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清多羅順承郡王家族墓

2020-12-23 騰訊網

作者烏有之鄉的大樹上

多羅郡王家族墓在今天的房山區長溝鎮西甘池村和韓村河鎮二龍崗村一帶,歲月變遷,時至今日多羅郡王家族墓遺存建築已經無多。要了解清代多羅郡王這個顯赫的郡王家族,我們首先得弄清楚清代的王爵襲封制度,以及滿清近三百年歷史中出現的12位鐵帽子王。

大概是進一步吸取明王朝藩王制度造成的王室貴族尾大不掉、消耗民力、滋生腐敗的教訓。清朝王爵制度不僅約束了授封親王等王室貴族的封地自由,而且規定了爵位世系遞減降級的制度。也就是說親王世子承襲王位降級為郡王,而郡王子承襲則降級為貝勒,依次類推。但是,清初有6位親王和2位郡王因戰功赫赫,得以不受這項制度約束。他們的王爵世襲罔替,親王的世子仍然還是親王。此8位被稱為「鐵帽子王」,8人名聲之大,即便不熟悉大清歷史者,亦能聽聞一二。如,和碩禮親王代善、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和碩豫親王多鐸等等。清朝中後期,亦有4位親王授封,也就是雍正朝的允祥,晚晴的奕訢、奕譞和奕劻。

筆者此次考察的多羅順承郡王家族墓,即是這2位「鐵帽子」郡王中的一支。多羅順承郡王與多羅克勤郡王皆為和碩禮親王代善後裔。代善是努爾哈赤第二子,在太祖長子褚英早死後,代善實際為諸貝勒之首,後又有擁護皇太極和福臨繼位之功,得到「鐵帽子王」的待遇也在情理之中。代善有子八人,長子嶽託戰功卓著,授封多羅克勤郡王,是為克勤郡王一支之始。三子薩哈璘成為世子,也就是和碩穎毅親王。薩哈璘二子勒克德渾因戰功,於順治五年

(1648)

授封多羅順承郡王,郡王位可以永世罔替,也就是筆者此番考察的第一代「鐵帽子」順承郡王,諡號「恭惠」。

勒克德渾繼承了父輩驍勇善戰的特點,為清朝入關以後掃清明朝殘餘勢力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惜順治九年,年僅34的他病逝,由四子勒爾錦繼爵位。勒爾錦同樣驍勇善戰,其最大功績就是任寧南靖寇大將軍,平定了吳三桂叛亂。但在戰役最後階段卻因貽誤戰機遭到削爵,順承郡王爵位相繼由其四位兒子勒爾貝、延奇、充保及穆布巴繼承。至康熙四十三年(1715年),穆布巴因不法被削爵。順承郡王爵位又改由勒克德渾、勒爾錦兄長諾羅布繼承。自此,諾羅布後代相繼襲得順承郡王爵位。順承郡王共歷10代15位,自第一代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始,幾乎歷代順承郡王墓址都選在今天的房山區西甘池村、二龍崗村一帶,是為多羅順承郡王家族墓。

世代

世系

郡王

備註

1

一世

愛新覺羅勒克德渾

和碩親王薩哈璘二子

2

二世

愛新覺羅勒爾錦

勒克德渾四子,後革爵

3

三世

愛新覺羅勒爾貝

勒爾錦長子

4

愛新覺羅揚奇

勒爾錦二子

5

愛新覺羅充保

勒爾錦三子

6

愛新覺羅布穆巴

勒爾錦四子,後革爵

7

二世

愛新覺羅諾羅布

勒克德渾三子

8

三世

愛新覺羅錫保

諾羅布子

9

四世

愛新覺羅熙良

錫保子

10

五世

愛新覺羅泰斐英阿

熙良子

11

六世

愛新覺羅恆昌

泰斐英阿子

12

七世

愛新覺羅倫柱

恆昌子

13

八世

愛新覺羅春山

倫柱子

14

九世

愛新覺羅慶恩

春山子

15

十世

愛新覺羅訥勒赫

慶恩子

據馮其利《北京王爺墳》一書考證,西甘池村葬有11代順承王,分別是:順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渾、勒爾錦、勒爾貝、延奇、充保、忠郡王諾羅布、慎郡王恆昌、簡郡王倫柱、勤郡王春山、敏郡王慶恩、質郡王訥勒赫。二龍崗村葬有3代順承王,分別是:錫保、恪郡王熙良、恭郡王泰斐英阿(末代順承郡王訥勒赫死於民國,無王陵)。時過境遷。如今僅剩下4座寶頂、4通石碑。其中4座寶頂和3通石碑位於西甘池村,二龍崗村僅餘1通石碑,為第10代順承恭郡王泰裴英阿陵墓之碑。

筆者此番到訪西甘池村,見到的景象基本與前人所做的考古調查一致。由西甘池村東南口進入村子,前行百米再向左百米,即可看到一處被柵欄圈起來的方形廢園,園內雜草叢生,附近村民傾倒的糞水淌滿地面,園內南北兩側各有一通石碑,體量相當。相比之下,南側的較為簡單,而北側石碑贔屓座下水盤雕刻更為精美,四角各有一小鬼,南碑水盤僅為波浪圖案。兩碑中,南碑為一代王勒克德渾碑,順治十二年(1655年)十月初八日立。北碑為勒克德渾三子,七代王諾羅布碑,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五月初七日立。在進村公路北側,與此二碑相距300米的一村民院內,還有一通石碑。從外可見贔屓頭已經被砌於院牆內,而高大的碑首從很遠就可望到。該碑主是第12代順承簡郡王倫柱,立於道光四年(182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南側碑園後本就是陵墓神道,依王墓建築的宏大森嚴法則,這裡儼然非常寬廣。然而時至今日,完全建於順承郡王家族墓地上的西甘池村,村民的院落已經把王陵大院切分成了很多小格子。從村中公路繞過院牆,可以看到正對碑園後300米的陵墓寶頂,南北橫向排列,一共三座。關於這三座寶頂,墓主何人,尚沒有定論。但顯然,中間最高大者為一代王勒克德渾,而北側者應該是其三子,七代王諾羅布。作為第二代順承郡王的勒爾錦,由於生前遭到削爵,死後亦只能孤零零的葬在其父陵園南面400米的位置。西甘池村遺存的四座寶頂中的第四座,正是指二代順承郡王勒爾錦寶頂。三座寶頂所在位置已經是西甘池村最南端,再向南就是村民的田地。此時正是秋末,玉米才收割完畢。沿著地頭田埂南向走400米,到勒爾錦寶頂前,這座寶頂較前三座要小很多,且寶頂上有明顯的盜洞被封堵痕跡。

有資料顯示,多羅順承郡王家族墓內享殿毀於1948年的戰火。但是顯而易見,後世人口的過度繁殖遷徙,才是造成這處宏大王陵墓區毀壞的真兇,且這一趨勢仍在蔓延。行走在西甘池村內,可以輕易在角落裡發現當年陵區建築物的殘件,如一處漢白玉柱櫥、一段陵牆。在三座大寶頂北側,又建起了新房,這戶人家的大門正對北側寶頂。這與兩三年前其他同道者尋訪時,「三座寶頂位於一片菜地之中」的描述又發生了變化。至於那通被村民院子圈進去的龜馱碑,則更顯示出順承郡王墓的變遷和時下的衰敗晚景。無疑,簡郡王倫柱的寶頂就在碑後百米的範圍內,但是這裡已經是一排排緊密連接的院落,至於輪柱的寶頂和地宮自然早已煙消雲散。在逝者亡靈的安息之所上,又在演繹著一戶戶人家的喜怒哀樂。這便是歷史的輪迴,人世的無常。

作者天津琛瑜

順治時期葬於北京市房山區長溝鎮西甘池村的清順承郡王家族墓地,坐西向東,背山面河,佔地面積200餘畝,由老府、老南府、北府、南府組成。從清初以至民國六年(1917)這260餘年間,這裡埋葬了自勒克德渾至訥勒赫11位順承郡王,分別是:順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渾(第一代)、勒爾錦、勒爾貝、延奇、充保、忠郡王諾羅布、慎郡王恆昌、簡郡王倫柱、勤郡王春山、敏郡王慶恩、質郡王訥勒赫。目前已於近年拆遷的西甘池村尚存四座寶頂、三通石碑。

其中有三座寶頂是連在一起的,其中兩座位於昔日首葬之區的老府,北為順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渾寶頂、中為順承忠郡王諾羅布寶頂。而南邊的一座則是建於光緒初位於老府南側的南府中的順承敏郡王慶恩寶頂。寶頂最大者直徑12米,高約9米,據稱:這是目前保存最大的王爺墳寶頂。順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渾寶頂和順承忠郡王諾羅布寶頂前原有碑亭2座,碑亭中各有墓碑1通,螭首龜趺。現只存墓碑,在一個小院中。與其後的寶頂相對應,左邊的為立於順治十二年(1655)十月初八的順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渾碑。

康熙五十七年(1718)五月初七的順承忠郡王諾羅布碑。西甘池村現存的第四座寶頂位於昔日老府以南約100米處的老南府,現在一片農田之中,距離連在一起的三座寶頂有半裡之遙,為順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渾第四子勒爾錦之寶頂,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建,三合土夯制,周長2420,高700釐米。從順承慎郡王恆昌起,在老府北側又建立墳地,俗稱北府。北府的寶頂無存,現只存有道光四年(1824)所立的恆昌第一子順承簡郡王倫柱的墓碑1通。這通墓碑的情形比較尷尬,龜趺嘴部砌在農戶院牆上,石碑位於農戶院內,要不是村子拆遷,便看不到石碑精美的文飾了。

作者行旅人

P1房山西南的長溝鎮有處溼地,號稱甘池,周圍的四個村子就分別以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命名。山清水秀的地方在北方相對乾旱的區域是人們嚮往之風水寶地。這一帶多有歷代達官顯貴的墳塋,260多年間,共有11位順承郡王安葬該地。現在保存最好的是在西甘池村南的清代鐵帽王之寶頂清---順承郡王家族園寢。勒克德渾寶頂一座、諾羅布寶頂一座、慶恩寶頂一座、勒爾錦寶頂一座;倫柱馱龍碑一方、勒克德渾馱龍碑一方、諾羅布馱龍碑一方。正好三座寶頂、三座碑,留存下六位順承郡王的影子。順承郡王是清初的八大鐵帽子王之一。郡王是清十二家鐵帽子王是前八家功封之中的世襲惘替郡王銜。第一代順承王是勒克德渾(愛新覺羅氏),此王出身於大清和碩禮烈親王代善之門。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皇二子,封為大貝勒。代善一門出三王,順承王便是其中為清王朝定鼎立功的王爵之一。該王世襲了十五代,末代王爺叫愛新覺羅-文葵。

探秘清代鐵帽王之寶頂上斑駁的痕跡,鐵帽王之寶頂是個傳說,但是,為了探究這個傳說到此一遊的一批批探秘者和遊客,無不為鐵帽王之寶頂和這些碑文雕刻的精美而折服。古人用什麼方法將這些精美雕刻刻在數米高的碑壁上?這些精美雕刻到底隱含著什麼?以及一個個因鐵帽王之寶頂上而得名的碑名又能告訴我們什麼樣的故事?一個個待解的謎團,有趣而耐人尋味。來吧!帶著你的好奇,帶著你的疑問,走進神秘的昨天!去體現著歲月的滄桑.

滿族文化網

相關焦點

  • 王爺、親王和郡王的區別
    嘉靖之後,俸祿多為9000石。清代親王根據清乾隆《大清會典則例》卷五十一《戶部·俸餉》所示,親王歲銀一萬兩,歲米五千石。世襲罔替的王爺有禮、睿、豫、肅、鄭、莊、怡、恭、醇、慶這十位親王和順承郡王、克勤郡王。親王和郡王世襲罔替本質上都是一樣的,級別是一樣,但是後代的襲爵待遇不一樣。
  • 多羅貝勒——從軍政首領到宗室及外藩爵位
    這一年,清宗室正式釐定十二等爵位,分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清立國初期,煊赫無比的貝勒,自此成為宗室爵位中的第三等級爵,位於多羅郡王之下,固山貝子之上。
  • 家族墓推薦:北京周邊墓地清東陵萬佛園
    最近有客戶問起家族墓,萬壽菊墓地網就說下家族墓,家族墓地通常佔地面積大,總價雖貴但和單獨購買來相比還是很划算,更重要的是方便上墳掃墓,從爺爺輩到孫子輩這樣幾代都安葬在一起,那就選家族墓。一般單穴墓地只能安葬一個人;雙穴墓的通常是夫妻合葬墓地,大部分的公墓都是這樣的格局。
  • 從清代的封爵制度,探析親王、郡王和藩王的具體區別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而清朝的親王和郡王在血緣上就要比藩王近得多了,二者在整體上絕大部分屬於三大類中的皇室宗親之列,意思就是只有正兒八經的愛新覺羅宗親才可以獲此封號。清朝在宗室爵位當中,共有十三個級別,分別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閒散宗室,待遇和級別依次降低。當然,也有人會說,蒙古親貴不是也有封親王和郡王的人嗎?
  • 紅樓夢解密:東平、南安、西寧、北靜郡王,四王竟和康熙大有關係
    繼二周前夷水先生破掉了「紅樓夢的玉字輩和乾隆有關」之後,前些天研究群再次爆出好消息,「風之子」又破掉了「紅樓夢裡的東平郡王,南安郡王,西寧郡王,北靜郡王,四王和康熙有關」!「寶璽學·清宮說」一次又一次地將真正的紅學研究推向高潮,揮灑的汗水一次又一次地收穫了沉甸甸的成果。
  • 青浦文物·任仁發家族墓
    任仁發家族墓俗稱「王墳」。任仁發(1254—1327),字子明,號月山,青龍鎮人,元代著名水利專家和畫家,官至中憲大夫、浙江宣慰副使。墓地1952年遭盜掘破壞,後發現並加以清理,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內有墓冢數座,現高出地面1—2米不等。
  • 467年,家族守墓人
    他們沒有離開過那座墓一步。墓,就在金華市湯溪鎮,背靠金華很有名的九峰山。山緊緊環抱著它,竹,林,草,風,管著它,也由著它。墓碑上的字漸漸風化,正中間的這座,湊近,撥開碑上漫過的幾根綠草,手指抵著,才能艱難辨認:皇明誥贈鴻臚正卿安定郡七世祖考亙七十六府君胡公……父母不識字,碑上的「古文」自然不認得。二老說著外人無法聽懂的湯溪土話,父親講不清一句完整的普通話。
  • 清「八大鐵帽子王」的最後結局
    「八大鐵帽子王」都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龍子龍孫,其中有: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第二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侄)、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之子)、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之子)、成親王嶽託(代善之子)、穎親王薩哈廉(代善之子,王位後傳於其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 清代貴族家族墓主人可能四品官
    實地探秘瀋陽考古新成果系列報導 ①  清代貴族家族墓主人可能四品官 推測是皇親國戚 負責看守福陵  2020年10月28日  瀋陽首次發現除清代皇陵以外的貴族家族墓園,其主人與「國戚姨娘家子孫」束徵額家族有密切關係。這將為瀋陽清代盛京城考古和歷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日前,「維沈之陽福地呈祥」瀋陽考古成果巡展舉行,展示了瀋陽2020年最新發掘的多處考古遺址,也揭開了它們的神秘面紗。  本報推出系列報導,通過實地探秘瀋陽考古新成果,了解遺址挖掘背後的故事。
  • 袁崇煥墓第17代守墓人逝世,佘氏家族已守墓390年,網友:像小說情節
    記者從東莞市袁崇煥紀念園方面獲悉,2020年8月12日13時50分,袁崇煥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從1630年至2020年,佘氏家族為袁崇煥守墓整整390年。2002年袁崇煥祠墓正式對外開放前,佘幼芝一家曾在此居住63年。1630年9月22日,一代名將袁崇煥含冤受磔,崇禎皇帝下令將他的頭顱懸掛在廣渠門外示眾。當晚,其部下一位姓佘的義士卻冒死將首級偷出,掩埋在自家後院——地處北京廣渠門內的佘家館街,人稱廣東義園,從此開始了隱姓埋名的守墓生涯。清乾隆年間,袁崇煥的冤案得以平反。
  • 經論講堂:汪世顯家族墓出土文物鑑賞
    公元1251年,成吉思汗之孫蒙哥汗即位,汪世顯家族後代持續協助蒙古佔領四川多處要地。蒙哥汗死後,發生了皇子汗位之爭,最後汪氏家族擁護的忽必烈得勝,他成為元世祖治軍的中流砥柱,元朝政府對汪氏家族進行分封獎賞,家族成員多出仕陝西、四川軍事要職,先後有三人追封王位,汪世顯、汪德成封隴右王,汪惟正封安南王,另有四人追封隴西公、封侯、宰相等,有「三王十國公」之稱。
  • 讀古知今|清「八大鐵帽子王」的最後結局
    「八大鐵帽子王」都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龍子龍孫,其中有: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第二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侄)、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之子)、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之子)、成親王嶽託(代善之子)、穎親王薩哈廉(代善之子,王位後傳於其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 親王和郡王的區別,除了出身有親疏之外,還在於一個世襲罔替
    1.親王和郡王都屬於清朝的高級爵位,但是親王比郡王高一等級在清朝的爵位授予等級中,宗室封爵的等次從高到低排序為:第一等和碩親王、第二等多羅郡王、第三等多羅貝勒、第四等固山貝子、第五等鎮國公、第六等輔國公、第七等鎮國將軍、第八等輔國將軍、第九等奉國將軍、第十等奉恩將軍。
  • 新出土顏真卿書墓誌,墓主與元稹同祖先,家族與皇家常聯姻
    出土的墓主家族文獻的背後,還能呈現出什麼信息? 【元氏、羅氏為代表的鮮卑家族,與李唐皇室通婚很正常】 《羅婉順墓誌》主人公羅婉順,丈夫叫元大謙。元大謙是北魏常山王之後,原姓拓跋;羅婉順也是鮮卑舊貴族之後,原姓叱羅。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後,改為漢姓——元和羅。
  • 位於南疆喀什的香妃墓,是最具伊斯蘭風格的家族墓地,值得一看
    香妃墓坐落在喀什市東郊5公裡處的浩罕村,系自治區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一座典型的伊斯蘭古建築群,也是伊斯蘭教聖裔的陵墓,佔地2公頃。 據說墓內葬有同一家族的五代72人。第一代是伊斯蘭著名傳教士玉素甫霍加。
  • 【家族探秘】清兩江總督于成龍祖籍小考
    清光緒年《永寧州志·仕籍》中:「於坦,景泰甲戌進士,官行人,遷工部員外郎,累官至巡撫」。此記載與《盧氏縣令於君墓表》的記述完全吻合。《盧氏縣令於君墓表》的發現,為我們研究于氏遠祖於淵、於坦提供了珍貴的史料。於仕賢,以子於淵官贈文林郞、盧氏縣知縣。年近百齡,見孫坦成進士而卒。子一,曰淵。於淵,字德深,州庠生,貢入太學,歷事期滿。
  • 大宋王朝的悲劇人物——趙廷美家族墓尋訪記
    河南省汝州市陵頭鎮一片遮擋的考古工地中,已確定墓主人身份的趙廷美家族墓正在考古現場的泥土中慢慢浮出地面。《直隸汝州全志》記載:「脾山下有宋魏王墓,在州西北二十裡……」。經過考古發現,除了埋葬於此的趙廷美外,還有其長子高密郡王、護國軍節度使趙德恭及夫人,德恭之子唐州防禦使趙承壽及夫人等。陵區佔地面積規模之大,規格之高,完全可以定義其為帝王級陵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