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日本大勝!中國慘敗的真正原因揭秘

2020-09-03 強仔電影院

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是由馮小寧自編自導,陸毅、夏雨、楊立新、孫海英、龔潔主演的歷史、戰爭電影。影片從主角鄧世昌的童年講起,從尊重還原歷史的角度,向世人揭示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講述了甲午年間我們的先輩抗擊日本侵略的英勇事跡。該電影於2012年7月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電影評分雖然偏低,但是榮獲獲第1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最佳影片獎。

影片從主角鄧世昌的童年講起,從尊重還原歷史的角度,向世人揭示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講述了甲午年間我們的先輩抗擊日本侵略的英勇事跡。

日本國土資源匱乏,其統治者明白必須向外海外擴張尋求生存,以武力徵服世界、建立自己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腐朽落後的中國成為他們侵虐目標。日本依靠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艦隊肆無忌憚的駛入臺灣海峽,在清政府看來這是不可容忍的事情,畢竟在清政府看來對方就是一島國,量他們也不敢在老虎口中搶食;而這只是慈禧太后等清政府統治者的單純想法。


中日兩國在海上展開激烈的交火,兩方的海戰指揮官同樣畢業於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兩方的作戰武器——海軍軍艦同樣是從英國進口,中方在人數上多出日方幾倍還配有英國高級海軍軍事統領,在各種優勢下,雙方在海上開炮亂轟,鄧世昌帶領的致遠號艦隊被日本吉野號一一打沉,就這樣鄧世昌的生日變成了他的祭日。有點諷刺的是中方打了半天才擊沉對方一艘軍艦,戰績用慘敗來形容是一點兒也不過分。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中國慘敗的呢?

統治者的腐敗無能

由龔潔飾演的小妹從英國帶回一個喜訊,英國願將一艘最新式的軍艦賣出,攻速快攻擊力高還身強體壯,堪稱當時世界實力第一軍艦,但眾人的喜悅很快化為泡影:清政府為了慶祝慈禧太后60大壽,花巨資修建頤和園,甚至還把海軍軍費用來修建,在她認為海軍軍費消耗巨大,大清海域天下太平沒有必要養海軍,錢花光了當然買不起新式軍艦。據史料記載修築頤和園的費用足以買上二十艘新式軍艦。當日本知道這一情況後,天皇再次帶頭捐款,日本天皇強制下令所有官員拿出20%的收入、每天只能吃一餐飯,可以說是傾全國之力搶購下了這艘新式軍艦,並命名為「吉野」號。

吉野號確實為日本打贏甲午中日戰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老式軍艦在它面前簡直是不堪一擊。

裝備差距跟彈藥不足

日本購買了吉野號,海軍實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其海軍打擊能力已經遠超當時的美國,而清政府還是用幾十年前的老樣式軍艦,老就不說了,關鍵是連彈藥都少得可伶。

貪官太多

當鄧世昌問負責軍費調撥的大官的時候,由楊立新飾演的丁汝昌道出實情:「海軍軍費能用10%都不錯了」 想想還有90%的軍費呢?還不是一層層地吃掉了。

人心不齊

當清政府知道北洋水師潰敗,連忙下旨調撥各地陸軍前往支援,還說3天不到威海者立斬,但又有什麼用呢?斬了主將、副將繼續拖延,大家都想保存實力。搞笑的是半天就能到達的援軍硬是拖到第三天才去,還沒到戰場聽到一逃兵說北洋水師敗了轉身帶著軍隊就回家去了,而此時的北洋水師還在獨自迎戰強大的日本海軍。

技術落後

1895年1月14日,日本方面明知釣魚島屬於中國領土的情況下,私自通過內閣會議決定將釣魚島改名為尖閣諸島,歸為己有。1895年,清政府被打得無還手之力,慈禧太后無奈只得派遣李鴻章前往日本馬關求和。李鴻章屈辱地踏上碼頭,昔日威風的總理大臣如今卻低頭俯首的哀求對手,卻不知日本早已破譯了中國的電報密碼!其實當時日本的國力也早就空虛,國內出現哄搶糧食的現象,國情已經不允許日本再打下去,但是當時中國沒有能破譯對方電報的技術,談判時就摸不清對方的底牌了。歷史就這樣把中國推向了更加苦難的深淵。日本在馬關條約上要求中國割讓臺灣島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遼東半島,又提出了賠銀兩億五千萬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通商口岸等一系列條件。李鴻章憤然離去,卻被日本民眾襲擊,子彈打入臉部。不久後身在醫院的李鴻章收到軟弱腐敗清政府的答覆,同意日本提出的全部條件,就這樣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正式生效。

不管是從電影中還是從歷史上來看,都不難看出一些真理:

1.落後就要挨打,落後還認識不到自己的落後結局註定慘敗。

2.團結就是力量,不團結的民族只會被各個擊破。

3.貪官不除,天下不穩。


註:文中配圖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我團扎西頓珠參演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喜獲「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我團青年藝術家、藏族新生代歌手扎西頓珠參與演出的《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喜獲"優秀作品獎"! 扎西頓珠是我團新生代的藏族歌手,他曾榮獲中國音樂金鐘獎流行音樂大賽最佳人氣偶像獎;「加油–好男兒」全國總決賽最佳才藝獎;「華鼎獎」中國演藝名人公眾形象瞞意度最佳表現男藝人獎;亞洲歌手亞太音樂榜年度最佳新民歌新勁歌手獎
  • 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
    / 1894·甲午大海戰 / The Sino-Japanese War at Sea 1894豆瓣評分:6.2時間:2012國別:中國分類:戰爭片長:112分鐘與此同時,日本天皇號召朝野捐俸也購得了鐵甲艦,伊藤博文還奉上了侵略的奏章。
  • 《甲午大海戰》影評
    無論這是國家利益的搶奪,中日友好局面的破壞,還是醜陋的黨派政治鬥爭,甲午海戰中日本竊據的釣魚島,21世紀的中國絕對不會有半步退讓!中國的和平發展,是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中國的崛起,是龐大的經濟增長數字,是中國可以與世界首腦平起平坐,是美國在稱霸道路上意識到了「中國威脅」。
  • 鮮血的祭奠 ——電影《甲午.大海戰》觀後有感
    甲午之痛,痛在心肺,156年前這段歷史被大多數人刻意或無意淡忘,很多當下的國人不願意再提起,讓人辛酸,過於沉重,恰恰是因為記憶太清晰,太過痛苦,又不得不一次次提起。但是,中國近代史上,在腐敗的滿清無數次的戰敗中,在1100多項不平等條約中,何以甲午海戰與《馬關條約》,會讓我們心痛至此沉重至此。
  • 【星期五劇場】電影《甲午大海戰》
    今天,是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所以小編為大家精選電影《甲午大海戰》播放, 時間:16點 地點:太原書城六層多功能廳 下午,小編與您不見不散哦! 劇情介紹  影片將從主角鄧世昌的童年講起,從尊重還原歷史的角度,向世人揭示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
  •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         是由馮小寧自編自導,陸毅
  • 《甲午大海戰》編劇馮小寧:天命該清朝滅亡
    本文原載於《文史參考》2012年第13期,原背標題為「《甲午大海戰》導演兼編劇專訪」,正標題為「馮小寧:菊與刀的民族贏得戰爭」  二十年前,一部電視劇《北洋水師》讓很多觀眾熟悉了1894年黃海海面上瀰漫的硝煙;二十年後的今天,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挾裹慘烈戰史再現銀幕——兩部影視作品講述同一段歷史,導演和編劇也是同一人——馮小寧。
  • 【英雄伴我成長】電影賞析——《甲午大海戰》——銀海學校2020年下學期「海之聲」廣播第十三期
    本期廣播由1603班承辦,本期的廣播員是謝沛翀和唐若琳兩位同學,他們為大家推薦了一部優秀的愛國影視作品,《甲午大海戰》。     古老的紫禁城裡,中國的海上,第一次出現了一支強大的艦隊,艦長清一色是英美留學生,全部用英語發布口令,巨大的艦炮可以傾刻將目標轟成碎片。這是何等威風的畫面。
  • 甲午戰爭中黃海大海戰如果用的是真炮彈,那清朝會戰勝日本嗎?
    我跟我父親看完《甲午風雲》之後,心情變得都不太好了,可我並不知道電影具體所述的是哪一時間段的歷史,此時我父親說到:「如果在海戰中我們用的炮彈是真的,清朝一定會打敗日本的」。年幼的我,附和著父親,說到:「一定能」。但是,清朝在黃海大海戰中如果使用「真炮彈」,就真的能夠打贏日本嗎?
  • 鮮血的祭奠——電影《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同時,鄰國日本也在加緊擴張海上力量,選派學員去國外軍事學院進修。 當時的清政府耗資數百萬兩白銀打造的北洋水師,規模龐大,實力雄厚,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而從北洋水師新購的當時最先進的「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讓李鴻章發出「老夫慘澹經營二十餘年,如今,中國強盛指日可待」的感慨,以及隨後到日本訪問之威風,足可看出中國海軍在甲午海戰前九年的實力。
  • 甲午海戰:擁有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先進軍艦為什麼到最後卻全軍覆沒
    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慘敗,戰爭的硝煙還未散去,清政府便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在這場戰役中,日本獲得了價值幾億的戰利品。大筆的財富流入日本,日本進行進一步發展得到了充足的資金。 相反,連一個小小島國都打不贏的清政府卻淪為了世界的笑柄。 隨著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不斷加劇,中國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危機。
  • 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什麼實力強大的北洋海軍,會在日本人手中不堪一擊?甲午海戰失敗的真正根源是什麼? 一、落後的軍事戰略文化 甲午海戰的失敗,本質是清朝對先進軍事戰略文化的缺失,清朝軍事戰略文化存在致命的缺陷。 受傳統的思想文化影響 ,中國幾千年來在對外關係上都是貫徹以「守」為主的防禦方針。
  • 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水師,為何慘敗於日本?
    說起「甲午海戰」,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在我們的中學歷史教材中都有提到。而這場戰爭的結果我們也都知道了——日本海軍勝利,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之所以會輸掉這場戰爭,主要是朝廷內的那些投降派將軍費拿去給慈禧太后搞生日宴會,致使軍隊無錢購買軍艦和炮彈,所以才致使大敗。
  • 郭家銘:《環太平洋2》中的「中國臉」,音樂界的「鋼琴王子」
    近日,好萊塢巨製《環太平洋2》的拍攝如火如荼,作為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臉」,郭家銘的加盟令人驚喜而又期待。是演員,也是鋼琴家,郭家銘沉寂了兩年,2017年回歸到大眾視野中,蓄勢待發。在《秋之白華》、《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冰雪11天》等影視作品中,郭家銘的表現是頗為亮眼。 他在歷史戰爭大片《甲午大海戰》中飾演的光緒帝,被譽為是「近幾年影視作品中最出色的光緒」。
  • 米希亞唱張國榮經典歌曲,卻慘敗給袁婭維,原因有二
    米希亞,日本國寶級歌手,當得知她參加《歌手當打之年》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她會是冠軍大熱門,尤其是當她的對手是袁婭維、蕭敬騰、徐佳瑩這樣名氣一般的歌手時,但誰能想到,在總決賽裡,米希亞被袁婭維奇襲,不僅敗了,還是慘敗!
  • 甲午海戰中,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清朝末年,中國綜合實力雖然不如那些西方工業國家,但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之下,軍事實力也是有所提高,甲午海戰時,清軍雖然不能算得上強大,但也絕非不堪一擊。身為中華兒女,每每翻開有關近代史的書籍,都難以抑制內心的憤怒與悲傷。
  • 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失敗只是因為假炮彈?別再被影視劇騙了!
    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失敗只是因為假炮彈?別再被影視劇騙了!在中國的5000年歷史中,晚清時期一定是最黑暗的一段歲月。因為在晚清之前,中國一直都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強國。但是到了晚清,因為政府的腐敗無能,讓泱泱中華淪為列強案板上的魚肉,中國百年之屈辱史正式開始。
  • 日本人的民族性,用兩個字就能概括!
    公元663年,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在白江口發生了一次大海戰,唐軍以170艘戰艦將倭國戰船1000餘艘打得大敗,其中400餘艘被擊沉。此後倭國不僅沒有再次組織復仇,反而派出使者到長安慶賀勝利。不僅如此,天智天皇繼位後與唐朝恢復邦交,派出遣唐使,把古當時的日本建成了一個微版的唐朝。雖然中國人對此可能很難理解,但日本面對強敵基本上都是這種做法。黑船來航時,日本人意識到了歐美的強大,全面地學習歐美,連建築風格都向歐美看齊;二戰之後,全方位地學習美國人,一切都向美國投去羨慕的目光!因此日本人的民族性,用兩個字就能概括,慕強!
  • 龍旗凋零:大清海軍「北洋水師」是怎麼輸掉甲午大海戰的?
    可以說,如果甲午海戰日本敗了,光是國債就能自己崩潰,所以日本賭上國運,要搏一票大的,打敗大清搶到銀子!但當時大清上下的思維還停留在幾十年前,翰林院大臣上書奏:日本國僅有2艘鐵甲艦,其他都是木頭做的帆船,不足為懼。但實際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