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一戰,號稱當時「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一清政府斥巨資打造,並且引以為豪的海上軍事力量,恥辱性地退出了歷史舞臺,清政府完全失去了抵禦外侵的能力,內部矛盾也不斷加劇,甲午海戰的失利加速了清王朝的倒塌。
對於這場戰役的失利,歷來不缺少總結,有人說是清政府的腐敗,導致海軍軍費被挪用、停發,有人說是由於清朝內部派系鬥爭,有人想藉此機會扳倒李鴻章,有人說是因為中日雙方軍事力量有差距,等等。
各種說法,各有各的道理,對於認為雙方軍事力量大是主要原因的說法,筆者通過查閱資料,有一些自己的看法,筆者認為,軍事力量的差距並不在硬體,而在於人心。至於雙方的硬體實力比較,在此不贅述。
老電影《甲午風雲》中有這樣一個片段:鄧世昌所帶領的致遠艦發現炮彈打不響,於是他將炮彈拆開,發現裡面都是沙子,無奈之下只得帶領致遠艦撞向聯合艦隊。其實這一幕完全是戲劇化的效果,目的就是讓觀眾加深對清政府腐敗的認識。
事實上,炮彈中裝沙子在當時很正常,這是為了給炮彈增重,是當時全世界的主流做法,因為這種炮彈是實心彈,發射出去並不會爆炸,而是利用速度和重量優勢來穿透敵艦,敵艦被破壞進水自然就會沉沒。
定遠艦上使用的實心彈
只不過當時聯合艦隊以鋼艦為主,實心彈實在很難湊效,與此同時,北洋水師也配備足量的開花彈,就是可以爆炸的炮彈,但是敵我雙方都很難用開花彈將彼此的軍艦擊沉,於是魚雷就起到了關鍵作用。
北洋水師的魚雷艦隊可以說是很強大,配備了11艘魚雷艇,日本這邊也並非佔據絕對優勢,只是和北洋水師相當,最終的結果卻是聯合艦隊一艘為沉,北洋水師包括致遠艦、鎮遠艦、定遠艦等均被擊沉。
北洋水師魚雷艇
問題出在了魚雷艇將士心態的變化,甲午海戰北洋水師魚雷艇總共出擊三次,前兩次出擊要麼是偏離目標,要麼是從敵方軍艦底下穿過(聯合艦隊的吃水小於北洋水師預期),他們不考慮如何調整,面對戰局的不利,第三次出擊乾脆集體出逃,但他們要麼擱淺,要麼被日軍俘獲。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的魚雷艇沒有發揮半點作用,被俘獲的魚雷艇反而被編入聯合艦隊,反過來攻打北洋水師,如此一來,魚雷艇成了甲午海戰的決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