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一場發生在黃海海域的海戰,決定了兩個國家的命運與興衰。勝利方如願以償的得到臺灣島和大量賠款,一躍成為亞洲最強大的國家。失敗的一方,則從此一蹶不振,成為了列強們瓜分的對象。
說到這裡,很多朋友可能已經猜到了,這場戰爭就是著名的中日甲午海戰。戰爭的起因是,日本侵略朝鮮劍指中國東北,清朝為了防止日本以朝鮮為跳板侵略我國,所以派兵保護朝鮮。1894年7月25日,日軍偷襲了由北洋水師兩艘戰艦護送的運兵船,高升號運兵船被日本的浪速艦擊沉,1200多名清軍將士葬身在朝鮮豐島海域。
自此清日戰爭全面爆發,北洋水師主力艦隊齊出,希望在海戰中擊敗日本海軍。然而日本聯合艦隊早有準備,並提前出海尋找北洋水師主力。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在海上相遇,隨即爆發了黃海海戰。
海戰中雙方艦隊各有損失,然而北洋水師頑強的戰鬥意志讓日本大吃一驚。當看到完成艦船搶修,重新集結在黃海海面的北洋水師時,日本聯合艦隊選擇主動撤出作戰海域,避免和北洋水師正面交戰。
隨後日本把希望寄託於陸軍上,日軍在鴨綠江南岸聚集,對遼寧發動進攻,先後攻佔了大連、金州、旅順等城市。1895年1月19日,日軍主力從大連灣出發,1月25日在榮成灣全部登陸完畢。1月25日7:30分,日軍向摩天嶺炮臺發起攻擊,北洋水師「來遠」號開炮擊斃了日軍陸軍少將大寺安純。炮臺守軍全部戰死。隨後所前嶺、龍廟嘴、罩埠嘴逐一被攻克,守軍全部殉國。
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出動所有戰艦,意圖全殲北洋水師。北洋水師奮力苦戰,雖然打退了日艦的進攻,但是最終丟失了日島炮臺,並損失了全部魚雷艇。2月9日,日艦又擊沉了北洋水師最後一艘主力艦「靖遠」,自此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在悲憤中自殺殉國。
我寫這篇文章,是為了讓大家知道我們的先輩們也曾浴血奮戰過。網上很多人流傳,北洋水師軍紀渙散、在主炮上晾曬衣服等等,我覺得這是對英雄的不尊重。有人專門在1:1的模型上做過試驗,離地3米高的炮管根本掛不住衣服,航行中艦船遇到的海風也不是一般大,這樣的謠言可以停止了。
另外,前期投入戰爭的淮軍,其主力兵力大約5萬人,除去鎮守炮臺和要塞的,機動部隊僅僅2萬多人。而當時日軍投入的是7個野戰師團,兵力超過12萬。在威海保衛戰中,登陸的日軍超過3萬人,而當時迎戰的綏軍和鞏軍卻只有7000人,之後他們大都戰死或者殉國了。
總而言之,英雄不容人們忘卻,英雄的精神值得我們傳承。甲午海戰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痛定思痛、奮發圖強才是先輩們最希望看到的。同時,甲午海戰也加快了一個封建王朝的滅亡,促進了新社會的到來,中國一大批青年學者開始奮發救國。加快了舊中國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大批的新思想、新制度進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