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是由馮小寧自編自導,陸毅、夏雨、楊立新、孫海英、龔潔主演的歷史、戰爭電影。影片從主角鄧世昌的童年講起,從尊重還原歷史的角度,向世人揭示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講述了甲午年間我們的先輩抗擊日本侵略的英勇事跡。該電影於2012年7月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電影評分雖然偏低,但是榮獲獲第1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最佳影片獎。
影片從主角鄧世昌的童年講起,從尊重還原歷史的角度,向世人揭示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講述了甲午年間我們的先輩抗擊日本侵略的英勇事跡。
日本國土資源匱乏,其統治者明白必須向外海外擴張尋求生存,以武力徵服世界、建立自己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腐朽落後的中國成為他們侵虐目標。日本依靠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艦隊肆無忌憚的駛入臺灣海峽,在清政府看來這是不可容忍的事情,畢竟在清政府看來對方就是一島國,量他們也不敢在老虎口中搶食;而這只是慈禧太后等清政府統治者的單純想法。
中日兩國在海上展開激烈的交火,兩方的海戰指揮官同樣畢業於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兩方的作戰武器——海軍軍艦同樣是從英國進口,中方在人數上多出日方幾倍還配有英國高級海軍軍事統領,在各種優勢下,雙方在海上開炮亂轟,鄧世昌帶領的致遠號艦隊被日本吉野號一一打沉,就這樣鄧世昌的生日變成了他的祭日。有點諷刺的是中方打了半天才擊沉對方一艘軍艦,戰績用慘敗來形容是一點兒也不過分。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中國慘敗的呢?
統治者的腐敗無能
由龔潔飾演的小妹從英國帶回一個喜訊,英國願將一艘最新式的軍艦賣出,攻速快攻擊力高還身強體壯,堪稱當時世界實力第一軍艦,但眾人的喜悅很快化為泡影:清政府為了慶祝慈禧太后60大壽,花巨資修建頤和園,甚至還把海軍軍費用來修建,在她認為海軍軍費消耗巨大,大清海域天下太平沒有必要養海軍,錢花光了當然買不起新式軍艦。據史料記載修築頤和園的費用足以買上二十艘新式軍艦。當日本知道這一情況後,天皇再次帶頭捐款,日本天皇強制下令所有官員拿出20%的收入、每天只能吃一餐飯,可以說是傾全國之力搶購下了這艘新式軍艦,並命名為「吉野」號。
而吉野號確實為日本打贏甲午中日戰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老式軍艦在它面前簡直是不堪一擊。
裝備差距跟彈藥不足
日本購買了吉野號,海軍實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其海軍打擊能力已經遠超當時的美國,而清政府還是用幾十年前的老樣式軍艦,老就不說了,關鍵是連彈藥都少得可伶。
貪官太多
當鄧世昌問負責軍費調撥的大官的時候,由楊立新飾演的丁汝昌道出實情:「海軍軍費能用10%都不錯了」 想想還有90%的軍費呢?還不是一層層地吃掉了。
人心不齊
當清政府知道北洋水師潰敗,連忙下旨調撥各地陸軍前往支援,還說3天不到威海者立斬,但又有什麼用呢?斬了主將、副將繼續拖延,大家都想保存實力。搞笑的是半天就能到達的援軍硬是拖到第三天才去,還沒到戰場聽到一逃兵說北洋水師敗了轉身帶著軍隊就回家去了,而此時的北洋水師還在獨自迎戰強大的日本海軍。
技術落後
1895年1月14日,日本方面明知釣魚島屬於中國領土的情況下,私自通過內閣會議決定將釣魚島改名為尖閣諸島,歸為己有。1895年,清政府被打得無還手之力,慈禧太后無奈只得派遣李鴻章前往日本馬關求和。李鴻章屈辱地踏上碼頭,昔日威風的總理大臣如今卻低頭俯首的哀求對手,卻不知日本早已破譯了中國的電報密碼!其實當時日本的國力也早就空虛,國內出現哄搶糧食的現象,國情已經不允許日本再打下去,但是當時中國沒有能破譯對方電報的技術,談判時就摸不清對方的底牌了。歷史就這樣把中國推向了更加苦難的深淵。日本在馬關條約上要求中國割讓臺灣島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遼東半島,又提出了賠銀兩億五千萬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通商口岸等一系列條件。李鴻章憤然離去,卻被日本民眾襲擊,子彈打入臉部。不久後身在醫院的李鴻章收到軟弱腐敗清政府的答覆,同意日本提出的全部條件,就這樣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正式生效。
不管是從電影中還是從歷史上來看,都不難看出一些真理:
1.落後就要挨打,落後還認識不到自己的落後結局註定慘敗。
2.團結就是力量,不團結的民族只會被各個擊破。
3.貪官不除,天下不穩。
註:文中配圖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