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榮新江
引言
7月27日,中國絲綢博物館邀請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榮新江教授作客「經綸講堂」,講述「絲路歲月裡的大人物與小人物」。
整個「絲綢之路」是個宏大的敘事,有許多偉大的歷史人物,但也有一些舉足輕重的小人物貫穿其中,雖然過去的歷史以男性生活為主,但是絲綢之路上也有許多女性,前年主講人在日本買了一本與「絲綢之路上的女性」有關的書,這是非常少見的主題,因此本次講座也將絲路歲月中少數的女性故事穿插其中。
1.張騫:鑿通西域的第一人
如果沒有張騫通西域,李希霍芬也無法將漢代這條主要對外通商路線,定名為「絲綢之路」。因此,絲路歲月上的第一個大人物非張騫莫屬。
張騫原本是個逞兇鬥狠的亡命之徒,當國家需要人手去西邊開拓時,膽子大的張騫就是不二人選。張騫通西域本來是漢武帝對抗匈奴的軍事需求,但在佛教徒的眼裡,卻是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開端。
我們今天在所有關於「絲綢之路」的書裡,一開端都會看到敦煌323窟的「張騫出使西域圖」,這幅畫的右邊是甘泉宮佛像及漢武帝拜見金人,內容是依照佛教史跡畫所繪,記錄漢武帝派霍去病攻打匈奴休屠王后,獲得了兩個祭天金人。這件事雖然記載於正史中,但沒有人見過兩個金人的模樣。佛教徒將這段歷史畫在佛教史跡捲軸畫的第一段,聲稱漢武帝因為不知金人的名號,所以派張騫去西域探詢。這其實是佛教徒編造的故事。
張騫在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時,世界上還沒有佛像,因為當時沒有人敢為偉大的佛塑像,佛像出現於公元前1世紀晚期,可能由印度西北的希臘工匠首次造出。敦煌323窟的壁畫,將兩位金人的形象畫成佛,造型是隋朝到唐朝初年的模樣,並非漢朝時的打扮,也說明是佛教徒改造的佛教的歷史。
在這幅畫裡,張騫跪著向武帝辭行,身旁還有兩位隨行者,唐朝已經有透視畫法,我們可以看到畫面裡的使者們越走越遠,越走越小。當時武帝派遣300人出使西域,畫面裡的一個人幾乎代表著一百人的形象,這300人出發後不久就遭到匈奴俘虜,但代表著漢使的旌旗仍然清晰可見。
張騫被匈奴俘虜後,也沒有丟掉漢旌,表明自己帶有的使命。
莫高窟323窟,張騫出使西域圖
莫高窟323窟,甘泉宮佛像及漢武帝接見金人
匈奴人在秦末南下進攻中原,因此從漢高祖到漢文帝,都會派遣使者出使匈奴,並帶著許多珍貴的絲綢,以維持雙邊穩定。當時西北的月氏人,屬於高加索白人,曾經比匈奴還強大,但被匈奴打敗後,被趕到伊犁河流域生活。
張騫從位於今西安的首都長安出發,經過甘肅與寧夏後,遭到匈奴俘虜。匈奴人不殺來使,而是要他們娶妻生子,同化人質。
張騫被俘虜10年後,順利脫逃,順著月氏人的腳步來到伊犁河流域,而隨行的300人因通婚與時間流逝,逐漸融入匈奴。
月氏人在伊犁河流域又被烏孫人打敗,逃到今天的阿富汗北邊阿姆河流域,便在此定居。張騫隨著月氏人的腳步來到阿姆河流域後,沒有能夠說服月氏人東進攻打匈奴,但掌握了西域、河西走廊一帶匈奴的實力狀況。
後來,張騫第二次被匈奴俘虜逃脫後,帶著胡人妻子與兒子回到漢朝,將西域的狀況稟告朝廷。
在張騫被俘虜的這10年間,漢武帝派了衛青、霍去病等人去攻打匈奴,等到張騫回來以後,漢王朝更熟悉掌握了匈奴人的實力,便派霍去病一舉進攻,拿下河西走廊,同時把漢長城修築到敦煌以西。
漢代長城的範圍
漢長城直達敦煌以西,包含馬圈灣、羊圈灣等地,是修築距離最遠的長城,南邊設有陽關、北邊設有玉門關,城牆外是疏勒河,再往北是草原。
「玉門關」的名稱由來,來自武帝打通西域前,承擔運載玉石者的遊牧民在此地傳入玉石,因此在先秦典籍裡,將轉運玉石者叫做「禺氏邊山之玉」,所謂的「禺氏」就是月氏人,這個地方也就命名為玉門關。
外來的商人們必須經過陽關和玉門關,才能進入絲綢之路,因此關口都有重兵把守,每30裡設置一個烽燧。當外國的使節一進入玉門關後,漢朝會以食宿全包的方式招待,而漢朝的使者一出玉門關,也需要受到外國同樣的招待,但是許多西域小國資源不足,漢朝的使者待遇也每下愈況,絲綢貿易為西域國家帶來的經濟價值,就愈加重要。
玉門關
當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赴西域,聯絡烏孫夾擊匈奴時,張騫攜帶了大量的絲綢和金幣,他的副使們將中國絲綢運出,範圍橫跨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地,也就是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伊朗地區。
敦煌出土的絲綢
兩漢時的世界局勢,大致可分為四大帝國:東方的漢朝、西邊的羅馬帝國、中間的貴霜帝國、波斯的帕提亞帝國。四大帝國在擴張領土的同時,通過張騫通西域,打開了絲綢之路,為往後世界的經貿與歷史發展都帶來重要影響,實屬絲路歲月裡的第一大人物。
四大帝國分布圖
2.娜娜槃陀(Nanai-vandak):粟特商人的代表
斯坦因在1907年來到敦煌找尋藏經洞寶藏時,剛好碰上道士王圓籙外出化緣,在等待的同時,他前往玉門關考古,撿到一個郵包。這個郵包來自於一位粟特人信差,他一路從武威、張掖、酒泉收信,準備往西邊寄送,他在玉門關旁一個長城烽燧休息時,不小心將郵包遺落,過了1千多年後才被斯坦因發現。
粟特文已經是死的文字,郵包裡的8、9封信,經過一百多年後,現在大致解讀出了5封,內容最完整的就是2號古信札,寫信人叫作娜娜槃陀,他是來自中亞撒馬爾罕的粟特商人。娜娜是粟特人信奉的女神之名,槃陀是「僕人」的意思,這個名字就是「信奉娜娜女神的奴僕」的意思。西方學者曾編了一本有關粟特人姓名的手冊,「娜娜槃陀」是最普遍的名字。
2號古信札描述粟特人經商做生意的方法,由於中國古代有關商人的記錄很少,這封信,是研究絲綢之路商業貿易的重要史料。
敦煌壁畫的「商人遇盜圖」描述了絲路貿易的驚險。當時絲路上有很多的盜匪,因此粟特人經商往往成群結隊,成員多時可達200人,並僱用遊牧民族當護衛隊,隨著經商路線,沿途建立據點後,再各自分頭經商。
莫高窟45窟「胡商遇盜圖」表現的粟特商隊
2號古信札的寫信人娜娜槃陀是粟特在涼州大本營的聚落首領,他描述他派遣商團到河南安陽後沿路運送和購買貨物的過程,以及商隊成員在洛陽,碰上匈奴人南下,生計成為困難,他還派了一部分商人到敦煌、酒泉、金城(蘭州)。
信裡記載他們帶著貴金屬金銀和鍮銅(黃銅),還有絲綢、鬱金香、香料、胡椒等。比較特別的是,粟特人稱呼絲綢為「pyrcyk」,于闐語和粟特語都屬於伊朗語系,這是他們稱呼絲綢的方式。
粟特人建立據點穩定生活以後,他們的家眷也會同行。
3號古信札是一位粟特婦女寫的一個訴狀。她的丈夫出外經商3、4年未歸,把她和女兒留在敦煌,她感嘆所託非人,將要求祭司把她送回家。學者分析她的丈夫早已被強盜殺了,只是她不知道。
粟特人信奉瑣羅亞斯德教(祆教),有任何官司都需要到瑣羅亞斯德廟(祆祠)審判,所以每一個商業據點都有祆祠。一旦商人失去救濟或遭遇不測,祠廟方與祭司就會將無家可歸的婦女、孩子們帶回家鄉,在古代是個非常了不起的經商體制。
粟特文1號、3號古信札
斯坦因在安迪爾(Endere)也發現了一件佉盧文契約文書(No.661),契約中買賣的也是粟特人娜娜槃陀,由于娜娜槃陀的名稱相當普遍,是否為同一人不得而知。但我們能根據粟特古信札、敦煌吐魯番文書、粟特胡人首領的涼州薩保史君等墓葬出土文物,了解粟特人的絲路經商之道。
3.吳客:經絲綢之路出使西域的南朝人
在鄯善縣吐峪溝出土、現藏東京書道博物館的《持世經》卷一,有尾題寫作:「歲在己丑,涼王大且渠安周所供養經,吳客丹楊郡張烋祖寫,用帋廿六枚。」記錄著公元449年,大涼王「沮渠安周」統治高昌時期,有位來自丹陽郡(今江蘇南京)的吳客,他幫助涼王沮渠安周寫供養經。吳客在高昌協助涼王沮渠安周寫供養經,他抄經的殘片,在今天吐魯番的文書裡,堪為國家一級寶藏。
繼匈奴之後最強大的國家是柔然國,高昌王國是柔然國的附屬國。當時南朝歷經宋、齊、梁、陳四代,劉宋是第一個朝代,建都於建康(今天的南京)。升明二年(478),劉宋派遣驍騎將軍王洪軌(一作範)出使柔然,打算與柔然合作,兩面夾擊北魏,在王洪軌出使前,劉宋王朝曾派遣使者吳客前去探路。
吐魯番出土《高昌國送使文書》所記使者路線圖
當時中亞的囐噠國非常強盛,西方史書中稱他們為「白匈奴」,因為他們是白人,又和匈奴一樣強悍。當時許多小國遭受囐噠國攻打,也只能求助於柔然國,但後來柔然國不願再出兵協助,小國們就向北魏求援,但北魏也不願意出兵,後來的中亞和西域(包括塔裡木盆地)就都成為囐噠國的領地。
吳客是歷史上沒有記載的小人物,可是這兩張殘片,讓我們了解當時南朝宋國、柔然國、囐噠國及其他小國在絲綢之路上的交流,除了經貿交流,由於戰爭的緣故,這張一葉的紙片上竟然記錄了5世紀後半葉東亞、中亞、北亞、南亞各個之間的交往。
4.唐玄奘:佛教漢傳的重要人物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玄奘像
絲路歲月上,還有一位大人物,就是西行求法的玄奘,也就是後來的三藏法師。
唐玄奘從長安出發以後,經過涼州到敦煌,當時唐朝政局不穩,不能讓人隨便出關,唐玄奘靠著幾個信徒協助,從敦煌偷渡到達印度。
其中一個弟子叫做石盤陀,「石」姓代表他從塔什幹來,是位粟特人,他的粟特文名稱是「盤陀」,其中一定省略了文字,就像固原發現的史射勿,字槃陀一樣。「射勿槃陀」,射勿是神名,槃陀是僕人的意思。
唐玄奘取經時,先在涼州講經。當時有位高昌人曾在涼州聽過玄奘講經,將唐玄奘推薦給高昌國王,高昌王很喜歡玄奘,想將他留下,唐玄奘只好絕食抗議,並與高昌王達成協議,他答應高昌王取經後,回到高昌國做三年國師。
由於唐玄奘取經至少需要花費20年,經過許多國家,高昌王便傾盡全國之力,為他準備二十年的行裝。還修24封國書,以及致贈每一個國家的禮物,包含幾十批最高級的絲綢,給玄奘打通道路。
高昌王是突厥汗國可汗的女婿,唐玄奘帶著絲綢給突厥汗國,突厥可汗下了一道命令,令全中亞各國讓唐玄奘通行無阻,唐玄奘過了鐵門關後,進到印度。
玄奘在這20年間,從東印度、中印度、繞到南印度取經完成後,遵守與高昌王的約定,打算回到高昌去,當他路過和闐時,聽聞唐太宗已在貞觀14年,派兵滅高昌國,高昌國成為了唐朝直屬的西州。玄奘失去了高昌王的協助,只好寫信回朝廷,當時唐太宗正在討伐高麗的路上,便派玄奘回國編寫《大唐西域記》一書。
這本書雖然是佛國書,但目的是為國家發展所作,因此唐玄奘將整個西域的風土人文也交代得一清二楚,當作唐太宗向西方發展的指南,後來有很多去西邊取經的和尚們也拿此書當做旅遊指南,歷來在沿路也發現了很多隨看隨扔的抄本,敦煌也發現了五個《大唐西域記》的寫本,壁畫的工匠們也根據這本書畫下了許多經典的佛教故事,對我們今天了解佛教歷史相當有幫助。
唐玄奘回長安的時候,帶著150顆釋迦牟尼的舍利、印度各地佛像的雕刻,以及657部梵文佛經。他將佛經翻譯完了以後,放到了大雁塔的地宮裡,形成一個巨大的寶藏。唐代的佛教僧人有不同的稱呼,例如教佛法的叫作法師、教戒律的叫作律師、教坐禪的叫作禪師,並沒有很多人有「三藏法師」的稱法,「三藏法師」代表必須精通各部經書,而在唐代只有很少幾個人有這樣的稱法。
現在的「三藏法師」的稱法叫泛了,這是來自於《西遊記》小說。最早追隨唐玄奘取經的石盤陀,也就是孫悟空的原型,我們在敦煌的榆林窟、莫高窟看到的唐僧取經圖,都有一個胡人跟著他,就是石盤陀。
5.漢商李紹謹與胡商曹祿山:絲綢之路上的普通商人
在吐魯番,出土了一個唐代官司文件,記錄著絲路歲月裡,有兩位來自長安的普通商人,一個是漢商李紹謹,一個是胡商曹祿山,在西域經商所產生官司的糾紛經過。
鹹亨二年(671)某月,粟特胡人曹祿山在高昌縣狀告京師人李紹謹(又名李三),事由為乾封二年(667),曹祿山兄曹炎延與漢商李紹謹自京師出發,經安西,至弓月城做買賣,同行者還有曹果毅及曹二(又名曹畢娑)等胡商以及曹炎延的外甥居者。
李紹謹在弓月城向曹炎延借了275匹「練」,「練」是最高級的絲綢,交貨當天,曹果毅及曹二也在場。後來,李紹謹、曹祿山及外甥三人接著一起前往龜茲,曹果毅及曹二繼續留在弓月城,以後這兩人的去向不明。
鹹亨元年(670)四月,安西陷於吐蕃手中,李紹謹一行人隨安西都護府從龜茲撤回高昌,鹹亨二年(671),曹祿山發現其兄曹炎延失蹤,懷疑被李紹謹殺害,因此一狀告上高昌縣府。李紹謹僅承認他與曹炎延一起去了弓月城,沒有承認借貨物一事。
這一篇官司文件記載了雙方辯詞,以及安西都護府根據當時掌握的線索,向做保的曹果毅及曹二追問事情的經過,讓我們了解當時的安西都護府及唐朝政府維護絲綢之路的關津制度。
6.于闐從德太子:胡人學習漢制的典型人物
莫高窟第98窟東壁供養人像,有兩個題名。第一身為李聖天題名:「大朝大寶于闐國大政大明天子……即是窟主」;第二身為曹氏題名:「大朝大于闐國大政大明天冊全孝皇帝天皇后曹氏一心供養」。
莫高窟第98窟東壁供養人像
這記錄了于闐國王李聖天與皇后曹氏在敦煌供養佛教的情形,他們的兒子就是于闐的從德太子。10世紀後半葉時,于闐國正在跟疏勒的黑韓王朝打仗,一共打了40年,于闐國王把孩子留在敦煌,當有使者或高僧來到敦煌時,于闐太子就會相迎接待。
公元967年,于闐太子繼位為于闐王,是為「尉遲輸羅王」,于闐國持續與疏勒的黑韓王朝打仗,于闐國俘虜了一隻會跳舞的大象,打算把這隻象進貢給宋朝,尉遲輸羅王用于闐文寫了一封信交給使者,這封留存在敦煌的信件表現出他學習唐朝制度的情況。
這封信由于闐文寫成,但格式是按照唐朝的書信格式,每一個字縫和重要的地方都要蓋上漢字印,尉遲輸羅王在信裡,還工整的寫了一個很大的「敕」字。信中還提到于闐國送給歸義軍節度使曹元忠的禮物是:中等玉石一團重四十二斤、純玉石一團重十斤、玉石一團重八斤半,總計玉石三團,共六十斤半,除了玉製品,還有一些馬。信裡的一些內容與《宋史外國傳》的內容完全相符。
于闐國產玉,至少從南朝劉宋開始,所有的皇后配戴的玉都來自于于闐,所有皇帝的印璽,也都必須是于闐玉所造,于闐玉成為正統皇帝與皇后的象徵。
于闐從德太子尉遲輸羅王篤信佛教,莫高窟裡收藏了很多他在敦煌讀的佛經,還有他供養的佛塔,現在放在甘肅省博物館裡。我們從敦煌壁畫中,看見胡人向漢人學習的經過,以及于闐玉對中原文化的影響。
于闐國王大師從德供養彩繪木塔
結語
中國絲綢博物館今夏舉辦的「絲路歲月——大時代下的小人物」,以13個人物,讓整個絲綢之路的大敘事,鮮明生動了起來。
我們透過張騫、使節吳客、娜娜槃陀、唐玄奘、漢商李紹謹與胡商曹祿山、于闐從德太子等人,了解從漢朝到宋朝,漢人與胡人、男人與女人,在這段歲月中,有關軍事、戰爭、法律、經商與佛教的種種故事。
來源:新華號 絲綢之路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