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服之冠!絲路見證!黃巖宋墓考古發掘新聞發布會來啦!

2021-03-02 黃巖發布


上午10點20分,

黃巖耀達大酒店,

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解放日報、浙江日報、浙江衛視、騰訊網多家國內重量級媒體齊聚黃巖

只為參加

黃巖宋墓考古發掘新聞發布會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王海明(左三)首先向媒體介紹考古發掘情況。



陳金華副區長(右二)公布了宋墓出土文物的保護情況。


中國絲綢博物館研究員周暘介紹出土絲綢服飾情況以及後續保存情況。


各路記者踴躍提問,專家一一解答,新聞發布會現場氣氛熱火朝天!

沒在現場?

不要緊,

小布把通報情況向大家匯報下。

  2016年5月3日開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台州市黃巖區博物館搶救性發掘了距今800年的南宋趙伯澐(趙匡胤七世孫)墓,到目前共清理出以絲綢服飾為主的五代十國至南宋文物66件

  經專家初定鑑定,認為趙伯澐墓出土的絲綢服飾形制豐富、紋飾題材多樣,織物品種齊備,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技、文化價值,堪稱「宋服之冠」,是浙江從絲綢之源走向絲綢之府的重要見證,也為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提供了新的實證。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號稱「宋服之冠」的絲綢服飾到底長什麼樣,小布帶你仔細看看。

這件衣服叫做「對襟雙蝶串枝紋綾衫」,穿越了八百年的時光歲月,衣服的外觀、樣式、顏色依然保存完好。

綾是極富浙江特色的絲織物,質地輕薄、柔軟。宋朝的官服、官誥、度牒和書畫裝幀大量用綾。

把鏡頭上推,我們可以清晰得看見衣服上的「雙蝶紋」

蝴蝶成雙成對的紋飾,使得這件衣物精美異常。

南宋時期,浙江地區的絲織技藝、提花技術已經如此高超了,不由令人嘆為觀止。


這件衣服叫「交領蓮花紋亮地紗袍」。紗是絞經素織、透出方孔的絲織物,質地輕柔透亮。

紗袍下擺部分是精美的「蓮花紋」。朵朵盛開的蓮花栩栩如生,巧奪天工,很難想像這竟是一件有著八百年歷史的古物。

這是一件「斜襟雲鶴紋羅衫」。古人以鶴為仙禽,喻意長壽。

仔細看紋飾細節,一隻只仙鶴正乘著朵朵祥雲,在天空翱翔。

這是一雙「雜寶紋羅鞋」。後跟部位繡有一個小小的「萬字紋」。

"卍"字在梵文中意為"吉祥之所集",佛教認為它是釋迦牟尼胸部所現的瑞相,有吉祥、萬福和萬壽之意。

衣、褲、襪、鞋、靴、飾品等等,形制豐富;

花卉、花鳥、雲鶴和雜寶等,紋樣多樣;

絹、羅、紗、縠、綾、綿綢、刺繡等,品種齊備;

趙伯澐墓出土衣物真不愧「宋服之冠」的稱號!

除了大量絲綢服飾,墓中還出土了少許其它隨葬品,其中不乏墓主人生前的心愛之物。

這件玉璧原是昇元四年(940)南唐開國皇帝李昪的祭天之物,上刻有銘文49字,為研究南唐歷史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和實物證據。

這水晶也是墓主人生前心愛的把玩之物。陪墓主人深埋地下長達八百年,今日得以重現人間。

這是墓主人生前使用過的銅鏡,雖然已沾上斑斑鏽跡,但仔細觀察還是能看到背面精美的紋飾。

  專家表示,該墓出土的絲綢文物真實完整地體現了趙氏宗室成員的禮儀性服飾及日常穿著,以及南宋時期宗室葬俗。

  結合《黃巖西橋趙氏宗譜》,此次考古為「宋室徙居」黃巖提供了實物依據。

黃巖南宋趙伯澐墓出土絲綢以其真實完整性,見證了浙江從絲綢之源走向絲綢之府的歷程,為浙江沿海地區參與海上絲綢貿易提供了重要實證。

看完這些照片,小夥伴們是不是很關心這些文物將如何處置,有沒有機會一飽眼福呢?

答案當然是:有!

我區將與浙江省文物局等部門多方協作,對出土文物進行科學保護。

修復好的文物,未來將放在黃巖博物館新館展出。

到時候小布會通知大家,親們可一定要來看哦!!!

想要了解宋墓考古發掘的整個過程,請戳下面☟

黃巖南宋古墓完整發掘!看看出土了哪些文物?


黃巖自古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一起來點ZAN↓↓↓

相關焦點

  • 【鳳凰故事會第36期】宋服之冠-黃巖南宋趙伯澐墓文物解讀(張良)
    2017年7月7日的《鳳凰故事會第36期丨宋服之冠-黃巖南宋趙伯澐墓文物解讀》,如期展開,本期主講老師--張良。▲宋服之一▲宋服之二這批文物均為墓主人的穿戴之物,以絲綢為主要特點,其服飾形制之豐富,織物品種之齊全,紋飾題材之多樣,紡織工藝之精湛,為世所罕見,堪稱「宋服之冠」。本期故事從趙伯澐的冠袍帶履來一一解讀,還原並展現800年之前台州黃巖一些的生活場景和風尚,看看南宋的人們是怎樣藝術而浪漫地生活。在那些衣袂飄飄、香菸嫋嫋的清雅氣息裡,或許能圓一個很少能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的實現的夢。
  • 江蘇近年來首次對宋墓的大規模發掘,展開南京城的繁華似錦畫卷
    提及宋,《清明上河圖》中熙熙攘攘、繁華熱鬧的車水馬龍,悱惻纏綿、激情豪邁的宋詞,都讓人浮想聯翩,而曾經作為陪都的南京卻一直隱匿在幕後。而隨著南京石門坎古墓葬群考古發掘工作的開展,宋代南京普通民眾的生活隨之呈現至大眾眼前,描繪出一幅千年前南京城的繁花似錦圖。
  • 海昏侯2號墓考古發掘取得階段性成果
    海昏侯2號墓考古發掘取得階段性成果 大字 日期:2020-01-21 來源:南昌新聞網   1月17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舉行考古項目成果匯報會。省考古院的13名考古工作者就包括主動性調查勘探項目、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基本建設考古發掘項目等方面在內的《宜春嚴家橋遺址考古發掘》《南昌罈子口明墓考古發掘》《樟樹國字山1號墓考古發掘》《海昏侯2號墓考古發掘》《南昌繩金塔民俗風情街區A08地塊墓葬發掘》《贛江新區七星堆六朝墓群考古發掘》《南昌江西建材大市場明墓發掘》《鷹潭大上清宮遺址考古資料整理》等共19個項目進行了系統匯報。
  • 直擊現場丨海昏侯大墓的發掘現場有多耀眼?
    一次震驚中外的考古發掘一幅奢華精緻的西漢畫卷一場跟蹤多年的實時記錄……馬蹄金、麟趾金、金餅、金板、水晶、血珀……海昏侯大墓的發掘現場有多耀眼?8月24日-8月28日全網首播在央視頻App海昏侯大墓發掘現場全紀錄坐等漢墓考古之最!倒計時即將結束——海昏侯墓是漢廢帝劉賀的墓葬,位於江西省南昌新建區,是中國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列侯等級墓葬,2015年入選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追蹤】考古價值超過馬王堆?西漢海昏侯墓最新猜測!
    ◆◆11月11日,江西省考古研究所發布了海昏侯墓墓園內細節,跟著小編來探個究竟吧!◆◆據了解,南昌海昏侯墓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侯國聚落遺址。數件出土文物創下了全國首例,對於復原西漢列侯葬制和園寢制度價值巨大。此前江西官方召開新聞媒體通氣會公布,海昏侯墓園平面呈梯形,有長達868米、保存較完整的墓園牆,墓園面積達到4萬平方米。◆◆專家組副組長張仲立在對葬墓規格之大嘖嘖稱奇,更稱漢代古墓出土鐵質編磬為前所未見。
  • 《國家記憶》推出《海昏侯墓考古之謎》
    中國目前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列侯墓葬——海昏侯墓,2011年在江西南昌發現。為了完整還原此次震驚中外的考古發掘全過程,展現中國一流的考古水平和先進的文物發掘、保護、修復水平,《國家記憶》8月24日起推出五集紀錄片《海昏侯墓考古之謎》。
  • 紀錄片《海昏侯墓考古之謎》央視播出
    本報訊 (記者張雪嬌)為了完整還原此次震驚中外的考古發掘全過程,展現中國一流的考古水平和先進的文物發掘、保護、修復水平,8月24日起,5集紀錄片《海昏侯墓考古之謎》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晚8點檔《國家記憶》欄目播出。  中國目前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列侯墓葬——海昏侯墓,2011年在江西南昌發現。
  • 中哈聯合對絲路上重要遺址哈薩克斯坦拉哈特古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央廣網西安1月12日消息(記者雷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今天(12日)透露,2019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在2017、2018年工作的基礎上,第三次對拉哈特(Rahat)古城等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公布
    經過5月1日至4日四個下午的項目匯報,5月5日下午,終評評委會經過評審和投票,最終產生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終結果在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公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宣布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為(按年代早晚排序):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 倩女幽魂中的蘭若寺,考古挖出巨大須彌座,此宋墓規模遠超宋皇陵
    其實在浙江紹興還真就有一個叫做蘭若寺的地方,不過這座蘭若寺已經荒廢了很多年了,建築也早已經年久失修而毀壞倒塌了,但是有一位考古專家卻對這座寺廟興趣很大,而且他還真在這座蘭若寺中發現了諸多蹊蹺,以至於這座古寺的考古工作成為當年的年度大發現:倩女幽魂中的蘭若寺,考古挖出巨大須彌座,此宋墓規模遠超宋皇陵。
  • 埃及發現阿蒙神金匠墓 距今約3400年歷史
    新華社埃及盧克索9月10日電(記者鄭思遠曹佩弦汪強)埃及文物部9日宣布,埃及考古人員在該國南部盧克索發現一座古埃及十八王朝時期為供奉阿蒙神服務的金匠之墓
  • 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墓現身:「湯臨川玉茗先生墓」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獲悉,同時在墓園共發現明清時期墓葬42座,其中明代墓葬40座,出土了墓志銘6方,在墓園發現刻有 「湯臨川玉茗先生墓」、「玉茗公墓」的兩塊墓頂石蓋板,結合墓園所葬湯氏家族成員排列規律,初步確定4號墓為湯顯祖與其傅氏夫人的雙室合葬墓,據左為尊的古制,湯顯祖位於4號墓左室。此前,撫州市人民公園曾有湯顯祖墓,不過據介紹是衣冠冢。
  • 廣州中山六路RJ-6/7地塊考古發掘獲重要發現
    這一帶自唐代以來就是廣州城商業繁華之地,自上世紀50年代,在項目所在地周邊考古發現了大量重要的古代文化遺存,見證了廣州城的發展變遷歷史。根據文物保護法規,配合中山六路RJ-6/7地塊的建設,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組織和指導,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於2020年5—12月對該地塊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2400平方米,發現唐代至民國時期的文化層,清理漢代至民國時期遺蹟432處,其中灰坑196個、水井57眼、磉墩52個、池43個、柱洞42個、灰溝18條、牆基17處、路3條、房址
  • 故宮裡的「二次元」絲路考古展,文物圖片栩栩如生……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因為疫情的「降維打擊」,故宮博物院近日推出的一整場展覽變成了「二次元」,均以文物圖片的形式來呈現展覽:因北京出現了新冠疫情的新增病例,12月24日,故宮博物院官微顯示,原本準備在12月16日到2月14日展覽的「絕域蒼茫萬裡行——絲綢之路(烏茲別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因為疫情的原因調整為以圖片的形式對外開放,並附上可以「雲觀展」的連結。
  • 中山文化丨獨留一石記乾坤——石破天驚的考古發掘
    中山疑雲塵埃落定首先開始發掘的是位於穆家莊村西的高大封土,經過多日艱苦的發掘,一個「中」字形大墓呈現在考古隊員眼前。令人失望的是,槨室已被盜,僅剩三根墊木。就在人們唏噓不已之時,一位民工在大墓東南角一腳踩空,一個大洞露了出來,它既不通槨室,也沒有被擾亂的現象。隨後,人們又在主墓室西側發現了另外一個庫室。
  • 陝西發現首例考古發掘出土顏真卿書丹墓志銘
    新華社發  陝西發現首例考古發掘出土顏真卿書丹墓志銘  這是元大謙、羅婉順夫婦合葬墓墓室(7月6日攝)。新華社發  這是考古發掘出土的元大謙墓誌(7月6日攝)。新華社發  這是考古發掘出土的羅婉順墓誌(7月6日攝)。
  • 「北宋妙品第一」的畫家高克明之墓於成都被發現
    它出自北宋山水畫家高克明之手。近日,在成都龍泉的一片墓地中,考古人員意外發現了這名山西畫家的墓葬。高克明的墓葬藏於高氏家族14座墓葬中,於今年8月至11月期間,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發掘清理而出。結合出土文字材料,考古人員得知,高氏後裔本是山東渤海人,北宋時居於山西,後在南宋初年南遷至成都。
  • 中華藝術探源|太原北齊徐顯秀壁畫墓的發掘與保護
    上海博物館山西古代壁畫展正在對外展出,「澎湃新聞」藝術版(www.thepaper.cn)將陸續刊發關於古代壁畫的系列尋訪與解析文章,以飧讀者。山西太原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更是民族融合和文化碰撞的前沿陣地。通過考古發現,山西太原的墓室壁畫充分證明了這一地區華夏文明與西域文明的交流與融合。
  • 看,北朝考古博物館「鎮館之寶」!
    >是中國唯一的一座 北朝文化考古研究中心 陶俑駱駝和羅馬金幣 是北朝茹茹公主墓出土的珍品 也是北朝考古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它們身上都有什麼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