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時,一品大員在路上遇見親王、郡王,應該如何避讓行禮?

2021-01-10 大理寺卿

清代時,上至王公貴族,朝廷大員,下至各省督撫及各級官吏,其地位等級千差萬別。各級官員不僅在朝堂、衙門中會經常見面,就是平日裡也難免也會彼此相遇。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一品大員在路上遇見王爺、貝勒等王公貴族該如何行禮?各省官員拜訪總督、巡撫時又有什麼規矩呢?對於這一問題,我們分兩個部分展開。

第一,王公途遇之禮

早在皇太極時代,清廷就制定了王公貴族在路途中相遇時的禮儀,其中主要有:

親王出行,郡王、貝勒一律要讓道旁行;貝子、鎮國公在到道旁勒馬停下鞠躬;輔國公、固倫額駙、和碩公主、額駙、鎮國將軍、公、候、伯、一品官以下皆要下馬、下轎。

郡王出行,貝勒以下,與遇親王禮相同。

貝勒出行,貝子、鎮國公、固倫額駙、和碩公主、額駙讓道旁行,鎮國公、鎮國將軍、公、候、伯、內大臣、都統、尚書在道旁勒馬停下,二品以下皆要下馬。

貝子出行,鎮國公、固倫額駙、和碩公主、額駙,與之分道而行;輔國公、鎮國將軍、公、候、伯、內大臣、都統、尚書讓道旁行;輔國將軍、子、男、副都統及參領等官,在道旁勒馬,,佐領以下等官皆下馬。

鎮國公出行,輔國公、鎮國將軍、公、都統、尚書分道而行,輔國將軍、副都統、侍郎及參領等官,在道旁勒馬站立,佐領等官以下皆下馬。

輔國公出行,鎮國將軍、都統、尚書分道而行,輔國將軍、副都統、侍郎等官讓道旁行,奉國將軍、參領、佐領等在道旁勒馬站立,護軍校、驍騎校等官及軍民人等皆下馬。

鎮國將軍出行,輔國將軍、副都統,侍郎與之分道而行,奉國將軍、參領、佐領等官在道旁勒馬站立,護軍校、驍騎校等官及軍民人等皆下馬。

輔國將軍出行,奉國將軍、參領等官讓道旁行,佐領等官在道旁勒馬站立,護軍校、驍騎校等官及軍民等皆下馬。

奉國將軍出行,佐領等官讓道而行,護軍校、驍騎校等官及軍民人等在道旁勒馬站立。

第二,京官相見禮

順治元年(1644年),清廷制定了京官相見之禮:同等品級者,凡賓客至府中,主人在大門內作揖迎候,然後賓客在主人陪同下登階先行。入廳後,賓主均北面相拜,主人請賓客就西面正坐,賓辭讓,但在主人的再三邀請下就正坐。不一會,賓作揖把正座讓與主人。

賓客離府時,主人要送賓客至大門口,賓主相互作揖,賓請主人留步,主人堅持送賓至大門外,並看到賓客登上轎子後方能返回府中。

一般情況下,尚書、左都御史見內閣大學士的禮儀同上。二品以下京堂至翰詹科道見大學士時,主人相迎與儀門內,送別於大門外即回,不用看著賓客上轎,其餘禮儀與上相同。

五品至八品官見大學士,賓至大門外時下轎,主人在堂階下迎接,賓向主人三作揖,主人再度東面答揖。賓客告退時,主人則在二門外送行。

翰詹科道見左都御史、各部尚書時,和京堂官見大學士之禮相同。

第三,各省文官相見禮

順治年間,清廷制定了督、撫、學政、河漕總督、鹽政、御史相見時,座次平行,其他按照品級高低行禮。雍正八年(1730),清廷制定了各省文官相見之禮:官位同等者,賓客至官署時,主人屬吏入門通告,賓客自中門入,至外堂簷下車、轎。主人在簷下作揖相引。其他禮儀與京官相同。

督、撫屬下參見長官,一律從左門入。初次拜見時需穿官服,由屬吏引領,並將寫有自己職銜、履歷的名柬放在各自長官的座案上。然後,屬官按次序向長官三作揖,長官高座答揖,屬官退堂。如果是在私人府邸相見,其禮同五品官見大學士相同。

如果是州縣教職、直隸州屬官見督撫,則在轅門外下車,入堂後三作揖,告辭時也三作揖。督撫均立受,不答揖。至於不入流的官員參加督撫,則要行一跪三叩禮,不就坐。

上面就是關於清代王公以及官員相見時的一些基本禮儀,這些禮儀並非是形式化的,而是始終要貫徹執行的,期間不能出現差錯,否則就會受到制度的嚴懲,甚至會以蔑視上司的罪名被治罪。

相關焦點

  • 在子爵和正一品大員中,任選一個,你將如何選擇,我這樣選
    假如你生活在清朝,皇帝讓你在男爵和一品大員之間任選一個,你會選哪一個?當我看到這個題目時,我瞬間懵圈了。五等爵位中的男爵和一品大員到底如何選擇?一個是爵位,一個是官職。我們應該對這兩種做出分析,才能做出最有利的選擇。首先,我們對清朝的官職是最熟悉不過了。從正一品到最小的品級。
  • 從清代的封爵制度,探析親王、郡王和藩王的具體區別
    今天史海君就帶領大家一起走進古代爵位制度的世界,因為涉及爵位種類和明細眾多,所以本文僅從離我們最近的清史當中,挑選我們所熟知的親王、郡王和藩王三類來進行具體講解。關於親王、郡王和藩王的具體區別,如果以清朝為例的話,在我看來區別還是非常明顯的,主要從血緣親疏、有無實權以及爵位傳承等三方面來具體體現。
  • 王爺、親王和郡王的區別
    至唐「定製皇兄弟皇子為王,皆封國之親王。」自親王、郡王分設,一般一字王號為親王,兩字王號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儀封「汾陽王」。 明朝時期,親王的正式名稱為某王(如秦王、晉王),其封地稱國(秦國、晉國等),王璽稱「某國之寶」。皇帝之子,除太子外,一律封親王。南明時亦有外姓親王。爵號直接冠以親王字樣為名的,唯清朝一代,其全稱為和碩親王。
  • 親王、郡王和太子,三者誰的地位最高,每個朝代又都有哪些區別?
    自隋代開始,王品級被定為正一品,郡王品級被定為從一品,由此親王的地位自然要高於郡王。唐代,親王為正一品,郡王為從一品,親王是皇帝的兄弟或兒子,而郡王則是皇帝的孫子或侄子。此外,在唐代,郡王爵還會賜予臣子,如汾陽郡王郭子儀、漢陽郡王張柬之、扶陽郡王桓彥範、博陵哀王崔玄暐、南陽平郡王袁恕己等等,而親王至唐高祖後,除賜予藩屬國的君王,皆不會賜予臣子。由此,從這三點,我們就可看出唐代親王的地位絕對高於郡王的。
  • 和珅是一品大員,為何頂戴所用的紅寶石會被嘉慶指責是逾制呢?
    如果我們仔細審閱和珅所犯的「二十款」大罪時,就會發現其中只涉及到「擅權」和「逾制」兩條。而且有些罪名定得十分草率,不僅重複而且有些不清不楚,純粹是為了湊「大罪二十條」這個數字。下面就以第十六條和十七條罪狀進行說明。「又寶石頂並非伊應戴之物,所藏真寶石頂有數十餘個,而整塊大寶石不計其數,且有內府所無者。其大罪十六」;家內銀兩及衣物,數逾千萬,其大罪十七。「先來看大罪十六。
  • 清朝的鐵帽子王比一品大員還厲害?盤點清朝鐵帽子王誰最能打仗
    究竟鐵帽子王和一品大員誰更厲害呢?容小編細細道來,鐵帽子王是爵位,一品官是官位,官見到爵是要行禮的,可見鐵帽子王地位是優於一品大員的。清朝的爵位分為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排名越靠前,地位則越高。
  • 清代王爺到底年俸多數?為一品大員的55倍,但比如今一職業差遠了
    ▲醇親王府大殿康熙皇帝在位時期,正式廢除了藩王制,王爵就只剩下就親王、郡王和郡王銜貝勒。早在順治年間,清廷就針對各級爵位制定了待遇標準,親王一年的恩俸為白銀10000兩、糧食10000石,郡王得到的錢糧則是親王的一半,郡王銜貝勒則會在郡王基礎上再打一部分折扣。同一時期,一品文官的年俸為白銀180兩、糧食180石。對比之下便能看出王爺的待遇之高,竟然達到了後者的55倍之多。
  • 清代親王嫡福晉和皇帝的妃、嬪、貴人比較,誰的地位更高
    除了皇帝所對應的皇后、妃嬪等,皇族爵位中的親王、郡王、貝勒等依次對應親王妃、郡王妃、貝勒夫人等。親王妃,清代親王正妻封號,也就是俗稱的親王嫡福晉。和皇帝正妻——皇后相比,親王嫡福晉和其有著「君臣之分」,地位影響自然遠遠不如。在皇貴妃位號創設之前,貴妃位居內命婦第一等,地位大致等同於外命婦的第一等——親王正妻或者長公主。
  • 如何鑑別清代官場中的「頂戴花翎」?
    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季·換季》中記載:「每至三月,換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屆時由禮部奏請。大約在二十日前後者居多。」清代帽冠的時代性主要是說不同時期帽子的式樣變化,以及某些特定時間出現的帽子款式。最典型的就是瓜皮帽的泛濫。
  • 為何總督見到貝勒都要行禮?
    在很多的清宮劇中,都很容易見到類似的情境,那就是由於功勳卓著所以成為封疆大吏的總督,在見到一些姓愛新覺羅的,看上去吊兒郎當的傢伙時,也會恭恭敬敬地對其行禮
  • 親王與固倫公主的爵位同等,慶親王奕劻為何要給榮壽固倫公主行禮
    有時候,有些人的爵位應該是貝子爵位,統治者卻賞賜穿戴貝勒爵位的衣帽。這就讓後人很難從穿戴中去判斷他們的爵位。李蓮英雖然沒有爵位,但被慈禧升任三品官,而賞賜可戴二品的頂戴。李蓮英作為三品的官員,可戴二品的頂戴,甚至有時還可能賞賜穿二品的補服。所以,這時一個人要是單純從帽飾上就很可能判斷李蓮英是二品官。溥儀大婚之後,雖然是小朝廷,但溥儀還恩賜貝勒爵位的載濤可穿親王的補服。
  • 「郡王」提拔到「親王」有多難?
    皇太極劃分時,規定親王、郡王,全都允許世襲罔替。也就是親王的子孫,將來也可以繼承親王的爵位。這就是後來「鐵帽子王」的來源。這種做法,有很大的缺陷,那就是供養宗室所需要財政支持,對於國庫來說,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負擔。所以,到了康熙、雍正時期,宗室待遇一直有所調整。直到乾隆時期,才形成定製。除了爵位等級的劃分。
  • 大清比正一品官職還高的爵位職位多了去了!
    其他倆「殿」是文化殿大學士和武英殿大學士,此文官正一品大員。三殿三閣,三閣分別是文淵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和東閣大學士。 您千萬記住,紀曉嵐永遠沒做過正一品大官兒。電視劇裡紀大學士紀大學士,那都是胡說的。
  • 《長安十二時辰》中大唐宰相才官居三品,那一品大員是什麼檔次?
    兩漢以俸祿「石」之多寡作為官吏的等級,如「萬石」、「二千石」等;三國曹魏開始定官階為九品,如相國為第一品,尚書令為第三品等,從第一品到第九品共九等;北魏時,開始在官品中分正、從,而第四品起,正、從品又各分上、下階,共為三十等;唐文職與北魏同,武職自三品起即分上、下階。大唐宰相林九郎即李林甫在天寶元年領的右相、尚書左僕射、光祿大夫,這一串連在一起都是長頭銜的官職具體是什麼呢?
  • 和珅與狄仁傑同為宰相,為何和珅是一品大員,而狄仁傑只是個三品
    而說到狄仁傑和和珅,可能很多人又有些不解,為何和珅與狄仁傑同為宰相,同屬於當時的"頂級大佬",和珅是一品大員,而狄仁傑只是個三品呢?在唐朝三品就是宰相了,那一品和二品呢?莫急,且聽我細細道來。    正一品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師:太師、太傅、太保  親王(爵位)  從一品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開府儀同三司(文散官)  驃騎大將軍(武散官)  嗣王
  • 清朝的一品大員,他們當時享受什麼待遇,折算成人民幣合多少錢?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小小的知府都能賺這麼多銀子,那清朝的一品大員們,他們在清政府承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會享受什麼待遇呢?一品大員的標配基本上都有個大宅子,三妻四妾再加上官家女僕,各房的小丫鬟,一大家子的開銷算下來,預計也得是一個較大的數字。
  • 「郡王」提拔到「親王」有多難?需要有特殊關係
    親王、郡王,同屬王爵,都是清朝宗室中,最有地位的爵位。不過,兩者之間,畢竟還有差距。從親王被貶到郡王,只需要一紙詔令。即便去世的親王,都能削奪諡號。郡王想要到親王,卻需要付出許多。想要了解郡王如何晉升為親王,就必須對清朝宗室爵位的形成,有一定的了解。清朝對宗室爵位的劃分,在關外後金時期,就已經初具雛形。當時已經出現貝勒、和碩貝勒的區別。
  • 清代官員服飾上的「衣冠禽獸」,到底象徵著什麼?
    跟隨皇帝巡行的扈從大臣都準許穿黃馬褂,其顏色用明黃色,而正黃旗因為是皇帝的嫡系部隊,其官員與兵丁也穿黃馬褂,顏色用金黃色。清朝皇帝對於有功的大臣和將士,常有「賞給黃馬褂」和「賞穿黃馬褂」的獎勵。雖只一字之差,但二者區別很大。「賞給黃馬褂」,所賜只有一件。所以某些大臣得到了皇帝賞給的黃馬褂,平時絕對捨不得穿,穿壞了就沒啦!
  • 唐朝的三品官,已屬於絕頂級大佬,那麼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職?
    唐代的品級有別於清代,它沒有泛濫的那麼厲害。借用《康熙王朝》中孝莊太后給欲晉升吳六一為二品九門提督的康熙時所說的一句話:「三品官,多如牛毛,在這個京城你扔塊石頭,都能砸中個紅頂子」,在清代,三品官在京城都不算是高官,試想連順天府尹這一知府之職都是正三品官,三品算高嗎?
  • 簡述清代宗室的爵位承襲,以及在經濟上享有的特權
    康熙二十三作了更定:「親王一子封世子,候襲親王,其餘之子封貝勒;郡王一子封長子,侯封郡王,其餘之子封貝子」,級別有所下降,乾隆三十九年,乾隆帝諭告內閣:「向來王等襲爵唯軍功勳舊諸王,例應世襲罔替,此外,如怡親王之公忠體國,經皇考特恩,有世襲罔替之旨,亦應遵守勿替,其餘恩封諸王襲爵時,例應以次遞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