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鄧世昌本能全身而退,為何主動撞擊敵艦,真相讓人落淚

2020-12-23 騰訊網

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在全球的殖民擴張,一些原本處在沉睡中的封建國家一下從夢中驚醒。我國就是很好的例子,不過,在見識到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厲害之後。清政府依然不為所動,仍是一副迂腐老舊的做派,從而造就了我國近代百年來的苦難。

反觀我們隔壁日本,他們在對待封建和西方資本主義的態度上就很透徹。1853年,美國在日本發動黑船事件,強行打開日本國門後。日本國內就掀起了一股西學浪潮,不管是保守派還是維新派,都統一了目標,大力發展國內的資本主義,從而促就了後來明治維新的順利進行。

由於日本政府的奮起直追,沒幾年,日本就從封建國家變成了資本主義帝國。而資本主義的原始資本積累是需要依靠對外擴張掠奪原材料的,沒多久,日本也和其他西方列強一樣,走上了對外殖民的老路。

作為地緣上最接近的國家,朝鮮自然成了日本第一個目標。當時其還屬於大清的藩屬國,也是因為日軍侵略朝鮮,最終導致了1894年甲午中日海戰的爆發。

甲午海戰爆發之時,我國其實是有正規的近代海軍的。60年代開始,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建立了北洋水師,我國第一個近代化海軍艦隊,理論上其實是可以和日軍一較高下的。

奈何由於腐朽的清朝統治者拖後腿,導致軍費被嚴重虧空,北洋水師的軍艦不但是當時的次等貨,其火炮彈藥也是嚴重不足。據當年英國海軍年鑑統計,日本艦隊的火力是北洋艦隊的3倍,再加上軍艦質量和數量上的劣勢。清政府接下甲午中日海戰,無疑就是讓北洋水師上去白白送死。而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甲午海戰後,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也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

雖然北洋水師戰敗了,但他們的為國家戰鬥到最後一刻的精神著實讓人動容。尤其是當年黃海海戰裡「致遠號」的艦長鄧世昌,在生死存亡之際,直接用自己當人肉炮彈,向日軍艦艇撞去,無不讓國人潸然淚下。

其實,當時鄧世昌完全是可以全身而退的,「致遠號」並不屬於旗艦,而當北洋水師的旗艦被擊沉時,戰爭結果已成定局,鄧世昌完全可以選擇撤兵保證自己安全,而當時腐朽的清政府也不會說什麼。但他並沒有這麼做,而是選擇主動撞擊敵艦,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鄧世昌在「致遠號」上發現了大量的魚雷管,雖然他們已經彈盡糧絕,但這些魚雷管還能提供最後一擊。由於當時艦艇上的大炮已經被日軍轟壞,為讓這些魚雷管在日艦上引爆,只有選擇主動撞擊這一條路。

於是,鄧世昌對艦上所有將士鼓舞道「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意思是今天日本海軍的氣焰如此囂張,唯有將其擊沉,奪回氣勢才能打贏這場戰爭。說罷,鄧世昌便將致遠號全速向一艘日本軍艦駛去。日軍也是嚇得來不及避讓,在一聲爆炸中,「致遠號」和一艘日艦同歸於盡。鄧世昌和250餘全艦官兵全部壯烈殉國。

鄧世昌這種為國家奮戰,將生死置之度的精神,無不讓今人淚流不止。我國尚有如此不屈的民族英魂,日本侵略者的計劃又如何能夠得逞呢?

相關焦點

  • 拋去政治因素,單從軍事角度分析,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
    只有一場戰役,是清軍主動出擊,且敗得沒有那麼慘的一場,它就是黃海海戰,也叫大東溝海戰。這場戰役北洋水師損失了五艘軍艦,但日本聯合艦隊雖然也受到重創,但未損失一艘,且黃海制海權從此落入日本手中。由於這場戰役雙方均有12艘軍艦參加,且整體噸位上相差無幾,具備可比性。
  • 當年,鄧世昌為何一心讓致遠號撞向敵艦?百年後專家揭露真相
    「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爾」,這是清末著名愛國將領鄧世昌經常對士兵們說的話。他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之一,也是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面對羸弱的清朝政府、外敵的入侵,他有一顆強烈的愛國之心。所以,他才會從軍,保家衛國。
  • 致遠艦打撈顛覆國人認知,鄧世昌撞向敵陣原來是要做這件事
    長久以來的百年間,中國人也一直認為鄧世昌是去怒撞敵艦,並被他捨生忘死的英雄氣概所折服! 但鮮為人知的是,對於鄧世昌在戰場上行為的爭議其實一直都是存在的,在中日甲午海戰剛結束不久,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就在自己的雜誌刊登了整個海戰的經過,並對鄧世昌的行為發生了質疑,評價他「過於勇猛而缺少智慧」,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英國人認為鄧世昌的致遠號雖然在船首有撞擊的撞角但是致遠號只是一艘快速巡洋艦,其本身的裝甲相當薄弱,自身船體重量也很一般,而且當時致遠船體已經中彈大幅度傾斜
  • 【揭秘】鄧世昌到底是英雄還是「莽夫」?
    1894年9月17日甲午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與日艦奮勇作戰,在致遠艦多處受傷、船身傾斜、彈藥斷絕的情況下,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決意與敵同歸於盡,不幸被敵艦擊中沉沒。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沉于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一同壯烈殉國。甲午戰爭後,腐敗的清政府割地賠款,但還沒有忘記優撫陣亡將士。
  • 歷史 紀錄片《甲午》5集全收錄 復盤甲午海戰前後
    ,散落四方……  北洋水師軍艦英德造 不遠萬裡回到中國  1887年,為北洋水師效力的英國軍官琅威理率領鄧世昌等400餘名官兵赴英國紐卡斯爾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訂造的「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四艘巡洋艦。
  • 大東溝海戰四謎團(國家命運·甲午之戰·連載53)
    「大東溝海戰」發生於1894年9月17日,也稱「黃海海戰」,是甲午之戰中日海軍的一次海上大對決,其過程最為人所熟知。大東溝海域,位於今遼寧省丹東市東港市(縣級市)南部。1894年9月15日清晨,甲午之戰中的平壤戰役正式爆發。
  • 海疆網友實地走訪還原甲午海戰真實英雄
    導讀:隨著致遠艦被發現,中日甲午海戰必將再次引發各方關注。在此,本網首先推薦海疆在線網友泰哥的一篇文章。文章解答了關於甲午海戰的四個問題:一、為何在打撈致遠艦時,發現艦身已經殘缺不全?二、鄧世昌的墓地在哪裡?他的遺骸是如何被發現的?三、為何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聯合艦隊的決戰中,未能擊沉日本一艘軍艦?四、鄧世昌帶寵物上艦是其精神萎靡、戰鬥力低下的表現嗎?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轉折點是魚雷艇
    甲午一戰,號稱當時「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一清政府斥巨資打造,並且引以為豪的海上軍事力量,恥辱性地退出了歷史舞臺,清政府完全失去了抵禦外侵的能力,內部矛盾也不斷加劇,甲午海戰的失利加速了清王朝的倒塌。
  • 甲午海戰除了鄧世昌還有哪些殉國的將領?
    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戰爭,讓我們記住了時任北洋水師提督的丁汝昌和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兩位愛國將領,然當時參與黃海海戰的北洋水師主力艦艇有十二艘,眾多北洋將領亦無畏地加入到反抗日軍侵略的戰爭中最終捨身成仁,時至今日,我們應當記住他們,記住那段屈辱的歷史。
  • 海戰中的撞擊:不等於同歸於盡
    其實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裡用撞擊把敵人的船撞沉,是世界主流的海戰方式。在冷兵器時代,海戰就很流行撞擊戰術 最早在海戰就是雙方的船相互接舷,然後兩撥人互相跳到對方船上肉搏,等於把陸戰搬到了海上打。希臘人覺得這麼幹太慢太蠢,所以在船頭上裝上了撞角,是一個鐵製的尖頭,可以木製的船體撞漏,船一進水,上面的水手就全完了。
  • 甲午海戰,鄧世昌和致遠號沒有撞沉的吉野號,原來是這麼個下場!
    公元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當中,大清付出了非常慘痛的代價,卻仍然輸掉了這場戰爭。打贏大清的日本,在當時的清朝人眼中無非就是一個蕞爾小邦。大清跟這樣的小國作戰,居然還輸得如此不體面。而在中日甲午海戰當中,大清的北洋艦隊面對崛起的日本聯合艦隊損失慘重。北洋艦隊雖然在戰術和戰略上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但是在裝備上不僅數量更少,而且中近程的火力密度很低,間接造成了甲午海戰的失敗。在這場海戰當中,湧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跡。其中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在戰艦無法挽回的情況下,下令衝撞日艦吉野號。
  • 鄧世昌在甲午海戰中壯烈殉國,他有子孫後代嗎?都在做些什麼
    1894年,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致遠艦艦長鄧世昌壯烈犧牲,光緒皇帝得知以後,為他寫下了這副輓聯。鄧世昌作為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用自己的性命報效祖國,成為了後世我輩瞻仰的大英雄。只可恨清朝末年海軍裝備落後,否則這樣的英雄不會白白犧牲。
  • 《甲午風雲》「鄧世昌」李默然,曾質疑:滿臉疙瘩怎麼演英雄?
    特別是1962年拍攝的《甲午風雲》,導演林農首次將甲午戰爭的題材搬上了大銀幕,那場宏大的海戰場面,如今也依舊令人震撼。不過《甲午風雲》的這位男主卻有點與眾不同,當年飾演鄧世昌的李默然,還曾嚮導演提出質疑:一個滿臉疙瘩的人怎麼能演民族英雄?
  • 《甲午風雲》故事,追不上的吉野,不存在的魚雷,冤屈的劉步蟾
    近些年的研究表明,鄧世昌在海戰中瞄準的撞擊對象其實是日軍旗艦松島號,並非是吉野號,不過電影裡陰差陽錯起碼弄對了鄧世昌瞄準的是對方旗艦。,因為致遠號前端設計有撞角,和超勇號、揚威號一樣都可以用撞角撞擊對手。
  • 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什麼實力強大的北洋海軍,會在日本人手中不堪一擊?甲午海戰失敗的真正根源是什麼? 一、落後的軍事戰略文化 甲午海戰的失敗,本質是清朝對先進軍事戰略文化的缺失,清朝軍事戰略文化存在致命的缺陷。 受傳統的思想文化影響 ,中國幾千年來在對外關係上都是貫徹以「守」為主的防禦方針。
  • 國內原創海戰手遊 甲午風雲
    公元1894年9月17日,歲在甲午。在黃海大東溝海域,號稱遠東第一的大清北洋水師和日本帝國聯合艦隊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海戰,這場戰爭也成為中日兩國其後百年國運的分界……    《甲午風雲》在手機上再現了百多年前的這場戰爭,從雙方軍艦的噸位、航速、武器配置,到雙方接戰時的陣型排列,都是根據史料設定的,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丁汝昌、劉步蟾、鄧世昌,日方的伊東佑亨、
  • 歷史上的今天丨致遠艦打撈後揭開了百年疑惑,鄧世昌並非要撞船?
    公元1894年,甲午海戰,鄧世昌英勇殉國4. 公元1905年,慈禧派五大臣出國考察5. 公元1926年,馮玉祥五原誓師6. 公元1945年,愛國作家鬱達夫被日本憲兵殺害7. 公元1949年,楊虎城被蔣介石秘密殺害8.
  • 上海航船世家與北洋水師黃海海戰
    次日,又有幾百名水兵在南京街遊玩,與路過此地的一名警官發生衝突,一些日本歹徒從中搗亂,促使許多當地居民參加毆鬥,於是在丸山街發生大血戰,附近的醫院裡馬上就擠滿了從「戰場」上退下的傷員。武鬥的結果是:中國水兵由於受到人數眾多的警察和市民的兩路夾擊,被打死1人,打死4名和打傷50餘名。日方損失是:警察死去1人,傷30人,市民受傷多人。
  • 鄧世昌女兒說:父親留給我的記憶並不多,唯有一人一犬孤獨的背影
    就算一個人能振奮一支軍隊,也無法扛起一個國家的大旗。甲午中日戰爭,是中日兩國艦隊最強的對抗,在大東溝外海黃海海戰,民族英雄鄧世昌於此殉國。鄧世昌駕船撞向敵艦的故事已經為我們熟知。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哀榮備至的他,生前在北洋艦隊中,被認為是特立獨行孤獨甚至孤僻的人。
  • 《甲午大海戰》影評
    如今我們譴責日本人的罪行,同時也悔恨當時中國的落後。歷史證明,落後,是要挨打的!釣魚島問題曾一度被擱置,現在卻被日本再度拋出。無論這是國家利益的搶奪,中日友好局面的破壞,還是醜陋的黨派政治鬥爭,甲午海戰中日本竊據的釣魚島,21世紀的中國絕對不會有半步退讓!中國的和平發展,是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