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無意間,在西瓜視頻上,看一部拍攝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老片子的片段:《北洋水師》。導演是馮小寧,主演是現在家喻戶曉的兩大明星:陳寶國、陳道明。不同的是在片中陳寶國演鄧世昌,陳道明則演日本鬼子的頭,日本聯合艦隊的司令官伊東佑亨。看了之後,感覺上應該寫點什麼,於是就東拼西湊了這麼一篇東西。
凡是看過這部片子和老電影《甲午風雲》的人,一定對鄧世昌有深刻的印象:鄧在大東溝海戰中的表現,堪稱是當時晚清時代中國軍人的楷模,也代表了悠悠中華的軍魂;不過在歷史上,無論是任何正面的、反面的形象所襯託下的,那個真實世界當中的鄧,到底又是什麼樣子?
真實的鄧世昌是一個人情世故通達的高級軍官。鄧世昌是那批學生中年齡比較大的,而最小的是後來大清最後一代海軍軍門:薩鎮冰。同時,他也是那批學員裡,從軍之前,唯一有「社會經驗」的~在加入北洋水師成為軍人之前,鄧世昌是一個商人,而且還曾經因為和父親一起經商的緣故,算是一個「港商」,他我人情練達方面,是超過了他其他同學的。
鄧世昌在北洋艦隊中,本來有著「先天不足」:他是北洋水師艦長中很罕見的、非閩籍的漢族軍官;晚清海軍的建設中,福建人的排外,是一個不僅是丁汝昌,連李鴻章也一直頭疼不已的事情;後來,直到抗戰勝利,當時的民國海軍,始終被冠為「閩系海軍」,其實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鄧世昌從進入水師學堂,到加入北洋艦隊作為軍官,一直都能夠和閩系軍官們很好的相處,使他們能夠對他較好的接納。因此,他在同輩中才能夠脫穎而出,丁汝昌對他倚若心腹,這可以從鄧世昌的軍銜看出來:甲午戰爭前夕,北洋水師的軍官中,當時按軍銜排名,最高軍官丁汝昌是海軍提督(海軍中將軍銜),以下是劉步蟾、林泰曾兩海軍總兵(海軍少將軍銜);一般的艦長,都是海軍上校(副將),比如濟遠的方伯謙,經遠的林永升等;軍艦小的就更低些,比如超勇艦的黃建勳,實際上相當於參將(中校);還有都司(少校)等級的,比如平遠艦的艦長李和等;而鄧世昌則比一般艦長要高,他的職務應該算是海軍準將(中軍副將記名總兵),和楊用霖持平,地位僅次於李鴻章青眼關照的劉步蟾和林泰曾;同時,鄧世昌擔任艦長的致遠號巡洋艦,屬於輕巡洋艦(快碰船),按軍艦的檔次,比邱寶仁的來遠號和林永升的經遠號等,並不在軍艦的「裝備」方面更強,鄧世昌能夠得到這樣的軍銜,顯然不是由於他所統帶的軍艦,而是因為他作為「管帶協都統」,帶有類似於「參謀長」的性質,這職務和艦隊的權力中樞更為接近;如果他沒有豐富的社會經驗,能坐到這個位置是很難想像的。
順帶一提的,是劉步蟾、林泰曾、鄧世昌、林永升等,這幾位近代中國第一批真正海軍軍官的代表性人物,大都在甲午戰爭中以身殉國;可見,在對軍官的基本品質選擇上,當時的教育和相關其他的體系,也自有它獨到的地方。
真實的鄧世昌同時又是一個勇敢而多少有些魯莽的軍官:他以練兵有方,勤奮過人,出海常在大洋上作演習而聞名,他帶兵非常嚴格,甚至近乎苛刻;在大東溝海戰前,他原本正在受到審查,起因就是治軍手段太過鐵碗,出了「鞭打士兵致死」的情況;同時,作為艦長,他的事故率在北洋水師各艦長中是最高的:例如他擔任鎮字號炮艦艦長的時候,曾經在風浪中把軍艦擱淺;擔任揚威艦艦長的時候,一次煤帶的不足,在海上漂流了許久;另外一次因為不熟悉水情,螺旋槳葉片刮底受損,等等。這些記錄因為他另有敢做敢為的精神而沒有影響他的升遷,但是作為艦長,鄧大人也難辭其咎。
曾經在北洋艦隊的水兵中,稱鄧世昌為「鄧半吊子」,用今天的話概括,意思大概是「太酷了」。北洋水師的水兵,在起外號其實挺有水平的,比如稱方伯謙為「黃鼠狼」,等也很惟妙惟肖。
關於鄧世昌最後犧牲的描述,只能是參考當時參戰水兵和其他軍官戰後的的描述了,是不可能派人潛到水下找鄧大人核實的。但是有兩個重要的細節,是不得不提的。
第一,鄧世昌的致遠艦為什麼會身負重傷,艦身傾斜?
個人觀點和考證:那是因為鄧世昌下令突出陣前,獨自抵抗日軍本隊和第一遊擊隊的幾乎全部炮火;他並不是瘋狂,而是履行自己的職責;當時北洋水師擺成的隊形類似一個八字,旗艦定遠在最前面,因此頓成日軍集火射擊的目標,鄧世昌的致遠在定遠左側後方,面對日軍的狂攻,他毅然採用了一種富有個性的做法來完成自己的職責:衝出隊前,升旗吸引敵人火力;關於鄧升旗的目的還有一些爭議,但基本結論是他並不是要接管指揮,而是升起類似將旗,或者日本海軍Z字旗那樣的旗幟,表示挑戰;這對致遠艦是災難性的,因為致遠號屬於英國製造的輕巡洋艦,裝甲薄而機動靈活,拼防禦力是它的弱點。但是,它的犧牲,換來了定遠、鎮遠兩艦,從最初的慌亂中清醒過來,能夠及時重整旗鼓。
第二,鄧世昌為什麼去撞擊吉野?
同樣是個人觀點和考證:所謂的彈藥垂盡,應該是文人的杜撰;真正的原因是鄧世昌冷靜採取的是裡薩海戰的撞擊戰術,這表現了鄧世昌優秀的戰術素養,他的致遠艦速度算是北洋艦隊最快的;他也了解對手,所以直撲日本巡洋艦吉野,而不是比睿這種裝甲艦,吉野是火炮射速快,但是裝甲較薄的英國軍艦,如果真的撞上吉野,他應該是比較有把握送它到海底的。
事實上十年以後,吉野號也的確是被撞沉的,它被日本海軍自己的戰艦誤撞,立即就沉沒了,鄧世昌選擇目標相當的冷靜。
至于吉野號比致遠號快,那不是問題,因為日軍當時是首尾魚貫陣,吉野是在隊列之中,面對撞擊它不能隨便改變位置和航速,否則就有會和前後的日艦相撞的危險。這相當於一個死靶子;確切的說,致遠對吉野,不是「追」,而是「截」,所以,吉野就算快,也無法發揮它的機動優勢。
鄧世昌,不愧是一個優秀的職業海軍軍官~致遠艦是功敗垂成,曾經有觀點認為它是被日軍魚雷擊沉,而實際資料顯示日軍並沒有在海戰中發射魚雷,當時的魚雷水準很低,還不適合於攻擊機動目標,中國福龍號雷擊艦對西京丸的攻擊也一樣失敗,此時的魚雷,更適合攻擊錨泊固定目標。由於致遠艦沉沒太象典型的中雷沉沒,現在的普遍看法是日軍炮彈引爆了致遠艦的魚雷。
個人認為,致遠的沉沒,鄧世昌不夠細緻的性格和戰鬥作風或許起了一定的因素~因為北洋艦隊接戰之前,曾經明令各艦把魚雷投棄水中,以免殉爆,而致遠艦由於某種故障,恰恰無法投放自己舷側發射管中的魚雷(戰後有倖存的致遠水兵進行過類似的佐證);而鄧世昌對此的反應是:隨它去吧。沒有積極採取措施排除故障,帶著這個「危險品」就急切的投入了戰鬥,恰恰是這顆「隨它去」的魚雷的爆炸,造成了致遠艦的覆沒。
也許真實的鄧世昌,才是有血有肉的。對他的評價,還是讓光緒皇帝寫的詩句來說吧:「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關於這段歷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不同的觀點,歡迎交流。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