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疆網友實地走訪還原甲午海戰真實英雄

2021-01-18 海疆在線

導讀:隨著致遠艦被發現,中日甲午海戰必將再次引發各方關注。在此,本網首先推薦海疆在線網友泰哥的一篇文章。文章解答了關於甲午海戰的四個問題:一、為何在打撈致遠艦時,發現艦身已經殘缺不全?二、鄧世昌的墓地在哪裡?他的遺骸是如何被發現的?三、為何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聯合艦隊的決戰中,未能擊沉日本一艘軍艦?四、鄧世昌帶寵物上艦是其精神萎靡、戰鬥力低下的表現嗎?

作者在大鹿島考察

泰哥,遼寧大連人,管理學碩士,理學士、軍事學學士,現任軍事地理學會理事、遼寧省經濟文化發展促進會副會長、遼寧省旅遊攝影協會副主席、遼寧省楹聯家協會副主席、遼寧省書畫家協會副主席,兼任解放軍理工大學、信息工程大學客座教授。多年從事孫子兵法和軍事地理研究,出版過《孫子兵法與信息化爭》等多部專著。

甲午海戰

一、甲午海戰百廿年祭

《七律•甲午海戰百廿年祭》

倭賊半島先開仗,

中日相逢海戰場。

彈雨如飛穿鐵甲,

夕陽似血柒戎裝。

鄧公無畏衝敵障,

方某貪生遁艦亡。

功過千秋將有論,

英雄聲名萬年長。

這是我為了紀念甲午海戰120周年而作的一首詩。在去年9月17日,甲午海戰120周年之際,遼寧某媒體發表了此詩。因為這首七律講述了甲午戰爭的歷史,所以我還是先對這首詩作一個解讀。詩的意思是說,1894年7月,日軍向受朝鮮國王請求,入朝平亂的清軍發起攻擊,主動挑起了甲午戰爭。而後,9月17日,中日海軍又在黃海北部遭遇,甲午海戰由此爆發。在激烈的戰鬥中,紛飛的彈雨射穿了鐵甲艦的裝甲。海戰結束後,時值黃昏,紅色的夕陽與將士們血染的徵衣相映成紅似血。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在旗艦被日艦擊中起火時,奮然驅艦衝入敵陣,保護了旗艦,自己與致遠艦壯烈殉國。濟遠艦管帶方伯謙貪生怕死,帶艦逃離正在激戰的海戰場,後被以臨陣逃脫罪處死。120年過去了,一切是非功過都將有定論,英雄的聲名必將萬年流傳、永垂青史。

詩中所講述的震驚中外的甲午海戰,就發生在距離大鹿島以東12海裡的海面上,北洋水師著名愛國將領鄧世昌就殉國於此。大鹿島,位於遼東半島以東海上,距離大陸4.7海裡,與朝鮮隔海相望,與最近的朝鮮綢緞島僅22海裡。甲午海戰發生時,大鹿島上的老百姓親眼看到了海上發生的激戰,以及戰艦起火冒起的滾滾濃煙。

為了實地考察甲午戰場,在現地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給讀者還原真實的甲午戰爭歷史,我於去年12月,專程前往大鹿島。時值冬日,我乘坐的輪船在東海浮冰中航行了30分鐘,到達了大鹿島。大鹿島,面積6.6平方公裡,島上制高點189米,常住人口3400多人,冬季僅有1500人。行政單位為大鹿島村。經濟主要以漁業、旅遊業為主,去年全年接待遊客達27萬人,旺季一天的客流量近萬人。2008年大鹿島被評為全國十佳小康村。

圖1 鄧世昌塑像

圖2 鄧世昌塑像

上島後,我參觀了位於島東面的鄧世昌塑像,雕像用的是黃褐色的花崗巖,鄧大人左手握住腰刀柄,面東而立,顯得英武偉岸。(圖1、2,鄧世昌塑像)因為東南方就是他當年與日艦激戰、為國捐軀的地方。看了鄧世昌像,我又前往東山,拜祭了鄧世昌和甲午英雄墓,從島上制高點遠眺了甲午海戰場。(圖3,鄧世昌墓)(圖4,甲午將士墓)看到自己崇拜的民族英雄的安息地,一種深深的敬意從心底油然而升。

圖3 鄧世昌墓

圖4 甲午將士墓

聽到我的來意,大鹿島村幫我找來了鄧大人的守墓人——於開臣。(圖5)就是照片裡左邊的人,他叫於開臣,當時65歲。我和他素味平生,完全是因為鄧大人坐到一起來的。於開臣說,他原來在長海縣養殖公司工作,退休以後主動到大鹿島給鄧大人守墓,這一幹就是十幾年。說起給鄧大人守墓的經歷,開臣老大哥說:可能我和鄧大人有緣,每次到鄧大人墓地,我都要在墓邊坐上一會兒,陪鄧大人嘮嘮嗑。

圖5 於開臣(左)

開臣老大哥滿面紅光,身體很好,65歲了,騎個電動車哪兒都能去。他先講起了他家和大鹿島人的歷史。他說,我們於家是第四代大鹿島人,祖籍是山東登州人,大鹿島人都是從山東過來的。很早很早以前,大鹿島是海面下的暗礁,後來慢慢地海底抬升,就露出海面成了島。最早來大鹿島的,是山東人,姓劉,現在島上姓劉的,都是他的後代。這個姓劉的上島之後,就作了島主。後來再上島的人,要從他手裡買地。

接著,開臣老大哥又嘮起了甲午海戰和鄧大人。120年前甲午海戰發生時,島上開始能看到海上的激戰,也能聽到炮聲,有的炮彈就打在島內的山上,估計是日軍打的,因為日軍是從東南向西北來的,對著大鹿島方向。後來刮東南風,把濃煙吹過來了,然後就什麼都看不見了。第二天,岸邊飄過來幾百具屍體,穿的都是清朝水兵服。島上有人提議:今天都別出海了,把這些北洋水師的兵埋了吧。於是,全島人一起,在島的東山上挖了個大坑,把這些殉國的北洋水師官兵屍體葬在一起。

後來,還有落水的北洋水師的水兵遊到了島上。島上的居民都同情他們,請他們到各家輪流吃住。後來這幾個水兵陸續走了。有一個叫紹火令的水兵,後來又回到大鹿島,他回來是來取他留下的琵琶。

二、為什麼致遠艦的甲板以上構築物幾乎都不在了?

1937年,侵華日軍為了收集鋼鐵,開始打撈甲午沉船的鋼材。第二年6月,日本人再次打撈沉船。開始,用的是一個日本潛水員,起初的打撈作業挺順利,有一天,突然發現海面上有血,趕緊把繩子拽上來,發現潛水員七竅出血,已經死了。日本人還想打撈沉船,於是就近找了一個中國潛水員。這個人叫王緒年,是莊河人,他來拆卸後,與前面那個日本人的作業速度相比,簡直就是老牛一樣,可他在水下究竟是怎麼幹的,日本人也看不到。後來日本人覺得,這麼幹還不夠賠功夫錢的,於是就停止了打撈。

等日本人走後,王緒年又去了沉船,當他撬開指揮艙門後,發現裡面有一具穿著官服的屍體,由於時間長久,肉已腐爛,僅剩骨骸與官服。指揮艙裡還供著一尊金佛。王緒年就把金佛拿走了。大鹿島小啊,有點兒事大家就都知道了,都說王緒年發大財了。誰知,當晚王緒年就發起了高燒,說胡話,他本來是莊河人,說出來的卻是廣東口音。有高人聽了,說這是鄧大人給王緒年託夢了。王緒年覺得,這艘船是致遠艦已經確定無疑,因為他親自打撈上來了致遠艦的標誌銅牌。以當時世界海軍慣例,艦長必須與艦同存亡。所以,指揮艙裡的遺骸必是鄧大人的無疑。第三天,王緒年再度下海,把指揮艙裡的遺骸裝殮起來。他說,遺骸著的是管帶官服,而致遠艦上著管帶官服的,唯有鄧大人一人。回島後,王緒年會同漁民李桂仁,將鄧大人遺骸安葬在大鹿島東口啞巴營,鄧大人從此得以入土為安。此後,島上居民每逢春節、清明、中元,必祭奠鄧大人,鄧大人之墓從此香火不斷。1988年,孤山鎮在東口原甲午無名烈士墓旁,重建鄧世昌墓,7月16日,將鄧大人遺骸請至新墓,與當年的戰友為伴。

開臣老大哥還講到了現代。他說前年,有個導遊領了30多人來到鄧大人墓前,在給鄧大人墓鞠躬時,導遊在那裡嘻嘻哈哈的。開臣老大哥當時就怒斥道:這是英雄安息的地方,你作為導遊本應帶頭敬仰先烈,你卻在這裡嘻嘻哈哈的,這是對鄧大人的大不敬!他揪著導遊的脖領子就把他推了出去!

開臣老大哥說,我們當代人要學習鄧大人「遇敵不退、勇往直前、彈已打盡、同歸於盡」的英雄氣概,要教育後代不要忘記:我們有個民族英雄叫鄧世昌!

分別前,我給開臣老大哥留下了200元錢,我哽咽著說,到明年的清明節,請大哥幫我給鄧大人敬上香、供上果、擺上酒,幫我表達一個晚輩的敬意。開臣老大哥連說放心!我還幫你叨咕叨咕。

那天下午,我在海島哨所瞭望臺上,正值黃海日落。此情此景,令我想起:黃海海戰結束後,也是時值黃昏,戰艦悲壯返航時,紅色的夕陽與將士們血染的徵衣相映成紅。我舉起相機,記錄下這難忘的瞬間。(圖6)

說到這裡,我想起前幾年在《讀者文摘》雜誌上曾看到過這麼一篇文章,標題和作者已經記不得了,大意是說,老師應當怎樣給學生講歷史。文中說,把甲午戰爭失敗的責任完全歸罪於清廷的腐敗是不全面的,當時的軍隊和軍人呢?他們就不應該擔負戰爭失敗的責任嗎?為了給這個觀點提供論據,文中還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說,北洋水師發射了許多炮彈,卻連一艘日艦都沒有擊沉。這說明了什麼?是不是說明北洋水師的軍事訓練水平不到位?再一個例子是,鄧世昌在軍艦上養寵物,這是不是說明北洋水師的管理很不嚴格、很不正規?看到這裡,我隔著那本雜誌,都能感覺到作者在為自己的「重大歷史發現「和「新的解讀歷史方法」而沾沾自喜。

看到此,我氣憤得差點沒把那本雜誌給撕了!滾你NN的!你對歷史和軍事僅僅一知半解,就敢如此解讀重大歷史,就敢如此抵毀我們我們的民族英雄!你們究竟居心何在?!讀者朋友們,你們千萬別信這些鬼話,聽我來給您還原一個真實的甲午戰爭歷史,還原一個真實的甲午英雄。

海邊遠眺東山

圖6 黃海晚霞

三、還原真實的海戰

關於真實的海戰,一直有很多爭議。

第一、關於北洋水師發射了很多炮彈,卻沒有擊沉一艘日艦問題。

首先,從中日兩軍的火力上進行對比分析。據英國海軍年鑑統計,當時日軍裝備的速射炮的發射速度,是北洋水師後裝炮的6倍。按此計算,日本艦隊的火力實際上相當於北洋艦隊的三倍。

其次,從兩軍使用的彈藥上看。由於大清在購買軍艦後,捨不得再花錢購買價格昂貴的開花彈,所以北洋艦隊使用的多數是不能爆炸的實心彈。而日軍使用的則是殺傷力、破壞力較實心彈要大得多的開花彈。上述情況表明,北洋艦隊在彈藥性能質量上,吃了很大的虧。

再次,從作戰效果上看。戰鬥打響不久,日軍第一遊擊隊4艦利用航速優勢繞攻北洋艦隊右翼「超勇」、「揚威」,二艦相繼被擊中起火,被迫退出戰鬥。但日艦「吉野」也被北洋艦隊擊中起火。當日本第一遊擊隊繞攻北洋艦隊右翼時,本隊也與北洋艦隊主力交相攻擊。日艦「比睿」、「赤城」、「扶桑」、「西京丸」「被北洋艦隊截擊。

致遠艦的兄弟艦——定遠艦

「定遠」、「來遠」、「經遠」重創「比睿」、「赤城」。「赤城」艦長坂元八郎太當場斃命。「西京丸」也受重傷。

下午3時30分,「鎮遠」艦的30.5公分大炮連續擊中日本旗艦「松島」號二次。「松島」後甲板四號炮塔中彈後,火焰引發裝藥,發生了大爆炸。「松島」艦傾斜5度,冒起大火濃煙。日軍炮塔指揮官海軍大尉志摩清直以下100餘人皆被擊斃。死屍堆積,血流滿船,「松島」敗走。

不久,北洋「靖遠」、「來遠」搶修完畢,重新投入戰鬥。日艦「赤城」、「比睿」、「西京丸」被「定遠」、「鎮遠」打得不知去向,旗艦「松島」已經癱瘓,「吉野」、「扶桑」也受了重傷,不能再戰,又見北洋艦隊重新整隊,伊東祐亨於17時40分下令撤出戰場。

從上述作戰過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儘管北洋艦隊在火炮與彈藥性能方面處於劣勢,但在戰鬥意志與軍事素質方面並不比日本海軍差。

圖7 大公島鄧世昌塑像

第二,關於鄧世昌在軍艦上養寵物問題。

其實,軍艦上不能養寵物只是作者的憑空噫想,他根本就不了解歷史。在那個時代,軍艦上養寵物是世界上一種流行的風氣,特別是狗,在很多國家的軍艦上都可見。日軍的寵物是牛,他們居然把黃牛也牽上了軍艦!作者怎麼不去問問日軍牽牛上艦怎麼還能打勝仗呢?

而鄧公世昌在甲午海戰中的表現,絕對是壯懷激烈、可歌可泣的,即使再過一千年、一萬年,他仍將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不可憾動和改寫的民族英雄!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鄧公為國捐軀的壯烈經過吧。

戰至下午14時15分左右,日本艦隊繞至北洋艦隊背後,與第一遊擊隊形成夾擊之勢。北洋艦隊腹背受敵,隊形更加混亂。旗艦定遠號被日艦圍攻中彈起火,形勢危機。

為營救旗艦,鄧世昌毅然率「致遠」艦突然衝出隊列,將定遠掩護在本艦之後,也因此受到日「吉野」、「高千穗」等艦的集中攻擊,多處受傷,船身傾斜。鄧世昌高呼:「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言畢率艦向「吉野」號右舷高速撞去。(此景此言太感人了!)日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拼命逃竄,並向「致遠」艦連發魚雷,使得「致遠」艦中彈爆炸。鄧世昌誓與戰艦同存亡,他拒絕救援,抱住前來營救他的義犬「太陽」一起沉入大海,時年45歲,全艦官兵共252人也全部壯烈殉國。

鄧世昌殉國後舉國震驚,光緒皇帝垂淚撰寫了「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輓聯。我每讀至此,都不禁會感動的熱淚盈眶。鄧公是那個時代最遵守「八項規定」的模範軍官。他從不貪贓枉法,更不會中飽私囊,是個兩袖清風的軍官;他不逛窯子,也不養小妾,是個潔身自好的軍官;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用在備戰打仗上,是個忠於職守的軍官。作為一個軍人,能把自己的血肉之軀投入到殺敵滅寇、保家衛國的偉大行動中,又得到了國家與人民的認可,雖生命休矣,但此生足矣!作為軍人,鄧公真正是「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鄧公應死而無憾矣!

為了表彰鄧世昌誓與戰艦共存亡的英雄壯舉,光緒皇帝御賜碑文,諡號「壯節」,鄧碑至今還保存於成山頭皇廟內。按提督例從優撫恤,並賜給其母一塊用1.5公斤黃金製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撥給鄧家白銀10萬兩以示撫恤,追贈太子少保銜,入祀京師昭忠祠。鄧家用此款在原籍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為鄧世昌修了衣冠冢(鄧大人的遺骸1938年打撈出來,1988年7月16日安葬在遼寧省大鹿島今墓地),建起鄧氏祠堂。抗日戰爭日軍侵佔廣州期間,日軍懾於鄧世昌的威望和英名,不敢對鄧氏宗祠加以破壞。

(左)大公島見證了甲午海戰的百年大橋

(右)觀眾看甲午海戰介紹影片。

關於鄧公的英雄事跡我就說到這裡了,我想朋友們在心裡一定有了正確答案。

我還想說,近幾年,網絡與媒體上出現了一些抵毀我們民族英雄的言論。

我在這裡想告訴讀者朋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必須有自己的英雄,他們是國家與民族精神的代表和象徵,是國家與民族精神的靈魂與支柱,是國家與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如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連英雄都不復存在了,那麼它離頹廢和分崩離析也就不遠了。所以,朋友們,對任何試圖抵毀抹黑民族英雄的行為,我們必須高度警惕,要問問他們居心何在?千萬不能隨意轉發與隨聲附合!

對於開臣老大哥的採訪結束了,我被他的愛國情懷所感動,分手前,我留給他幾百元錢,拜託他在明年清明的時候代我給鄧大人燒香、買祭品。我在心中默默地說:謝謝您!開臣老大哥!

回到住處後,我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七律•大鹿島緬懷鄧大人》

怒海翻飛百廿年,

悲風萬古扼腕疼。

無防炮差家難保,

有海艦虧險環生。

壯節長嘯傷國弱,

雄風不止敢衝鋒。

神州永續公忠魂,

赤縣光芒照險峰。

(文章由作者授權海疆在線首發)

相關焦點

  • 甲午海戰中,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清朝末年,中國綜合實力雖然不如那些西方工業國家,但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之下,軍事實力也是有所提高,甲午海戰時,清軍雖然不能算得上強大,但也絕非不堪一擊。身為中華兒女,每每翻開有關近代史的書籍,都難以抑制內心的憤怒與悲傷。
  • 電影《甲午風雲》的虛構與真實(上)
    20世紀60年代,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了一部以甲午海戰為題材的歷史影片《甲午風雲》,這部優秀的電影作品生動地展現了甲午戰爭中豐島海戰和黃海海戰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
  • 中日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是因為北洋官兵貪生怕死嗎?
    說到這裡,很多朋友可能已經猜到了,這場戰爭就是著名的中日甲午海戰。 自此清日戰爭全面爆發,北洋水師主力艦隊齊出,希望在海戰中擊敗日本海軍。然而日本聯合艦隊早有準備,並提前出海尋找北洋水師主力。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在海上相遇,隨即爆發了黃海海戰。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轉折點是魚雷艇
    甲午一戰,號稱當時「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一清政府斥巨資打造,並且引以為豪的海上軍事力量,恥辱性地退出了歷史舞臺,清政府完全失去了抵禦外侵的能力,內部矛盾也不斷加劇,甲午海戰的失利加速了清王朝的倒塌。
  • 歷史 紀錄片《甲午》5集全收錄 復盤甲午海戰前後
    黃海海戰 北洋海軍四艦沉沒四艦受重創  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損失了「超勇」、「揚威」、「致遠」、「經遠」四艘軍艦。「定遠」、「鎮遠」、「靖遠」、「來遠」四艦遭受重創。而日本海軍除「松島」、「赤誠」、「比叡」、「西京丸」遭重創外,無一沉沒。
  • 甲午海戰失敗,慈禧真的是頭號罪人嗎?還原歷史真相,知恥而後勇
    而甲午中日戰爭就是日本實現「大陸政策」前兩個步驟的重要環節。1894年8月,中日甲午海戰爆發,由於日本海軍無論是在戰艦的總數量,噸位,打擊的距離還是出動海軍的總人數都遠超清軍,因此很輕易就取得勝利。此後大清被迫與日本籤訂了《馬關條約》。那麼甲午海戰失敗的背後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清軍的所有戰艦全部都是花錢從西方購買,因為清朝還沒有造戰艦的實力。
  • 鮮血的祭奠 ——電影《甲午.大海戰》觀後有感
    甲午之痛,痛在心肺,156年前這段歷史被大多數人刻意或無意淡忘,很多當下的國人不願意再提起,讓人辛酸,過於沉重,恰恰是因為記憶太清晰,太過痛苦,又不得不一次次提起。但是,中國近代史上,在腐敗的滿清無數次的戰敗中,在1100多項不平等條約中,何以甲午海戰與《馬關條約》,會讓我們心痛至此沉重至此。
  • 國內原創海戰手遊 甲午風雲
    公元1894年9月17日,歲在甲午。在黃海大東溝海域,號稱遠東第一的大清北洋水師和日本帝國聯合艦隊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海戰,這場戰爭也成為中日兩國其後百年國運的分界……    《甲午風雲》在手機上再現了百多年前的這場戰爭,從雙方軍艦的噸位、航速、武器配置,到雙方接戰時的陣型排列,都是根據史料設定的,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丁汝昌、劉步蟾、鄧世昌,日方的伊東佑亨、
  • 黃金生:關於甲午海戰的謬誤(二)
    【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戰爭第一階段結束,中日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了一場戰役規模的海戰,史稱大東溝海戰,又稱中日甲午海戰、黃海海戰。此役北洋水師失利,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決定了甲午戰爭中方的戰敗。在120年後的今天,關於甲午戰爭和北洋海軍的很多情況仍然存在諸多謬誤,很多歷史事件以訛傳訛早已走樣,因此有必要對一些謬誤進行澄清。
  • 甲午海戰,清軍不堪一擊,歷史是真的嗎?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甲午海戰前夕,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陸續建立起大沽口、威海衛、旅順三大艦隊基地,這些成績讓清朝統治者盲目自信、掉以輕心,沒成想一場中日甲午戰爭大清的慘敗卻成了他們的惡夢,辛苦十數年建立的大清王牌海軍就這樣毀於一旦,再次證明了滿清政府的腐朽無能,也間接說明了清朝軍隊的不堪一擊
  • 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9月17日,在中日甲午海戰126年紀念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清朝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艦的水下打撈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定遠艦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10多小時的奮戰,最終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從而有幸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
  • 大東溝海戰四謎團(國家命運·甲午之戰·連載53)
    「大東溝海戰」發生於1894年9月17日,也稱「黃海海戰」,是甲午之戰中日海軍的一次海上大對決,其過程最為人所熟知。大東溝海域,位於今遼寧省丹東市東港市(縣級市)南部。1894年9月15日清晨,甲午之戰中的平壤戰役正式爆發。
  • 甲午海戰,鄧世昌本能全身而退,為何主動撞擊敵艦,真相讓人落淚
    當時其還屬於大清的藩屬國,也是因為日軍侵略朝鮮,最終導致了1894年甲午中日海戰的爆發。 甲午海戰爆發之時,我國其實是有正規的近代海軍的。60年代開始,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建立了北洋水師,我國第一個近代化海軍艦隊,理論上其實是可以和日軍一較高下的。
  • 甲午海戰,鄧世昌和致遠號沒有撞沉的吉野號,原來是這麼個下場!
    公元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當中,大清付出了非常慘痛的代價,卻仍然輸掉了這場戰爭。打贏大清的日本,在當時的清朝人眼中無非就是一個蕞爾小邦。大清跟這樣的小國作戰,居然還輸得如此不體面。而在中日甲午海戰當中,大清的北洋艦隊面對崛起的日本聯合艦隊損失慘重。北洋艦隊雖然在戰術和戰略上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但是在裝備上不僅數量更少,而且中近程的火力密度很低,間接造成了甲午海戰的失敗。在這場海戰當中,湧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跡。其中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在戰艦無法挽回的情況下,下令衝撞日艦吉野號。
  • 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失敗只是因為假炮彈?別再被影視劇騙了!
    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失敗只是因為假炮彈?別再被影視劇騙了!在中國的5000年歷史中,晚清時期一定是最黑暗的一段歲月。因為在晚清之前,中國一直都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強國。但是到了晚清,因為政府的腐敗無能,讓泱泱中華淪為列強案板上的魚肉,中國百年之屈辱史正式開始。
  • 劉步蟾百歲外孫女還原真實的劉步蟾
    上世紀轟動一時的電影《甲午風雲》,使劉步蟾的名字為幾代人熟知,這位北洋水師的將領,在影片中被刻畫成膽小怯敵的投降派。歷史真相是這樣的嗎?劉步蟾的外孫女黃以雍依然健在,作為劉步蟾的外孫女,她的父親也是民國名人——孫中山秘書黃展雲。已經107歲的黃以雍雖然雙耳失聰,但仍每天堅持口述外祖父的往事。
  • 《甲午大海戰》影評
    本著對歷史的尊重,影片為觀眾還原了眾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畫面,讓觀眾在大飽眼福的同時,重新認識歷史。歷史的慘痛教訓刺激著觀眾沉重的神經,人們開始思索戰爭背後的意義!讓我們來看看人們對於這段歷史有著怎樣的認識與理解吧!
  • 甲午海戰中,定遠號和鎮遠號為什麼連一艘日艦都沒有擊沉?
    李三萬摘要: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兩艘主力艦定遠號和鎮遠號,排水量大,裝甲防護厚實,主炮口徑大射程遠,戰鬥力是所有參戰艦艇中最強的,為什麼連一艘日軍艦艇都沒有擊沉?1894年9月17日是甲午海戰爆發的日期,今天正是一百二十五年的幾年日,特發本文以為紀念。
  • 《甲午風雲》故事,追不上的吉野,不存在的魚雷,冤屈的劉步蟾
    英雄兒女》裡他演了英雄王成的父親王復標。甲午風雲》裡,致遠號最終被吉野號發射的魚雷擊中沉沒,這也屬於改編的成分。實際上那時候的魚雷科技含量很低速度很慢,在海戰中甚少使用。根據中日雙方的記錄,黃海海戰中雙方軍艦都沒有施放魚雷,只有北洋水師的魚雷艇向日軍西京丸號放了三條,一條都沒打中,電視劇《北洋水師》裡這一段拍攝得很真實。致遠號沉沒的原因根據研究應該是被炮彈擊中魚雷艙或鍋爐引起的爆炸。
  • 拋去政治因素,單從軍事角度分析,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7期:甲午海戰,單純從裝備和戰術角度分析,敗給日本是偶然還是必然?一、整場甲午中日戰爭,就沒有打幾場像樣點的仗,基本都是被日本追著打,屢戰屢敗,毫無招架之力。只有一場戰役,是清軍主動出擊,且敗得沒有那麼慘的一場,它就是黃海海戰,也叫大東溝海戰。這場戰役北洋水師損失了五艘軍艦,但日本聯合艦隊雖然也受到重創,但未損失一艘,且黃海制海權從此落入日本手中。由於這場戰役雙方均有12艘軍艦參加,且整體噸位上相差無幾,具備可比性。