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嘉獎怡親王胤祥世襲罔替的資格,為何到了慈禧時期,被她廢了

2020-12-25 騰訊網

鐵帽子王絕對是清朝所有王爺們最想得到的爵位封號,因為清朝的爵位,隔代是要降級的。比如說你是親王,那麼一般情況下,世襲你爵位的下一代只能是郡王,除非他自己也立下大功。

但是鐵帽子王就不同了,這玩意兒就是個萬金油,你是鐵帽子王,那麼你的世代子孫都能繼承鐵帽子王的爵位,這就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特殊待遇。

因此不知道有多少王爺們,他們爭取不到皇位以後,就想著爭取一個鐵帽子王噹噹。不過很可惜,整個大清朝,只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8位還是在清朝開國的時候所冊封的。

所以說在和平時期,想要獲得鐵帽子王的封號,要麼跟皇帝的關係很好,比如說怡親王胤祥,要麼就是立下了大功勞,比如說恭親王奕訢。

一、12位鐵帽子王都是誰?

1、清初8位創業期的鐵帽子王。

清朝剛開始建國創業的時候,自然是可以立戰功最多的時候,所以能夠獲得鐵帽子王的機會也就更大。

清朝初年,最有名的4位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以及肅親王豪格。

其中代善、多爾袞、多鐸,全都是努爾哈赤的兒子,是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的親兄弟。而豪格則是皇太極的長子。

此外清初還有4位鐵帽子王,分別是鄭親王濟爾哈朗、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其中鄭親王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六兒子,他是非努爾哈赤系的唯一一個鐵帽子王。碩塞是皇太極的第五個兒子。

至於嶽託和勒克德渾就比較特別了,嶽託是代善的兒子,勒克德渾是代善的孫子,這麼一來,代善這一大家子,就出了3個鐵帽子王。

以上8位,就是清朝初年,在他們創業的時候,通過戰功獲得爵位的8個鐵帽子王,除了沒有後代的,一直都擁有世襲罔替的資格。

2、清朝中後期的4位鐵帽子王。

以上8位鐵帽子王,那就是後世王爺們所希望成為的人。可是這一切談何容易?因為沒有戰事就沒有機會立功。而從雍正年間開始,其實清朝的戰事少得可憐。有也只是局部戰爭,跟開國立業完全不好比。

所以說此後兩百多年裡,只誕生了4位鐵帽子王,他們分別是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怡親王胤祥,就是我們提到的主人公,他是康熙的十三皇子,也是雍正皇帝最器重的弟弟。因為他幫助雍正奪嫡,幫助雍正治理天下,所以得到了鐵帽子王的封號。

恭親王奕訢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個兒子,也是鹹豐皇帝的弟弟。醇親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個兒子,娶了慈禧的妹妹,生下了光緒皇帝。光緒登基後,他也就成了鐵帽子王。

慶親王奕劻是乾隆十七子永璘的嫡孫,光緒十年被封為慶郡王,慈禧六十大壽的時候,被封為慶親王。等到慈禧去世後,攝政王載灃為了拉攏宗室支持,這才給了慶親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封號。

二、怡親王爵位傳到第六代,被撤銷了3年。

怡親王胤祥,是後4位鐵帽子王中,第一個被加封世襲罔替王爵的。也可以說,正是因為雍正對胤祥破例,後世的清朝皇帝們,才會大肆封賞後面3位鐵帽子王。

這後面3位是沾了胤祥的光。早在雍正還沒有做皇帝的時候,胤祥就跟他關係最好。兩個人從小玩到大,一起讀書,一起彎弓打獵,後來又合夥處理政務。

等到要奪嫡的時候,胤祥表示完全支持雍正,甚至不惜被康熙幽禁了1年多時間。等到雍正上臺以後,自然是要報答這個弟弟的。

雍正不僅給了胤祥鐵帽子王的封號,而且讓胤祥負責各種政務,完全就是國家總理的待遇,可惜胤祥44歲就去世了。

胤祥去世以後,他兒子弘曉繼承了怡親王爵位。乾隆四十三年,弘曉去世,他兒子永琅繼承了怡親王爵位,這是第三代怡親王。

永琅的孫子奕勳,繼承了怡親王的爵位,成為了第四代怡親王。奕勳在道光五年去世,他兒子載垣成為了第五代怡親王。問題就出在了載垣身上。

因為鹹豐皇帝去世之前,將載垣任命為顧命八大臣之一,雖然他不是老大,但也是位高權重。而當時慈禧和奕訢他們在謀劃奪權,發動了辛酉政變。

這場政變過後,顧命八大臣中的老大肅順被拖出去宰了,而載垣也沒能避免災難,因為慈禧撤銷了載垣鐵帽子王的身份,而且慈禧直接讓他自盡了。

所以說這個時候載垣的後人們,是沒有資格繼承怡親王爵位的。世襲罔替的資格就這麼被剝奪了,三年以後,也就是同治三年,慈禧看政局穩定了,為了安撫人心,所以恢復了怡親王這一世襲爵位,不過是讓載垣的族弟載敦承襲了爵位,跟載垣這一支沒什麼關係了。

此後怡親王的爵位又傳承了下來,一直到清朝末年,最後一任怡親王是載敦的孫子毓麒,這已經是溥儀侄子輩的人了。

總結:哪有什麼世襲罔替,不過是看事辦事罷了。

清朝的皇帝,就是要告訴這些皇子王孫們,皇位雖然只有一個,可是鐵帽子王可以有好幾個。只要你們安分守己,再立下功勳,自然可以被封為鐵帽子王。

不過這鐵帽子王到了清朝後期,其實就沒那麼鐵了。因為慈禧一句話,鐵帽子王家族就遭受了厄運。其實從載垣這一代開始,怡親王這一脈就算是斷了。

後來再找其他支的人來承襲,純粹是慈禧為了收買人心。所以說啊,當代人做好當代人的事情,那就很不錯了,後人自有後人福。

參考資料:《清史稿》

相關焦點

  • 雍正親自賜封的世襲罔替怡親王,為什麼到後來被慈禧廢黜了?
    怡親王胤祥,用「殫精竭慮死而後已」輔佐新君把帽子變鐵了,最重要的就是世襲罔替,子孫世代繼承王爵,不用擔心降級問題,可謂是子憑父貴,紅極一時。胤祥是康熙的十三子,是第一代的怡親王,胤祥是雍正最鐵桿的兄弟,深得雍正倍加榮寵,更是雍正朝最倚重的寵臣。胤祥和胤禛還是皇子的時候,關係就非常好了,在「九子奪嫡」之時,胤祥全力支持雍正。
  • 雍正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子孫世襲罔替的權力,為何被慈禧給廢了
    等到慈禧去世後,攝政王載灃為了拉攏宗室支持,這才給了慶親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封號。二、怡親王爵位傳到第六代,被撤銷了3年。怡親王胤祥,是後4位鐵帽子王中,第一個被加封世襲罔替王爵的。也可以說,正是因為雍正對胤祥破例,後世的清朝皇帝們,才會大肆封賞後面3位鐵帽子王。
  • 雍正親自賜封的世襲罔替的怡親王,為何後來被廢掉了?
    初代的怡親王,也就是康熙皇帝的皇十三子胤祥,可以說是雍正皇帝最為信賴的兄弟,同時也是他最為倚重的大臣。雍正同十三爺胤祥的情誼是從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建立並且培養的,當初怡親王的生母章佳氏早逝,胤祥就是被寄養給了雍正的生母德妃烏雅氏的,所以胤祥在「九子奪嫡」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堅定的站在了雍正一邊,期間還為了雍正遭到了康熙的「圈禁」,原本備受康熙寵愛的他,也開始遭到了康熙的疏遠和冷落,再也沒有出現在康熙晚年的政治舞臺上。
  • 世襲罔替的和碩怡親王,深受雍正信任,到清末他的後代怎樣了?
    正因為胤祥的能力和感情都切合雍正所需,所以在胤祥死的時候,雍正非但打破皇室中要規避名諱的傳統,特地將胤祥的名字從後來的允祥改回胤祥,加封和碩怡親王。同時獲得這兩個殊榮,放眼整個清朝也只有胤祥一人。 而這兩大殊榮中,含金量最大的莫過於怡親王這個爵位,因為這個爵位和一般的貝勒、貝子以及輔國將軍等不同,他是最高等級的鐵帽子王級別,屬於世襲罔替的類型。換句話說,自胤祥這一代開始,他的子女至少有一人可以繼承怡親王這個爵位。
  • 胤祥:雍正最寵的弟弟,受封鐵帽子王,世襲罔替,後代命運如何
    1722年,康熙帝駕崩,雍正在九子奪嫡中勝出,順利繼承大統,成為清朝的第五位皇帝,為了報答十三弟的鼎力相助,在康熙駕崩的第二天,雍正就封胤祥為和碩怡親王。
  • 十三爺胤祥的子孫,革職,賜死,發配,兩次爵位被廢,讓人嘆息
    胤禛太愛十三弟了,愛屋及烏,還將胤祥已故多年的生母封號,有原來的「敏妃」名號提高了兩級,追封「敬敏皇貴妃」,並重新賜葬。 在以後的若干年裡,雍正不斷的施恩於胤祥,胤祥封為怡親王以後,雍正按照慣例,賞賜銀23萬兩。並刻意違反制度,在胤祥的親王爵位以外,為胤祥家再加封一個郡王爵。「忠、敬、誠、直、勤、慎、廉、明」這八個雍正皇帝概括的字,也確實符合胤祥的功績和品行。
  • 最被雍正重視的胤祥,死後晉封鐵帽子王,這個爵位傳承了幾代呢?
    無人知道他們小時候的感情大概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建立的,但從十三阿哥死的時候,雍正在寫給胤祥的祭文中曾提到,自己的算學還是對方教授這點來看,對方的感情維持估計有十年以上。正因為胤祥的能力和感情都切合雍正所需,所以在胤祥死的時候,雍正非但打破皇室中要規避名諱的傳統,特地將胤祥的名字從後來的允祥改回胤祥,加封和碩怡親王。
  • 十三阿哥胤祥備受雍正器重,成為鐵帽子王,他的後代混的如何?
    胤祥和雍正自小關係就很不錯,雖然不是一母所生,但由於胤祥生母章佳氏是滿洲鑲黃旗包衣出身,地位不高且很早便去世了,胤祥自幼是由雍正母親德妃照料,兄弟二人脾氣相投,很是交好。所以在雍正登基後胤祥立馬鹹魚大翻身,不僅晉封親王,還被允許爵位世襲罔替,而他的兒子們也因此封爵高升。
  • 雍正和胤祥的關係到底有多好?胤祥的後代又有著怎樣的結局呢?
    在康熙晚年著名的九子奪嫡時期就老四和老十三就互相欣賞,彼此信任有加,二人達成了政治同盟,老十三胤祥全力支持老四胤禛上位,倘若沒有十三爺的輔佐,雍正王朝就沒那麼順當了。十三爺深知為臣之道,並且他知道自己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十三爺從不恃寵自傲,爭功奪利,雍正對他多次的賞賜,都被他婉拒了。但是越拒絕雍正偏要給予更高的賞賜,雍正先是宣布他的這個親王可以世襲罔替,通俗點的說法就是鐵帽子王,雍正覺得這還不夠,後來又提出除了怡親王的爵位,再讓他選個兒子世襲郡王,嘖嘖嘖,雍正對十三爺真是沒得說!
  • 怡親王胤祥和雍正的關係,到底好到什麼程度?他的後代結局如何?
    雖然怡親王胤祥只為雍正效力了短短8年便去世了,但是他卻為雍正朝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他掌管戶部期間,全力追繳虧空,把前朝遺留下的積弊一一革除,最終充盈了大清的國庫,為雍正解決了一個大難題。由於胤祥的盡忠職守,受到了雍正極大的讚賞與肯定,據《清實錄》記載:「怡親王極其敬慎,遵守臣節。凡朕所交事件,竭盡忠誠,勤勞辦理。三年來,佐朕治理之功甚大。」
  • 雍正最喜愛和信任的弟弟怡親王胤祥臨死時為何要吞土?
    胤祥在康熙時期的大起大落磨礪出來了雍正時期的性情胤祥是康熙的第十三子,生母是敏妃章佳氏,他的生母敏妃家族出身低微,敏妃家族世代為鑲黃旗包衣奴才,敏妃最初入宮只是宮女,偶然被康熙所寵幸,但是由於家族出身低微,雖然為康熙生有一子二女,但仍只是沒有名號的庶妃,一直到胤祥13歲時,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去世都沒有封號,去世後康熙看在胤祥的面上才追諡她為敏妃。
  • 清朝胤祥的女兒為何被雍正收養?真的是雍正為了鉗制胤祥嗎?
    愛新覺羅·胤祥,康熙第十三子,雍正朝的第一寵臣,也可以說是整個清朝第一寵臣,但雍正登基後卻將胤祥之女收在宮中。有人說這是雍正為了牽制胤祥,其實這種觀點十分可笑。雍正如果想牽制胤祥為何要替他養個女兒?把他兒子帶在身邊不好嗎?要知道古代時女兒根本沒有政治地位,更別說做人質了。
  • 怡親王胤祥的無奈:自己耗盡心血換來的鐵帽子王,卻險被後世子孫葬送
    在雍正登基後的第二天,隨即加封胤祥為和碩怡親王,並委以總理大臣的重任,胤祥也正式成為整個國家的「二把手」。 不僅如此,雍正還將胤祥的生母章佳氏追封為「敬敏皇貴妃」,並將其棺槨抬出重新葬入康熙皇帝的景陵地宮,與康熙合葬,享受到了無盡的榮光。
  • 雍正皇帝為何要將怡親王胤祥的女兒收為養女
    封建皇權社會中,「君臣知遇」的案例很多,皇室兄弟之間感情和睦的也不少,可像雍正皇帝和其十三弟——怡親王胤祥這樣的兄弟關係,還真不多見!經歷了「九子奪嫡」的殘酷洗禮,雍正皇帝剛一上臺便開始瘋狂清算昔日奪嫡政敵,再加上其原本就「陰騭雄猜、沉默寡言」的脾氣性格,以致世人多認定雍正皇帝就是一個殘忍無情的冷血動物。
  • 清朝有12個「鐵帽子王」,可為啥慈禧偏看上醇親王家的兩個兒子?
    眾所周知,清朝一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有8位是清朝在建立之初立下功勳的皇室成員,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由於他們戰功卓著,故而才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太廟的殊榮。
  • 頂峰時期的怡親王胤祥,權力有多高?「常務副皇帝」,當之無愧
    怡親王胤祥是清朝時期中的一個相當擁有作為大臣,同時他也是康熙帝第十三子,更是雍正皇帝的兄弟。他於雍正皇帝胤禛繼位後被封為和碩怡親王,又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要政務。自此即全力輔佐胤禛治理國家,胤禛亦對其十分信任。因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還有得到世襲罔替的許可。
  • 康熙晚期,九子奪嫡中雍正勝出,為何對廢太子胤礽禮遇有加?
    康熙晚期,九子奪嫡中雍正勝出,為何對廢太子胤礽禮遇有加? 九子奪嫡是指清朝康熙晚期,皇子們為奪帝位,相互內鬥的宮廷事件。當時康熙皇帝序齒的兒子有24個,其中有9個分為二派參與了皇位的爭奪。
  • 真實的怡親王,不背宮鬥戲的鍋
    雍正四年(1726),朝廷秘密籌劃對西北用兵,時,雍正想要入兵西藏平叛,怡親王胤祥正在外地辦水利,雍正便將其想法傳達給川陝總督嶽鍾琪,嶽鍾琪制定了一份計劃,經過大臣商議,計劃通過,但怡親王回京看了計劃,認為不妥,雍正趕緊下旨給嶽令其糾改,由此可見雍正對怡親王信任之程度。雍正自己想到一個用兵之計,與眾大臣商議,眾皆稱讚,唯怡親王不贊同。
  • 胤祥也參與了奪嫡,為何雍正即位後,還要對他那麼好
    特別是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事件,九個兒子爭奪皇位,最後得到好下場的,也沒有幾個。甚至有些沒參與奪嫡的皇子,都受到了牽連。儘管手足相殘,是很殘忍的事,但在這場事件中,我們也能看到,兄友弟恭的溫馨場面,那就是雍正和胤祥之間的手足情。雍正登基後,立馬封了胤祥為和碩怡親王,讓他協助自己管理國家大事。除此之外,雍正還給了胤祥很多恩典。
  • 忠心耿耿的十三爺胤祥的兩個兒子為什麼要造反?
    這麼說吧,從雍正剛登基開始,他就加封老十三為和碩怡親王,同時還秘密的指定怡親王這個爵位世襲罔替(也就是咱們說的鐵帽子王!),這個鐵帽子王有多難得?從滿清開國加封的八大鐵帽子王之外,一直到雍正朝都只加封過十三這麼一個!後來乾隆的弟弟弘晝央求哥哥也封他為鐵帽子王,乾隆毫不猶豫的拒絕了。—「怡親王允祥在皇考之世於朕篤盡弟誼,多資贊助,自朕御極以來,最為宣力輸誠,深裨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