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代日本的軍國主義擴張是從入侵朝鮮開始的,日本一直在尋求機會出兵幹涉朝鮮內政,進而將勢力深入東亞,從而佔據和大清決戰的跳板。1894年春,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朝鮮軍隊節節敗退,朝鮮國王向清朝請求出兵幫助平叛。當時朝鮮作為清朝的藩屬,清朝遂出兵3000幫助鎮壓起義。朝鮮國內的動亂對於覬覦朝鮮已久的日本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日本不顧中朝雙方的反對,悍然出動7000人的登陸部隊和8艘常備軍艦出兵朝鮮。在朝鮮境內,日本不斷尋釁滋事,意圖將清軍逐出朝鮮。此後日本不宣而戰,先後主動發起了豐島海戰和平壤戰役。8月1日,清朝宣布兩國斷交,中日正式開戰。中日兩國海軍主力在黃海附近爆發了近代最大規模的海戰——黃海海戰。北洋水師在這一戰中遭受重創,當時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在實力上並不存在太大的差距,但是結果卻大大超出預料,本文主要從戰略和戰術兩方面來分析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中失利的原因所在。
從戰略上看,清軍採取了單純的被動防禦,完全放棄了進攻主動權
從全局戰略來看,黃海海戰是一場關於爭奪黃海海域指揮權的重要決戰,因為清朝陸軍正和日本陸軍在朝鮮半島進行戰略對峙,黃海的海運補給線是為朝鮮半島的陸軍提供支援的最快路線,北洋水師的存在就是事關朝鮮半島決戰勝負的關鍵。但是清朝在戰略上並沒有任何進攻的意圖,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都只是進行單純的防禦,尤其對於海軍這樣的特殊軍種,只有遂行積極的進攻才能支撐戰略上的防禦,否則是根本無法據守如此漫長的海岸線。而且由於清朝缺乏進攻積極性,遲遲不把其他幾個水師的主力艦調往北洋進行增援,組建像日本海軍那樣強大的聯合艦隊,這使得清朝海軍儘管在總噸位上超過日本海軍,但是在黃海海戰這樣的決戰上卻處於兵力上的劣勢,兵力分散是清朝陸軍和海軍都犯下的致命錯誤。
在甲午戰爭的初期,清政府將陸軍的主戰場在朝鮮半島,鑑於當時中朝陸上交通尚不發達的情況下,靠北洋水師為運輸兵力提供護航就是重中之重。而當時清政府海軍總的戰略意圖是防守,其主要任務是固守渤海灣,尤其是守衛旅順和威海兩軍港及其附近海域,並沒有積極採取進攻的意圖,這就導致北洋水師將制海權拱手讓給了日本。而日本海軍卻積極主動,主動搜尋清軍水師決戰,而北洋海軍的運輸路線和補給港口又都是固定的,這樣不主動求戰的北洋水師遲早會被日海軍聯合艦隊找到,這樣發生戰鬥的時間地點就不會在北洋水師有所準備的時候進行,這導致北洋水師從一開始在戰略上就處於被動。
從戰術上看,北洋水師戰法陳舊,不能機動作戰
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採取了單橫陣型的接敵陣型且艦首迎敵、注重衝角,這種戰法是19世紀70年代之前在海戰中總結出來的,是在帆船時代和前蒸汽時代海戰中經常用的戰術,但是艦艇經過90年代的迅速發展,世界海軍已經進入了成熟的蒸汽大艦隊時期,這種戰術在黃海海戰中就顯得非常落伍,發揮不出軍艦的全部火力,機動性也變得很差。
而日本海軍的第1遊擊隊和本隊採取的都是縱隊陣型,能集中大部分火炮進攻。儘管北洋水師在艦艇數量和火炮口徑上佔有優勢,但是艦首迎敵就導致舷炮和尾炮不能投入戰鬥,火力下降了一多半,而且北洋水師的艦首火炮發射速度很慢,每次敵艦從自己面前經過時只能發射1-2發炮彈,再加上來不及試射測算艦位和艦距,所以命中率很低。這種陣型將艦艇密集排列,左右機動空間很狹窄,無法進行局部機動和補充射擊,更無法進行支援,所以像超勇和揚威兩艦就是在面對日艦集火攻擊,又得不到增援的情況下沉沒的。
儘管北洋水師在之後的戰鬥中將日海軍的比睿和赤城打殘,使其退出戰鬥。但是隨後日海軍憑藉著出色的機動作戰,第1遊擊隊和本隊夾擊包抄了北洋艦隊,北洋水師招架不住前後攻擊敗下陣來。但是鎮遠和定遠表現得異常頑強,儘管兩艦的上層建築被打得破舊不堪,但是兩艦憑藉著德制厚甲保護著要害部位,始終在戰火中挺立著,此時聯合艦隊的司令伊東擔心夜幕降臨後會遭到北洋水師魚雷艇的襲擊遂下令撤退,黃海海戰至此結束。
結語
黃海海戰一戰下來,北洋水師損失5艘軍艦,死傷千餘人,日軍聯合艦隊5艘軍艦受到重創,但是一艦未沉,死傷六百人。總的來看,北洋水師損失重大,但絕談不上勝負已定。黃海海戰的失敗,宣告了甲午戰爭失利的開端。從清政府通過洋務運動發展海軍開始,清政府的海軍戰略就是防守,所製造和購買的德式軍艦在總體上偏重於防護和重火力,在機動性和火炮射速上略顯不足,而且北洋水師沒有及時的更換新式的速射炮這導致其火力大不如日本海軍。而日本海軍的軍艦主要來自英國,英式軍艦重視火力和機動,加上日軍採取了創新的遊擊戰術,充分發揮了其在機動性和火力上的優勢。總的來說,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 中僅僅是戰術上的失利,戰鬥的勝負並沒有決出,儘管北洋水師的損失更大,但是卻是日本艦隊先撤離的戰場,因此不能說是戰術上的失敗。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不在於北洋水師,而在於清政府在戰略上的短視,從頭至尾都沒有制定一個合理的作戰計劃,不懂得現代化的陸戰和海戰戰術,儘管清朝建立了一個近現代化的軍隊,卻沒有建立起近現代的軍隊指揮體制,這是清軍失敗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