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親王胤祥是清朝時期中的一個相當擁有作為大臣,同時他也是康熙帝第十三子,更是雍正皇帝的兄弟。他於雍正皇帝胤禛繼位後被封為和碩怡親王,又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要政務。自此即全力輔佐胤禛治理國家,胤禛亦對其十分信任。因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還有得到世襲罔替的許可。成為清朝第九位鐵帽子王。1730年去世,年僅時年44歲。
《清實錄·世宗實錄》載「朕因怡親王薨逝,中心悲慟,飲食無味,寢臥不安。今朕素服一月,諸臣常服,宴會俱不必行。」可見雍正皇帝對怡親王胤祥的思念。在胤祥病逝當月,雍正皇帝專門下旨「有書王名之處,仍用原名」,將「允祥」改回「胤祥」。雍正八年八月,雍正皇帝就胤祥爵位承襲事宜專門下旨:「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朕加與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可任意稍減。佐領屬下等項,亦不可那移更改。」同時,晉封胤祥第四子弘晈為郡王,同樣世襲罔替。
可是即使如此,雍正皇帝還是認為「凡朕加恩於王之處。皆不足以酬王之碩德豐功」。雍正帝還曾經感慨地說:「朕實賴王翼贊昇平,王實能佐朕治平天下。鹹謂聖王賢臣之相遇數千百載而一見,今且於本支帝胄之間得之。」胤禛、胤祥兄弟君臣之間的至誠相託和忠心以報,世人經常用「棠棣情深」來形容二人兄弟情誼。
其實早在康熙帝去世的第二天,入承皇位的雍正帝就已經任命胤祥為四位總理事務大臣之一。在胤祥整整遭受十幾年冷落之後,得如此厚待,胤祥必抱知遇之恩。康熙皇帝和孝恭仁皇后的大喪事宜、會考府、造辦處、戶部之「銀庫、緞匹庫、顏料庫」三庫甚至外國傳教士事務、西北軍事的全盤運籌都交諸於胤祥之手。
1723年,胤祥受命總理戶部後,就自上任伊始,便勤奮理事,不稍懈怠。採取規定限期和獎勵勤勉相結合的辦法,將幾千宗舊案都理出頭緒。對造成財政虧空的王公親貴也毫不容情,連履郡王胤裪等人都被勒令變賣家產清還虧欠。因此整頓財政取得顯著成效。
1725年,總理事務大臣卸任,胤祥在之前的管轄範圍內,又被任命為議政大臣,總理營田水利,掌管圓明園八旗禁軍。而後,雍正皇帝又將潛邸事務、陵寢營造、西北軍需等重大事務交給了胤祥,同時還有國庫欠款的追繳工作、代天子舉行各種祭祀大典等諸多事務。為了維護皇權,雍正皇帝不惜逼殺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和功臣年羹堯、隆科多,甚至一母同胞的皇十四子胤禵都被其圈禁於景陵,可是對胤祥的行為在上述表現中可見一斑。
胤祥和雍正之間的關係在歷史上的關係極其少見,更何況將自己如此之多的權利交給別人。而胤祥也為「康熙盛世」的延續和發展,為大清鼎盛狀態的帶來奠定了絕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