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鄧世昌為何一心讓致遠號撞向敵艦?百年後專家揭露真相

2020-12-24 歷史文社

「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爾」,這是清末著名愛國將領鄧世昌經常對士兵們說的話。他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之一,也是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面對羸弱的清朝政府、外敵的入侵,他有一顆強烈的愛國之心。所以,他才會從軍,保家衛國。

1894年9月17日,甲午中日戰爭爆發。鄧世昌率領將士們,在黃海與日本海軍英勇作戰。在大東溝海戰中,他沉著應戰,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日本的實力也不容小覷,多艘日艦對「致遠」號發起了攻擊。不久,被圍攻的「致遠」艦多處受傷,損毀嚴重。全艦燃起了大火,船身發生傾斜。

這時,鄧世昌鼓勵全艦的士兵們說:「我們參軍衛國,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眼下這個情況,大不了就是一死!若是把敵人的『吉野』艦擊沉,便可以打擊倭寇的氣焰,其他將士們就可以將他們一舉殲滅!」隨後,他毅然駕駛「致遠」號全速撞向日軍的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打算與之同歸於盡。

日軍見狀大驚失色,立即集中炮火射擊「致遠」艦。它不幸被一發炮彈擊中,沉沒了。鄧世昌和艦上的官兵們墜入海中,隨從想用救生圈救他,被他拒絕了,說:「我立志報國殺敵,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他養的愛犬「太陽」也想救他,遊到了他身邊,嘴巴銜住他的手臂,想把他拖到岸邊。鄧世昌發誓和軍艦共存亡,毅然把「太陽」的頭按入水中,與自己一起沉沒在波濤中,同「致遠」艦255餘名官兵一起壯烈殉國。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鄧世昌當時沒有彈盡糧絕,為何要撞向「吉野」艦?這個問題困擾了人們好久,直到125年後,才解開這個謎團。

相關部門從海中打撈出了「致遠」艦的殘骸,專家們仔細研究後發現,鄧世昌在全力撞向敵艦時,「致遠」艦的魚雷發射器上早就裝好了一顆魚雷。他打算艦接近敵人時,找機會發射魚雷,那麼敵艦必定會沉沒。誰知計劃還沒成功,「致遠」艦就被倭寇的一顆炮彈擊中了裝有魚雷的發射管,魚雷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雖然鄧世昌的計劃沒能成功,「吉野」號僥倖躲過了一劫,但他的愛國精神、視死如歸的氣魄和膽量,值得稱讚!

相關焦點

  • 致遠艦打撈顛覆國人認知,鄧世昌撞向敵陣原來是要做這件事
    長久以來的百年間,中國人也一直認為鄧世昌是去怒撞敵艦,並被他捨生忘死的英雄氣概所折服!這似乎也不可能,當時致遠號前主炮炮彈已經用完,能發射的只有側弦的格林炮,這種火炮跟重機槍差別不大,就是衝到日本軍艦跟前,充其量也就是殺傷水兵,對船體根本造不成影響! 那麼鄧世昌衝向敵艦究竟是為何呢?這個答案直到2015年致遠號打撈的時候,終於為我們解開了蒙塵百年的真相!
  • 甲午海戰,鄧世昌本能全身而退,為何主動撞擊敵艦,真相讓人落淚
    據當年英國海軍年鑑統計,日本艦隊的火力是北洋艦隊的3倍,再加上軍艦質量和數量上的劣勢。清政府接下甲午中日海戰,無疑就是讓北洋水師上去白白送死。而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甲午海戰後,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也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 雖然北洋水師戰敗了,但他們的為國家戰鬥到最後一刻的精神著實讓人動容。
  • 歷史上的今天丨致遠艦打撈後揭開了百年疑惑,鄧世昌並非要撞船?
    在現在的歷史書上還有對當時甲午海戰的描寫 ,其中筆墨最重的就是當時鄧世昌選擇撞向日本的軍艦。但是被魚雷所擊中沒有成功,儘管如此我們現在仍然被鄧世昌捨生忘死的氣概所折服。但不可否認的是,鄧世昌的身上一直背負著一個爭議,英國的報紙在海戰之後就對鄧世昌的行為發出了質疑。他們認為鄧世昌的行為是缺少智慧的。
  • 【揭秘】鄧世昌到底是英雄還是「莽夫」?
    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1894年9月17日甲午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與日艦奮勇作戰,在致遠艦多處受傷、船身傾斜、彈藥斷絕的情況下,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決意與敵同歸於盡,不幸被敵艦擊中沉沒。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沉于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一同壯烈殉國。甲午戰爭後,腐敗的清政府割地賠款,但還沒有忘記優撫陣亡將士。
  • 鄧世昌駕駛「致遠號」,勇撞敵艦犧牲後,其後代的結局如何
    126年前的黃海大東溝海戰中,北洋艦隊「致遠」號巡洋艦彈盡糧絕,多處起火,船體嚴重傾斜,隨時都有可能傾覆沉沒。管帶鄧世昌命令全艦官兵回到戰鬥崗位,開足馬力,向著日軍「吉野」號全速前進,決意用殘破的船體撞擊「吉野」號,和它同歸於盡。
  • 1894年,鄧世昌撞向日艦,本來被救起,為何卻還是犧牲了?
    一句話將我泱泱華夏的戰士軍魂體現的淋漓盡致,這是民族英雄鄧世昌向致遠號二百多名將士最後的鼓舞。話音剛落,便指揮致遠號駛近日本人的戰艦,然後被擊落,船上兩百多戰士,包括鄧世昌,在這一場戰爭中英勇就義!在福州馬尾船政局廣收海軍學員的時候,鄧世昌脫穎而出,每一項課程都有很好的成績。深受福州馬尾船政大臣沈葆楨的喜愛。似是心之所向,鄧世昌畢業後就進入最早的海軍基地鍛鍊自己,優秀的他早在二十四歲的時候就成為了軍艦管帶(艦長),為中國最早的海軍將領之一。出色的鄧世昌被李鴻章所賞識,把鄧世昌帶到了當時大清國最先進的海軍組織北洋水師。
  • 鄧世昌女兒說:父親留給我的記憶並不多,唯有一人一犬孤獨的背影
    甲午中日戰爭,是中日兩國艦隊最強的對抗,在大東溝外海黃海海戰,民族英雄鄧世昌於此殉國。鄧世昌駕船撞向敵艦的故事已經為我們熟知。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哀榮備至的他,生前在北洋艦隊中,被認為是特立獨行孤獨甚至孤僻的人。
  • 鄧世昌的英雄事跡:北洋水師甲午戰爭之魂
    1849年10月4日生於廣東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寶崗大道龍珠直街龍蜒裡2號)一茶商之家,1867年考入馬尾船政學堂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1年被派至「建威」艦練習航海,187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被船政大臣沈葆楨嘉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琛航」運船幫帶,次年任「海東雲」炮艦管帶。當年日軍侵臺,鄧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補千總。
  • 攻倭艘而屢破,怒沉滄海而不悔——鄧世昌和致遠艦
    7月,為加強臺、澎地區的防務,清政府在英國阿姆斯特朗廠訂購了兩艘巡洋艦,造價每艘84.5萬兩白銀,這就是「致遠」艦和「靖遠」艦。1887年兩艦建造完成,次年春駛抵天津大沽。由於中法戰爭結束後,臺、澎地區局勢緩和,李鴻章等決定將兩艦留歸北洋。光緒14年(1888),北洋水師正式成軍時,「致遠」艦被編入中軍隊,管帶鄧世昌升署中軍中營副將,並以總兵記名簡放,加提督銜。
  • 李默然:窮苦出身,撿漏「鄧世昌」爆紅,為何因一則廣告飽受爭議
    這部影片是當年長春電影製片廠為國慶獻禮所拍攝的,那個時候積貧積弱,人們連吃飽肚子都很難,這部電影的能夠拍攝出來很是不容易,上映後,獲得了空前的反響鄧世昌帶領致遠號的官兵,面對敵人先進的船隻炮彈的時候,他沒有害怕,他的心裡是祖國人民,是要為國家雪恥的決心,隨著鄧世昌一聲口號
  • 鄧世昌在甲午海戰中壯烈殉國,他有子孫後代嗎?都在做些什麼
    1894年,日本和清朝對賭國運,甲午戰爭打響了,結果在這一戰當中鄧世昌所領導的致遠艦,遭到了日本艦隊的圍攻。鄧世昌知道沒什麼生還的希望了,所以他全速帶領致遠艦,朝著日本主力艦吉野號撞了過去。可惜對方反應了過來,提前擊沉了致遠艦。
  • 中國海軍成為最強只是時間問題,百年滄桑由難掩無奈到重造輝煌
    1894年9月17日,45歲的鄧世昌指揮著快要被擊沉的「致遠艦」,在黃海頑強地與多艘日軍艦艇進行戰鬥。在敵強我弱之下,無計可施的鄧世昌,決心與敵艦準備作最後同歸於盡的一擊。衝鋒前,鄧世昌向全艦官兵作最後的鼓舞:「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如今之事有死而已!」然而日艦驚恐,集中火力向「致遠艦」發射炮火攻擊,不幸致遠艦被魚雷擊中鄧世昌墜海,他拒絕被施救,並留下最後一句:「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
  • 甲午海戰,鄧世昌和致遠號沒有撞沉的吉野號,原來是這麼個下場!
    其中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在戰艦無法挽回的情況下,下令衝撞日艦吉野號。可惜最後功敗垂成,但此舉給了日本聯合艦隊的官兵強烈的感觸與震動。那麼這艘從致遠號未遂的衝撞之下倖存的吉野號,最後又是怎樣的一個命運呢?幸運之神仍然能夠保護讓他壽終正寢嗎?可惜呀,吉野號最後仍然是毀於軍艦衝撞,而且下手的還是自己人。
  • 民族英雄鄧世昌,生前所用的配槍是什麼槍?來自於哪裡?
    2015年8月,我國的考古專家團隊,對兩年前在遼寧丹東海域發現的一批沉船進行水下考古。在考古過程中,一些子彈、炮彈被撈了上來。經過專家們的考證,認為這些彈、炮屬於當年甲午海戰時的「致遠」號巡洋艦。這艘巡洋艦的管帶是民族英雄鄧世昌,由此引發網友討論。
  • 「致遠號」沉沒120年,今打撈卻現洋人骸骨,專家:他是英國烈士
    鄧世昌率「致遠艦」上的249名官兵迎戰日軍,當時的中國海軍由於得不到資源補給武器落後,儘管已經盡全力抵禦,可還是佔居下風。後來鄧世昌命令致遠艦全力前進,準備與日軍的戰艦同歸於盡。可惜的是,在撞擊途中被日軍的高射炮打中,致遠艦隨即沉入海底,最後整個戰艦上僅有7人生還。
  • 甲午海戰中壯烈殉國的民族英雄鄧世昌,其後代子孫狀況如何?
    9月17日,黃海大東溝海戰,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英勇過人,無奈寡不敵眾,在日艦的圍毆下,「致遠」艦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漸漸不支,隨時可能有沉沒的危險。生死存亡之際,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如今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
  •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還原一個「真實」的鄧世昌
    ;同時,鄧世昌擔任艦長的致遠號巡洋艦,屬於輕巡洋艦(快碰船),按軍艦的檔次,比邱寶仁的來遠號和林永升的經遠號等,並不在軍艦的「裝備」方面更強,鄧世昌能夠得到這樣的軍銜,顯然不是由於他所統帶的軍艦,而是因為他作為「管帶協都統」,帶有類似於「參謀長」的性質,這職務和艦隊的權力中樞更為接近;如果他沒有豐富的社會經驗,能坐到這個位置是很難想像的。
  • 倫斯勒理工學院與中國的百年羈絆
    包括「吉野」號在內的日本海軍「第一遊擊隊」在擊沉擊傷中國「超勇」、「揚威」兩艘慢船後,穩定隊形,以23節航速快速包抄、偷襲吳應科所在的「定遠」,站在「定遠」號上的北洋水師總指揮丁汝昌被摔成重傷。眼看「定遠」危在旦夕,此時戰隊中突然衝出一艘戰艦擋在「定遠」面前,這艘船便是鄧世昌所指揮的「致遠」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