍衛張五哥,隨即主動選擇放棄了眼前所有的一切,隻身去為胤祥守陵。當然,張五哥此舉,不僅僅是要報答胤祥當年對於他的救命之恩,除此之外,他也是在為自己的將來做著準備和鋪墊。
  • 一代不如一代的「鐵帽子王」,為何從榮耀無比墮落成恥辱的代名詞
    從清代整個王爵來看,這種「鐵帽子」非常具有看點,原因是,在清朝建立之初,這些因功勞被封「鐵帽子王」的貝勒們確實作出了重大突出貢獻,但是裡的雙刃劍在這個問題上顯得也非常清晰,即晚清的覆滅也正是這些「鐵帽子王」的後人也起到了極其明顯的危害作用,甚至是在崩塌的總體原因都是「鐵帽子王」的各種腐化所決定的。因此成也「鐵帽子王」,敗也「鐵帽子王」蘊含著歷史的某種辯證規律。
  • 康熙十三子和雍正的關係究竟怎樣?十三爺及其後代結局如何
    雍正的一系列手法給人一種心狠手辣的感覺,但他卻對自己的十三弟格外的柔情和義氣,在混亂的權力之爭中二人為何能做到如此,十三爺後代的結局又如何呢,筆者在下文將會詳細分析。二人關係究竟如何?雖不是一母同胞,但卻又同病相憐之感。十三爺的生母早逝,被雍正的生母撫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