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爾」,這是清末著名愛國將領鄧世昌經常對士兵們說的話。他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之一,也是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面對羸弱的清朝政府、外敵的入侵,他有一顆強烈的愛國之心。所以,他才會從軍,保家衛國。
1894年9月17日,甲午中日戰爭爆發。鄧世昌率領將士們,在黃海與日本海軍英勇作戰。在大東溝海戰中,他沉著應戰,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日本的實力也不容小覷,多艘日艦對「致遠」號發起了攻擊。不久,被圍攻的「致遠」艦多處受傷,損毀嚴重。全艦燃起了大火,船身發生傾斜。
這時,鄧世昌鼓勵全艦的士兵們說:「我們參軍衛國,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眼下這個情況,大不了就是一死!若是把敵人的『吉野』艦擊沉,便可以打擊倭寇的氣焰,其他將士們就可以將他們一舉殲滅!」隨後,他毅然駕駛「致遠」號全速撞向日軍的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打算與之同歸於盡。
日軍見狀大驚失色,立即集中炮火射擊「致遠」艦。它不幸被一發炮彈擊中,沉沒了。鄧世昌和艦上的官兵們墜入海中,隨從想用救生圈救他,被他拒絕了,說:「我立志報國殺敵,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他養的愛犬「太陽」也想救他,遊到了他身邊,嘴巴銜住他的手臂,想把他拖到岸邊。鄧世昌發誓和軍艦共存亡,毅然把「太陽」的頭按入水中,與自己一起沉沒在波濤中,同「致遠」艦255餘名官兵一起壯烈殉國。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鄧世昌當時沒有彈盡糧絕,為何要撞向「吉野」艦?這個問題困擾了人們好久,直到125年後,才解開這個謎團。
相關部門從海中打撈出了「致遠」艦的殘骸,專家們仔細研究後發現,鄧世昌在全力撞向敵艦時,「致遠」艦的魚雷發射器上早就裝好了一顆魚雷。他打算艦接近敵人時,找機會發射魚雷,那麼敵艦必定會沉沒。誰知計劃還沒成功,「致遠」艦就被倭寇的一顆炮彈擊中了裝有魚雷的發射管,魚雷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雖然鄧世昌的計劃沒能成功,「吉野」號僥倖躲過了一劫,但他的愛國精神、視死如歸的氣魄和膽量,值得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