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故事會第36期】宋服之冠-黃巖南宋趙伯澐墓文物解讀(張良)

2021-03-02 道臺裡

導讀:2017年6月30日晚上《鳳凰故事會第35期丨聽政協文史專員講故事--漫談撿拾散落的文化明珠》,在「王康藝」的精彩講述下,在ZAKER直播的合作下,圓滿成功。

2017年7月7日的《鳳凰故事會第36期丨宋服之冠-黃巖南宋趙伯澐墓文物解讀》,如期展開,本期主講老師--張良

▲宋服之一

▲宋服之二

▲清明上河圖(部分)

▲張良先生近照

▲張良和趙伯澐墓的發現者楊計土(右)合影

▲張良和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右)合影

本期故事導讀

一件距今800年的服裝在杭州G20峰會上驚豔世界,這是南宋黃巖趙伯澐出土的文物。這批文物均為墓主人的穿戴之物,以絲綢為主要特點,其服飾形制之豐富,織物品種之齊全,紋飾題材之多樣,紡織工藝之精湛,為世所罕見,堪稱「宋服之冠」。

本期故事從趙伯澐的冠袍帶履來一一解讀,還原並展現800年之前台州黃巖一些的生活場景和風尚,看看南宋的人們是怎樣藝術而浪漫地生活。在那些衣袂飄飄、香菸嫋嫋的清雅氣息裡,或許能圓一個很少能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的實現的夢。

【人物簡介】

張良

1969年12月5生,浙江省台州黃巖人。

黃巖政協黨組成員,

黃巖作家協會、黃巖歷史學會顧問,

黃巖攝影協會、黃巖民俗攝影協會名譽主席,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中國民俗攝影協會組聯部副部長、博學會士。

出版作品有:《風從西來》《宋服之冠》

時間:2017年7月7日19:00-20:30分

地址:道臺裡文創院(白雲鄉賢館二樓)

我們相聚鳳凰故事會第36期

聽「張良」講述:

【宋服之冠-黃巖南宋趙伯澐墓文物解讀】



鳳凰,
百鳥之王;

台州,

山海水城,

和合聖地,

鳳舞九天。


史上最有名的「鳳凰」故事,
就是

才子司馬相如

豪門千金卓文君的愛情故事。



而我們台州椒江,
同樣有悠久的歷史,
豐富精彩的故事,
白雲山,赤龍山,鳳凰山,
白雲街道,人傑地靈,

是椒江領先的街道之一。

錦江百貨,
椒江商業的一顆明珠,
記錄了這城市的商業繁華。

北有四合院,南有道臺裡。

莫道本土缺文化,用心發掘鳴天下,

主辦: 白雲街道黨工委  辦事處

承辦: 錦江百貨&道臺裡

協辦:白雲街道知聯分會

媒體支持:    ZAKER台州                  

                     都市白雲微信公共號

                     錦江百貨微信公共號

                     道臺裡微信公共號

                    

本期禮品贊助:

主講老師禮品:由同康酒業提供黃酒一箱。


隨手禮:(到場人手一份)

椒江區道路運輸管理局 友情提供

抽獎大禮:

今上光電人體感應小夜燈提供(3份)

星源貿易-毛鋪苦蕎酒3瓶

藍帶啤酒1箱(24瓶)

海王酒業贊助

紅牛飲料(5瓶)

紅牛公司(台州)贊助


鳳凰故事會往期回顧:

★第1期:裡長丨草帽風雲三兄弟,三梅中學真來歷

★第2期:江振輝丨解放前海門商業的曲折歷史

★第3期:金立新丨大陳島的攝影故事

★第4期:金可人丨大陳島墾荒之歌

★第5期:鄭秀蓮丨醫生講述大陳島的故事

★第6期:周匯平丨椒江本土詩人和那些詩

★第7期:葉正輝丨「白內障」背後的那些故事

★第8期:陳豪華丨「驢友」那些故事

★第9期:李海祥丨騎單車30天橫穿美國的故事

★第10期:周五來跑團丨跑步的那些事

★第11期:金勇丨葭沚的前生今世

★第12期:周建燦丨從黃巖沙埠窯青瓷說起」

★第13期:朱輝軍丨一生唯愛畫桃花

★第14期:王德新丨紅色收藏家的故事

★第15期:甘連法丨菌菇-靈芝的故事

★第16期:錢國丹丨我的文學夢

★第17期:蔡希丨他和琥珀蜜蠟的故事

★第18期:裡長丨他和16位老師的故事

★第19期:司南丨主持人的故事

★第20期:儲伏龍丨鳥叔的故事

★第21期:孔愛卿丨他和紅色收藏的故事

★第22期:阮林根丨台州警察的故事

★第23期:徐青丨椒江首位造血幹細胞捐獻者

★第24期:黃浩峰丨杜式太極拳的故事

★第25期:葉榮偉丨形意拳的故事

★第26期:周晨風丨詠春拳的故事

★第27期:張亞妮丨妮妮的武俠夢

★第28期:張至偉丨他和竹子家俱的故事★第29期:徐紅飛丨百年東甌的故事

★第30期:金麗偉 王為波丨獻血的故事

★第31期:金勇裡長丨黃楚卿的故事

★第32期:金勇裡長丨吞圓記

★第33期:俞國江丨前所的前生今世

★第34期:周建燦丨漫談古城章

★第35期:王康藝丨漫談撿拾散落的文化明珠

點擊原文閱讀

欣賞第35期-王康藝老師的精採視頻回放↓↓↓↓

相關焦點

  • 黃巖宋墓考古發掘新聞發布會來啦!
    、浙江衛視、騰訊網多家國內重量級媒體齊聚黃巖只為參加黃巖宋墓考古發掘新聞發布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王海明(左三)首先向媒體介紹考古發掘情況。  2016年5月3日開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台州市黃巖區博物館搶救性發掘了距今800年的南宋趙伯澐(趙匡胤七世孫)墓,到目前共清理出以絲綢服飾為主的五代十國至南宋文物66件。
  • 揚之水 | 一物,一詩,一幅畫——浙江故事的細節閱讀
    「越地寶藏:一百件文物講述浙江故事」,是正在浙江省博物館舉辦的一個專題展覽,展覽導讀說它是「以浙江歷史發展為基本脈絡,通過文物展示浙江歷史文化的縮影」。有評論道,「縱觀此展,國寶迭出,足見誠意。以百件文物為限,編訂六大單元,器類、時間,兩條線索交叉互現,可見匠心」(丁雨《用一百件寶貝講述浙江往事》,《北京青年報》2018年7月20日)。
  • 一件文物究竟能美到什麼程度?看網友們挑選出的「中國最美」
    美,是人類永恆的追求,藝術,就是追求美的感悟,悠悠華夏五千年,孕育出豐富的智慧結晶,才有了我們現在能欣賞到的絕美文物。 在社區平臺裡經常會有網友提問,一件文物究竟能美到什麼程度?上百萬網友都分享過自己的回答,今天就精選出中國那些顏值巔峰的文物,精絕豔豔,讓人一見傾心!
  • 浙江發現南宋大墓4:蘭若寺遺址發現的無名墓,竟和皇陵規格一樣
    上文說了在浙江紹興蘭若寺遺址驚現南宋大墓,而且是迄今為止佔地面積最大的一座南宋古墓,然而因為嚴重被盜,導致無從探究墓主人究竟是誰。當時有很多人建議,清理完主墓室,把殘存的零散文物清理一下結束髮掘。但是當初的受命勘探此地的考古研究員並沒有動搖,還是決定繼續發掘古墓,一定要揭開這座宋墓的謎團。考古工作最大的意義是通過揭露古代遺存、分析和掌握重要的古代信息,然後據此研究歷史的真實面貌。隨葬品當然是具有很高的價值,但是複雜的墓葬建築本身信息量有可能也會更大。這位考古研究員就抱著這樣的想法開始了對這座宋墓的發掘之路。
  • 浙江出土趙匡胤子孫墓,專家研究後:十萬軍民殉國,恐怕不是傳說
    經過考古人員的研究確認,這座古墓屬於南宋時期,其主人名叫趙伯澐。宋朝、姓趙,難道……?沒錯,這位趙伯澐正是宋朝的皇室宗親,而且身份非同一般,是趙匡胤的第七代孫子。大家都知道,趙匡胤的皇位兄終弟及,傳給了趙光義。然後趙光義違反當初的約定,沒有再傳給兄弟,而是傳給自己的兒子。
  • 台州黃巖:浙大助力,永寧鳳凰學院正式成立
    9月18日下午,台州市黃巖區百餘名上市重點培育企業家學員、浙江大學黃巖校友齊聚一堂,共同見證永寧鳳凰學院的成立。  永寧鳳凰學院由黃巖與浙江大學台州研究院攜手創辦,是黃巖區委區政府進一步服務企業的創新之舉。
  • 蘭若寺發現一座古墓,有價值的文物沒幾件,墓主的名字也全靠猜測
    在電影中,兩個人的愛情故事,讓人感慨萬分,正是這樣一部電影,讓我們都記住了一個地名,它就是蘭若寺。那麼世上真有蘭若寺嗎?還別說,蘭若寺真的存在,而它上演的「古墓」傳奇遠比電影中更離奇,也更讓人扼腕嘆息,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曹操墓文物首度海外揭秘!中日全新「三國志大展」,170件文物還原真三國
    雖然是夏天的展覽,館方於2月便早早舉辦了展覽的報導發表會,詳細公布了展覽亮點與單元組成等信息,陸續上線的展覽主頁與社交平臺專頁,讓期待值越來越高。展玩此前特別受邀參加了此次發表會。▼不妨從這些文物中來解讀,為什麼他們被後世稱為英雄吧。
  • 張良 | 秀逸幞頭
    在張良先生對傳統服飾文化的詮釋中,我們得以窺見古人的衣冠習俗,以及古人對於幞頭、帽子尤為尊崇的觀念——「賤者不冠」「露髻則為非禮,
  • 衢州的一座宋墓,出土精美銀盒,盒內文物竟是一個金「童子」
    古墓出土的文物,一直是很多人爭相關注的熱門話題。在浙江省衢州市的一座古墓中,考古專家們曾發現了一個特殊的銀盒子,銀盒子內的文物很特殊,它還破解了一個古代的秘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到了半夜時分,老吳偷偷拿出寶貝自己觀賞,雖然自己沒有太多的文化,可是他思來想去之後,覺得這樣挖出古墓中的寶貝,然後佔為己有,有些不妥,老吳經過思想鬥爭,第二天,他就打電話,將此事告知給文物部門。文物部門的考古專家在聽說事情的原委後,便匆匆趕到老吳家的菜地,他們想對毀壞的墓室進行保護性發掘。
  • 大宋王朝的悲劇人物——趙廷美家族墓尋訪記
    投胎為趙光義的家人是件倒了八輩子血黴的事情,當他的哥哥,即便貴為一國之君趙匡胤,也會「燭光斧影」死個莫名其妙。 趙廷美在正史記載中是圖謀不軌,被趙光義廢掉,終因鬱鬱寡歡而吐血而亡的。河南省汝州市陵頭鎮一片遮擋的考古工地中,已確定墓主人身份的趙廷美家族墓正在考古現場的泥土中慢慢浮出地面。
  • 青浦文物·任仁發家族墓
    任仁發家族墓俗稱「王墳」。任仁發(1254—1327),字子明,號月山,青龍鎮人,元代著名水利專家和畫家,官至中憲大夫、浙江宣慰副使。墓地1952年遭盜掘破壞,後發現並加以清理,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內有墓冢數座,現高出地面1—2米不等。
  • 解讀背後故事 讓文物「活」起來 - 南寧晚報-內容詳細
    昨日上午,圍繞「文物賦彩全面小康」這一主題,由國家文物局、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辦的全國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開幕式在桂林舉行。   開幕式設在桂林主會場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會場,通過連線直播方式共同啟動。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6期:陝西出土樂舞文物有多豐富?古代人如何...
    唐末出現了弓弦樂器「奚琴」,這種樂器由北方少數民族奚族傳入中原,發展到宋代叫做「嵇琴」,廣泛應用於民間器樂演奏,到了南宋更是成為宮廷教坊大樂中的主奏樂器。元明清時期隨著說唱與戲曲藝術的發展,產生了許多「嵇琴」的派生性弓弦樂器。隨著民間器樂的發展,鑼鼓類打擊樂器也高度發展。
  • 南宋御街 | 流動的歷史,鮮活的記憶
    杭城九牆由中國美院設計和建造的「杭州九牆」可以說是南宋御街改造和更新的點睛之作。九面精心打造的藝術牆,仿若當年生活的橫斷面標本,靜默無聲地講述著普通老杭州的故事。鑲嵌在牆壁上的自行車、樓梯、鏡子、煤爐灶等物什都是出自拆遷之前附近的人家裡,展示了上世紀老杭州的真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