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大海戰》編劇馮小寧:天命該清朝滅亡

2021-02-07 雜談與時評

聽說喜歡讀書喜歡思考的人,都關注了這個號

雜談與時評


導讀:李鴻章是重視海軍,希望推進改革,可是碰上慈禧要修頤和園,他能不同意嗎?李鴻章要維持自己在朝廷的勢力,必須要拉攏太后,要拍馬屁。就算不是李鴻章,換了任何一個人在這種體制下,都得去挪用海軍軍費。



 本文原載於《文史參考》2012年第13期,原背標題為「《甲午大海戰》導演兼編劇專訪」,正標題為「馮小寧:菊與刀的民族贏得戰爭」

 

 二十年前,一部電視劇《北洋水師》讓很多觀眾熟悉了1894年黃海海面上瀰漫的硝煙;二十年後的今天,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挾裹慘烈戰史再現銀幕——兩部影視作品講述同一段歷史,導演和編劇也是同一人——馮小寧。在這位拍過《紅河谷》、《舉起手來》、《紫日》等一系列戰爭影片的導演看來,甲午之戰,雙方的勝負之道何在?歷史遺留的問題何在?


 

一:體制·民主打垮了腐敗

 

文史參考:二十年時間,兩次拍攝關於甲午之戰的影視作品,你看待這場戰爭的視角有什麼變化?

 

馮小寧:在拍《北洋水師》那個年代我研究史料,就很清楚地知道:甲午之敗是必然的。從戰略高度來講,其實李鴻章和洋務運動的這些大臣們,都已經清醒地認識到「海權」的重要。中國近代史上每一次挨打,敵人都來自海上。發展海軍的急迫性,就連慈禧太后也意識到了,所以她同意花重金買洋人的軍艦,建立清朝自己的現代化海軍。


這個架子已經搭起來了,而且擁有了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實力,為什麼甲午年被日本打得一敗塗地?應該說,清王朝輸在腐敗的體制上,輸在沒有與時俱進。戰略方向雖然對路,可發展海軍是需要長期堅持推進的過程,不是一錘子買賣。

 

文史參考:對,關於晚清的體制腐敗導致落後挨打,史學界多有論述。北洋艦隊軍費匱乏、裝備落後,在和日本開戰之前,就有很多細節預示了落敗的命運,可根本原因還在體制上。

 

馮小寧:因為晚清的體制就是獨裁,慈禧太后一個人說了算,下面的大臣無論你是改革派還是保守派,都得圍著慈禧轉。


李鴻章是重視海軍,希望推進改革,可是碰上慈禧要修頤和園,他能不同意嗎?李鴻章要維持自己在朝廷的勢力,必須要拉攏太后,要拍馬屁。就算不是李鴻章,換了任何一個人在這種體制下,都得去挪用海軍軍費。相反,如果是在一個民主的、充滿活力的體制下,各種力量能夠相互制衡,就有可能避免少數人的專制之禍。


文史參考:也就是說,我們知道「中國為什麼輸」,更需要思考「日本為什麼贏」。

 

馮小寧: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變成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無論天皇掌握多少權力,都還有立憲體制來形成制約。


所以說,當國家命運掌握在一個人手裡時,這個國家是不可能同世界列強相抗衡的。還有日本人發動戰爭的決心很強大,清朝備戰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對日本人心理的判斷失誤,認為日本只是跟我們叫板,不敢真打——其實他們早就準備好開戰了。


 

文史參考:現在有研究表明,在戰前,日本海軍的信心也不是很足。

 

馮小寧:是的,日本人在打仗之前也在盤算,萬一打敗了怎麼辦。我在電影裡也講到了,日本人說我們已經做好戰敗的準備,大不了就是退守本土,承受清朝的強大報復。實在頂不住的話,天皇甚至準備退到北海道,這個戰爭預案是有的,最後沒有發展到這一步,反而大獲全勝。


對日本來說,他就是賭,你以為我不敢打,我偏要狠狠地打。李鴻章的觀念就是日本人會收斂,可以通過美、英、俄列強來給日本施壓,因為列強都要維護遠東利益。錯了,甲午戰爭的教訓就是,退讓將導致更大的犧牲。甲午之戰造成日本的野心越來越大,終於走上全面的軍國主義道路,直到二戰,我們用三千五百萬人的生命保衛國土,這個教訓不可以隨便忘掉。


 


二:細節·運氣偏愛日本人

 

文史參考:我們從技戰術細節來探討一下甲午戰爭,在你看來,武器裝備的差距,對勝負的影響有多大?

 

馮小寧:這個影響很大,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的火炮數量、射速和炮彈質量,都落後於日本很多。應該說雙方參戰官兵都非常英勇,作為軍人來說都盡職盡責了,那麼戰場上的勝負就在毫釐之間,偏偏我們的「毫釐」差距太多。

 

文史參考:其實定遠和鎮遠兩艘鐵甲艦的防護能力很強,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火力的不足。

 

馮小寧:李鴻章當年買這兩艘世界上第一流的戰艦是對的,日軍發射的炮彈近千發擊中這兩艘軍艦,居然無一發穿透裝甲。不過其他幾艘被擊沉的艦就不用提了,木質結構太多,這種東西兩發燃燒彈打上去,自己就燒沒了。

 

文史參考:交戰雙方的陣形排列也有問題。

 

馮小寧:日本的布陣確實優於清軍,他們分成兩個隊打遊擊,等於把自己分成兩個人打仗,充分發揮了日本戰艦快速機動的優勢,造成北洋艦隊腹背受敵。你看吉野帶著秋津洲,浪速帶著高千穗,這四艘軍艦總是集中火力打擊北洋艦隊的某一條船,實際上就是中國兵法理論中講的,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打法。

 

而北洋艦隊排出了雁行陣,一艘強艦帶一艘弱艦,平行衝擊。這個布陣思路本身沒錯,世界海戰史上曾經多次成功過,問題在於艦速——我們的主力艦在正中間,速度很快,兩翼的弱艦卻是低速艦,往前一衝就成了人字形,原來設想的主力艦和弱艦互相掩護的作用沒有了,導致日本人首先就用他們最強的艦包圍殲滅我方弱艦。

 

文史參考:但是在戰場上,總有很多偶然因素在發揮作用,甲午年清日雙方的運氣怎麼樣?


 

馮小寧:裝備和戰術都是前提,再往下發展,我認為只能說是「天命」了。比如當年沒有無線電,只有信號旗這一種聯繫方式,偏偏剛開戰北洋艦隊指揮艦定遠的信號旗就被打掉了,整個艦隊失去統一指揮,五個小時就是亂打一氣,沒有情報了。

 

打到後來其實還有幾次機會,一度有三艘日本弱艦落在主力艦後頭,掉進清軍陣中。這三艘日本弱艦,比睿和赤城都是早年的老式軍艦,西京丸乾脆就是個商船改裝的,幾百噸的排水量,哪怕撞一下都沉了。雙方距離最近時候也就一百多米,來遠號上的官兵已經拿著步槍準備跳上敵船俘虜對方了,這麼近的距離居然沒有擊沉日艦,很可惜。



文史參考:這是機會把握的問題,還是戰鬥靈活性的問題?

 

馮小寧:清軍的主動性差,結果就很倒黴。最後西京丸已經沒有炮彈了,就一個空船停在海面上,這時候北洋艦隊的魚雷艇靠近它,連發三顆魚雷,居然一發都沒有命中。


拍電影時候我們考證過,當時魚雷發射管在艇身一側,要橫著射擊,海浪中艇身傾斜角度過大,導致魚雷入水過深,從日本船底下過去了。看到這裡你能不扼腕長嘆嗎?我說這就是命,天命該清朝滅亡。




三:反思·國民心態不團結

 

文史參考:甲午戰爭造成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籤訂,日本獲得了清政府割讓的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還有大筆戰爭賠款。清朝國庫空虛,政局動蕩,才有了後來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直到民國替代了清王朝。而日本人從此堅信,發展軍事可以強國——蝴蝶扇動翅膀,可能在大洋彼岸引起一場颶風,這就是所謂的「蝴蝶效應」。

 

馮小寧:所以我們治病要治根,從甲午戰爭這個病歷上看,我們的民族病根在哪裡?我在影片裡講到,在和日本作戰的整個過程中,居然只有李鴻章的淮軍在參與,中國南方大量的部隊和軍事裝備,甚至還有十幾艘軍艦都沒有參戰。


皇帝下了幾道詔書叫他們幫忙把日本打回去,居然沒人動,完全不聽中央調令。一個國家如此腐敗,軍令如此無效,至少一半軍事力量沒動,國家居然就投降了,這算怎麼回事!

 

文史參考:歷朝歷代,割據一方的軍閥通常都奉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原則,只求保全自身實力。

 

馮小寧:是的,這就是中國的民族劣根性。這次在電影海報上,我就寫了幾個大字:「退讓喪權,腐敗亡國。」二十年前在《北洋水師》裡我就提出問題:我們每一個國民,自己的責任是什麼?如果中國人真的團結起來,把國家的主權當作自己的利益,如果日本、菲律賓、越南這些周邊國家都意識到中國人的團結,他們還敢挑釁嗎?近代到現在,中國的海權一直在遭受侵犯,正是因為周邊國家準確判定了中國民眾的不團結心態。


 

文史參考:這是你試圖用電影讓國民反思的問題?

 

馮小寧:對,我們不應該為甲午戰爭自責和反思嗎?有人說馮小寧你一個導演能幹什麼?我盡我的匹夫之責,我拍了很多抗日題材的作品,越拍我越覺得,我們要向日本這個民族學習——學習他們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日本的民族凝聚力,就體現在每個人自覺地站到民族利益一邊,注意是自覺,不是被迫的。中國國歌裡唱的是「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是人家屠刀殺到我們頭上的時候才奮起反抗,但是日本呢?

 

我拍了這麼多抗日的片子,很多人說你還敢到日本去嗎?我到日本去橫著走,日本人照樣對我畢恭畢敬,因為他認為你是條漢子。我一直說,日本是個菊與刀的民族,這個民族最瞧不起的是懦夫,最敬佩的是英雄。影片中我們講的也是這個道理:鄧世昌在甲午海戰中的英勇行為,日本人很佩服,後來侵華戰爭時佔領廣州,日本軍隊奉命不許進入鄧世昌祠,為什麼?他們認為,鄧世昌是軍神,不可褻瀆。研究歷史懂得了這一點,你就知道,對日本不可以軟弱。


四:民族·鄰居手握菊與刀

 

文史參考:你覺得自己是個民族主義者嗎?

 

馮小寧:我沒有主義,我認為世界上任何一個有思想的人,都應該遵循民族平等的原則。這不是民族主義,民族主義是以自我民族為中心,然後才考慮別的民族。我認為每個民族都應當互敬互愛,採取和平方式交往。如果一方用武力去侵犯另一方的利益,那就必然發生悲劇。


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是甘願受人欺侮的。我想對每一個中國人講,你可以有不同的見解、不同的信仰,但是哪一個人可以辱沒自己的祖先?如果我們丟掉了祖先傳承下來的領土,比如釣魚島,比如南沙群島,那就等於在刨自家的祖墳。

 

文史參考:在歷史的語境裡再談甲午,日本到底贏了什麼?

 

馮小寧:一八九四年這場仗,日本是贏了。但是把眼光拉長到整個二戰的歷史,日本為軍國主義路線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當然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損失更大,所以戰爭是沒有贏家的。


在和平年代為什麼還要銘記戰爭?我給自己的座右銘是:上不辱祖先,下不誤後代。《甲午大海戰》的歷史顧問是年近九旬的戚其章老先生,我把劇本給他,他看完之後的原話是:這是我一生中,看到寫甲午戰爭最好的劇本。

 


聲明 | 本文僅供交流學習,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刪除。喜歡文章輕壓二維碼關注雜談與時評 

相關焦點

  • 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
    .劉步蟾  劇 情 介 紹: __________       在甲午大海戰戰爭片中,1867年,李鴻章上書,清政府下令建立船政學堂,由洋人講授西洋海軍知識。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劉步蟾、鄧世昌等 「鎮遠」號、「致遠」號將士出訪日本,遭遇長崎事件,大戰一觸即發……  幕 後 制 作: __________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由中影集團、時代出版傳媒集團、國家電影頻道聯合出品的開年大片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已拍完童年戲部分的鏡頭從廣東、福建返京,據導演馮小寧介紹
  • 《甲午大海戰》影評
    慈禧愚昧至極,挪用海軍軍費只為建自己的頤和園,安享晚年和大清王朝的滅亡相比,究竟哪個更重要?北洋海軍戰敗,天降大雪,頤和園裡的那艘石頭做的精緻的船真是個極大的諷刺。海上的戰爭是一扇門,敗了,就推開了中國受外來侵略者的凌辱,關上了統治者做的關於天朝的夢。中國的夢早該醒了。敲碎夢境的,是日本這個極富野心的民族,他們用接近殘忍的方式獲得想要的一切。
  •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         是由馮小寧自編自導,陸毅
  • 鮮血的祭奠 ——電影《甲午.大海戰》觀後有感
    1894甲午大海戰這部電影的確回味過好幾遍,直到最後歌都能聽哭,感嘆那些不羈的靈魂,鄧世昌,丁汝昌,劉步蟾,林永升。不屈的愛國將領寫下壯烈悲憤的篇章。因為弟弟是海軍的關係,偶爾一次看了電影《甲午.大海戰》那一刻,他們的名字,身影就好像浮現在腦海裡,雖然是跨越一百多年的追溯,卻是不老的生命。1894甲午大海戰,也許,只是為了某些人,某些精神,讓我難以忘懷。鄧世昌,廣州番禺人,史稱「中華民族近代史第一英雄」。性格剛烈而內心細微,自幼學習海軍、精通英文,天文地理、文武並熟,多次赴歐洲購艦親駕回國。
  • 甲午戰爭中黃海大海戰如果用的是真炮彈,那清朝會戰勝日本嗎?
    我跟我父親看完《甲午風雲》之後,心情變得都不太好了,可我並不知道電影具體所述的是哪一時間段的歷史,此時我父親說到:「如果在海戰中我們用的炮彈是真的,清朝一定會打敗日本的」。年幼的我,附和著父親,說到:「一定能」。但是,清朝在黃海大海戰中如果使用「真炮彈」,就真的能夠打贏日本嗎?
  • 【星期五劇場】電影《甲午大海戰》
    太原書城星期五劇場今天就與大家見面了
  •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日本大勝!中國慘敗的真正原因揭秘
    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是由馮小寧自編自導,陸毅、夏雨、楊立新、孫海英、龔潔主演的歷史、戰爭電影。影片從主角鄧世昌的童年講起,從尊重還原歷史的角度,向世人揭示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講述了甲午年間我們的先輩抗擊日本侵略的英勇事跡。該電影於2012年7月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電影評分雖然偏低,但是榮獲獲第1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最佳影片獎。
  • 【英雄伴我成長】電影賞析——《甲午大海戰》——銀海學校2020年下學期「海之聲」廣播第十三期
    本期廣播由1603班承辦,本期的廣播員是謝沛翀和唐若琳兩位同學,他們為大家推薦了一部優秀的愛國影視作品,《甲午大海戰》。     古老的紫禁城裡,中國的海上,第一次出現了一支強大的艦隊,艦長清一色是英美留學生,全部用英語發布口令,巨大的艦炮可以傾刻將目標轟成碎片。這是何等威風的畫面。
  • 馮小寧三拍「北洋水師」,《東方有大海》能否引熱議?
    除了甲午海戰,還講述了在歷經甲午戰敗後,這些海軍學子的倖存者們忍辱奮起,仍不放棄對祖國海權的堅守,重建海軍的故事。是一部集熱血與勵志於一體的歷史劇。劇中通過大量細節描寫,真實再現了甲午海戰這段充滿災難的屈辱史,劇情扎心,令人感同身受。最終,這些海軍學子以畢生的經歷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是中國的希望,把中國帶上強盛之路,戰勝日本、收復國土。實現民族的藍色之夢……
  • 馮小寧:不是所有的電影都適合用3D來展現
    電影學術年會論壇熱議3D電影  2011中國(北京)電影學術年會於11月26日、27日在中國電影博物館舉行學術論壇,北京市廣播電影電視局局長李春良、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電影所副所長劉漢文、上海電影集團公司副總裁汪天雲、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張燕、導演哈斯朝魯、馮小寧等各界人士出席現場
  • 鮮血的祭奠——電影《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清朝光緒皇帝曾垂淚撰聯,以此來紀念以身殉國的民族英雄鄧世昌。一直以來,不管是史書還是課本,我們對晚清政府的最大認知莫過於「閉關鎖國」,也是經過數次戰敗,我們才認清了「落後就要挨打」這一亙古不變的真理。
  • 清朝滅亡的四大歷史原因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清朝滅亡得一點都不可惜。無論在當時,還是直到現在,大多數人對清朝的滅亡是支持的。人們惋惜漢唐結束得太早,氣憤滿清滅亡得太遲。漢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甩滿清八百條街。那些對滿清進行無恥吹捧的,不是幼稚得超凡脫俗,就是奸壞得令人髮指。滿清之所以滅亡,有其內在的歷史規律。擇要而言,有以下各方面原因。
  • 我團扎西頓珠參演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喜獲「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我團青年藝術家、藏族新生代歌手扎西頓珠參與演出的《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喜獲"優秀作品獎"!
  • 甲午海戰失敗,慈禧真的是頭號罪人嗎?還原歷史真相,知恥而後勇
    其第一步是攻佔臺灣,第二步是吞併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徵服亞洲,稱霸世界,實現所謂的「八紘一宇」。而甲午中日戰爭就是日本實現「大陸政策」前兩個步驟的重要環節。1894年8月,中日甲午海戰爆發,由於日本海軍無論是在戰艦的總數量,噸位,打擊的距離還是出動海軍的總人數都遠超清軍,因此很輕易就取得勝利。此後大清被迫與日本籤訂了《馬關條約》。
  • 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9月17日,在中日甲午海戰126年紀念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清朝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艦的水下打撈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定遠艦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10多小時的奮戰,最終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從而有幸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
  • 清朝滅亡後,那些漂亮的格格都嫁給了誰?有的後人還成了大明星
    人的本性,天命可知。給也何忍以一姓之尊,拂兆民之好惡?以貌取人,內審民意,特率皇帝將權之於民,定為共和政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懷天下聖賢之義。1911年,辛亥革命的勝利宣告了兩千多年來封建帝制的終結。當人們期待新時代即將到來的時候,大清王朝已經覆滅。在中國歷史上,這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點,人們接受了國王和平民的長期關係,對於中華明國,也充滿著期待和困惑。
  • 為何武昌起義1聲槍響清朝就滅亡了?
    然後被甲午戰爭給打回了原形。然後老太太瘋了一樣的向全世界宣戰,南方各地督撫「東南互保」,李鴻章連出任大總統的打算都有了。袁世凱的新軍也退避三舍,坐視老太太被八國聯軍打得到處跑。慈禧最後的幾年,大清朝就是彌留之際最後掙扎的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