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清朝光緒皇帝曾垂淚撰聯,以此來紀念以身殉國的民族英雄鄧世昌。
一直以來,不管是史書還是課本,我們對晚清政府的最大認知莫過於「閉關鎖國」,也是經過數次戰敗,我們才認清了「落後就要挨打」這一亙古不變的真理。
影片開頭,從1867年李鴻章上奏同治皇帝興辦「福州船政學堂」的果敢,到少年們那意氣風發,不懼強敵的氣魄,都給了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我好像看到了一個巍巍大國的崛起,而李中堂超前的意識和眼見更讓我折服不已。
正是在1876年,李鴻章上奏光緒帝,慈禧太后御批,選派船政學堂優秀學員留學英、美、法、德,我國得以培養出一批兼具愛國情懷和指揮才能的海軍將領。同時,鄰國日本也在加緊擴張海上力量,選派學員去國外軍事學院進修。
當時的清政府耗資數百萬兩白銀打造的北洋水師,規模龐大,實力雄厚,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而從北洋水師新購的當時最先進的「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讓李鴻章發出「老夫慘澹經營二十餘年,如今,中國強盛指日可待」的感慨,以及隨後到日本訪問之威風,足可看出中國海軍在甲午海戰前九年的實力。可在那之後出現了用軍艦給太后運送荔枝的荒誕行為,間接導致了甲午海戰開戰不到一年時間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悲劇。
正如影片中臺詞所說,「中國這個巨人有時候忽然跳起,伸個懶腰,我們以為他醒了,準備看他做一番偉大的事業,但過了一陣又看見他坐了下來,喝口茶,吸袋煙,打個哈欠又睡著了」。歷史總是必然的,甲午海戰的失敗,並不單純是國力不支,也不是慈禧太后的專制獨斷造成的,而是自上而下沒有形成國家意識,物有必至,事有固然,戰敗乃至亡國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
先從兩國領袖來看,在國難當頭之時,領袖的應對之策更是天差地別。這不光是因為日本的強勢崛起,關鍵在於當時的清政府被外強中乾、迴光返照的「同治中興」所迷惑,政策上固步自封、不思進取,政治上腐敗墮落,貪官橫行,再加上慈禧太后的貪圖享樂。比如只顧為自己準備六十壽誕,把足夠買20艘新式軍艦的軍餉用於修建頤和園,不肯花錢買一艘「速射軍艦」,而光緒對此卻不敢有絲毫違背,加之負責採購軍艦彈藥的官員的揮霍無度的亂象,致使北洋水師的戰艦彈藥裝備嚴重不足,甚至有八艘戰艦上僅僅只有三枚炮彈。
再看日本,當時的明治天皇英明決策、銳意改革,對內推行「明治維新」增強國力,實行軍國主義,對外不斷擴張,侵略掠奪朝鮮和中國。彼時,日本明治天皇卻要求全國官員捐款薪俸的十分之一用於購買軍艦。甚至他每天只吃一頓飯,只為了節約用於軍事經費。
戰爭中作戰的雙方,一方是準備充分、蓄謀已久、兇狠殘忍、陰謀狡詐,具有「武士道」精神的日本侵略者,一方是缺乏警惕、準備不足、倉促應戰、戰略失誤的腐敗透頂的清朝政府。
再看兩國政府內部。當時的清廷派系鬥爭激烈,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雖有宰相尊稱,但當時清政府不設宰相,皇帝之下的最高機構是軍機處。李鴻章空有宰相的虛名,但只是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長期駐地為天津和保定,沒有皇帝召見,不得擅自進京。而以戶部尚書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派,掌管軍機處和翰林院,又稱為帝黨,實力龐大,軍機處諸公對翁同龢極為尊重,光緒帝更是「每事必問翁同龢,眷倚尤重」。
但此時日本卻相當團結,從北洋艦隊出訪日本受到日本國民和武士的屠殺,不顧日本海軍攔阻,搶軍艦、炮彈也要擊沉中國軍艦等情景,便可初見端倪。第一次買軍艦,明治天皇帶頭從俸祿中捐款30萬。第二次買速射炮,明治天皇又命令全國官員捐出10%的工資購買最新式戰艦。沒糧食了,天皇宣布每天只吃一頓飯,全國上下節省開支以打造海軍。
日本人的意志和團結不得不讓人佩服,反觀清廷,北洋水師七年未添新艦,彈藥嚴重不足,以次充好,軍費大部分被貪官汙吏划走。對此,李鴻章也只能無奈的說:「大清每年的錢財如果有十分之一用在正經地方就相當不錯了。」
光緒有心奮發,以前每天吃三個雞蛋,知道物力維艱後每天只吃一個,身邊的太監總管告訴他,一個雞蛋要十兩銀子。他問李鴻章:「市面上雞蛋怎麼賣的」?李答:「一兩銀子大概可買800個左右」。官員腐敗至極,由此可見一斑。而身為皇帝,卻受蒙蔽到這種程度。
再看兩國的海軍將領。中、日兩國幾乎同時派出少年學員前往歐美列國海軍學院學習,從指揮才能來說,他們不相上下。但我國向來以大國自居,以為日本彈丸小國不敢肆意妄為,「同意開戰卻不先發一炮,以免落下口實」。但日本向來擅長偷襲,天皇敢於賭上全國命運,敢於打響第一炮,負責指揮的將領自然無所顧忌。在當時,北洋水師的將領難道不懂先發制人的戰略嗎?當然不是,他們只是不得不遵守朝廷命令,一味的防禦,防禦,否則就有可能丟了官帽或者滿門抄斬。最諷刺的鏡頭,莫過於世界最先進的兩艦出訪日本之時,英國艦長建議趁機開炮,將日本整個海軍摧毀,可被中國將領攔下,憤怒之下當即辭職,他認為中國已經無可救藥了。
回到甲午海戰之時,雖然清政府在戰中有不少官兵浴血奮戰。在戰鬥的最關鍵時刻,一邊是浴血奮戰、不怕犧牲的鄧世昌、丁汝昌,一邊卻是貪生怕死、臨陣脫逃的方伯謙、趙懷業,而朝堂之上更是投降派、主和派當權誤國,主張跪地求饒,一時間人心惶惶。
由於兩軍艦船差距擴大,北洋水師又沒有彈藥補充,打仗竟然只能用訓練用的教練彈,只能炸木頭船,更有甚者是穿甲彈,炮彈尺寸和炮膛大小不合,在形勢危急之時,竟有士兵用銼刀打磨,穿甲彈擊中而不爆炸,只能給日本軍艦打開一個小口。
以鄧世昌為代表的將領頑強鬥爭,浴血奮戰,奮勇殺敵,他完美詮釋了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的「艦在人在,艦亡人亡」理念。面對日本的挑釁,「致遠號」橫在中艦前,所向披靡,日兵懼怕,紛紛向「致遠艦」開炮。在遭受重創,沒有彈藥的情況的緊急情況下,他命令士兵將「致遠艦」衝向敵人的主艦「吉野號」,選擇擇了和敵人同歸於盡的方式,在「致遠艦」被擊沉後,他毫不猶豫地跳進了茫茫大海,以身殉國。
即便如此,由於無軍餉無合格炮彈,他們本有贏的機會卻反勝為敗,更因不少官員的貪生怕死和清政府的軟弱無能,最終落得個全軍覆沒的下場。
鄧世昌曾氣憤大喊:難道海上炮響之時,正是清朝滅亡之日?正是!可謂空有一腔熱血,卻生不逢時。
戰敗後,清政府派李鴻章前去日本談判,當時憤然不接受日本的不平等條約,說需要請奏聖上。誰知清政府的電報密碼已被日本破譯,本來小日本獅子大開口的條件是試試看的心態,不想第一時間發現清政府在電報中竟已全部同意。最終籤訂了《馬關條約》。它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是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社會的極其重要的步驟。
以上原因分析皆針對上層統治階級。反觀下層民眾,大戰在即,所表現出的麻木無知也令人痛心疾首。據史料記載,兩方交戰,百姓旁觀,像是看熱鬧。樂見,國民的愛國教育在晚清時期是十分欠缺的,國民危機意識也較為薄弱。數十年的列強入侵,更多時候使他們習慣了逆來順受。國人似乎已經提前預見了戰爭的失敗,這一現象令我們悲嘆。甲午戰爭的壯烈,讓我們在數百年後的今天沉思,反思歷史上的甲午戰爭曾有過怎樣的掙扎,這對後世御外辱,排內患,是有指向性意義的。
慈禧太后曾教育光緒說:「失寸土者不得入祖宗陵寢」,可甲午戰敗後,光緒最後失聲痛哭:凡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靈位。1800裡國土啊……
結束語:甲午戰爭的決策、武器、指揮、士氣,後勤、國民態度、情報,皆不能和日本相比,國家上下相離,國不亡,幸甚!
「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鄧世昌從始至終對時局都有著清醒的認識,但無奈孤身一人,僅僅為艦長,人微言輕,無法力挽狂瀾。或許這也是「洋務派」走向衰落的縮影,不推翻帝制,修修補補,永遠救不了爛透了的大清國。
或許,最有力也是最無奈的行動,就是用鮮血祭奠了。
勿忘國恥,吾輩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