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是因為北洋官兵貪生怕死嗎?

2020-11-19 騰訊網

一百多年前,一場發生在黃海海域的海戰,決定了兩個國家的命運與興衰。勝利方如願以償的得到臺灣島和大量賠款,一躍成為亞洲最強大的國家。失敗的一方,則從此一蹶不振,成為了列強們瓜分的對象。

說到這裡,很多朋友可能已經猜到了,這場戰爭就是著名的中日甲午海戰。戰爭的起因是,日本侵略朝鮮劍指中國東北,清朝為了防止日本以朝鮮為跳板侵略我國,所以派兵保護朝鮮。1894年7月25日,日軍偷襲了由北洋水師兩艘戰艦護送的運兵船,高升號運兵船被日本的浪速艦擊沉,1200多名清軍將士葬身在朝鮮豐島海域。

自此清日戰爭全面爆發,北洋水師主力艦隊齊出,希望在海戰中擊敗日本海軍。然而日本聯合艦隊早有準備,並提前出海尋找北洋水師主力。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在海上相遇,隨即爆發了黃海海戰。

海戰中雙方艦隊各有損失,然而北洋水師頑強的戰鬥意志讓日本大吃一驚。當看到完成艦船搶修,重新集結在黃海海面的北洋水師時,日本聯合艦隊選擇主動撤出作戰海域,避免和北洋水師正面交戰。

隨後日本把希望寄託於陸軍上,日軍在鴨綠江南岸聚集,對遼寧發動進攻,先後攻佔了大連、金州、旅順等城市。1895年1月19日,日軍主力從大連灣出發,1月25日在榮成灣全部登陸完畢。1月25日7:30分,日軍向摩天嶺炮臺發起攻擊,北洋水師「來遠」號開炮擊斃了日軍陸軍少將大寺安純。炮臺守軍全部戰死。隨後所前嶺、龍廟嘴、罩埠嘴逐一被攻克,守軍全部殉國。

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出動所有戰艦,意圖全殲北洋水師。北洋水師奮力苦戰,雖然打退了日艦的進攻,但是最終丟失了日島炮臺,並損失了全部魚雷艇。2月9日,日艦又擊沉了北洋水師最後一艘主力艦「靖遠」,自此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在悲憤中自殺殉國。

我寫這篇文章,是為了讓大家知道我們的先輩們也曾浴血奮戰過。網上很多人流傳,北洋水師軍紀渙散、在主炮上晾曬衣服等等,我覺得這是對英雄的不尊重。有人專門在1:1的模型上做過試驗,離地3米高的炮管根本掛不住衣服,航行中艦船遇到的海風也不是一般大,這樣的謠言可以停止了。

另外,前期投入戰爭的淮軍,其主力兵力大約5萬人,除去鎮守炮臺和要塞的,機動部隊僅僅2萬多人。而當時日軍投入的是7個野戰師團,兵力超過12萬。在威海保衛戰中,登陸的日軍超過3萬人,而當時迎戰的綏軍和鞏軍卻只有7000人,之後他們大都戰死或者殉國了。

總而言之,英雄不容人們忘卻,英雄的精神值得我們傳承。甲午海戰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痛定思痛、奮發圖強才是先輩們最希望看到的。同時,甲午海戰也加快了一個封建王朝的滅亡,促進了新社會的到來,中國一大批青年學者開始奮發救國。加快了舊中國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大批的新思想、新制度進入中國。

相關焦點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轉折點是魚雷艇
    甲午一戰,號稱當時「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一清政府斥巨資打造,並且引以為豪的海上軍事力量,恥辱性地退出了歷史舞臺,清政府完全失去了抵禦外侵的能力,內部矛盾也不斷加劇,甲午海戰的失利加速了清王朝的倒塌。
  • 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9月17日,在中日甲午海戰126年紀念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清朝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艦的水下打撈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定遠艦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10多小時的奮戰,最終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從而有幸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
  • 上海航船世家與北洋水師黃海海戰
    原創 盧銘安 上海老底子上海航船世家與北洋水師黃海海戰盧銘安今年7月25日是甲午風雲中的「黃海海戰」126周年紀念日,筆者用自己所知的,有說服力的事實,以與此有關聯的普通人角度頌揚這場雖敗猶榮的海戰
  • 拋去政治因素,單從軍事角度分析,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
    前面我們從用人的角度,對比了甲午戰爭時中日雙方的區別,可以看出北洋水師的將領跟日本聯合艦隊的將領差距。他們更擅長拉幫結派,權謀鬥爭,但從海軍專業度上來看,是不如日本聯合艦隊的。我們拋去大清內部的政治因素,官兵的意識,朝廷的意志,以及戰爭後期消極求和等等,單就北洋水師裝備和戰術的角度分析,北洋水師究竟敗在了哪裡?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7期:甲午海戰,單純從裝備和戰術角度分析,敗給日本是偶然還是必然?
  • 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水師,為何會輸給日本艦隊?
    說起「甲午海戰」,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在我們的中學歷史教材中都有提到。而這場戰爭的結果我們也都知道了——日本海軍勝利,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當然,在這場戰爭中,雖然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但我們也佩服這些水師官兵們的民族氣節,他們是當之無愧的英雄,之所以會輸掉這場戰爭,主要是朝廷內的那些投降派將軍費拿去給慈禧太后搞生日宴會,致使軍隊無錢購買軍艦和炮彈,所以才致使大敗。
  •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十大戰艦各有所蹤
    光緒十四年(1888)12月17日,清朝的北洋水師(又稱北洋艦隊、北洋海軍)於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這是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
  • 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失敗只是因為假炮彈?別再被影視劇騙了!
    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失敗只是因為假炮彈?別再被影視劇騙了!在中國的5000年歷史中,晚清時期一定是最黑暗的一段歲月。因為在晚清之前,中國一直都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強國。但是到了晚清,因為政府的腐敗無能,讓泱泱中華淪為列強案板上的魚肉,中國百年之屈辱史正式開始。
  • 龍旗凋零:大清海軍「北洋水師」是怎麼輸掉甲午大海戰的?
    據史料記載,甲午海戰前,日軍已配備了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島、千代田、嚴島、橋立等主力戰艦,全套新式自動火炮,炮彈均為黃色炸藥,威力是北洋海軍用的實心彈10倍有餘。而且,日本特務掌握北洋海軍的資料後,特意從德國定製了三艘專門對付鎮遠、定遠的軍艦。
  • 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水師,為何慘敗於日本?
    說起「甲午海戰」,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在我們的中學歷史教材中都有提到。而這場戰爭的結果我們也都知道了——日本海軍勝利,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之所以會輸掉這場戰爭,主要是朝廷內的那些投降派將軍費拿去給慈禧太后搞生日宴會,致使軍隊無錢購買軍艦和炮彈,所以才致使大敗。
  • 定遠艦33釐米鐵甲被打撈,北洋水師真正戰敗原因:不是炮彈不足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和日本的聯合艦隊在黃海的大東溝相遇,甲午海戰爆發。僅5個小時之後,有亞洲第一、世界第九之稱的北洋水師損失了四艘船艦,退出戰鬥。 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定遠艦和鎮遠艦仍然存在,日方的松島號被炮彈擊中喪失了戰鬥力。
  • 作為北洋水師的「一把手」,丁汝昌究竟是不是稱職的艦隊統帥
    據現有史料的記載來看,丁汝昌在執掌北洋水師後的種種表現是可圈可點的。 首先,他十分注重對官兵的培訓工作。但得益於此,水師官兵練就了相當紮實的基本功。黃海大戰中,他們僅靠目測及六分儀等簡陋的觀瞄手段,卻打出了19.5%的火炮命中率。而裝備了最新式光學瞄準鏡的日本海軍,命中率卻只有12.5%。
  • 北洋水師慘敗時,南洋水師在哪裡?在國家利益面前他們還在內鬥嗎
    晚清洋務運動時,清政府一共建設了四支近代海軍,分別是廣東水師、福建水師、南洋水師和北洋水師。既然擁有這麼多的水師,為什麼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只能看見北洋水師在海上孤身奮戰呢?當敵人來臨的時候不是應該團結在一起,一致對外嗎?
  • 1886年,北洋水師訪問日本,沒想到為甲午海戰埋下了禍根!
    一些北洋水兵登岸遊覽,卻因為語言不通與店家發生了爭執,日本巡警前來維護治安,結果卻與北洋水兵打了起來,隨後事態進一步擴大。    在8月15日,大批日本巡警和持刀武士與北洋水兵械鬥,北洋水師死了5人,日本巡警死了2人,這件事在歷史上稱為「長崎事件」!
  • 甲午海戰中,清政府戰敗的因素有哪些?北洋艦隊果真不堪一擊嗎?
    這些戰爭中最令國人印象深刻的無疑是中日之間的甲午戰爭,其中北洋艦隊和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上發生的海戰更是令我們心痛不已。在一些文藝作品以及民間言論中,北洋艦隊在戰鬥中是處於絕對下風的,此戰過後,北洋艦隊便基本失去了所有戰鬥力,日本聯合艦隊則保全了所有艦艇,這也是之後威海衛和旅順口海軍基地相繼淪陷的根本原因。如此誇張的戰損比讓這種清軍不堪一擊的論調甚囂塵上。
  • 甲午海戰中,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其中,以慘敗告終的甲午海戰更是成為很多人心中永遠無法洗刷的恥辱,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難道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實則不然,甲午海戰時清朝海軍遠沒有想像的那麼不堪。我們知道,嚴謹來說,甲午海戰可以被劃分為三個階段:豐島海戰、黃海海戰以及威海衛保衛戰,前兩場是主要戰役,威海衛保衛戰是北洋水師的結局,他們最終慘敗並全軍覆沒。
  • 甲午海戰,清軍不堪一擊,歷史是真的嗎?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甲午海戰前夕,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陸續建立起大沽口、威海衛、旅順三大艦隊基地,這些成績讓清朝統治者盲目自信、掉以輕心,沒成想一場中日甲午戰爭大清的慘敗卻成了他們的惡夢,辛苦十數年建立的大清王牌海軍就這樣毀於一旦,再次證明了滿清政府的腐朽無能,也間接說明了清朝軍隊的不堪一擊
  • 北洋水師最恥辱一幕:1900年比甲午那年還不堪
    其中,北洋水師在大沽口之戰中的屈膝投降,更是海軍史上最恥辱的一幕。這次事件的不堪程度,更甚於1895年劉公島的北洋水師投降事件,後者至少經過了長時間的奮戰。據聯軍估計,炮臺守軍和北洋水師官兵一共有2000人左右。戰鬥打響後,天津鎮總兵羅榮光以67歲高齡,率領大沽口南北炮臺千餘名守軍頑強反擊,在夜色中給予列強軍艦以較大打擊,先後擊傷6艘軍艦,包括了俄國「吉利亞克」號(1258噸)、「朝鮮人」號(1213噸),「海狸」號(950噸)、英國「牙鱈」號(420噸)、德國「雞貂」號(890噸)、法國「獅子」號(503噸)。
  • 甲午海戰,鄧世昌本能全身而退,為何主動撞擊敵艦,真相讓人落淚
    當時其還屬於大清的藩屬國,也是因為日軍侵略朝鮮,最終導致了1894年甲午中日海戰的爆發。 甲午海戰爆發之時,我國其實是有正規的近代海軍的。60年代開始,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建立了北洋水師,我國第一個近代化海軍艦隊,理論上其實是可以和日軍一較高下的。
  • 北洋水師故勇在英墓地修繕啟動公募
    從1875年至1884年,清政府共擁有64艘軍艇、5000多名海軍官兵,其中大量船舶是從英國、德國購買的。    1881年,清政府派員赴英國造船廠接收「超勇」、「揚威」兩艘軍艦。1887年,清政府再次派北洋水師官兵來到英國等待「致遠」、「靖遠」兩艦交工。
  • 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覆滅。背後的原因,是值得我們去深思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宣告成立並於同日頒布施行《北洋水師章程》。從此,近代中國正式擁有了一支在當時堪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1895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日甲午戰爭以清朝的徹底失敗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