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襲罔替的和碩怡親王,深受雍正信任,到清末他的後代怎樣了?

2021-01-12 騰訊網

說到九子奪嫡,人們印象最深的除了雍正胤禛、八阿哥胤禩,剩下的莫過於十三阿哥胤祥,主要原因除了他也是九子奪嫡中的一員以外,還因為他是九子奪嫡中為數不多能夠善終的一人,甚至還榮寵至極,是雍正繼位最信任的第一人。

雍正是一個心機和手段都很深沉的人,在這方面幾乎不輸於他的父親康熙,但在對待自己的弟弟胤祥方面,卻是毫無保留地信任。一方面是因為他的自己的親密戰友,在九子奪嫡時期始終沒有背叛對方,甚至還為對方出人出力,所以雍正自然不會虧待他。

另一方面是他們兩人的感情從小就十分親密,雖然兩人不是一母所生,但卻比雍正的同母兄弟胤禵還深厚。無人知道他們小時候的感情大概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建立的,但從十三阿哥死的時候,雍正在寫給胤祥的祭文中曾提到,自己的算學還是對方教授這點來看,對方的感情維持估計有十年以上。

正因為胤祥的能力和感情都切合雍正所需,所以在胤祥死的時候,雍正非但打破皇室中要規避名諱的傳統,特地將胤祥的名字從後來的允祥改回胤祥,加封和碩怡親王。同時獲得這兩個殊榮,放眼整個清朝也只有胤祥一人。

而這兩大殊榮中,含金量最大的莫過於怡親王這個爵位,因為這個爵位和一般的貝勒、貝子以及輔國將軍等不同,他是最高等級的鐵帽子王級別,屬於世襲罔替的類型。換句話說,自胤祥這一代開始,他的子女至少有一人可以繼承怡親王這個爵位。

而歷史上胤祥的怡親王爵位一共傳到了清朝末年,而能夠得到怡親王爵位的子女一共有九個,不過大多存在感不高,但其中有幾位卻也經歷過一些特殊的事情而被載入了歷史,例如以下這兩位。

第一位是愛新覺羅·載垣,他是道光年間的怡親王繼承者,不過他另一個身份更加出名,那就是道光末年的顧命八大臣之一,地位與八大臣之首的肅順相差無幾。然而他的結局卻不是很好,雖然擔任了八大臣的職位,卻還沒來得及享受權利,就被慈禧和恭親王聯手扳倒,其中肅順被斬首,而載垣也被賜自盡,可謂悲慘至極。而胤祥一脈的怡親王爵位也在這個時候被廢除。

第二位則是愛新覺羅·溥靜,對方是在同治三年年間,載垣被重新恢復爵位之後,在光緒年間繼承了他父親載敦的怡親王爵位,然而好景不長的是,當時的清朝處於多事之秋,溥靜在擔任怡親王期間,因為支持當時的「義和團運動」而被慈禧慈禧革爵,其爵位轉入了毓麒頭上,對方也是載敦一脈的分支子孫,所以也有資格繼承爵位。

不過毓麒已經是胤祥一代最後的怡親王繼承者,因為當時他身處溥儀朝時期,隨著溥儀退位,王爵繼承系統也被廢除,到此和碩怡親王的歷史到此結束。

相關焦點

  • 雍正親自賜封的世襲罔替怡親王,為什麼到後來被慈禧廢黜了?
    雍正繼位後,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胤祥赤膽忠心,直至積勞成疾、中壽崩殂。胤祥去世後,雍正傷心不已,所以額外加恩「凡朕加與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可任意稍減」,所以將怡親王爵位晉升為永不降爵的鐵帽子王。和碩怡親王承襲情況胤祥是第一代怡親王,他齒續兒子共有九個。
  • 雍正嘉獎怡親王胤祥世襲罔替的資格,為何到了慈禧時期,被她廢了
    比如說你是親王,那麼一般情況下,世襲你爵位的下一代只能是郡王,除非他自己也立下大功。 但是鐵帽子王就不同了,這玩意兒就是個萬金油,你是鐵帽子王,那麼你的世代子孫都能繼承鐵帽子王的爵位,這就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特殊待遇。
  • 雍正親自賜封的世襲罔替的怡親王,為何後來被廢掉了?
    初代的怡親王,也就是康熙皇帝的皇十三子胤祥,可以說是雍正皇帝最為信賴的兄弟,同時也是他最為倚重的大臣。雍正同十三爺胤祥的情誼是從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建立並且培養的,當初怡親王的生母章佳氏早逝,胤祥就是被寄養給了雍正的生母德妃烏雅氏的,所以胤祥在「九子奪嫡」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堅定的站在了雍正一邊,期間還為了雍正遭到了康熙的「圈禁」,原本備受康熙寵愛的他,也開始遭到了康熙的疏遠和冷落,再也沒有出現在康熙晚年的政治舞臺上。
  • 雍正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子孫世襲罔替的權力,為何被慈禧給廢了
    比如說你是親王,那麼一般情況下,世襲你爵位的下一代只能是郡王,除非他自己也立下大功。但是鐵帽子王就不同了,這玩意兒就是個萬金油,你是鐵帽子王,那麼你的世代子孫都能繼承鐵帽子王的爵位,這就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特殊待遇。
  • 怡親王胤祥和雍正的關係,到底好到什麼程度?他的後代結局如何?
    直到四阿哥雍正繼位後,胤祥才迎來人生的春天。雍正剛一登基,就想到了他的這位十三弟,即刻封他為和碩怡親王,同時命他與胤禩,馬齊、隆科多三人共同擔任總理事務大臣。隨後又讓胤祥總理戶部三庫,後來雍正成立軍機處的時候,又讓胤祥擔任軍機大臣,除此之外,還讓他還統領漢軍侍衛,八旗兵丁,負責西北用兵事宜等多項工作,總之他為雍正分擔了很多重要的工作,足以看出雍正對他是多麼的信任。
  • 胤祥:雍正最寵的弟弟,受封鐵帽子王,世襲罔替,後代命運如何
    胤祥身體不適,臥床數月,康熙帝也沒有留下慰問他的隻言片語,對於這個兒子,康熙帝已經是不聞不問徹底放棄了。 胤祥的抱負在他的四哥雍正上位後才得以施展,雍正視胤祥為心腹,而胤祥在康熙晚年九子奪嫡中也全心全意的為雍正籌劃安排。
  • 親王和郡王的區別,除了出身有親疏之外,還在於一個世襲罔替
    1.親王和郡王都屬於清朝的高級爵位,但是親王比郡王高一等級在清朝的爵位授予等級中,宗室封爵的等次從高到低排序為:第一等和碩親王、第二等多羅郡王、第三等多羅貝勒、第四等固山貝子、第五等鎮國公、第六等輔國公、第七等鎮國將軍、第八等輔國將軍、第九等奉國將軍、第十等奉恩將軍。
  • 清朝親王級別會享受什麼待遇?
    清朝的親王爵位可分為三大類,前期的兩字親王和之後的和碩親王,以及世襲罔替的鐵帽子親王,具體待遇不同。如清朝剛剛入關之後的一段時期內,對西徵和南伐的立有戰功的皇族宗室的直系子弟加封親王,但這類親王絕非和碩親王。比如朝廷封碩塞的承澤親王(莊親王),封敬謹親王的尼堪,端重親王的博洛等。
  • 雍正和胤祥的關係到底有多好?胤祥的後代又有著怎樣的結局呢?
    在康熙晚年著名的九子奪嫡時期就老四和老十三就互相欣賞,彼此信任有加,二人達成了政治同盟,老十三胤祥全力支持老四胤禛上位,倘若沒有十三爺的輔佐,雍正王朝就沒那麼順當了。十三爺深知為臣之道,並且他知道自己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十三爺從不恃寵自傲,爭功奪利,雍正對他多次的賞賜,都被他婉拒了。但是越拒絕雍正偏要給予更高的賞賜,雍正先是宣布他的這個親王可以世襲罔替,通俗點的說法就是鐵帽子王,雍正覺得這還不夠,後來又提出除了怡親王的爵位,再讓他選個兒子世襲郡王,嘖嘖嘖,雍正對十三爺真是沒得說!
  • 十三阿哥胤祥備受雍正器重,成為鐵帽子王,他的後代混的如何?
    (怡親王胤祥)要知道在此之前的十多年時間裡胤祥一直不受康熙待見,直到康熙去世之時胤祥仍然未獲任何封爵,當時胤祥已經36歲了,身為皇子的他連個貝勒貝子都沒混上,說出來都有點心酸。但一朝天子一朝臣,自打雍正一上臺胤祥可算是翻身了,上來就被封為親王,第一年就領了13萬兩的年俸,雍正還把自己曾經監管的鑲白旗佐領劃給胤祥,可見對胤祥的信任和疼愛。
  • 王爺、親王和郡王的區別
    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四種形式十二等爵,其中輔國將軍以上還分世襲罔替和世襲遞降兩類。一般情況下,因為功封王爵者多屬世襲罔替,也就是俗話說的「鐵帽子王」。因為恩封爵位者則多屬世襲遞降,但在遞降到輔國將軍這一爵位時便不再遞降。獲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的宗室並不能世襲,每世遞降一等。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
  • 康熙為什麼在臨終前,讓雍正一定要善待代善禮親王的後代呢?
    康熙在決定了大清皇位給四阿哥胤禛後,康熙要雍正恩待禮親王代善後代:「太祖皇帝之子禮親王之子孫,現今俱各安全,朕身後爾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這正因為禮親王代善為滿清立下了赫赫戰功,並且對皇太極和順治父子有擁立之恩,在兩次爭嗣鬥爭關鍵時刻,不僅敢於直言,並有獨到眼光,使兩代嗣位得以順利即位,還穩定了清入關前統一的大局。
  • 從清代的封爵制度,探析親王、郡王和藩王的具體區別
    睿親王多爾袞畫像當然,如果某位親王和郡王得到了皇帝的特別信任,得到了其他擁有具體實權的官職,那麼對於這些人來說,便是非常幸運的。例如雍正帝心中比親兄弟還親的十三爺胤祥,除了擁有和碩怡親王的霸氣頭銜,還有議政大臣、軍機大臣等擁有實權的官職,而且在乾隆年間還被追賜「世襲罔替」之權,成為清朝第九位鐵帽子王(清中後期第一位),在這樣環境下的親王和郡王才是最高端的體現。
  • 清朝胤祥的女兒為何被雍正收養?真的是雍正為了鉗制胤祥嗎?
    愛新覺羅·胤祥,康熙第十三子,雍正朝的第一寵臣,也可以說是整個清朝第一寵臣,但雍正登基後卻將胤祥之女收在宮中。有人說這是雍正為了牽制胤祥,其實這種觀點十分可笑。雍正如果想牽制胤祥為何要替他養個女兒?把他兒子帶在身邊不好嗎?要知道古代時女兒根本沒有政治地位,更別說做人質了。
  • 世襲罔替——醇王
    老七還有一個側福晉,生了三個兒子,就是照片裡三位(照片上次用過,是為了寫載濤和載洵的出繼情況),從左到右,分別是載濤、載灃和載洵。 老七在鹹豐年間一直是郡王,到同治年初,以他憨厚簡單的性格,參與幫助既是大姨子又是小嫂子的慈禧奪取政權,不過也只是在同治三年加親王銜(這個「加什麼什麼銜」基本等同於現在「享受正職待遇」,但沒有正式任命)。一直到同治十一年,皇帝大婚,老七才正式晉封醇親王。也就是在這次大婚期間,老六恭親王接受了爵位世襲罔替的恩典。
  • 「郡王」提拔到「親王」有多難?
    但是,到了皇太極稱帝後,宗室的爵位劃分,才開始逐漸清洗起來。並且有了按照等級劃分的宗室爵位制度。當時的宗室爵位制度,仍有很大不足。皇太極劃分時,規定親王、郡王,全都允許世襲罔替。也就是親王的子孫,將來也可以繼承親王的爵位。這就是後來「鐵帽子王」的來源。這種做法,有很大的缺陷,那就是供養宗室所需要財政支持,對於國庫來說,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負擔。
  • 世襲罔替——有清一代「八大家鐵帽子王」的由來
    現在逐個介紹如下:1.和碩禮烈親王代善。他是努爾哈赤的第二子,明萬曆三十五年,以擊敗烏拉部族的「功」,得到「古英巴圖魯」的稱號;在努爾哈赤稱天命元年的時候,被封為和碩貝勒,參與了國政。後來在他的八弟皇太極繼承父親的帝位之後,又晉封為和碩兄禮親王;在他侄子福臨(順治)即位兩年之後,來到北京,過三年病死,享年66歲。
  • 雍正最喜愛和信任的弟弟怡親王胤祥臨死時為何要吞土?
    但是由於胤祥為人非常務實,他甚至比雍正還務實,雍正還信奉佛教和道教,胤祥雖然很尊重宗教人士,但他卻從來不信奉宗教,他只相信自己。這主要因為胤祥淡泊名利,他不在乎是否名垂青史,他更在乎活著能辦多少實事,所以胤祥一直到臨死前還在關心著為北運河百姓修築的河堤有沒有建好,這都說明了胤祥在政治上也秉持著務實的宗旨去執政。
  • 雍正找到朱元璋的後代,封世襲爵位,看似不錯,其實別有用心
    雍正帝是個實幹主義者,他登基後,意識到上述問題的重要性。於是,雍正煞費苦心,派出多名心腹在全國範圍內尋訪,不僅要找到朱元璋的後裔,還必須要找一個聽話的。功夫不負有心人,雍正二年,雍正終於找到一位朱元璋的後代,此人名叫朱之璉,乃是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的直系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