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代的封爵制度,探析親王、郡王和藩王的具體區別

2021-02-23 騰飛講史

眾所周知,在古代社會中,皇帝往往會對宗親以及有功之臣等一眾人等賜予顯赫的光榮封號。今天史海君就帶領大家一起走進古代爵位制度的世界,因為涉及爵位種類和明細眾多,所以本文僅從離我們最近的清史當中,挑選我們所熟知的親王、郡王和藩王三類來進行具體講解。

關於親王、郡王和藩王的具體區別,如果以清朝為例的話,在我看來區別還是非常明顯的,主要從血緣親疏、有無實權以及爵位傳承等三方面來具體體現。

一、共同點:同屬爵位之列

在講區別之前,我們先來簡略地介紹一下清朝的封爵制度。清代的爵位體系,從受封者具體身份角度上劃分的話可以分為三個板塊,分別是皇室宗親(直系和分支)、蒙古王公親貴和對朝廷有大功之臣。而親王、郡王和藩王在大範圍上都屬於清朝爵位制度中的一員,這也是三者的共同點。

禮親王代善劇照

二、具體區分

1、血緣親疏

1644年入關的清朝,在很多方面基本沿襲了明朝的制度,而關於封爵這塊來講,雖然同明朝一樣,在清朝初期也存在藩王體系一說,但與明朝兩百餘年的藩王制度相比,清朝在此就遜色很多了。除了對清朝入主中原有功的吳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等人被封藩王之外,縱覽清史再無藩王記錄可尋。

清朝與明朝相比,除了藩王數量銳減,還有更為關鍵的一點就是,清朝的藩王在血緣上與明朝的藩王不可同日而語。明代的藩王以歷代皇帝諸子為王前往藩地赴任,而清朝的藩王上文已然說明,僅指有功於國家社稷之臣。所以,在血緣上,清代的藩王與皇帝是毫無血緣可言的。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而清朝的親王和郡王在血緣上就要比藩王近得多了,二者在整體上絕大部分屬於三大類中的皇室宗親之列,意思就是只有正兒八經的愛新覺羅宗親才可以獲此封號。清朝在宗室爵位當中,共有十三個級別,分別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閒散宗室,待遇和級別依次降低。

當然,也有人會說,蒙古親貴不是也有封親王和郡王的人嗎?是的,確實有,不過就血緣親疏關係來講,因為清朝自創建以來就秉持的「滿蒙一家親」的準則,歷代皇帝不乏有公主嫁到蒙古或是蒙古王公之女入侍清代後宮之例,所以許多受封者與清朝皇室還是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的,與藩王相比還是要優先得多。

雍正與胤祥劇照

2、有無實權

諸如吳三桂等人,有藩王的封號,完全出於清廷對其有功於社稷的感恩回饋。而且與明朝藩王一樣,是有藩地的。當時,由於清朝入關不久,對於全國尤其是南方諸省控制力不及,所以將一些降清的漢臣封為藩王賜予南方重鎮作為其藩鎮,從而加強對南方的管理,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的藩王不僅可以擁有藩地,同時對所轄藩鎮還有超強的控制權,這也是為何當康熙宣布撤藩令之後,三藩可以立馬擁兵而反的原因。

而親王和郡王,雖然在血緣上與皇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雖然二者擁有超品的超高品級(乾隆年間成為定製)。但清朝效仿晉朝,宗王封於京師,讓宗室封王者全部留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既沒有藩邸,也沒有治藩之權。所以,清朝的親王和郡王如果單純從爵位上來看,就是說出去很高大上,但實際上是沒有實權的。

睿親王多爾袞畫像

當然,如果某位親王和郡王得到了皇帝的特別信任,得到了其他擁有具體實權的官職,那麼對於這些人來說,便是非常幸運的。例如雍正帝心中比親兄弟還親的十三爺胤祥,除了擁有和碩怡親王的霸氣頭銜,還有議政大臣、軍機大臣等擁有實權的官職,而且在乾隆年間還被追賜「世襲罔替」之權,成為清朝第九位鐵帽子王(清中後期第一位),在這樣環境下的親王和郡王才是最高端的體現。

雍正與胤祥劇照

3、爵位傳承

藩王雖然在清朝出現的時間很短,但就其存在時的傳承而言,幾乎等同於只有極少數宗親才可擁有的「世襲罔替」之權。例如尚可喜的平南王,其子尚之信以及尚之孝之後所承襲的爵位都是平南王。

而親王和郡王,在一般情況下,是「降級承襲」的。比如第一代為親王,那麼第二代承襲時就會自動降一級成為郡王,如果第一代是貝勒,那麼第二代承襲時則為固山貝子。當然,這只是一般情況。整個清朝,擁有「世世代代可以承襲原爵位」特權的親、郡王一共有12家,即我們所說的十二大「鐵帽子王」,他們的後代承襲時可以不用降級,仍按原級繼承,即「世襲罔替」。

史海君說:

清朝的藩王,如同白駒過隙一般,自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後,再無藩王出現,原因很簡單,因為其坐擁重鎮享有軍政大權,嚴重威脅了皇帝的統治。

平西王吳三桂劇照

而親王和郡王,雖然與皇家關係密切,但在一般情況下(蒙古王公除外,另一套體系),是沒有半點實權可言的,最多就是說出去好聽一些。要想內外兼修,得到皇帝的信任重用或者對於國家有大功是必備條件,擁有這兩項權益之一的人,不僅可以擁有享實權的官職,而且幸運兒更會得到「世襲罔替」之權,成為人生贏家。

相關焦點

  • 王爺、親王和郡王的區別
    【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 親王和郡王的區別,除了出身有親疏之外,還在於一個世襲罔替
    親王和郡王的爵位與稱呼,因清宮劇的泛濫而為人們所熟知,作為清朝宗室中的高等爵位,兩者共同構築了滿清皇室的宗親勳貴,但是兩者之間也有較大的區別,不但體現在爵位的規格上,更體現在授予的條件乃至繼承的安排上。
  • 親王、郡王和太子,三者誰的地位最高,每個朝代又都有哪些區別?
    親王、郡王爵位,始於北周。北周時期,周武帝仿《周禮》,置十一等爵,即王、郡王、縣王、國公、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鄉男。隋代,隋文帝更改封爵,改十一等爵為九等爵廢縣王、鄉男,置國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九等。
  • 清代的鐵帽子王到底鐵不鐵?
    「鐵帽子王」是一種俗稱,在清代專指可以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親王、郡王宗室爵位。清代宗室封爵按等級可以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等14級,其中惟親王郡王可以稱為「王」;按襲爵方式可分為「世襲罔替」、按次降級兩類,按來源來說可分為功封、恩封兩種,前者是指清朝開國時期軍功卓著者,後者則指治國有為、皇帝降恩特封者。
  • 「郡王」提拔到「親王」有多難?
    當時已經出現貝勒、和碩貝勒的區別。但是,到了皇太極稱帝後,宗室的爵位劃分,才開始逐漸清洗起來。並且有了按照等級劃分的宗室爵位制度。當時的宗室爵位制度,仍有很大不足。皇太極劃分時,規定親王、郡王,全都允許世襲罔替。也就是親王的子孫,將來也可以繼承親王的爵位。這就是後來「鐵帽子王」的來源。
  • 清代宗室爵位分為十四等,那麼其他朝代的情況又如何呢?
    爵位,又稱封爵、世爵,是帝王賜予宗室、官員或有功人員、才智之士的地位和待遇。爵位,原本是指諸侯獲封賜的封建等級,因此爵位是與封建制度密切相關的。由於爵位分為宗室爵和非宗室爵,且歷朝歷代皆不相同,因此作個簡單的介紹。
  • 清代親王嫡福晉和皇帝的妃、嬪、貴人比較,誰的地位更高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將封建等級制度發展到了一個全新境界,除了前朝的君臣有別、爵位劃分、官員品秩制定;和男性相對應的還有女性的諸多等級制度劃分。對於清朝統治階層而言,皇族女性的等級制度劃分更為嚴苛。除了皇帝所對應的皇后、妃嬪等,皇族爵位中的親王、郡王、貝勒等依次對應親王妃、郡王妃、貝勒夫人等。
  • 清代時,一品大員在路上遇見親王、郡王,應該如何避讓行禮?
    清代時,上至王公貴族,朝廷大員,下至各省督撫及各級官吏,其地位等級千差萬別。各級官員不僅在朝堂、衙門中會經常見面,就是平日裡也難免也會彼此相遇。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一品大員在路上遇見王爺、貝勒等王公貴族該如何行禮?各省官員拜訪總督、巡撫時又有什麼規矩呢?對於這一問題,我們分兩個部分展開。
  • 尋找清多羅順承郡王家族墓
    作者烏有之鄉的大樹上 多羅郡王家族墓在今天的房山區長溝鎮西甘池村和韓村河鎮二龍崗村一帶,歲月變遷,時至今日多羅郡王家族墓遺存建築已經無多。要了解清代多羅郡王這個顯赫的郡王家族,我們首先得弄清楚清代的王爵襲封制度,以及滿清近三百年歷史中出現的12位鐵帽子王。
  • 「郡王」提拔到「親王」有多難?需要有特殊關係
    親王、郡王,同屬王爵,都是清朝宗室中,最有地位的爵位。不過,兩者之間,畢竟還有差距。從親王被貶到郡王,只需要一紙詔令。即便去世的親王,都能削奪諡號。郡王想要到親王,卻需要付出許多。想要了解郡王如何晉升為親王,就必須對清朝宗室爵位的形成,有一定的了解。清朝對宗室爵位的劃分,在關外後金時期,就已經初具雛形。當時已經出現貝勒、和碩貝勒的區別。
  • 貝勒和貝子的區別,貝勒變化最大,貝子只能是貝勒的非嫡子
    ,貝勒變化最大,貝子只能是貝勒的非嫡子在清宮劇中,貝勒和貝子是經常出現的稱謂,在實際上是清朝皇室的爵位,為宗室子弟所獨有,但是從其源流來看,兩者有很大的區別,不但局限於爵位等級上的差異,還有更多文化上和風俗上的承繼。
  • 明朝唯一非朱元璋直系的藩王,5歲養在宮中,10歲與皇子同時封王
    大明王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就確立了"眾建宗親以藩王室"的政策,並於洪武三年(1370)、洪武十一年(1378)、洪武二十四年(1391)分三次封了25個藩王。明朝的分封有個顯著特點,那就是不設異姓王(中山王徐達、黔寧王沐英等都是追封,不是真正的異姓王),25個藩王全部是朱家子孫。
  • 簡述清代宗室的爵位承襲,以及在經濟上享有的特權
    清代的爵位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就以形成雛形,此後皇太極加以完善,及至入關後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制度。順治時期,八旗王公貴族襲封爵位,統軍議政,擔任要職,歲祿厚祿,分取人丁莊園,在政治上、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都享有很大的特權,下面具體來講。
  • 宗室和覺羅有啥區別?
    先說說宗室的爵位,清代宗室爵位共分14等和碩親王(年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以下爵位依次減半)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包括郡王和親王,除了這六人以外,其他人的王爵都是後來雍正封地)也就是說除了廢太子胤礽以外,康熙活著的時候只封了六個王爵,並且只有三阿哥胤祉和四阿哥胤禛在康熙生前獲封了親王。
  • 哈裡王子晉封公爵,英國爵位的公侯伯子男和中國古代爵位一樣嗎?
    而中國古代的爵位都是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區別,但大體上還是分為王(親王、郡王)、公(國公、郡公、縣公)、侯(縣侯、鄉侯、亭侯)、伯、子、男。在商周時期,爵位對應的都是封國,裂土分封,封邦建國。宋初的封爵增加到十二級,為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
  • 且有什麼區別?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之後,封他的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為大貝勒、二大貝勒、三大貝勒、四大貝勒,取代五大臣議政制度,由四大貝勒輪流執政,處理國家大事。這大貝勒職位也稱得上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一般貝勒領兵打仗出徵,都享有政治、經濟上的大權。及至皇太極崇德元年 (公元1636年)之際,定宗室世爵為九等。其中第三等為多羅貝勒,簡稱貝勒。
  • 清朝的側福晉、庶福晉和侍妾有什麼區別?
    福晉其實是專屬於清代對於貴婦的稱呼,福晉滿語音譯成漢語就是夫人,在清代只有皇子、親王、世子、郡王的妻子才能稱之為福晉,所以福晉就相當於漢族的王妃。在康熙和雍正時期規定,親王爵位側福晉只能有兩人,郡王爵位側福晉只能有一人,到了乾隆時期改為親王爵位側福晉可以有四人,世子、郡王的側福晉可以有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