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論講堂:汪世顯家族墓出土文物鑑賞

2020-12-23 騰訊網

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甘肅省博物館館長賈建威

引言

汪氏家族是元代「隴西豪門」,是本次「絲路歲月——大時代下的小人物」特展中的十三個人物故事之一。汪世顯為金朝與蒙古大將,他在金與西夏、蒙古、南宋徵戰之際,戰功彪炳,一路擴充軍力,最後投降蒙古,並隨蒙古徵戰,直到四川。明代時,他的後人投降明朝,整個家族稱霸隴西370年,共計14代。汪世顯家族墓是現存發現最集中,且保存最完整的元代墓葬。

汪世顯家族的族屬目前眾說紛紜,有學者主張他是蒙古族汪古部,也有學者認為他是藏族或漢族,目前尚未定論。我們藉由這次的經綸講堂,一同認識這位蒙古大將以及他的家族墓葬精品。

甘肅與絲綢之路

甘肅省地形狹長,東北鄰騰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西南鄰祁連山,僅河西走廊一帶有綠洲,形成一條橫貫東西的通路。

漢代張騫通西域,開啟了官方的正式交流。到了宋元時代,海上絲綢之路開通,陸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才逐漸走入歷史。但在距今6000年前,絲綢之路尚未開通時,中原仰韶文化的「彩陶權杖頭」,已和埃及兩河流域文明有密切的關係。

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遊牧民族因為氣候、自然環境變化,開始往內地遷徙,為中原文化增添了遊牧民族的特色,例如甘肅省的齊家文化也為後來的中原青銅器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是最早的大規模的文化交流。

因此,甘肅出土的文物大多反映著各個文明在此交匯碰撞融合的特徵。汪世顯家族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瓷器、陶器、銅器、金銀器、絲織品與漆木器,是研究元代隴西地區歷史的珍貴史料。

汪世顯及其家族

根據《元史》記載,汪世顯字仲明,鞏昌鹽川人(今甘肅隴西),系出蒙古族汪古部,生於公元1195年,卒於1243年,享年49歲。汪世顯歷任金朝、元朝甘肅、四川等地軍政要職,家族勢力龐大,為名符其實的隴西豪門。

他在金朝時,以武功起家,在戰爭時不斷擴充軍力,並拔擢為千夫長,官治鞏昌(甘肅隴西)。元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蒙古太子「窩闊端」兵臨鞏昌郡,汪世顯率軍投降蒙古,窩闊端賜其蒙古章服,並保留原官職。他協助蒙古國進攻川陝、川西地區,成功攻陷成都後,元朝賜其虎符,並派他統領秦州、鞏州等二十餘處,但不久汪世顯病故。

汪世顯死後,元朝政府於中統三年(公元1262),論功追封他為「隴西公」,諡義武;延佑七年(公元1320),再追封他為「隴右王」。

公元1251年,成吉思汗之孫蒙哥汗即位,汪世顯家族後代持續協助蒙古佔領四川多處要地。蒙哥汗死後,發生了皇子汗位之爭,最後汪氏家族擁護的忽必烈得勝,他成為元世祖治軍的中流砥柱,元朝政府對汪氏家族進行分封獎賞,家族成員多出仕陝西、四川軍事要職,先後有三人追封王位,汪世顯、汪德成封隴右王,汪惟正封安南王,另有四人追封隴西公、封侯、宰相等,有「三王十國公」之稱。

元代中後期時,軍戶制度瓦解,大量軍戶破產逃亡,汪世顯家族勢力被削弱,因此晚期紅巾軍起義時,汪氏家族已無力反抗。明代以後,汪氏家族開始走下坡,到明洪武年間,他們投降明朝,受到明太祖嘉獎,但影響力已大不如前。

從13個汪氏家族墓墓志銘所述得知,從六盤山到河西走廊吐蕃地區都由汪氏家族世居統領,家族成員多達30多人被記錄於正史中,且死後大多葬在隴西。

隴西地區的少數民族常常劃地稱王,因此,元朝、明朝政府任用汪氏家族以制約各方力量,達到穩定邊疆的目的。後人對於汪氏家族的評價為:「識時務者為俊傑」,因為他們不和政府作對,駐守邊疆,保衛疆土,子孫也能延續下來。

有關汪世顯的族屬,有史書上記載他是蒙古族的汪古部,屬於突厥語系。成吉思汗的探馬赤(先鋒部隊)中也有許多英勇善戰的汪古部士兵,因此許多人支持這個觀點。但是,元代將人們劃分為四個等級時,汪古部被列為第二等,並非蒙古人的第一等,表明汪古部的身份較低,不同於其他蒙古部族,但汪古部可能屬於金朝部族之首,所以位列第二。

遼金時代,汪古部的活動區域,主要在大青山以北,但也有一說是自唐以來,他們就聚在陰山一帶,目前尚未有定論。宗教信仰方面,有學者主張汪氏家族是信奉基督教的一支「聶斯託利派」,但是景教在唐代時流入中國,流行於元代和河西地區,汪世顯家族也極有可能信奉景教,這些目前還需要更多研究才能確認。

汪世顯家族世系表

汪氏家族墓

元代的國祚較短,且經年戰亂,留存的墓葬相當少。汪氏家族自金代(公元1249年)至明代(公元1616年),在隴西地區共經歷14代。考古學者在甘肅漳縣東南方兩公裡處的徐家坪發現了汪氏家族墓,面積200米乘以150米,共有270多座墓葬,自2011年起,考古學者已清理髮掘了29座,出土各類文物735件,包含陶器200餘件、瓷器60餘件、漆木器140餘件、銅器50餘件,還有金器、玉器、絲織品等各類文物。

汪氏家族墓的墓葬形制基本上都是坐西向東,為磚結構單室墓,墓室規模不大,排列方式是地位高者葬於南端,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同輩以橫向排列,兄長為縱向排列,這種大型墓葬在中國國內相當罕見。

汪氏家族墓與其他元代墓葬類似,出土了許多墓室磚雕,隨葬品比較豐富,也為同期墓葬所罕見,出土的墓誌書法,蒼勁有力,對於研究元代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都是很重要的史料。

汪世顯家族墓地理位置圖

汪氏家族墓疊澀攢尖頂墓剖面圖

汪氏家族墓出土的主要文物

汪氏家族自金代至明代歷代為官,墓葬群出土的文物既有元代工藝之美,又有當時外銷歐洲的精品。

一、瓷器

隴西位於絲綢之路要道,汪氏家族墓共出土瓷器60餘件,有包含來自全國各地的青瓷、白瓷、青花、釉裡紅等,器形有瓶、碟、盤、碗、高足碗、高足杯、執壺等。

1. 「復古殿冬」定窯刻花白釉洗

4號墓出土了兩件定窯瓷器,底部刻有「復古殿冬」四個字。「復古殿」是皇帝休息的場所,學者認為這款瓷器應是南宋高宗時候所造,但它如何流傳到隴西,目前尚未有結論。

復古殿冬定窯刻花白釉洗,甘肅省博物館藏

2. 蓮池鴛鴦紋青花瓷盤

汪氏家族墓和河西地區出土了一批青花瓷,反映了當時外銷瓷器經過河西往中亞傳播的路徑。21號墓出土的青花盤,高2.5釐米,口徑16釐米,碗口折沿,平底淺腹,上施白釉,底部未施釉,口沿邊緣飾有捲雲紋,內底飾有垂柳、蓮池鴛鴦等花卉。

蓮池鴛鴦紋青花瓷盤,漳縣博物館藏

3. 鈞窯碗

24號墓出土了兩件鈞窯碗,口徑17.5釐米,足徑5.5釐米,高6.7釐米,碗口為直口,口沿下有突稜一周,斜腹,小圈足,施天藍釉,口沿部施釉較薄,圈足及其周邊部分未施釉,露出紅色胎底。碗底圈足中心以墨書一個「稅」字,用途不明。

另外一件口徑18.7釐米,高8.3釐米,底徑5.6釐米,碗口微斂,弧壁深腹,小圈足,施天藍釉,圈足及外底部無釉,圈足內碗底處有彩繪印跡。

彩繪鈞窯碗,定西市博物館藏

4. 龍泉窯青釉刻花蓮瓣紋碗

3號墓出土了一件做工精細的青釉刻花蓮瓣紋碗。

龍泉窯青釉刻花蓮瓣紋碗,甘肅省博物館藏

5. 官窯粉青釉多稜直頸瓶

汪氏家族墓出土的兩件官窯粉青釉多稜直頸瓶,被視為汪氏家族墓最珍貴的兩件藏品,現在分別藏於甘肅省博物館與漳縣博物館。70年代,前故宮博物院瓷器研究專家耿寶昌先生在甘肅考察時,看到這兩件直頸瓶,鑑定它們出自南宋官窯。

官窯粉青釉多稜直頸瓶之一,甘肅省博物館藏

6. 釉裡紅高足杯

釉裡紅的燒制工藝相當複雜,溫度火侯不易掌握,因此許多釉裡紅顏色帶灰,21號墓出土的釉裡紅高足杯釉色純正,器形完美。

釉裡紅高足杯,甘肅省博物館藏

二、陶器

汪氏家族墓共出土陶器200餘件,以泥質灰陶為主,器形有罐、盒、盆、瓶、香爐、皈依罐、陶俑與其他生活用具等。

1. 陶俑

27號墓出土的陶俑,呈立姿,通高36釐米,座高6釐米,座長13釐米,座寬11.3釐米,長相為大頭小耳,左耳後墜雙環形髮辮,左手上搭布巾,束腰帶,兩側垂荷包,上著黑色半袖衫,下著褐色長袍,腳穿長靴,足下有弧門形方座,外施彩繪。

另一件陶俑通高36釐米,座高6釐米,座長13釐米,座寬11.3釐米,呈立姿,雙臂端於胸前,著紅褐色長袖外套,黑色交領短袖開襟長袍,腰束細帶,正中飾有一帶扣,左右各戴一荷包,足穿黑色長靴,立於弧門形方座上,左手殘缺。

中國出土的元代陶俑總量非常稀少,汪氏家族墓出土的陶俑裝扮貌似侍者,十分具有元代陶俑的特色。

27號墓出土的陶俑之一,漳縣博物館藏

2. 灰陶盒

12號墓出土的灰陶盒,上蓋直徑15.5釐米,高5釐米,器身高7.8釐米,圈足直徑9.5釐米,蓋鈕為龜形,器身呈扁圓形,子母口,圓直腹,圈足。龜背飾有五角回紋,上蓋龜鈕四周、蓋緣、陶盒腹部及下腹部均飾有雲雷紋(S紋)。

12號墓出土的灰陶盒,漳縣博物館藏

3. 灰陶盤

24號墓出土的灰陶盒子,口徑16釐米,足徑10.5釐米,高6釐米,方唇口,平底,圈足底,兩端有草葉形耳。

24號墓出土,灰陶盤,漳縣博物館藏

4. 灰陶爵

8號墓出土的灰陶爵,高17.8釐米,口長16.1釐米,底部有三足,上方有二柱,端頂飾有蓮蓬紋,腹部飾有二象頭,以及雲雷紋、雲氣紋。

8號墓出土的灰陶爵,甘肅省博物館藏

5. 灰陶方盒

8號墓出土的灰陶方盒,高24.9釐米,口徑12釐米,底徑10.7釐米,器形為四柱體,圈足底,頂蓋飾有龜鈕。

8號墓出土的灰陶方盒,甘肅省博物館藏

6. 灰陶案

8號墓出土的灰陶案,高18釐米,長33.1釐米,寬27.1釐米,案面呈長方形,飾以畫紋框邊,四足底,器型完整。

8號墓出土的灰陶案,甘肅省博物館藏

27號墓出土的灰陶案,案面長37.8釐米,寬26.5釐米,高16.8釐米,案面呈長方形,無紋飾,四雲頭馬蹄足

21號墓出土的灰陶案,高16釐米,案面呈長方形,表面飾線刻紋,背面起筋與帳相連,花牙、帳為兩面,殘存一面,案足為雲頭馬蹄外翻足。這些灰陶案,屬於炕桌,可以席地而坐或坐在炕上,符合蒙古人的習俗

21號墓出土的灰陶案,漳縣博物館藏

7. 灰陶皈依罐

26號墓出土的灰陶皈依罐,是骨灰罐,從唐代開始出現此種器形,後來江西地區也出現了大量此種造型的永清瓷器。此件通高62釐米,口徑11釐米,上有寶珠頂蓋,罐體呈缽形,下託蓮花須彌座,罐體施朱色,現在絕大部分顏色已脫落,肩部及腹部均飾有聯珠附加堆紋。

26號墓出土的灰陶皈依罐,漳縣博物館藏

25號墓出土的灰陶玉壺春瓶,漳縣博物館藏

27號墓出土的黑陶甗與黑陶高頸瓶,漳縣博物館藏

三、絲織品

汪氏家族墓出土的絲織品大小共計50餘件,包含帽、衣、裙、衫、袍、襖、帶、褲、鞋等,還有荷包、口袋、手帕、枕頭等日用品。

1. 銘旌

1號墓出土了一件寫有「故考鎮國上將軍徵西都元帥汪公靈柩」的銘旌,全長347釐米,寬55.5釐米,底部為黃色,上以白粉書寫文字。在河西地區,從漢代以來一直都有以銘旌蓋棺的風俗。

2. 紗面竹胎鈸笠帽

4號墓出土的紗面竹胎鈸笠帽,以竹編而成,外層包裹紗布。帽高9.2釐米,口徑18釐米,底徑35釐米。帽子共有三層,內層為茶色織物,中層以細竹篾編成,外層罩以黑色紗布,帽頂飾有質地、形狀各異的珠玉一串共31粒,以及一綹黑色毛髮。

4號墓出土的紗面竹胎鈸笠帽,甘肅省博物館藏

3. 罟罟冠

汪氏家族墓出土的罟罟冠是元代已婚蒙古婦女的一種獨特冠制,內層由竹編編成,外層裹上織物。

罟罟冠,內蒙古博物院藏

4. 絲帶

22號墓出土一款絲帶,黃色紗製成,長48釐米,寬36釐米。絲帶上有七個飾物,從印痕觀察,為圓形與菱形交錯的裝飾,其中三個完整,四個殘缺。

22號墓出土的絲帶,漳縣博物館藏

黃地寶相花織金錦罟罟冠冠披,甘肅省博物館藏

鳳戲牡丹紋綾夾衫,甘肅省博物館藏

四、漆木器

甘肅省氣候乾燥,在河西一帶保留了大量的木器。汪氏家族墓中出土的木器、漆器、竹器共140多件,大部分為木製帽頂部、木串珠、木豆、木蠟臺、木盤等小件器物,較大的則有木衣架、木屋等。

1. 木屋

13號墓出土的木屋,是研究元代建築的重要藏品。木屋長180.5釐米,寬55.7釐米,高74.8釐米,出土時,置於北棺蓋上,東西向順放,通脊高78釐米,地面至屋簷高61釐米,至普柏枋高52釐米,屋子為七間歇山頂,屋頂兩面坡度平緩,頂表以墨繪出寬條瓦楞,正脊上原有五個飾物,出土時已無存,角脊頭端作雲頭形。

木屋的鬥拱為單抄一下昂,計心造四鋪作,昂嘴作劈竹狀,耍頭為螞蚱頭。一跳華拱前伸出一個假昂,正背面各為11朵鬥拱,四角有雙下昂轉角鋪作各一,兩山面下各為一朵,共為28朵。

木屋的正、背面均有懸牙雕刻並彩繪二位立姿侍女,東門內另插一木板,繪有垂帳,簷下端坐一老婦人,推測應為墓主。

木屋,甘肅省博物館藏

彩繪侍女

2. 雕漆木案

20號墓出土的漆雕木案,長70.2釐米,寬35.8釐米,殘高58釐米。案面採用漆雕工藝,刻有遒勁盤曲的兩條長龍首尾相向,其餘部分密布折枝牡丹紋,木案的牙板部分也以折枝牡丹紋裝飾,整體紋飾繁而不亂。西北地區有大量類似的木器,例如天水雕漆器,學者分析應該是由南方傳入。

20號墓出土的雕漆木案,漳縣博物館藏

3. 七子奩

26號墓出土的七子奩為一圓盒,口徑26釐米,通高22.5釐米,內裝七個相同尺寸的小圓盒,外觀破損。

26號墓出土的七子奩,漳縣博物館藏

4. 漆器託

4號墓出土的漆器託,寬20.9釐米,高10.4釐米,口徑10.7釐米,底徑8釐米,外撇圈足,碗口微斂,碗中腰周圍有荷葉狀託,碗內無底,託底有銘文,可放置杯子。

4號墓出土的漆器託,甘肅省博物館藏

五、銅器

元代的青銅器工藝並不發達,汪氏家族墓出土的銅器共50餘件,有鏡、瓶、盒、盆、盤、帶蓋爐燭臺、帽飾、簪等器類。

1. 銅鏡

13號墓出土的銅鏡,直徑16釐米,厚0.4釐米,素麵,上有拱形鈕及絲帛殘跡,器型完整。

13號墓出土的銅鏡,甘肅省博物館藏

15號墓出土的銅器,直徑24.8釐米,背部有三個「品」字形鈕,盤面有鏈環相套及S形掛鈎,鈕旁有「金玉滿堂」四字銘文,背沿直起,器型完整。

15號墓出土的銅鏡,甘肅省博物館藏

2. 銅爵

26號墓出土的銅爵,高19.2釐米,流尾間距18.3釐米,侈口造型,槽形流,尖葉形流尾,口沿有二菌頭柱,卵形底,外壁有一半環形耳及三道凸豎條,腹外壁飾有捲雲紋兩周,三稜錐形三足。

26號墓出土的銅爵,漳縣博物館藏

13號墓出土的銅爵,高22.3釐米,長21.5釐米,寬10釐米,敞口,闊流,闊角,流側立高傘形柱,深腹向下漸收分,圜底,腹側有雲形扁條耳,三長錐足外撇,器腹飾重環紋,以兩周乳釘紋為界。

13號墓出土的銅爵,漳縣博物館藏

3. 圓銅盤

13號墓出土的圓銅盤,直徑17.5釐米,高3釐米,圓形淺盞,器壁微向外斜,平底,帶有三支足。

13號墓出土的圓銅盤

4. 青銅爐(帶蓋)

22號墓出土的青銅爐,通高22.7釐米,蓋高6.8釐米,耳高4.2釐米,器壁厚0.43釐米,爐口外徑14.3釐米,與蓋徑同寬,腹深12釐米。爐上有青銅質帶蓋柱狀鈕,鈕周有六個蓮瓣紋,葉紋外有三周弦紋,侈口尖唇,爐身呈鼎形,直腹圜底,上有凹弦紋上下兩組,呈上三周、下四周排列,上腹部飾有方形雙耳,底有三獸足,足尖外撇。

青銅爐(帶蓋),漳縣博物館藏

六、金銀器

元代的金銀器器形體積較大,汪氏家族墓出土的金銀器共100多件,以各種首飾居多,包含簪子、髮釵、耳墜,耳環、戒指等,還有部分生活用品,例如金盒、金鈕扣、金帶扣等。

1. 金簪

15號墓出土的金簪,長11.4釐米,外型呈U形,在彎曲部位(約3釐米長)飾有扭轉的鱗紋和雲紋。

元代金簪,甘肅省博物館藏

2. 金釵

19號墓出土的金釵,寬1.5釐米,長14.5釐米,雙股造型,端部較寬,頂端飾以荷花紋,下接雙龍抱珠圖,以焊接工藝製作。

元代金釵,漳縣博物館藏

3. 桃形金飾片

15號墓出土的兩件桃形金飾片,輪廓呈桃形,長2.5釐米,寬2.2釐米,飾片上方鏨刻花卉紋,邊緣有三個帶穿孔的突出部分,可做固定用。

元代桃形金飾片,甘肅省博物館藏

4. 金飾片

15號墓出土的9片金飾片,高2.1釐米,寬6.1釐米,呈長方形,金飾片四周有一圈聯珠,中間飾纏枝牡丹等花卉,均為模壓成型,且每片紋飾各異,四邊內卷,應曾用於包鑲玉器,作為腰帶或服飾的裝飾。金包玉的器物形制,在戰國時代就已出現,後來通過絲綢之路,一路影響到隴西。

5. 帽飾

4號墓出土的帽飾呈圓柱形,長4.5釐米,直徑1.4釐米,兩側有兩穿孔,上方以細金絲編織成金花飾,中部為瓣梅圖案,上下為卷草紋。

元代帽飾,漳縣博物館藏

6. 金冠頂

22號墓出土的金冠頂,高1.4釐米,對角長4釐米,正中為一圓珠,底部飾有珍珠紋一周,珍珠紋正中接有三個相連的圓環,並有一個接近方形的開口,內有珍珠一顆。四周各接四個相同的鏤空花蕾形裝飾,裝飾的底部、邊緣及球形頂部均飾以珍珠紋,每個裝飾上各嵌有綠松石兩顆。

元代金冠頂,漳縣博物館藏

七、玉器

汪氏家族墓出土的玉器共20餘件,有帶鉤、帶板、帽飾等。

1. 獸首螭紋玉帶鉤

8號墓出土的獸首螭紋玉帶鉤,長12釐米,寬2.4釐米,高2.5釐米,帶鉤為琵琶肚,鉤頭雕成獸頭,作螭狀,螭身細長,呈彎曲爬行狀,頭部較扁,五官集中於頭前部,尾端細長。帶鉤背部有黃褐色圓形鈕,鈕柱上附有黃色絲質編織帶,並用絲繩捆結,絲繩已斷裂。

8號墓出土的元代獸首螭紋玉帶鉤,甘肅省博物館藏

2. 鯉魚鬧蓮紋玉佩

19號墓出土的鯉魚鬧蓮紋玉佩,長6釐米,寬3.4釐米,厚0.3釐米,白玉材質,溫潤有光澤,整體為一長尾部上揚、背負荷花的鯉魚形象。

元代鯉魚鬧蓮紋玉佩,漳縣博物館藏

4號墓出土一件白玉佩飾,長7釐米,寬5釐米,厚0.5釐米。

4號墓出土的元代白玉佩飾,漳縣博物館藏

3. 花卉紋玉帶飾

24號墓出土的8件花卉紋帽飾,為乳白色玉石質,採用透雕工藝製成。

24號墓出土的花卉紋玉帶飾,漳縣博物館藏

4. 玉飾片

20號墓出土的玉飾片,由15塊大小不等的長方形白玉片組成,長1.1釐米至5.5釐米,寬1釐米至3釐米,厚0.3釐米至1.2釐米,正面雕刻鶴、龜、雲等圖案。

20號墓出土的元代玉飾片,漳縣博物館藏

5. 金鑲玉耳墜

20號墓出土的兩件金鑲玉耳墜,斷面0.15釐米,長12.5釐米,白玉透雕,有捲曲狀金線飾於其間,後有金質柱形柄。此件外型雖然像耳墜,但學者從重量和大小分析,應有其他用途。

20號墓出土的金鑲玉耳墜,漳縣博物館藏

6. 海東青啄雁玉雕

3號墓出土的海東青啄雁玉雕,長7.85釐米,寬6.4釐米,厚1.3釐米。白玉材質,橢圓形,上有透雕春水圖,整體圖案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為密布的荷花梗,上層主體紋樣為一展翅欲飛、拉長頸部、張口呼喚、藏於荷梗間的天鵝,圖案上方為一海冬青正向下俯衝,用尖喙啄食天鵝的翅膀。「海東青啄雁」的題材在北方的少數民族中經常使用,因為他們喜歡「以小勝大」的概念。

3號墓出土的元代海東青啄雁玉雕,漳縣博物館藏

7. 串玉珠金鐲

4號墓出土的兩件金玉質串玉珠金鐲,直徑6釐米,呈條形環狀,每串以赤

金片及18粒彩色弧形玉珠串成。

4號墓出土的金玉質串玉珠金鐲,漳縣博物館藏

八、其他

汪氏家族墓出土的文物相當多,除了瓷器、陶器、絲織品、金銀器、漆木器之外,還有墓磚、玻璃器、水晶和琥珀飾件。

1. 蓮花形玻璃託盞

蓮花形玻璃託盞,為藍色玻璃製成,盞為七瓣蓮花造型,口徑8.9釐米,底徑3.4釐米,高4.9釐米,帶有餅形足。盞託口徑15.2釐米,高1.2釐米,為八瓣蓮瓣造型,底部為正八角形。學者分析,此件應為外銷至歐洲的精品,後為汪氏家族擁有。

20號墓出土的元代蓮花形玻璃託盞,甘肅省博物館藏

2. 琥珀佩飾

3號墓出土的琥珀佩飾,寬5釐米,厚0.73釐米,長6.5釐米,材質為半透明紅琥珀,圖案為透雕雲龍紋。

3號墓出土的元代琥珀佩飾,漳縣博物館藏

3. 串珠

4號墓出土的串珠,珠徑1.2釐米,以16枚雕花橄欖核與14枚白色料珠串成。

4號墓出土的元代串珠,漳縣博物館藏

汪氏家族墓出土墓磚

汪氏家族墓出土墓磚細部

21號墓出土的元代刷子,漳縣博物館藏

結語

汪世顯家族墓的研究價值, 第一,這是目前為止國內最集中而完整的元代家族墓葬之一。因為元代存在時間短,從1271年-1368年只有97年,又經常處於戰亂之中,所以遺存較少。而汪氏家族墓墓區面積大,而且延續時間長,約建於蒙古乃馬真後癸卯年(1243 年),止於明萬曆丙辰年(1616 年),歷經14代,三百七十多年。如此大型而排列有序的家族墓群為國內罕見。第二,出土文物豐富精美,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漳縣文化館清理的18座墓中共出土隨葬物595件。甘肅省博物館清理的七座元墓,隨葬器物共181件,其中一級品就有21件,從級別即可看出這批文物的價值。國寶玻璃蓮花託盞是元代玻璃器中的典型器物。墓中所出的服裝及絲織物也很珍貴,既有典型的蒙古族服飾,也有漢族服飾。13號墓出土時置於棺蓋上的一件木屋,長156釐米,寬31.5釐米,通脊高78釐米。屋為七間歇山頂,鬥拱、耍頭、房簷、門窗都雕畫出來,南、北門內還分別彩繪有侍女和女主人。這件木屋是典型的民居,生動地反映出墓主人當時的生活狀況,是研究元代民居建築的重要資料。

這座家族墓葬有明確紀年,有大量珍貴文物,有家史記載,墓主又是元、明時期的上層階級,對它的深入調查,可填補歷史記載汪古族的生活、歷史、活動範圍等的不足,對研究元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但目前還沒有引起大家廣泛重視,我們歡迎全國各地有興趣的專家,共同對汪世顯家族墓做深入的研究。

來源:新華號 絲綢之路周

相關焦點

  • 鹹陽發現最大最完整隋代家族墓園 墓主為北周冠軍侯王楷
    七座陵墓均為陡坡墓內多露臺的土洞墓,坐南朝北,具備典型性的北周——隋代陵墓型制特點。序號M1的王韶墓經營規模較大、級別最大,系路面有蓋土的七天井雙室土洞墓,總長60米,深13.6米。  該墓失竊比較嚴重,墓穴內共出土文物各種陪葬品67件(組),較為散亂遍布在墓穴和壁龕內,器形可辨有戰士俑、鎮墓獸,騎著馬俑、立俑及陶豬、陶雞等。另有小量墓誌殘塊,無法復原。
  • 出土文物中的河東雜劇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出土文物的不斷面世,豐富的戲曲圖像直觀生動地呈現了河東雜劇的繁盛景象。  在目前可見的出土文物戲曲圖像中,聞喜小羅莊金墓等都有豐富的雜劇院本、伎樂、社火等戲劇演出活動。囿於墓室空間所限,這些磚雕圖像大多設置在墓室南壁和東西兩壁,這種演出狀態無疑是與墓主人坐北向南的主體觀賞方向形成了互動和呼應。
  • 西安長安區發現北宋孟氏家族墓 墓主人均未過三十而亡
    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道杜回村南部發現北宋家族墓,出土一批精美的耀州窯青釉瓷器,部分器型極為罕見,為研究北宋耀州窯器物類型、燒造工藝以及瓷業發展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繼呂氏家族墓發現以來,宋代考古又一重要新發現11月17日上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長安杜回北宋孟氏家族墓地的考古發掘情況。該考古項目負責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胡松梅介紹,杜回墓地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道杜回村南部,地處高陽原南緣、潏河西岸。
  • 永城保安山2號墓墓主人身份之謎
    歷史對於現代人來說是非常神秘的,考古學家們通過研讀古書籍、探秘文化遺址層、鑑別墓葬出土文物等方法來還原歷史的神秘。那麼,當一座墓葬被發掘後,考古學家都是怎麼判斷墓主人身份的呢。通常考古學家會查看該墓是否有墓志銘出土,墓志銘是確定墓主人身份的一個很客觀的標準。
  • 青浦文物·任仁發家族墓
    任仁發家族墓俗稱「王墳」。任仁發(1254—1327),字子明,號月山,青龍鎮人,元代著名水利專家和畫家,官至中憲大夫、浙江宣慰副使。墓地1952年遭盜掘破壞,後發現並加以清理,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內有墓冢數座,現高出地面1—2米不等。
  • 古代人的聰明才智在這組出土文物中得到了驗證 看後令人咋舌
    #文物故事會#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一組館藏精品文物,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在這組出土文物中,反映得淋漓盡致。他們不光是製作精美,而且設計造型也很獨特、美妙。下面就是小編為您精心挑選的一組館藏文物精品,請鑑賞!
  • 「辰戌醜未」,論八字中墓庫
    12、未戌土一般情況下以脆金論,它不生金,但在特殊情況下能生金。 13、丙戌、丁未、壬辰、癸丑四組幹支為天幹通墓根。 14、丙丁壬癸見辰醜,一般情況下辰醜以水論;甲乙見辰醜,辰醜論財;庚辛見辰醜,辰醜以論印。
  • 解密海昏侯墓為何出土文物堪稱現考古發現歷史之最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目前已經發掘了,海昏侯和侯夫人墓,有兩座主墓,主墓周圍有祠堂、寢、便殿、廂房和道路系統和排水設施等,這次發掘出土文物1萬餘件。另外,還出土了10餘噸五銖錢約200萬枚,相當於現在的50公斤黃金。
  • 袁崇煥墓第17代守墓人逝世,佘氏家族已守墓390年,網友:像小說情節
    記者從東莞市袁崇煥紀念園方面獲悉,2020年8月12日13時50分,袁崇煥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從1630年至2020年,佘氏家族為袁崇煥守墓整整390年。2002年袁崇煥祠墓正式對外開放前,佘幼芝一家曾在此居住63年。1630年9月22日,一代名將袁崇煥含冤受磔,崇禎皇帝下令將他的頭顱懸掛在廣渠門外示眾。當晚,其部下一位姓佘的義士卻冒死將首級偷出,掩埋在自家後院——地處北京廣渠門內的佘家館街,人稱廣東義園,從此開始了隱姓埋名的守墓生涯。清乾隆年間,袁崇煥的冤案得以平反。
  • 分享|經論講堂:絲路歲月裡的大人物與小人物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榮新江引言7月27日,中國絲綢博物館邀請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榮新江教授作客「經綸講堂」,講述「絲路歲月裡的大人物與小人物」。但我們能根據粟特古信札、敦煌吐魯番文書、粟特胡人首領的涼州薩保史君等墓葬出土文物,了解粟特人的絲路經商之道。3.吳客:經絲綢之路出使西域的南朝人在鄯善縣吐峪溝出土、現藏東京書道博物館的《持世經》卷一,有尾題寫作:「歲在己丑,涼王大且渠安周所供養經,吳客丹楊郡張烋祖寫,用帋廿六枚。」
  • 467年,家族守墓人
    墓碑上,「嘉靖」還能清晰分辨,長期從事浙江地區宋元考古,鄭嘉勵自然敏感,墓地規模很大,墓體保存完整,一座距今400多年的明代家族墓。墓的側後方,草堆深處,露出一塊斑駁的文物標識碑:胡森墓。2004年,金華市文化體育局立的文保點,當時還不是文物局。胡森,陌生的名字,鄭嘉勵不知道是誰。
  • 揭秘隋煬帝與蕭後合葬墓:蕭後身高僅1.5米(圖)
    現代快報記者 丁宇  1號墓出土文物  2號墓出土文物  一號墓墓主:隋煬帝楊廣  目前,挖掘出的兩處墓中,一號墓為方形磚室墓,由主墓室、東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組成。墓內保存有部分人骨遺骸,經南京大學體質人類學專家鑑定為大於56歲、身高約1.5米的女性遺骸。二號墓雖無文字信息,根據墓葬形制、墓內出土高等級隨葬品和對人骨遺骸的鑑定,結合文獻記載,判明墓主人是蕭後。  隋煬帝墓葬是陵墓嗎?  從墓葬中發現墓誌,上書「隨故煬帝墓誌」,墓葬中有男性牙齒發現,考古研究墓主為隋煬帝,那麼墓葬是否為陵墓?
  • 家族墓推薦:北京周邊墓地清東陵萬佛園
    最近有客戶問起家族墓,萬壽菊墓地網就說下家族墓,家族墓地通常佔地面積大,總價雖貴但和單獨購買來相比還是很划算,更重要的是方便上墳掃墓,從爺爺輩到孫子輩這樣幾代都安葬在一起,那就選家族墓。一般單穴墓地只能安葬一個人;雙穴墓的通常是夫妻合葬墓地,大部分的公墓都是這樣的格局。
  • 安陽發現曹操墓,揭開一個千古謎團,根本沒有「七十二疑冢」
    然而,由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104人、國家考古發掘資質單位63人聯合評選的「2009年十大考古發現」,其中「安陽曹操墓」名列其中,也就是說,100多位專家認為「安陽曹操墓」是真的。
  • 海昏侯的墓是怎麼被發現的?真相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海昏侯墓是漢武帝孫子、漢廢帝劉賀的墓葬,它是迄今發現保存最完整、這種爆炸性的新聞很快的就到了本地文物公安局民警的耳朵裡,他們職業的敏感覺得這必定是一夥盜墓賊在銷贓,於是乎一張秘密的大網開始鋪開 這次的這個海昏侯墓之所以能得以保存
  • 黃巖宋墓考古發掘新聞發布會來啦!
    陳金華副區長(右二)公布了宋墓出土文物的保護情況。  經專家初定鑑定,認為趙伯澐墓出土的絲綢服飾形制豐富、紋飾題材多樣,織物品種齊備,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技、文化價值,堪稱「宋服之冠」,是浙江從絲綢之源走向絲綢之府的重要見證,也為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提供了新的實證。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 宰相劉羅鍋(劉墉)墓五八年被挖掘破壞經過
    劉墉墓及其他一些重要劉氏家族成員墓都附合上屬條件,一是當地大地主的祖先,二是歷史上都當過大官,墓中可能存有巨額陪葬品,所以在那個特殊年代眾多劉氏家族墓葬成為挖掘破壞的首要目標。當地劉氏家族成員大多受到管制打壓,對村民挖掘破壞眾多劉氏祖墳也不敢有反對意見,更不敢前往挖掘現場,所以對當年挖掘破壞劉氏家族墓葬情況了解不多。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92上殺父兄
    《經法》篇《亡論》章,亡國之論【原文】[昧]天[下之]利<者>,受天下之患;抹(昧)一國之利者,受一國之禍。約而倍之,胃(謂)之襦(繻rú,xū)傳zhuàn。伐當罪,見利而反,謂之達tà刑。上殺父兄,下走子弟,胃(謂)之亂首。外約不信,胃(謂)之怨媒。有國將亡,當[罪復]昌。
  • 國博展出酒務頭考古成果 揭商代神秘家族蹤跡
    一處山西晚商時期貴族大墓的出土文物,將在國家博物館集中展出。「河東之光——山西酒務頭考古成果展」10月25日下午起對公眾開放,展期兩個月。 這是酒務頭遺址出土文物首次大規模展出,遴選170餘件組文物,與國家博物館藏的部分西吳壁遺址文物等一起,通過邊陲禮樂、尚酒時風、兵戎重地、裝飾駕乘四個主體單元,展示商代貴族生活與社會風俗。
  • 被盜過n次以後,曹操墓還剩下什麼?
    其中的出土文物又體現了曹操怎樣的真實人生?   一個盜洞引出的大墓   2006年春節過後,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的村民徐煥朝在澆地的時候發現,原本半天就能澆完的地,用了兩天時間,澆地的水流還是停在一個地方,根本不往前流。   很快,徐煥朝發現問題出在了田地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