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甲午海戰」,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在我們的中學歷史教材中都有提到。而這場戰爭的結果我們也都知道了——日本海軍勝利,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之所以會輸掉這場戰爭,主要是朝廷內的那些投降派將軍費拿去給慈禧太后搞生日宴會,致使軍隊無錢購買軍艦和炮彈,所以才致使大敗。
當然了,這些說法雖然也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近年來,關於甲午海戰失敗原因的探析,又出現了很多顛覆性的觀點。比如就有學者認為,甲午海戰的失敗,跟海軍官兵低下的軍事素質和落後的武器裝備有關等等。總之說法不一!
那麼歷史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水師為何會敗給一個蕞爾小國呢?
01政治腐敗,軍艦日漸老化反被日本海軍迎頭趕上。
當北洋水師的紙面實力達到亞洲第一後,清政府覺得這樣的海軍水平已經夠用了,整個大清朝抱著一種偏僥倖的心理,毫無進取之心。
在1892年,光緒皇帝甚至下令朝廷未來的兩年時間要把財力放到給慈谿太后大辦壽宴上,目前也沒什麼戰事,海軍艦艇更新升級的事情可以先緩一緩。熟不知在經過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海軍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並且日本不停地增加海軍方面的各項投入,野心勃勃地想要和北洋水師一較高下。
不久日本海軍就擁有了三十一艘主力戰艦,比北洋水師多出整整六艘。同時由於日方的海軍投入沒有間斷,裝備了最新式的速射炮,在海軍的武器性能上日本海軍也要優於北洋水師。
偏安一隅,清政府毫無現代海軍觀念
清政府自從開展洋務運動建立北洋水師以來,根本就不能理解什麼是現代化的海軍理念,還保留著農耕社會的落後想法,認為海軍和自己的八旗兵沒什麼大的差別,都是看門護院,維護統治用的,只要足夠防守,禦敵於國門之外就可以了。
更加可悲的是相對比較先進的定遠艦入役之後,清政府徹底放鬆了覺得這樣的海軍部隊已經夠用了,就不再專門撥款建設海軍了。
可真正的海權並不是這樣,海軍的存在不是為了看門護院,而是要維護自己國家在全世界的利益,國家的權益在什麼地方,海軍就應該在什麼地方。抱著錯誤觀念的清政府也就不奇怪後來發生的給北洋水師配發的都是劣質炮彈,很多根本打不響的事情了。
政治體制落後,洋務運動處處掣肘
儘管清政府經歷了洋務運動,學到了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技術,可清朝本身依然是封建君主專制的落後政治制度,各種落後的政治制度和腐朽的政府官員對現代化的北洋水師充滿了不理解和敵意,處處掣肘。
北洋水師的總指揮丁汝昌也遭受了封建頑固派的迫害,以至於甲午海戰爆發的時候,丁汝昌竟然還是戴罪之身,在茫茫大海上彈盡糧絕之後竟然苦苦等待不來援軍,只能自盡殉國。甲午海戰不是單純的武器比拼,而是整個國家包括政治體制在內的綜合實力的比拼。
北洋水師的慘敗讓我們明白,擁有現代化的理念和先進的制度比那些華麗的紙面數據重要的多,而全方位落後於時代的清政府也註定走向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