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紋與龍旗之戰:淺談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中失利的根本原因

2020-12-27 戰略論

引言

近代日本的軍國主義擴張是從入侵朝鮮開始的,日本一直在尋求機會出兵幹涉朝鮮內政,進而將勢力深入東亞,從而佔據和大清決戰的跳板。1894年春,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朝鮮軍隊節節敗退,朝鮮國王向清朝請求出兵幫助平叛。當時朝鮮作為清朝的藩屬,清朝遂出兵3000幫助鎮壓起義。朝鮮國內的動亂對於覬覦朝鮮已久的日本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日本不顧中朝雙方的反對,悍然出動7000人的登陸部隊和8艘常備軍艦出兵朝鮮。在朝鮮境內,日本不斷尋釁滋事,意圖將清軍逐出朝鮮。此後日本不宣而戰,先後主動發起了豐島海戰和平壤戰役。8月1日,清朝宣布兩國斷交,中日正式開戰。中日兩國海軍主力在黃海附近爆發了近代最大規模的海戰——黃海海戰。北洋水師在這一戰中遭受重創,當時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在實力上並不存在太大的差距,但是結果卻大大超出預料,本文主要從戰略和戰術兩方面來分析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中失利的原因所在。

甲午戰爭形勢圖

從戰略上看,清軍採取了單純的被動防禦,完全放棄了進攻主動權

從全局戰略來看,黃海海戰是一場關於爭奪黃海海域指揮權的重要決戰,因為清朝陸軍正和日本陸軍在朝鮮半島進行戰略對峙,黃海的海運補給線是為朝鮮半島的陸軍提供支援的最快路線,北洋水師的存在就是事關朝鮮半島決戰勝負的關鍵。但是清朝在戰略上並沒有任何進攻的意圖,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都只是進行單純的防禦,尤其對於海軍這樣的特殊軍種,只有遂行積極的進攻才能支撐戰略上的防禦,否則是根本無法據守如此漫長的海岸線。而且由於清朝缺乏進攻積極性,遲遲不把其他幾個水師的主力艦調往北洋進行增援,組建像日本海軍那樣強大的聯合艦隊,這使得清朝海軍儘管在總噸位上超過日本海軍,但是在黃海海戰這樣的決戰上卻處於兵力上的劣勢,兵力分散是清朝陸軍和海軍都犯下的致命錯誤。

黃海海戰中的明星武器:新式速射炮

在甲午戰爭的初期,清政府將陸軍的主戰場在朝鮮半島,鑑於當時中朝陸上交通尚不發達的情況下,靠北洋水師為運輸兵力提供護航就是重中之重。而當時清政府海軍總的戰略意圖是防守,其主要任務是固守渤海灣,尤其是守衛旅順和威海兩軍港及其附近海域,並沒有積極採取進攻的意圖,這就導致北洋水師將制海權拱手讓給了日本。而日本海軍卻積極主動,主動搜尋清軍水師決戰,而北洋海軍的運輸路線和補給港口又都是固定的,這樣不主動求戰的北洋水師遲早會被日海軍聯合艦隊找到,這樣發生戰鬥的時間地點就不會在北洋水師有所準備的時候進行,這導致北洋水師從一開始在戰略上就處於被動。

黃海海戰

從戰術上看,北洋水師戰法陳舊,不能機動作戰

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採取了單橫陣型的接敵陣型且艦首迎敵、注重衝角,這種戰法是19世紀70年代之前在海戰中總結出來的,是在帆船時代和前蒸汽時代海戰中經常用的戰術,但是艦艇經過90年代的迅速發展,世界海軍已經進入了成熟的蒸汽大艦隊時期,這種戰術在黃海海戰中就顯得非常落伍,發揮不出軍艦的全部火力,機動性也變得很差。

黃海海戰 中日艦隊進攻陣型

而日本海軍的第1遊擊隊和本隊採取的都是縱隊陣型,能集中大部分火炮進攻。儘管北洋水師在艦艇數量和火炮口徑上佔有優勢,但是艦首迎敵就導致舷炮和尾炮不能投入戰鬥,火力下降了一多半,而且北洋水師的艦首火炮發射速度很慢,每次敵艦從自己面前經過時只能發射1-2發炮彈,再加上來不及試射測算艦位和艦距,所以命中率很低。這種陣型將艦艇密集排列,左右機動空間很狹窄,無法進行局部機動和補充射擊,更無法進行支援,所以像超勇和揚威兩艦就是在面對日艦集火攻擊,又得不到增援的情況下沉沒的。

黃海海戰經過

儘管北洋水師在之後的戰鬥中將日海軍的比睿和赤城打殘,使其退出戰鬥。但是隨後日海軍憑藉著出色的機動作戰,第1遊擊隊和本隊夾擊包抄了北洋艦隊,北洋水師招架不住前後攻擊敗下陣來。但是鎮遠和定遠表現得異常頑強,儘管兩艦的上層建築被打得破舊不堪,但是兩艦憑藉著德制厚甲保護著要害部位,始終在戰火中挺立著,此時聯合艦隊的司令伊東擔心夜幕降臨後會遭到北洋水師魚雷艇的襲擊遂下令撤退,黃海海戰至此結束。

空前慘烈的黃海大戰

結語

黃海海戰一戰下來,北洋水師損失5艘軍艦,死傷千餘人,日軍聯合艦隊5艘軍艦受到重創,但是一艦未沉,死傷六百人。總的來看,北洋水師損失重大,但絕談不上勝負已定。黃海海戰的失敗,宣告了甲午戰爭失利的開端。從清政府通過洋務運動發展海軍開始,清政府的海軍戰略就是防守,所製造和購買的德式軍艦在總體上偏重於防護和重火力,在機動性和火炮射速上略顯不足,而且北洋水師沒有及時的更換新式的速射炮這導致其火力大不如日本海軍。而日本海軍的軍艦主要來自英國,英式軍艦重視火力和機動,加上日軍採取了創新的遊擊戰術,充分發揮了其在機動性和火力上的優勢。總的來說,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 中僅僅是戰術上的失利,戰鬥的勝負並沒有決出,儘管北洋水師的損失更大,但是卻是日本艦隊先撤離的戰場,因此不能說是戰術上的失敗。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不在於北洋水師,而在於清政府在戰略上的短視,從頭至尾都沒有制定一個合理的作戰計劃,不懂得現代化的陸戰和海戰戰術,儘管清朝建立了一個近現代化的軍隊,卻沒有建立起近現代的軍隊指揮體制,這是清軍失敗的關鍵所在!

相關焦點

  • 上海航船世家與北洋水師黃海海戰
    原創 盧銘安 上海老底子上海航船世家與北洋水師黃海海戰盧銘安今年7月25日是甲午風雲中的「黃海海戰」126周年紀念日,筆者用自己所知的,有說服力的事實,以與此有關聯的普通人角度頌揚這場雖敗猶榮的海戰
  • 中日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是因為北洋官兵貪生怕死嗎?
    1894年7月25日,日軍偷襲了由北洋水師兩艘戰艦護送的運兵船,高升號運兵船被日本的浪速艦擊沉,1200多名清軍將士葬身在朝鮮豐島海域。 自此清日戰爭全面爆發,北洋水師主力艦隊齊出,希望在海戰中擊敗日本海軍。然而日本聯合艦隊早有準備,並提前出海尋找北洋水師主力。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在海上相遇,隨即爆發了黃海海戰。
  • 拋去政治因素,單從軍事角度分析,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
    二、首先,看北洋艦隊選擇的陣型問題,當時雙方艦隊突然碰面,並非是北洋水師的伏擊戰,而是遭遇戰。既然是遭遇戰,那就要在很短的時間確定陣型,可以這麼說,「人」字型陣型是符合北洋艦隊特點的。可以看出,日本軍艦雖然在黃海海戰中一艘軍艦都沒被擊沉,但大都受傷嚴重,而且集中在煙囪、水線、艦尾等要害位置。雖然打得很準,可惜威力太小,根本無法擊沉敵艦,實際上這個問題,李鴻章早在幾年前訪問日本的時候就向朝廷提出來了:「北洋水師購買軍艦、更新舊炮已刻不容緩!」
  • 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在鴉片戰爭中,清朝海軍在英國海軍面前幾乎沒有任何抵抗能力。 鴉片戰爭的失敗,讓清朝統治者痛定思痛,也想汲取教訓,重振天朝上國的雄風。清朝雖然組建 了北洋海軍,向西方購買先進的艦船,但是落後的軍事戰略文化積重難返,不可能一朝一夕之間就可以得到根本的轉變。
  • 作為北洋水師的「一把手」,丁汝昌究竟是不是稱職的艦隊統帥
    但得益於此,水師官兵練就了相當紮實的基本功。黃海大戰中,他們僅靠目測及六分儀等簡陋的觀瞄手段,卻打出了19.5%的火炮命中率。而裝備了最新式光學瞄準鏡的日本海軍,命中率卻只有12.5%。 甲午海戰尤其是黃海大戰無疑是丁汝昌最為遭人詬病的地方,有人指責他指揮失誤,有人攻擊他畏敵避戰,更有人諷刺他在戰術上驢唇不對馬嘴。應該說,上述評價的確有一定的根據。但丁汝昌當時所處的那個時代背景及其中的一些細節問題,還是需要討論。
  • 甲午海戰中,清政府戰敗的因素有哪些?北洋艦隊果真不堪一擊嗎?
    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近代史上以清政府為主體的對外戰爭大多都以失利而告終。這些戰爭中最令國人印象深刻的無疑是中日之間的甲午戰爭,其中北洋艦隊和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上發生的海戰更是令我們心痛不已。
  • 龍旗凋零:大清海軍「北洋水師」是怎麼輸掉甲午大海戰的?
    北洋艦隊陣容北洋水師的火炮比較老舊,重炮裝備在船頭位置為主,以雁形陣出擊,靠「定遠」、「鎮遠」兩艦以重型鐵甲艦打頭衝陣,其餘軍艦在兩翼,但航速較日軍慢。中午12點50分,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打響了黃海海戰的第一炮,但未命中敵艦。隨後,日軍旗艦「松島」向北洋水師開炮射擊。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轉折點是魚雷艇
    甲午一戰,號稱當時「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一清政府斥巨資打造,並且引以為豪的海上軍事力量,恥辱性地退出了歷史舞臺,清政府完全失去了抵禦外侵的能力,內部矛盾也不斷加劇,甲午海戰的失利加速了清王朝的倒塌。
  • 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失敗只是因為假炮彈?別再被影視劇騙了!
    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失敗只是因為假炮彈?別再被影視劇騙了!在中國的5000年歷史中,晚清時期一定是最黑暗的一段歲月。因為在晚清之前,中國一直都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強國。但是到了晚清,因為政府的腐敗無能,讓泱泱中華淪為列強案板上的魚肉,中國百年之屈辱史正式開始。
  • 定遠艦33釐米鐵甲被打撈,北洋水師真正戰敗原因:不是炮彈不足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和日本的聯合艦隊在黃海的大東溝相遇,甲午海戰爆發。僅5個小時之後,有亞洲第一、世界第九之稱的北洋水師損失了四艘船艦,退出戰鬥。 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定遠艦和鎮遠艦仍然存在,日方的松島號被炮彈擊中喪失了戰鬥力。
  • 北洋水師實力強大,為何還會在甲午戰爭中慘敗?難道日軍更強大?
    可實際上,在甲午戰爭爆發後,北洋水師的表現實在讓人感到失望。結果,這場戰爭以北洋水師的慘敗告終。清政府為了儘快平息此事,再次跟侵略者籤訂了喪權辱國的賠償條約。那麼,北洋水師實力不小,為何還會在甲午戰爭中慘敗?只因日軍太強大?
  •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十大戰艦各有所蹤
    曾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強大艦隊,後由於種種原因逐漸落後日本。北洋水師曾經之所以能稱之為亞洲第一,全仗著它的十大主力艦。這十艘艦除平遠艦外,全部由英國和德國製造,代表著當時世界先進的軍事造船水平。但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卻全軍覆沒,有五艘被日本海軍擊沉,有兩艘為免資敵,自行炸沉;有三艘被日軍俘獲,並編入了日本海軍。
  • 鄧世昌的英雄事跡:北洋水師甲午戰爭之魂
    1849年10月4日生於廣東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寶崗大道龍珠直街龍蜒裡2號)一茶商之家,1867年考入馬尾船政學堂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1年被派至「建威」艦練習航海,187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被船政大臣沈葆楨嘉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琛航」運船幫帶,次年任「海東雲」炮艦管帶。當年日軍侵臺,鄧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補千總。
  • 鄧世昌一句「撞沉吉野」感動世人,北洋水師為何擊不沉一艘日艦?
    黃海海戰為何無法擊沉任何一艘日本軍艦,最直接的原因莫過於火力不夠,甚至略顯開玩笑的說,北洋水師所使用的武器幾乎就是大型拋石機! 上邊這張圖是有關黃海海戰中,日本軍艦的中彈數量和命中炮彈的型號,日方居然能夠精確到每一艘軍艦被擊中的數量和型號是多少,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北洋水師發射過來的炮彈,相當多的一部分是無法爆炸的穿甲彈,因此根據炮彈撞擊軍艦的痕跡,以及留在軍艦內的彈頭,就可以精確判斷出北洋水師的火力情況!
  • 北洋水師究竟是敗在裝備落後?還是觀念制度問題還是李鴻章
    從後來戰事發展來看,李鴻章的觀點是正確的,航速的差距讓北洋水師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狀態,除此以外,還有一個沒有談及的原因:北洋水師缺乏速射炮,雖然戰前突擊搶購了一批,但尚未來得及安裝。而現在裝備中,以鎮遠艦主炮為例,人家一分鐘打五炮,我們五分鐘打一炮。 堂堂遠東第一艦隊,毗鄰開戰,怎麼忽然暴露出這麼多問題。事情又的從多年前說起。
  • 北洋艦隊真的是因為沒有購入吉野號,才落敗於黃海海戰的嗎?
    原本清帝國準備購入的白朗古·恩卡拉達號巡洋艦吉野號的優勢1, 航速超過同時期的海軍艦艇不過話說回來,吉野號確確實實在黃海海戰中發揮了較大的作用,擴大了日本海軍在戰場上的優勢,一度讓北洋水師十分頭痛在黃海大海戰中,北洋艦隊的主力艦艇鎮遠號戰列艦的航速只有15.4節;另一旗艦定遠號戰列艦的航速也只有14.5節而已。而吉野號擁有23節的高航速,機動性遠超北洋艦隊的主力旗艦。不僅如此,就連當時英國皇家海軍所裝備的主力艦艇的航速,也不及吉野號。可以說,吉野號的機動能力在當時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一。
  • 甲午戰爭中黃海大海戰如果用的是真炮彈,那清朝會戰勝日本嗎?
    當北洋水師強大之後,慈禧太后都開始害怕,很多人都知道慈禧太后挪用北洋水師的軍費,去建造頤和園供自己享樂之事,作為清朝的統治者,軍隊強大是統治者樂意看到的,慈禧也是這樣,但是矛盾的慈禧還是選擇挪用了北洋水師的軍費,她明明可以挪用別的費用,為什麼非要選擇北洋水師的軍費,這其中有一定的原因是想要限制李鴻章,因為北洋水師實力過於強大,其它軍隊已經無法限制,作為滿人的慈禧,害怕身為漢人的李鴻章實力過於強大
  • 日本人拍攝的甲午戰爭照片流出-還原真實的甲午戰爭之黃海戰役
    光緒五年(1879年),李鴻章調入北洋水師。光緒七年(1881年),統率200名北洋水師官兵趕赴英國,接帶「超勇」和「揚威」巡洋艦回國。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丁汝昌指揮北洋水師與日軍展開大東溝海戰,後艦隊退保威海衛。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威海衛之戰中,抗擊日軍圍攻。
  • 大東溝海戰四謎團(國家命運·甲午之戰·連載53)
    「大東溝海戰」發生於1894年9月17日,也稱「黃海海戰」,是甲午之戰中日海軍的一次海上大對決,其過程最為人所熟知。大東溝海域,位於今遼寧省丹東市東港市(縣級市)南部。1894年9月15日清晨,甲午之戰中的平壤戰役正式爆發。
  • 躍言:在英國拜謁北洋水師故勇墓,看到一張山東艦照片
    北洋水師故勇墓前祭放著山東艦照片的圖片 2017年9月,筆者在英國留學時,曾專程去紐卡斯爾探尋的北洋水師在當地的歷史,記錄下不少照片和文字。現在整理髮布,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這段塵封的歷史。這兩人都是福建船政學堂畢業,接受西式海軍教育,精通英文,也是同一批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中國海軍軍官中的佼佼者。 1881年8月17日,他們兩人分別指揮超勇、揚威從紐卡斯爾起航駛往中國。時任中國駐英公使曾紀澤特意從倫敦趕來,親自在軍艦上升起了代表中國的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