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心耿耿的十三爺胤祥的兩個兒子為什麼要造反?

2021-02-08 文史綜合網

不管是看電視劇還是小說,康熙的皇阿哥中,十三阿哥胤祥與他的四哥胤禛都算是死黨中的死黨了,老四雖然刻薄猜忌,但對這個俠肝義膽的十三弟卻是從骨子裡相信,而老十三則為自己這個四哥鞍前馬後不辭勞苦,最後活活的把自己給累死了。

那麼我們想問一下在正史中兩人的關係又如何呢?

答案是好,而且非常好。


老十三小的時候就由老四教導數學,這是這倆兄弟情誼的開始,從此之後兩人「日事討論」,也就是天天待在一起,兩人的感情也越來越深厚。等到皇子們逐漸長大,康熙皇帝會帶著愛子們前去遊獵出巡,老十三和老四也是朝夕相處,這一點在後來雍正懷念自己弟弟的《和碩怡賢親王祭文》中做出了這樣的描述:「憶昔幼齡,趨侍庭闈,晨夕聚處。比長,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學,日事討論。每歲塞外扈從,形影相依。賢弟克盡恭兄之道,朕兄深篤友弟之情。天倫至樂,宛如昨日事也。」

可以說雍正始終都忘不了兩人兄友弟恭的手足之情,在怡親王胤祥死去三年之後,仍然念念不忘的雍正包含深情的寫下了懷念弟弟的語句。


如果說雍正登基初年是因為兄弟之情所以優待老十三(至於胤祥在二廢太子、九龍奪嫡裡扮演了什麼角色我們不討論),那麼在雍正執政的這數年中,胤祥是傾盡全力的幫助自己的哥哥。老十三在康熙時期就文武雙全機具才幹,在雍正初年他就擔當起了整理朝政的重任,首先在雍正初年胤祥就擔任了總理事務大臣,開始處理戶部事宜。我們知道康熙末年老皇帝精力懈怠,許多堆積的弊政虧空都急需解決,所以胤祥自從上任後更是宵衣旰食,勤勤懇懇,對於前朝所遺留下來的虧空他也仔細清點,通過獎勵和處罰兩手對陳年積壓的戶部舊案整出頭緒。對於欠帳的官員們則通過查抄家產、分期付款等方式進行追索,即使是王公大臣也好不容情,連履郡王胤裪也被逼著典當家產來償還國庫債務,在《雍正王朝》中老四和老十三為了追索虧空所用過的這些手段實際上在歷史中老十三也用過,也正是老十三鐵面無私,不辭辛勞的辛勤工作,雍正初年的財政情況能夠迅速得到扭轉。


胤祥不僅兼著戶部的工作,同時還需要參加西北軍事、接見傳教士、處理河患和水利之外還得操心朝政、統領圓明園的禁軍,連雍正的陵寢選擇這樣的重任,胤禛也把他託付給了自己最信任的弟弟。於是乎胤禛在處理朝政的同時還得實地前去勘察,所以說在雍正初年,除了皇帝自己經常忙的昏天黑地,老十三胤祥同樣也是腳不沾地。他作為雍正皇帝的代言人,充當著皇帝與大臣之間的潤滑劑。


與胤祥在操持公務時的竭盡全力鞠躬盡瘁不同,作為雍正的股肱,朝廷的柱石之臣,胤祥表現出來的確實無比的謙遜和低調,儘管他深得哥哥的寵愛和信任,但胤祥從來不恃寵而驕。雍正對這個弟弟有多喜歡?這麼說吧,從雍正剛登基開始,他就加封老十三為和碩怡親王,同時還秘密的指定怡親王這個爵位世襲罔替(也就是咱們說的鐵帽子王!),這個鐵帽子王有多難得?從滿清開國加封的八大鐵帽子王之外,一直到雍正朝都只加封過十三這麼一個!後來乾隆的弟弟弘晝央求哥哥也封他為鐵帽子王,乾隆毫不猶豫的拒絕了。—「怡親王允祥在皇考之世於朕篤盡弟誼,多資贊助,自朕御極以來,最為宣力輸誠,深裨政治。允祥心地忠誠,人甚體面,於大節理義毫無怠惰。所有王爵戶丁家產財務,皆朕加恩賜錫,除賞給怡親王永遠承襲怡親王冊書外,並將此旨密諭允祥,令其子孫世代尊藏。大清億萬年,我繼體子孫,將朕此恩永毋更動,其仰體祖父之心務須世代推恩眷顧,誠恐萬世子孫不知允祥宣勤於朕之善淹沒之,特降諭茲手敕,俾億萬世子孫敬謹遵行。」

雍正要按照親王的份例賞賜給老十三錢糧23萬兩,老十三堅決推辭謙讓,後來在雍正的再三要求下這個弟弟才收下了13萬兩。而對於雍正給他的各種榮譽和特權,怡親王胤祥也是能推則推,分寸把握的極好。看著這個為自己幹活不要命,對自己的賞賜卻毫不在意,謙遜低調的好弟弟,雍正更是把胤祥喜愛到了骨子裡,於是乎我們就可以看到雍正對胤祥的各種補償:首先把怡親王的佐領人丁數目擴充,增加儀仗隊數量,增加護衛人數,等到了雍正三年,皇帝看著為了清理戶部積欠事宜勞累的瘦脫型的胤祥更是心疼的不行,他竟然還對胤祥說要在胤祥的兒子中再挑選出一個孩子加封為郡王!這是何等的榮耀!別說在清代歷史,即使是在中國歷史上也不太可能出現一門雙王,更何況還都是鐵帽子王啊!

當然,不出意外胤祥堅決的把這個好消息給拒絕了,態度之堅定連雍正都沒辦法勉強,於是為了犒賞胤祥,皇帝給他大大的增加了俸祿,並以「愛弟」、「柱石賢弟」稱呼。胤祥又是拒絕,雍正就 越想要犒賞這個弟弟,於是乎在雍正四年皇帝心血來潮決定要犒賞他弟弟的手下.「時值嚴寒,怡親王公忠為國,躬冒風雪,不憚辛苦,其隨從人員雖理應隨王行走,但因公效力,值此半月嚴寒之時,伊等必皆勞頓。凡王屬下人員,不論在家在外,官員等各賞銀二十兩,護軍、披甲、執事太監等各賞銀食糧。」,以天氣寒冷這個藉口賞賜老十三的屬下,雍正皇帝這個藉口用的也蠻溜,既然加封弟弟你你不要,那我就賞賜給你的手下你總沒辦法決絕吧?所以我們看雍正對於胤祥,完全就是百分百的喜愛和信任啊!


胤祥不辭辛勞,盡忠盡職,在積勞成疾之下在雍正八年染病去世,享年四十四歲,可以說為了哥哥的江山社稷英年早逝。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時雍正的表情,恐怕是天都塌了吧!


悲痛萬分的雍正發布的命令胤祥的兒子幹珠耳繼承怡情王的上諭中留下了這樣的話語:我的弟弟與我相親相愛,一片至誠、真心實意,我對於他的誇獎是根本就不能用言語來描述的.我弟弟的兒子甘珠爾世襲怡親王之位,世襲罔替,永世相傳在雍正三年時我曾經想在弟弟的兒子裡再封一個郡王,但是我的弟弟拒絕了,他的言語是那樣的誠懇,所以我不得不同意了他的意見。弟弟的推辭謙讓這是他的美德,現在他去世了,我必須要好好地補償弟弟,雖然這個想法與弟弟相違背但我也顧不得了,封弘皎為郡王,世襲罔替。

這篇上諭中對胤祥是一口一個弟弟,而且對於胤祥當年拒絕再加封郡王的事兒,雍正對此念念不忘,儘管當年胤祥堅決拒絕,不過雍正處於彌補胤祥多年的功勞和對弟弟的哀思又加封了弘皎為郡王,世襲罔替.

朝鮮人記載雍正在胤祥死後悲痛非常,哭的幾乎上不來氣。更誇張的是如果哪個大臣在胤祥的葬禮上哭的不夠傷心皇帝還要處罰.—皇帝於十三王之喪,哀慟非常。吊其喪,哀哭者增官,哭不哀者,罰之雲。

雍正還給自己的弟弟立祠,想要讓自己的弟弟流芳百世,受到人們的景仰,為了避免別人說閒話,雍正還發了上諭解釋說:對!怡親王的祠堂就是朕立的,老子就要讓我的弟弟的功績和美德流傳百世!—「將來怡親王建祠後,或怨朕之人,不得逞其志而遷怨於王,以洩悖逆之私憤,妄生謗議,暗事摧殘者必有之,然此皆與朕為梗,與王無涉也。若朕萬年之後,吾弟之隆盛功德,百世流芳,愈久愈能彰顯處,朕可預信矣。」

雍正對胤祥的死念念不忘,即使是過了很長一段時間還會想起這個親愛的弟弟,難過不已,所以他還特地的向大臣們解釋:「乙亥,諭大學士九卿等:茲因怡親王之事,朕心悲戚,爾等請朕節哀,再三陳懇。朕每事保惜精神,不肯為勉強之舉,時時以此訓喻臣工,豈至今日而遂忘之。但怡親王之痛出於朕之至情,實有不能自已之處。但以王之事朕一片忠赤之心,至誠至敬。不但自古以來無此賢王」,瞧瞧,在雍正的心中,老十三胤祥就是自古以來的第一賢王,可見在雍正的心中胤祥的地位是多麼的重要,對雍正來說,胤祥的身份是弟弟,是親人,是知己,是戰友,最後才是臣子。

可以說胤祥一系在雍正朝可謂風頭無二(畢竟家裡出了兩個鐵帽子王),但是很遺憾的是儘管雍正和胤祥兄弟情深,他們的後代卻並沒有延續父輩之間真摯的感情。


首先一點就是乾隆,乾隆皇帝在某種情況上說是個很刻薄無情的人物,都說雍正刻薄無情,但他更多的是對自己的政敵,而自己喜愛和看重的臣子卻能夠做到傾心信任(包括李衛、張廷玉等等),乾隆皇帝對於父親如此的愛護看重賞識十三叔很不滿意,對於父親的上諭中所寫的關於十三叔的語句更覺得有失身份,所以乾隆在修世宗實錄時刻意的刪去了一些關於胤祥的記錄,更打壓了十三叔在雍正朝的地位。對於胤祥的兩個孩子,乾隆也是暗暗地削弱他們在朝廷中的話語權並打壓他們的勢力。

更關鍵的在於,胤祥在選擇自己的繼承人時,太過謹慎反而導致了後續隱藏的危險。首先是老十三當怡親王是不管是權勢和地位都實在是太高了,他與雍正兩人兄弟相知相得沒有問題,但到了自己的下一代與新皇帝呢?則很難像父輩這樣關係密切,所以考慮到避免權勢太大遭到新皇帝記恨,老十三主動找了嫡子中年紀最小的弘曉做繼承人,反而忽略了自己的嫡子弘皎。這也是因為弘曉長大還有個十幾年時間,等他長大了新皇帝的政權也穩定了,老一輩的人脈和勢力也差不多消退,能夠保證家族平安,這可謂是一片苦心。

但弘皎呢?本來從鐵板釘釘的鐵帽子王變得一無所有,還是父親死後才被封了個郡王,弘皎完全無法理解父親的苦心,他對自己的地位很不滿意,於是他與庶長子哥哥弘昌一起和廢太子胤礽的兒子弘皙勾搭在了一起。弘昌是胤祥的第一個兒子,在雍正初年被封為貝子(所以說雍正皇帝對十三真的是很好,不管是嫡子還是貝子賞賜了爵位),但這個弘昌應該是個飛揚跳脫跋扈不遜的孩子,這貨與謙遜的父親完全是天地之別,胤祥為了避免這個長子出去惹是生非於是請求把他圈禁了起來,一直到了胤祥死後雍正可憐他才放了出來,被關了八年都快憋瘋的弘昌不但對雍正乾隆不滿意,對自己的父親更是懷恨在心。

弘皎不滿意,弘皙更不滿意,在他看來這個皇位可一直都是自己父親的,只不過是雍正用卑鄙的手段奪走了而已,儘管雍正對他還不錯,乾隆更是秉承「親親睦族」的和睦宗室計劃厚待他們,弘皙依然眼中只盯著乾隆屁股下的皇位,於是在他的拉攏鼓動下,這些個對雍正乾隆不滿的宗室子弟們都湊在了一起,他們試圖發動政變,推翻乾隆的統治。

不過這些紈絝子弟壓根就什麼都辦不成,計劃還沒有制定就被舉報了,弘皙被永遠圈禁,而弘昌呢,他貝勒爵位被革,趕出貝勒府。而弘皎這個爵位是雍正親自賞賜,乾隆沒有過多地追究弘皎的責任,保留了他的王爵,但對他進行了申斥和羞辱,知道得罪了乾隆自己的政治生命已經徹底宣告結束的弘皎鬱郁的回到了王府,從此深居簡出,最後默默的死去。

雍正和胤祥這對兄弟之間真摯的感情讓我們感動,只是可能他們也想不到的原本應該繼續著君臣兄弟想得的後代們會變得水火不容,翻臉成仇吧?

相關焦點

  • 十三爺胤祥為何要救廢妃鄭春華?康熙因一個女人就圈禁胤祥十年?
    復位後的太子胤礽曾經對春華的深情厚意已經不復存在,竟安排胤祥去處死鄭春華,這是給胤祥下套,胤祥是出了名的「俠王」,處死鄭春華不義,不處死春華,也是欺君。救不救,都會留有把柄在太子手裡。而對於太子而言,鄭春華死了,自己就少了一個約束,同時也有了胤祥的把柄。以此事要挾胤祥去取百官行述。春華被胤祥救了,自己也和胤祥捆綁在一起,順利拖胤祥下水。難怪八爺都說「這件事透著邪乎」。
  • 《雍正王朝》鄔思道對十三爺韜光養晦的勸解為什麼沒起到作用?
    在《雍正王朝》中,當四爺胤禛成功殺出重圍晉升成雍正皇帝後,作為他曾經的智囊鄔思道也馬上脫身出走了,就在他出走的時候十三爺胤祥前來送行,當時鄔思道就勸解十三爺胤祥一定要拼死辭掉鐵帽子王,同時要記得韜光養晦,不能太露鋒芒,這樣才能保的一生平安。但從後面的劇情我們知道鄔思道的勸解沒有起到作用,反而出現了反效果,這到底為什麼呢?
  • 雍正王朝裡,如果十三爺登基,四爺會像十三爺那樣幫助他嗎?
    雍正王朝裡,如果十三爺登基,四爺會像十三爺那樣幫助他麼?小崔認為不會的,為什麼呢?要說明這個問題要從以下方面入手:十三爺適合做皇帝嗎?康熙為什麼要圈禁十三爺數十年?以胤禛的政治手腕來說,他會讓老十三順利當上皇帝嗎?十三爺為什麼要跟著胤禛?其他阿哥會讓十三爺上位嗎?帶著這些問題,且聽小崔細細道來!
  • 十三爺胤祥的子孫,革職,賜死,發配,兩次爵位被廢,讓人嘆息
    十三子胤祥與雍正皇帝兄弟情深,在胤禛即位以後,胤禛就宣布:冊封胤祥為怡親王,總理朝政事務。胤禛太愛十三弟了,愛屋及烏,還將胤祥已故多年的生母封號,有原來的「敏妃」名號提高了兩級,追封「敬敏皇貴妃」,並重新賜葬。 在以後的若干年裡,雍正不斷的施恩於胤祥,胤祥封為怡親王以後,雍正按照慣例,賞賜銀23萬兩。並刻意違反制度,在胤祥的親王爵位以外,為胤祥家再加封一個郡王爵。「忠、敬、誠、直、勤、慎、廉、明」這八個雍正皇帝概括的字,也確實符合胤祥的功績和品行。
  • 歷史上真實的十三阿哥胤祥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愛新覺羅胤祥簡介
    愛新覺羅胤祥簡介   大名鼎鼎的雍正皇帝胤禛上位之前那可是經過了一番腥風血雨,康熙皇帝在廢了太子之後一直沒再對外確定誰才是最終的皇位繼承人,而八阿哥和十四阿哥都是當時的熱門人選,誰也沒有想到最後是胤禛殺出了重圍,繼承了雍正的皇位。而胤禛之所以能夠上位,除了他自己精明強幹之外,跟身邊是能人眾多有很大的關係,謀士鄔思道為他出謀劃策,他的兄弟們對他也是忠心耿耿。
  • 康熙圈禁了胤祥,雍正為何圈禁了胤祥的兒子?學者:胤祥煞費苦心
    同日,雍正晉升十三弟胤祥為和碩怡親王,從此之後的8年時間,胤祥都是雍正最堅實的臂膀,到了乾隆時期,怡親王被正式確定為鐵帽子王,胤祥一脈在整個清朝,影響深遠。然而,眾人只知道胤祥曾被康熙圈禁過一段時間,卻不知道胤祥的兒子也曾被雍正圈禁。
  • 雍正和胤祥的關係到底有多好?胤祥的後代又有著怎樣的結局呢?
    朕為他素服一月,大臣們不必換素,但要停筵樂一個月。怡賢親王的「允」字,原是避朕的諱改的,現在朕為素服兄弟平禮,自然仍應恢復為「胤祥」。但是越拒絕雍正偏要給予更高的賞賜,雍正先是宣布他的這個親王可以世襲罔替,通俗點的說法就是鐵帽子王,雍正覺得這還不夠,後來又提出除了怡親王的爵位,再讓他選個兒子世襲郡王,嘖嘖嘖,雍正對十三爺真是沒得說!十三爺為了輔佐雍正傾盡全力,盡職盡責,鞠躬盡瘁,長此以往所以積勞成疾,四十五歲就病故了。
  • 雍正王朝:張五哥為何放棄當御前侍衛,執意要為十三爺胤祥守陵?
    《雍正王朝》中,忠肝義膽的十三阿哥胤祥在幫助雍正挫敗了「八爺黨」的「逼宮」陰謀後,自己的生命也就此走到了盡頭。而就在胤祥去世後,雍正的貼身侍衛張五哥,隨即主動選擇放棄了眼前所有的一切,隻身去為胤祥守陵。當然,張五哥此舉,不僅僅是要報答胤祥當年對於他的救命之恩,除此之外,他也是在為自己的將來做著準備和鋪墊。
  • 雍正王朝裡的十三爺胤祥,正史上的一生到底是怎樣的?
    雍正王朝裡的十三爺胤祥,正史上的一生到底是怎樣的?
  • 康熙十三子胤祥「消失十年」,胤祥:這是皇阿瑪的教子絕招
    「十年輝煌,十年成迷」,在十三阿哥胤祥不受寵的十年裡,史書關於他的記載幾乎沒有,處於被「刪檔」的狀態。康熙有意磨練他的性格,將來協助雍正?廢太子事件,幫雍正「頂包」?最終在雍正朝累死?歷史上風度翩翩的十三阿哥,一生有太多傳奇,《清史稿》和《清聖祖實錄》關於他在康熙年間記載都是輕描淡寫的幾句。《清史稿》只有這幾個字,「康熙三十七年,從上謁陵。
  • 清宮劇中,我最愛的卻是十三爺!
    這也恰恰證明了康熙的教育是成功的,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兒子,卻難逃「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哀。要說「九子奪嫡」的最大贏家非雍正莫屬,但除了雍正,還有一個人在這場角逐中不戰而屈人之兵,獲得了「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尊榮,這個人就是康熙爺的十三子,雍正朝的和碩怡親王——胤祥。
  • 十三爺胤祥去世當天,雍正所做盡顯兄弟情深,誰說四爺是冷漢子?
    雍正八年(1730年),康熙晚年留下的爛攤子,基本上已經讓雍正給捋順的差不多了,而就在這王朝蒸蒸日上之際,雍正最親密的弟弟十三爺胤祥卻突然離他而去
  • 清朝最大的王爺墳冢:十三爺的怡陵,飽經風霜,現在怎麼樣了?
    清朝最大的王爺墳冢:十三爺的怡陵,飽經風霜,現在怎麼樣了?文/歷史大見證大家下午好,活潑可愛的小編又跟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要為大家帶來的是呢,清代雍正年間一位地位顯赫的十三爺,地位僅次於雍正皇帝。十三爺,又叫愛新覺羅·胤祥。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個兒子。又稱十三爺。他曾在歷史上出了名的九子奪嫡中幫助雍正登上了皇位,後來,又在雍正皇帝登上皇位後,被封為和碩親王,也是盡心盡力的輔佐雍正,是雍正的得力助手,雍正對他也甚是喜愛。但是,由於長年的積勞成疾,就在四十而不惑,這個年紀去世了。對於十三弟的病逝,雍正萬分悲痛,其下葬的規格超越了親王的規格,還派守陵人去給十三爺守墓。
  • 《雍正王朝》劇中張五哥為什麼選擇給十三爺守墓而不願做侍衛?
    張五哥從江夏鎮走到大內侍衛,每一步都和十三爺胤祥有關。所以這兩位有情有義的漢子相交是肝膽相照,所以從這方面說張五哥去給十三爺守陵完全不是問題。當然理由並非如此的簡單,下面我們做一下簡單的敘述。首先小編不提倡陰謀論,張五哥沒有那麼複雜。也許一些小心思是有的,但是如果說張五哥要經過多麼複雜或者激烈的思想鬥爭才去守陵那是瞎說。
  • 雍正王朝裡,康熙非常器重十三皇子,為何十三爺卻無緣儲位?
    雍正王朝裡,康熙非常器重十三皇子,為何十三爺卻無緣儲位?大家好,首先歡迎朋友們來到我的百家號,我是「歷史的方向」的小編,在《雍正王朝》中,小編覺得大家應該也看到了,他們之間充滿了鬥爭,主要就是四阿哥和各位皇子之間的爭權奪利,而十三爺的目標非常的明確就是要支持自己的四哥,為雍正登基可以說付出了很多,其實在當時康熙是非常的喜愛十三阿哥的!
  • 康熙非常器重十三皇子,為何十三爺卻無緣儲位?
    在《雍正王朝》中,小編覺得大家應該也看到了,他們之間充滿了鬥爭,主要就是四阿哥和各位皇子之間的爭權奪利,而十三爺的目標非常的明確就是要支持自己的四哥
  • 雍正王朝:康熙為何只給太子和十三阿哥火爐,唯獨大阿哥沒有?
    而被康熙圈禁的兒子們算比較幸運的,父親的仁慈,保護本質多於懲罰!在「八大山莊事件」後,康熙總算見識到這一群如狼似虎兒子們的身手了,個個都「心懷絕技、各懷鬼胎」,康熙為了權衡利弊,不僅一口氣冊封了4個親王,還同時圈禁了三個兒子:大阿哥、太子胤礽、十三爺胤祥。而在圈禁的同時,康熙對三個的態度和對待不一樣,先來看看三人平時的表現就知道了。
  • 十三爺胤祥的真實一生:經過康熙的磨練後,成了「常務副皇帝」
    後來,四皇子胤禛成了雍正皇帝,其餘皇子除了十三阿哥胤祥善終外,當年參與奪位的均無好下場。 之所以如此,難道僅僅是因為胤祥和胤禛親密的緣故嗎? 但誰能知道,這位皇帝就沒有想過,希望他的兒子們能好好輔佐下一任皇帝呢?只是,他的兒子們都太有野心了,讓這位皇帝更加隱藏起了自己的心思,讓身邊人琢磨不透自己更加偏愛誰。 可見,康熙培養兒子,更多的則是為自己的江山考慮,他需要一位儲君,也同樣需要輔佐儲君的人選。
  • 《雍正王朝》裡十三爺是個怎樣的人?他有什麼能力控制豐臺大營?
    一、十三爺其人十三爺名愛新覺羅胤祥,康熙十三子,十三爺從小就失去了母親,原著裡介紹道,他的母親是蒙古謝圖汗的公主,身份貴重,不料家裡封地被葛爾丹佔去了去,他母親流落中原,改名阿秀,在沒有入宮前被治河能人陳潢所救,後來他母親喜歡上了治河的書呆子陳潢,陳潢知道阿秀是蒙古格格,雖然也喜歡他,但自知身份不匹配
  • 十三爺胤祥隱藏288年的死因終於揭曉!學者:並非累死
    在這場軒然大波中,大阿哥胤禔與「俠王」老十三胤祥,都受到波及,老十三胤祥被圈禁。在真實歷史上,老十三確實無心覬覦儲位,故而被圈禁的時間並不長,僅從康熙四十七年到四十八年前後1年的時間,遂被康熙開釋。但對於老十三來說,真正的磨礪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