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張五哥是《雍正王朝》劇中一個小角色,但是每次出現都是在關鍵的時刻引導著情節的發展。張五哥從江夏鎮走到大內侍衛,每一步都和十三爺胤祥有關。所以這兩位有情有義的漢子相交是肝膽相照,所以從這方面說張五哥去給十三爺守陵完全不是問題。當然理由並非如此的簡單,下面我們做一下簡單的敘述。
首先小編不提倡陰謀論,張五哥沒有那麼複雜。也許一些小心思是有的,但是如果說張五哥要經過多麼複雜或者激烈的思想鬥爭才去守陵那是瞎說。小編覺得張五哥給十三爺去守陵有以下幾個原因:1、報答十三爺的救命和提拔之恩。2、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張五哥不是雍正的嫡系,也不想把自己頭上雍正的標籤貼得那麼明顯所以頂著忠義之名急流勇退自保。3、半路出家的大內侍衛沒有根基,不想介入雍正父子三人複雜的秘事。雖然聽著有些拗口,但是細細分析是不帶錯的。
報答十三爺的救命提拔之恩
這個是明面上的事,也最容易被人理解。張五哥自幼生活在南方江夏鎮,如果不是遇到了路過的十三貝子胤祥和四貝勒胤禛也許一輩子沒有機會走到大內侍衛的位置上。從一個被莊子教頭都可以欺負的普通人成長為可以輕易決定一些人生死的皇帝貼身的大內侍衛都是十三爺的功勞。
況且在張五哥頂替任季安被殺頭的時刻,是十三爺胤祥把案情即使通報到康熙哪裡並親到法場解救。這個跨越有司、道、府、縣的宰白鵝的案件最終才真相大白於天下。
而當時康熙正為九子奪嫡互相殘殺的弄得焦頭爛額,所以出於對張五哥的忠孝的看重就把張五哥留在了身邊坐了貼身侍衛。也許越缺乏什麼,就越珍惜吧。九龍奪嫡已經滲透進大內,所以康熙對皇宮不再完全的信任。所以才把忠孝有加且沒有任何根基的清白的張五哥帶到身邊。
更何況十三爺還娶了自己的妹妹阿蘭,從哪個方面說都對自己一家恩重如山。所以當胤祥去世的時候,張五哥都得去守陵報恩。
急流勇退自保,張五哥不是雍正的嫡系?
張五哥看明白了,雍正和康熙不同。雍正刻薄寡恩,遠沒有康熙那麼寬容豁達。更重要的是張五哥從來不是雍正的嫡系,沒有混到李衛那個程度。可能一不小心就會成為犧牲品。因為年羹堯、鄔先生甚至高毋庸之類所謂雍正的心腹,出了鄔先生急流勇退哪個得到善終了。從雍正登基開始到八王逼宮落幕,雍正始終和八爺黨做激烈的對抗。很多深陷其中的朝臣都身陷囹圄,跟著雍正這麼一位刻薄的主子五哥心裡沒底還是一走了之比較穩妥。
如果按照親疏遠近來說的話,張五哥的選擇一定是十三爺>康熙>雍正。因為無論是康熙還是雍正,對他們的效忠都是建立在十三爺胤祥的基礎上的。被康熙收到身邊做貼身侍衛,張五哥感激但是張五哥做的跟多的忠誠於自己大內侍衛的身份和責任(忠君愛國)。除此之外當胤祥被圈禁後,張五哥尋找機會向康熙求情。最後被康熙賞了一個天大的面子,持玉佩去宗人府釋放胤祥。
除此之外,張五哥對康熙都是出於忠君愛國的樸素思想並無特殊的情感。在康熙晚年傳位四阿哥胤禛的過程中,張五哥的表現還是滿分的。張五哥在雍正登基當晚盡心盡力:從護送胤禛進入皇宮到帶著金牌令箭去宗人府釋放十三爺,進而十三爺去豐臺大營奪權後帶兵扶保四哥登上皇位並不能說張五哥是雍正的心腹和嫡系。
因為張五哥首先確實在執行康熙的命令,再說雍正也是自己的恩人十三爺一直追隨的的人所以張五哥是愛屋及烏忠心辦事。可以說張五哥有兩個原因:一是工作職責的要求;而是十三爺的影響的因素。
所以雖然在雍正登基後也留任張五哥做大內侍衛,但是並不當作心腹使用。一些秘密的事還是通過圖裡琛去執行。況且雍正冷麵刻薄,即使是他的心腹鄔先生走了;年羹堯被殺;高毋庸被秘裁。這讓張五哥心驚膽戰,唯恐一不小心哪裡做錯了重蹈他們的覆轍。所以當十三爺去世後,張五哥用守陵這個再正當不過的理由趁機急流勇退。
半路出家的大內侍衛張五哥沒有根基,不想介入雍正父子三人複雜的秘事。
從小就與老八胤禩熟悉的弘時,在雍正繼位後也開始動了心思。不但處處在弘曆和弘晝哥倆前擺大哥的譜,而且從介入科考舞弊案就存了政權奪嫡的心思。而早就從張廷璐哪裡得到供詞的老八胤禩對自己這個侄子的行為洞若觀火。這讓他和雍正掰手腕的就借用了弘時的手來進行,最終和弘時、隆科多聯手上演了一出八王逼宮的好戲。
這些事情大內侍衛頭子圖裡琛清楚,張五哥想必也有耳聞。張五哥是個漢族侍衛,不像圖裡琛那樣都有滿清貴胄的關係。一旦出事,自己缺乏根基十三爺已經去世沒人能保自己。自己作為雍正身邊的貼身侍衛,隨著雍正的年齡越來越大時間長了難免會捲入弘時和弘曆的奪嫡的爭端。弘時和弘曆作為皇子都有陰狠的手段,所以借著給十三爺守陵的機會暫時離開這個泥潭(因為張五哥也說了三年後再回來)。無論守孝三年的時間期限是否屬實,至少在自保的同時可以冷靜地觀察。
小結:
張五哥雖然善良質樸,但是也有自己的小心思。至少不會傻乎乎的被無辜的牽連進皇家的家事中。況且十三爺才是自己最感恩的人,所以肯定以報恩為主。當然如果憑藉守陵還能脫離這個大內泥潭也是意外之喜。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你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